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一方面认清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哪些束缚,另一方面要更新教学观念,遵循创新原则,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二十一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是集中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囿于别人的见解和既定模式,能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乐于追根寻源和检验论证,敢于大胆幻想,善于联想,富于想象和长于类比,充满好奇,兴趣广泛,并且目标集中,常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未来。对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就会发现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严重的束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依赖《教参》,人云亦云。
目前,讲授法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语文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不会处理教材,不会分析教材,导致讲授的内容成了《教学参考书》的照搬,整个教学过程成了灌输《教参》的过程,而且一灌就是一满堂,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教学程序千篇一律。
文无定法,教亦应无定法;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往往是范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千篇一律的程序,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致使学生思维僵化。
第三,照搬答案,机械死板。
语文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在上课中设置一些标准答案搬给学生:这个人物、这篇课文就应该这样理解,这篇课文就应该这样写。学生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被钳死在教师给定的机械思路上。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再也不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于以上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束缚,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把学生从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不妨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参考《教参》,但不迷信教参;2、努力冲破旧传统的模式,标新立异;3、改变思维方向,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在上述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可依照下述六个具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有个老师在教“我坐在船上往上看,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如果我们坐在月球上,是不是还是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当时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没有马上回答上来,但是老师可贵的是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要求大家课下思考这个问题,看下节课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下课之后,这位老师也在积极地思考这个问题,为它寻找科学的依据。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性的实验和探索,从而不断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2、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例如《麻雀》一文,有个教师依据教参说体现了母子之情,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看不是母子之情,怎么就能判断老麻雀就是母的呢?”老师因势利导,鼓励说:“问得好!我们大家再看看书,看有没有写到老麻雀是公是母。”同学们都迅速看书,都说没有找到。老师让学生思考:那么应该表现了什么之情呢?大家经过一番讨论,普遍认为表述为亲子之情比较合适。这位老师做得就很好,他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思索、去探求,不迷信教参的既有答案,让学生的感情和愿望自由地表述,培养了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良好习惯。
3、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
无论是学习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应激励学生努力寻找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要满足于人云亦云。老师布置作文《知足常乐》,但有个学生就批驳了这种观点,提出不知足常乐。在物质享受上,应知足常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得到不同的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鼓励学生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从而打破僵死的思维模式。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富于想象是青少年的天性。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首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阅读教学,教师生动的讲述,可激起学生浮想联翩。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文艺科普作品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方法。阅读中,教师应加强指导,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只停留于情节的记忆上,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5、积累创新素材,触类旁通。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创新思维素材,分析其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利用。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则小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另一个是“司马光砸缸”。为了测量大象的体重,曹冲让人把象牵到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换上使船的吃水深度相同的石头,再分批称出石头的重量,其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通过创造性的联想,完成了概念的转移。当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习惯的思维定式是将小孩从缸内捞出,使人离开水,司马光却运用逆向思维,使水离开了人——以石击缸,水流走了,小朋友便得救了。通过让学生积累这些素材,然后再训练他们分析其中所使用的创新思维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的方法,最后形成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6、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无论出了差错,还是尚未出差错,都普遍存在着对犯错的恐惧性和焦虑心理,因而养成了一种保守、因循守旧的观念。长此以往,必然成为一只驯服的小绵羊,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创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应该鼓励学生不要畏惧错误,勇敢向前,不断地发现新天地、探索新路子。
参考文献
《河北教育》、《中国教育报》、《初中生周报》及各类教育教学刊物。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二十一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是集中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常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囿于别人的见解和既定模式,能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乐于追根寻源和检验论证,敢于大胆幻想,善于联想,富于想象和长于类比,充满好奇,兴趣广泛,并且目标集中,常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未来。对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就会发现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严重的束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依赖《教参》,人云亦云。
目前,讲授法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语文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不会处理教材,不会分析教材,导致讲授的内容成了《教学参考书》的照搬,整个教学过程成了灌输《教参》的过程,而且一灌就是一满堂,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教学程序千篇一律。
文无定法,教亦应无定法;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往往是范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千篇一律的程序,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致使学生思维僵化。
第三,照搬答案,机械死板。
语文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在上课中设置一些标准答案搬给学生:这个人物、这篇课文就应该这样理解,这篇课文就应该这样写。学生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被钳死在教师给定的机械思路上。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再也不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于以上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束缚,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把学生从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不妨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参考《教参》,但不迷信教参;2、努力冲破旧传统的模式,标新立异;3、改变思维方向,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在上述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可依照下述六个具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有个老师在教“我坐在船上往上看,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如果我们坐在月球上,是不是还是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当时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没有马上回答上来,但是老师可贵的是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要求大家课下思考这个问题,看下节课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下课之后,这位老师也在积极地思考这个问题,为它寻找科学的依据。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性的实验和探索,从而不断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2、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例如《麻雀》一文,有个教师依据教参说体现了母子之情,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看不是母子之情,怎么就能判断老麻雀就是母的呢?”老师因势利导,鼓励说:“问得好!我们大家再看看书,看有没有写到老麻雀是公是母。”同学们都迅速看书,都说没有找到。老师让学生思考:那么应该表现了什么之情呢?大家经过一番讨论,普遍认为表述为亲子之情比较合适。这位老师做得就很好,他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思索、去探求,不迷信教参的既有答案,让学生的感情和愿望自由地表述,培养了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良好习惯。
3、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
无论是学习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应激励学生努力寻找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要满足于人云亦云。老师布置作文《知足常乐》,但有个学生就批驳了这种观点,提出不知足常乐。在物质享受上,应知足常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得到不同的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鼓励学生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从而打破僵死的思维模式。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富于想象是青少年的天性。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首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阅读教学,教师生动的讲述,可激起学生浮想联翩。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文艺科普作品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方法。阅读中,教师应加强指导,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只停留于情节的记忆上,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5、积累创新素材,触类旁通。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创新思维素材,分析其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利用。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则小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另一个是“司马光砸缸”。为了测量大象的体重,曹冲让人把象牵到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换上使船的吃水深度相同的石头,再分批称出石头的重量,其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通过创造性的联想,完成了概念的转移。当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习惯的思维定式是将小孩从缸内捞出,使人离开水,司马光却运用逆向思维,使水离开了人——以石击缸,水流走了,小朋友便得救了。通过让学生积累这些素材,然后再训练他们分析其中所使用的创新思维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的方法,最后形成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6、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无论出了差错,还是尚未出差错,都普遍存在着对犯错的恐惧性和焦虑心理,因而养成了一种保守、因循守旧的观念。长此以往,必然成为一只驯服的小绵羊,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创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应该鼓励学生不要畏惧错误,勇敢向前,不断地发现新天地、探索新路子。
参考文献
《河北教育》、《中国教育报》、《初中生周报》及各类教育教学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