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残疾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优化。盲校教育又是特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根据盲童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是盲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盲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本文仅在盲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
近二十年来,普通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提高我国盲校的教学质量只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特点。虽然盲校的教学有着和普通学校相同的教学规律和相近的教学要求,但我们不能完全采用普通学校的教学大纲,应有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大纲、要求、手段等,尤其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盲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第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随着我们盲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低视生和盲生虽然同属视障者,但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差异很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方法难以抉择,教学结果评测不能精确反映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矛盾日渐突出,阻碍了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针对其障碍的不同程度而形成的特殊需要,实施不同的特殊教育。近几年来,我们语文科组的老师依据1990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印发的《对盲童和低视儿童实行分类教育工作汇报》进行了对视障儿童“双字”(盲字、普通文字)分类教学实验研究。我们针对我校每班人数少且每一个班每一类不同学生学习“双字”的兴趣、能力等也不同的情况,实行混合班(低视生和盲生)盲字、普通文字教学。我们将低视生分A、B两层,盲生也分A、B两层。低视生A层以运用普通文字课本为主,B层以运用盲字课本和普通文字课本相结合;盲生A、B两层都使用盲字课本。在教学中,对低视生A层与盲生A层以创造性学习为主,通过质疑问难,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对低视生B层与盲生B层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模仿学习方法,加大提问与练习的空间,多给予正面鼓励,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引导各类学生以发挥“天赋”潜能的优势去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主要采用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分类评价,针对低视、盲两种学生掌握双字的情况,实行评价:一种是平时对两类学生进行普通文字或盲文考查,如听汉字、摸读盲文等单项考查;另一种是期终对两类学生分别出普通文字题、盲字试卷进行考试,以适合各类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一套语文科探究式分类教学结构模式,即“指导预习→定向自学→师生研讨→分层点拨→分类练习”。在教学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盲文,大多数低视生可完全使用普通教材和阅读普通读物及用汉字做作业写信等。
第二,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促学作用。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单向而狭窄的信息传输通道严重制约于语文教学的空间,于是一篇篇含义深刻、优美感人的名篇佳作,在枯燥无味的讲解中变得了无生气。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为语文教学送来了习习清风,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盲校教育同样如此,盲生虽然看不見正常儿童可以观赏的五彩缤纷的形象图画,但是他们可以听讲复杂的“音响图画”。我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盲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激励了盲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效果,也为语文课教学开辟了缤纷世界。如在教学盲文字母时,我们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发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音训练以教师的发音为准,学生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地方言的影响,致使长期以来普通话难以推广,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以上情况得到改善。又如教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朗诵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静听欣赏,老师再加予讲解,学生容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多次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纠正发言,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精神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也能激发盲生阅读的兴趣。另外,盲学生的再造想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补偿了盲学生的感觉形象中的缺陷。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为盲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具和设备,使他们的再造想象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讲解意蕴丰富、想象空间宏大的美文或诗歌时,可应用多媒体设备,效果会远远好于单一的串讲。例如,上《听潮》一课,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欣赏导入的课件设计时,我们配以“圣母颂”,老师随着那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娓娓朗诵。对于课文中那三个富于变化的海潮阶段,我们精心选择,巧妙设计每阶段的音乐配置。这样不仅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领略出大海那“伟大的乐章”的浑厚内蕴,而且给盲生留下了足够的审美想象空间。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在课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多媒体技术放在适当的位置,不能因滥用它而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应该应用这一教学手段,使之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使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切实的作用。
第三,指导盲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研究性的学习法是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具有特色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盲校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有效地提高了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首先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一篇课文,内容非常多,应从何处进行研究,学生是摸不到门道的。我给予具体指导,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实现语文再创造。如教学《这不是一颗流星》这篇课文时,揭示课题之后,再读课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课题中的‘这’是指什么呢?”的问题。在读懂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找有关描写阿婆的“手”的句子出来,学生又提出了“为什么多处写阿婆的‘手’呢?”等问题,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探究欲望很强。其次,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告诉学生可以到社会上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网上搜集资料,问爸爸妈妈等探究出问题相关的信息。例如,教《小枯灯》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小姑娘家遇到了哪些不幸?面对这些不幸,小姑娘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精神等等。我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学生提出了很多种方法。在众多方法中,他们指出最佳的方法还是阅读课文,再采用“合作式学习”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学之后,我再引导交流,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再次,做好课外的延伸。我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把触角伸向课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因学生有了丰富的信息,知识面广了,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生机。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之后,我让学生找出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在班上交流。另外,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用以检验自身的语文能力。这样把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打破了课堂、校园的围墙,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盲校课外活动是促进盲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盲校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各科教学,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課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我校盲文读物少缺,盲学生对课外阅读也缺乏兴趣,我先是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这样可以扩大盲学生的阅读量。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我找来名著的汉字读本,要求低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整本书念给大家听。如学完了《生命的意义》,要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学完名家作品时,我都向学生推荐有关这位名家的书籍,到双休日时间,学生们就会找来“手拉手”学校的学生们(青年志愿者)给他们念,这可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其次,我利用听故事来诱导阅读。对于一些盲生来说,他们不愿意读书,但很喜欢听故事,他们能从故事中辨认真善美,能领悟出一些道理来,会有越听越想听的欲望。于是,我利用这个机会给他找来一些较好的故事录音,或者我来讲,在情节的高潮给他们设悬念,让他们猜猜,或者我用空白录音带自己录音,再播放给他们听。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实施课外阅读,并不是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做到谆谆善诱。
第二,发挥其他课外活动的优越性。为了发挥其他课外活动的综合效应,我们每个学期举行“演讲、朗诵比赛”“红领巾读报活动”“成语连赛”“语文知识竞”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喜悦。我校还成立了广播站,训练出一批节目主持人,让学生在“大课堂”全吸收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另外,我们抓住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去参观旅游,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大社会的万事万物。这样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身心健康。
三、素质教肓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做为肓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盲校教师是塑造盲学生灵魂的特殊的工程师,是培养盲学生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正常身心的特殊园丁。因此,盲校教师必须具备先进分子的那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第二,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靠一本教材、一份参考资料,这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了。作为盲校的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精通盲文,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知识,疏通天文地理,有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懂得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盲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才能有很高的威望,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积极参加盲教科研,努力探索和掌握盲教规律。盲校教肓工作是一门科学,是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盲校教师要学习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伤残人心理学以及盲校教育学和有关的教育理论,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根据盲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和各方面的情况,灵活地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发展盲生智力,培养盲生想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对盲生要有爱心。这是最重要最难做的一点,盲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们都会带有盲态,有心理上的缺陷,再加上还有不少人瞧不起盲校教师这个职业,使盲校老师背上思想包袱。我们盲校的教师应清除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要过好“感情关”,同情理解盲生的难处,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有半点的歧视和嘲笑,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去培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精心呵护。
总之,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全面提高盲学生的语文素质,不仅仅只关涉到以上论述的几个方面,实际上,盲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应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实现叶老“大力改进语文教学”的理想。
一、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
近二十年来,普通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提高我国盲校的教学质量只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特点。虽然盲校的教学有着和普通学校相同的教学规律和相近的教学要求,但我们不能完全采用普通学校的教学大纲,应有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大纲、要求、手段等,尤其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盲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第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随着我们盲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低视生和盲生虽然同属视障者,但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差异很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方法难以抉择,教学结果评测不能精确反映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矛盾日渐突出,阻碍了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针对其障碍的不同程度而形成的特殊需要,实施不同的特殊教育。近几年来,我们语文科组的老师依据1990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印发的《对盲童和低视儿童实行分类教育工作汇报》进行了对视障儿童“双字”(盲字、普通文字)分类教学实验研究。我们针对我校每班人数少且每一个班每一类不同学生学习“双字”的兴趣、能力等也不同的情况,实行混合班(低视生和盲生)盲字、普通文字教学。我们将低视生分A、B两层,盲生也分A、B两层。低视生A层以运用普通文字课本为主,B层以运用盲字课本和普通文字课本相结合;盲生A、B两层都使用盲字课本。在教学中,对低视生A层与盲生A层以创造性学习为主,通过质疑问难,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对低视生B层与盲生B层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模仿学习方法,加大提问与练习的空间,多给予正面鼓励,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引导各类学生以发挥“天赋”潜能的优势去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主要采用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分类评价,针对低视、盲两种学生掌握双字的情况,实行评价:一种是平时对两类学生进行普通文字或盲文考查,如听汉字、摸读盲文等单项考查;另一种是期终对两类学生分别出普通文字题、盲字试卷进行考试,以适合各类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一套语文科探究式分类教学结构模式,即“指导预习→定向自学→师生研讨→分层点拨→分类练习”。在教学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盲文,大多数低视生可完全使用普通教材和阅读普通读物及用汉字做作业写信等。
第二,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促学作用。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单向而狭窄的信息传输通道严重制约于语文教学的空间,于是一篇篇含义深刻、优美感人的名篇佳作,在枯燥无味的讲解中变得了无生气。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为语文教学送来了习习清风,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盲校教育同样如此,盲生虽然看不見正常儿童可以观赏的五彩缤纷的形象图画,但是他们可以听讲复杂的“音响图画”。我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盲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激励了盲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效果,也为语文课教学开辟了缤纷世界。如在教学盲文字母时,我们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发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音训练以教师的发音为准,学生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地方言的影响,致使长期以来普通话难以推广,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以上情况得到改善。又如教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朗诵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静听欣赏,老师再加予讲解,学生容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多次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纠正发言,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精神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也能激发盲生阅读的兴趣。另外,盲学生的再造想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补偿了盲学生的感觉形象中的缺陷。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为盲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具和设备,使他们的再造想象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讲解意蕴丰富、想象空间宏大的美文或诗歌时,可应用多媒体设备,效果会远远好于单一的串讲。例如,上《听潮》一课,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欣赏导入的课件设计时,我们配以“圣母颂”,老师随着那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娓娓朗诵。对于课文中那三个富于变化的海潮阶段,我们精心选择,巧妙设计每阶段的音乐配置。这样不仅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领略出大海那“伟大的乐章”的浑厚内蕴,而且给盲生留下了足够的审美想象空间。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在课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多媒体技术放在适当的位置,不能因滥用它而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应该应用这一教学手段,使之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使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切实的作用。
第三,指导盲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研究性的学习法是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具有特色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盲校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有效地提高了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首先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一篇课文,内容非常多,应从何处进行研究,学生是摸不到门道的。我给予具体指导,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实现语文再创造。如教学《这不是一颗流星》这篇课文时,揭示课题之后,再读课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课题中的‘这’是指什么呢?”的问题。在读懂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找有关描写阿婆的“手”的句子出来,学生又提出了“为什么多处写阿婆的‘手’呢?”等问题,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探究欲望很强。其次,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告诉学生可以到社会上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网上搜集资料,问爸爸妈妈等探究出问题相关的信息。例如,教《小枯灯》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小姑娘家遇到了哪些不幸?面对这些不幸,小姑娘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精神等等。我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学生提出了很多种方法。在众多方法中,他们指出最佳的方法还是阅读课文,再采用“合作式学习”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学之后,我再引导交流,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再次,做好课外的延伸。我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把触角伸向课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因学生有了丰富的信息,知识面广了,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生机。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之后,我让学生找出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在班上交流。另外,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用以检验自身的语文能力。这样把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打破了课堂、校园的围墙,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盲校课外活动是促进盲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盲校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各科教学,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課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我校盲文读物少缺,盲学生对课外阅读也缺乏兴趣,我先是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这样可以扩大盲学生的阅读量。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我找来名著的汉字读本,要求低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整本书念给大家听。如学完了《生命的意义》,要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学完名家作品时,我都向学生推荐有关这位名家的书籍,到双休日时间,学生们就会找来“手拉手”学校的学生们(青年志愿者)给他们念,这可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其次,我利用听故事来诱导阅读。对于一些盲生来说,他们不愿意读书,但很喜欢听故事,他们能从故事中辨认真善美,能领悟出一些道理来,会有越听越想听的欲望。于是,我利用这个机会给他找来一些较好的故事录音,或者我来讲,在情节的高潮给他们设悬念,让他们猜猜,或者我用空白录音带自己录音,再播放给他们听。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实施课外阅读,并不是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做到谆谆善诱。
第二,发挥其他课外活动的优越性。为了发挥其他课外活动的综合效应,我们每个学期举行“演讲、朗诵比赛”“红领巾读报活动”“成语连赛”“语文知识竞”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喜悦。我校还成立了广播站,训练出一批节目主持人,让学生在“大课堂”全吸收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另外,我们抓住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去参观旅游,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大社会的万事万物。这样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身心健康。
三、素质教肓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做为肓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盲校教师是塑造盲学生灵魂的特殊的工程师,是培养盲学生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正常身心的特殊园丁。因此,盲校教师必须具备先进分子的那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第二,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靠一本教材、一份参考资料,这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了。作为盲校的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精通盲文,博览群书,有较渊博的语言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章知识,疏通天文地理,有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懂得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盲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才能有很高的威望,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积极参加盲教科研,努力探索和掌握盲教规律。盲校教肓工作是一门科学,是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盲校教师要学习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伤残人心理学以及盲校教育学和有关的教育理论,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根据盲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和各方面的情况,灵活地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发展盲生智力,培养盲生想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对盲生要有爱心。这是最重要最难做的一点,盲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们都会带有盲态,有心理上的缺陷,再加上还有不少人瞧不起盲校教师这个职业,使盲校老师背上思想包袱。我们盲校的教师应清除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要过好“感情关”,同情理解盲生的难处,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有半点的歧视和嘲笑,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去培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精心呵护。
总之,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全面提高盲学生的语文素质,不仅仅只关涉到以上论述的几个方面,实际上,盲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应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实现叶老“大力改进语文教学”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