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帝、许由与文叔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大岳之胤也。”晋代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元和姓纂》、《急就篇·注》中均有相同记述。
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一予以分析。
(一)炎帝。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据地,以后向东迁徙,活动于今河北中部、河南、山东西部和湖北北部,并在这一地区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的主干部分,炎帝因此和黄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也是中国人至今仍自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炎帝出生并生长于今陕西中部渭水的支流姜水沿岸,因而以地名“姜”为姓。《国语·晋语》中引晋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话说:“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许姓出自姜姓,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可视为许姓的远祖。
(二)许由、四岳、伯夷。许由和伯夷为同一人。“太岳”或称“四岳”或称“五岳”,为上古官名,乃上古时期分掌四时、方岳的官,伯夷官任尧时的四岳。上古时期一个官职往往由一个家族世代袭任,许姓的祖上在尧舜时期便世袭担任四岳之官。古今论述有:
明代陈霆《两山墨谈》卷十三:“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左传》云:许,太岳之后。太岳亦即由耳。古者申、吕、许、甫皆四岳之后,《尧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逊朕位。’让由之举,或即此也。”
清代宋翔凤《尚书略说》:“云八伯者,《尚书·大传》称阳伯、仪伯、夏伯、羲伯、秋伯、和伯、冬伯,其一阙焉。郑注以为阳伯为伯夷掌之……《春秋左氏·隐十一年》:‘夫许,太岳之胤也。’申、吕、齐、许同祖,故吕侯训刑,称伯夷、禹、稷为三后,知太岳定是伯夷也。《墨子·所染篇》、《吕氏春秋·当染篇》并云:‘舜染于许由、伯阳’。‘由’与‘夷’、‘夷’与‘阳’并声之转。《大传》之阳伯,《墨》、《吕》之许由、伯阳,与《书》之伯夷正是一人。伯夷封许,故曰许由。《史记》尧让天下于许由(本《庄子》),正附会‘咨四岳,巽朕位’之语,百家之言,自由所出。”
杨宽认为许由、皋陶与伯夷、四岳为一人。(见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第十三篇:《许由、皋陶与伯夷、四岳》,载《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因此,可以说,许由(亦即伯夷)是许姓的得姓始祖,他是上古许部落的首领,曾经作过尧的老师,并曾出任尧时的四岳官、九州长,后辞尧禅让,归隐山林,成为中国最早最著名的隐士。他和西周初年许国的开国君主文叔一脉相承。
(三)文叔。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许由)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世称许侯、许文叔,因文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之为姜文叔、吕叔。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于公元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均言许姓是“以国为氏”,即许姓是以许国国名而得姓。由此,则许姓的得姓始祖似为许国的开国之君文叔。有关文叔的详细情况史籍缺载,只是据颜师古《急就篇》“许终古”条下注载:“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许国。”可知文叔又名姜信。但文叔为建立于西周初年的许国的开国君主,这一点文献记载并无异辞。
然而,早在许国亡国之前,就有楚臣许偃、许伯以及许人许围见于《左传》,更何况前此一千余年的尧舜时代就有许由其人。可见许姓并非全然是在许国亡国之时“以国为氏”而得姓的, 最初应是以人名即“许由”之“许”为姓的,加之许由和文叔又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认为许由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
我们的结论是:炎帝为许姓的远祖,许由为许姓的开姓始祖,文叔为许姓的开国始祖。
登封是许姓的祖居地
晋代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唐代陆德明在《庄子·逍遥游》释文中也说:“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司马云:颍川阳城人。简文云:阳城槐里人。李云:字武仲。”许由时代阳城的地望何在?《水经》云:“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过其县南。”《注》云:“颍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世本》、《汲郡古文》均言禹都阳城,赵岐《孟子注》曰:“阳城在嵩山下。”《括地志》云:“嵩山在阳城西北二十三里。”则阳城在嵩山之南登封境内。1975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成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根据出土文物和碳-14测定,登封告成的龙山文化城址就是夏都阳城。因此,尧舜时期许由家居的阳城就在今天登封的告成镇。至于槐里的具体地望,于史无征,但于今箕山附近尚存南槐、北槐的村名,而告成镇南十三里处即为箕山,因此,槐里的地望,应该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
许由辞尧禅让又归隐于箕山,死后亦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因此,许由的出生地、归隐地、死葬地均在今之登封箕山。
许由在箕山一带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传说,计有:许由山、许由冢、许由祠、许由阙、许由庙、许由寨、饮牛坑、许由床、手植槐、喂牛槽、拴牛橛、牵牛墟、洗耳泉、洗耳池、弃瓢崖、烟庄、隔子沟、黄城等。司马迁、嵇康、潘岳、田游岩、宋之问、钱起、胡僧、欧阳修、元好问等历代名士,都曾登临箕山,拜谒许由墓,并赋诗抒怀,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和诗篇。
许昌是许姓的祖居地
《国语·周语》云:共工、崇伯鲧用封堵的办法治水失败后,大禹继之治水,改用疏通的方法,取得成功。帝舜非常满意,就把天下禅让给他,赐姓为姒,氏为“有夏”;又因四岳佐禹有功,就封四岳为侯伯之国,赐姓为“姜”,氏为“有吕”。
许慎《说文解字》吕部云:“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又《说文解字·叙》云:“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段玉裁注曰:“太岳,亦言四岳,禹封吕侯,吕侯历夏殷之季而国微,故谓之吕叔。按伯夷历官虞夏之间,叔重不云伯夷佐禹而云太岳佐夏者,伯夷之功,莫大于治水,明受姓名氏之所由来也。有盛德者,必有百世祀,谅哉!”
按《国语》之意,乃舜封四岳为吕侯,许慎、段玉裁认为是禹封之为吕侯,此处小异。许国的立国者文叔正是四岳的后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文叔、吕叔。因吕侯之国经历夏、殷两代,至周初已经衰微,所以周武王复封文叔于许以延续四岳的国祚。关于这一点,《春秋氏族谱》、《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均言之凿凿。这里《国语》所言的四岳及许慎所说的太岳均指伯夷。因此许国的渊源可以由周初的文叔上溯到虞夏之际的伯夷。
那么,伯夷所封的吕侯之国在何处?伯夷的封国,我们认为在许,即今之许昌一带,其证有三:
其一,《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这里的吕即是甫,《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是其证;甫通圃,圃有繁茂之意。甫与许音近义通,故亦可通用。许田又作甫田、圃田,是其证。许同莘《许国史地考证》云:“其后申既不祀,吕亦中衰,又其后名吕曰甫,或曰许,犹殷之名商,唐之名晋也。东迁以后,吕甫之名渐微,专以许名。”(《东方杂志》第41卷第18号)则吕、甫、许相通,吕即许也。
其二,商代甲骨文中多处出现舞侯、舞地、舞族。据郑杰祥先生考证,“舞”即“鄢”,亦即“许”,舞地即今许昌市东北四十里的古许昌城。(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既然文叔受封于周初,那么商代卜辞中所载的“舞侯”,亦即“许侯”不能指文叔。又《说文解字》条下云:“,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即许,因甫、吕、许相通,因此,我们推测,卜辞中的侯当是伯夷当初始封的吕侯之国在商代的延续,今许昌南有舞阳县,当是甫侯所封之“”与商代的“舞侯”之国在地名上的遗存。既然商代的舞侯之国在许地,则伯夷的吕侯之国亦当在许地。
其三,《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意思是说:从高耸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灵来,生出甫和申,后来发展成两个国家。甫即吕,《诗经》此处的甫当指伯夷的封国。一般认为吕国在今南阳西,我们认为伯夷受封的吕侯之国最初位于嵩山一带,后来姜姓诸侯助周灭商后,吕国与申国便南迁到南阳一带,为周朝镇守二南,防止南蛮的骚扰。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西周初年吕文叔受封于许地的许国,其前身就是许由受封于许地的吕侯之国。
许由与许昌的紧密关系不仅从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还可以从存留至今有关许由的遗迹遗物中得到确证。据曹一新《许由、许姓与许昌》一文载:“许昌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许由的故事,还有很多以他的姓名或事迹命名的地方。禹州市城东15里颍水旁有许由台,城北部石桥里也有许由庙。许昌市区西北七里店有许由挂瓢处。鄢陵县城西11公里陈化店乡有许由村,村内有许由寨,村西有许由冢,冢前有许由寺,今存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许由寺公德碑》一通。许昌市各县有23个村由许姓命名……这些村所有许姓居民都是许由的后裔。”(《中州今古》1992年中原寻根专辑)
登封和许昌均是许姓的祖居地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许县(即许昌)与阳城(即登封)同属颍川郡。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许昌”和“阳城”、“许州”和“箕山”在古代均属同一个行政区划,其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
许由生活的尧舜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此时的生产力低下,生产活动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虽然以农业为主,还需要采集、渔猎作为辅助。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采集和渔猎场所而不断迁徙。许部落发源于登封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许由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
关于这一点,郭沫若有简要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许、太岳之胤’,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该是从这里迁去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许昌县的许田,传说为许由耕种之所,在许田的附近发现有属于龙山文化的射鹿台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发现有白灰面房基。此外在许昌一带还发现有谢庄遗址、寺台庙遗址、岗于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时代与尧舜时代相当,因此,这些遗址大概就是许由及许部落的遗存。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大岳之胤也。”晋代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元和姓纂》、《急就篇·注》中均有相同记述。
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一予以分析。
(一)炎帝。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据地,以后向东迁徙,活动于今河北中部、河南、山东西部和湖北北部,并在这一地区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的主干部分,炎帝因此和黄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也是中国人至今仍自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炎帝出生并生长于今陕西中部渭水的支流姜水沿岸,因而以地名“姜”为姓。《国语·晋语》中引晋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话说:“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许姓出自姜姓,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可视为许姓的远祖。
(二)许由、四岳、伯夷。许由和伯夷为同一人。“太岳”或称“四岳”或称“五岳”,为上古官名,乃上古时期分掌四时、方岳的官,伯夷官任尧时的四岳。上古时期一个官职往往由一个家族世代袭任,许姓的祖上在尧舜时期便世袭担任四岳之官。古今论述有:
明代陈霆《两山墨谈》卷十三:“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非山林逸士也。《左传》云:许,太岳之后。太岳亦即由耳。古者申、吕、许、甫皆四岳之后,《尧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逊朕位。’让由之举,或即此也。”
清代宋翔凤《尚书略说》:“云八伯者,《尚书·大传》称阳伯、仪伯、夏伯、羲伯、秋伯、和伯、冬伯,其一阙焉。郑注以为阳伯为伯夷掌之……《春秋左氏·隐十一年》:‘夫许,太岳之胤也。’申、吕、齐、许同祖,故吕侯训刑,称伯夷、禹、稷为三后,知太岳定是伯夷也。《墨子·所染篇》、《吕氏春秋·当染篇》并云:‘舜染于许由、伯阳’。‘由’与‘夷’、‘夷’与‘阳’并声之转。《大传》之阳伯,《墨》、《吕》之许由、伯阳,与《书》之伯夷正是一人。伯夷封许,故曰许由。《史记》尧让天下于许由(本《庄子》),正附会‘咨四岳,巽朕位’之语,百家之言,自由所出。”
杨宽认为许由、皋陶与伯夷、四岳为一人。(见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第十三篇:《许由、皋陶与伯夷、四岳》,载《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因此,可以说,许由(亦即伯夷)是许姓的得姓始祖,他是上古许部落的首领,曾经作过尧的老师,并曾出任尧时的四岳官、九州长,后辞尧禅让,归隐山林,成为中国最早最著名的隐士。他和西周初年许国的开国君主文叔一脉相承。
(三)文叔。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许由)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世称许侯、许文叔,因文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之为姜文叔、吕叔。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于公元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均言许姓是“以国为氏”,即许姓是以许国国名而得姓。由此,则许姓的得姓始祖似为许国的开国之君文叔。有关文叔的详细情况史籍缺载,只是据颜师古《急就篇》“许终古”条下注载:“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许国。”可知文叔又名姜信。但文叔为建立于西周初年的许国的开国君主,这一点文献记载并无异辞。
然而,早在许国亡国之前,就有楚臣许偃、许伯以及许人许围见于《左传》,更何况前此一千余年的尧舜时代就有许由其人。可见许姓并非全然是在许国亡国之时“以国为氏”而得姓的, 最初应是以人名即“许由”之“许”为姓的,加之许由和文叔又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认为许由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
我们的结论是:炎帝为许姓的远祖,许由为许姓的开姓始祖,文叔为许姓的开国始祖。
登封是许姓的祖居地
晋代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唐代陆德明在《庄子·逍遥游》释文中也说:“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司马云:颍川阳城人。简文云:阳城槐里人。李云:字武仲。”许由时代阳城的地望何在?《水经》云:“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过其县南。”《注》云:“颍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世本》、《汲郡古文》均言禹都阳城,赵岐《孟子注》曰:“阳城在嵩山下。”《括地志》云:“嵩山在阳城西北二十三里。”则阳城在嵩山之南登封境内。1975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成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根据出土文物和碳-14测定,登封告成的龙山文化城址就是夏都阳城。因此,尧舜时期许由家居的阳城就在今天登封的告成镇。至于槐里的具体地望,于史无征,但于今箕山附近尚存南槐、北槐的村名,而告成镇南十三里处即为箕山,因此,槐里的地望,应该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
许由辞尧禅让又归隐于箕山,死后亦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因此,许由的出生地、归隐地、死葬地均在今之登封箕山。
许由在箕山一带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传说,计有:许由山、许由冢、许由祠、许由阙、许由庙、许由寨、饮牛坑、许由床、手植槐、喂牛槽、拴牛橛、牵牛墟、洗耳泉、洗耳池、弃瓢崖、烟庄、隔子沟、黄城等。司马迁、嵇康、潘岳、田游岩、宋之问、钱起、胡僧、欧阳修、元好问等历代名士,都曾登临箕山,拜谒许由墓,并赋诗抒怀,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和诗篇。
许昌是许姓的祖居地
《国语·周语》云:共工、崇伯鲧用封堵的办法治水失败后,大禹继之治水,改用疏通的方法,取得成功。帝舜非常满意,就把天下禅让给他,赐姓为姒,氏为“有夏”;又因四岳佐禹有功,就封四岳为侯伯之国,赐姓为“姜”,氏为“有吕”。
许慎《说文解字》吕部云:“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又《说文解字·叙》云:“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于许,世祚遗灵。”段玉裁注曰:“太岳,亦言四岳,禹封吕侯,吕侯历夏殷之季而国微,故谓之吕叔。按伯夷历官虞夏之间,叔重不云伯夷佐禹而云太岳佐夏者,伯夷之功,莫大于治水,明受姓名氏之所由来也。有盛德者,必有百世祀,谅哉!”
按《国语》之意,乃舜封四岳为吕侯,许慎、段玉裁认为是禹封之为吕侯,此处小异。许国的立国者文叔正是四岳的后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文叔、吕叔。因吕侯之国经历夏、殷两代,至周初已经衰微,所以周武王复封文叔于许以延续四岳的国祚。关于这一点,《春秋氏族谱》、《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均言之凿凿。这里《国语》所言的四岳及许慎所说的太岳均指伯夷。因此许国的渊源可以由周初的文叔上溯到虞夏之际的伯夷。
那么,伯夷所封的吕侯之国在何处?伯夷的封国,我们认为在许,即今之许昌一带,其证有三:
其一,《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这里的吕即是甫,《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是其证;甫通圃,圃有繁茂之意。甫与许音近义通,故亦可通用。许田又作甫田、圃田,是其证。许同莘《许国史地考证》云:“其后申既不祀,吕亦中衰,又其后名吕曰甫,或曰许,犹殷之名商,唐之名晋也。东迁以后,吕甫之名渐微,专以许名。”(《东方杂志》第41卷第18号)则吕、甫、许相通,吕即许也。
其二,商代甲骨文中多处出现舞侯、舞地、舞族。据郑杰祥先生考证,“舞”即“鄢”,亦即“许”,舞地即今许昌市东北四十里的古许昌城。(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既然文叔受封于周初,那么商代卜辞中所载的“舞侯”,亦即“许侯”不能指文叔。又《说文解字》条下云:“,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即许,因甫、吕、许相通,因此,我们推测,卜辞中的侯当是伯夷当初始封的吕侯之国在商代的延续,今许昌南有舞阳县,当是甫侯所封之“”与商代的“舞侯”之国在地名上的遗存。既然商代的舞侯之国在许地,则伯夷的吕侯之国亦当在许地。
其三,《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意思是说:从高耸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灵来,生出甫和申,后来发展成两个国家。甫即吕,《诗经》此处的甫当指伯夷的封国。一般认为吕国在今南阳西,我们认为伯夷受封的吕侯之国最初位于嵩山一带,后来姜姓诸侯助周灭商后,吕国与申国便南迁到南阳一带,为周朝镇守二南,防止南蛮的骚扰。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西周初年吕文叔受封于许地的许国,其前身就是许由受封于许地的吕侯之国。
许由与许昌的紧密关系不仅从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而且还可以从存留至今有关许由的遗迹遗物中得到确证。据曹一新《许由、许姓与许昌》一文载:“许昌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许由的故事,还有很多以他的姓名或事迹命名的地方。禹州市城东15里颍水旁有许由台,城北部石桥里也有许由庙。许昌市区西北七里店有许由挂瓢处。鄢陵县城西11公里陈化店乡有许由村,村内有许由寨,村西有许由冢,冢前有许由寺,今存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许由寺公德碑》一通。许昌市各县有23个村由许姓命名……这些村所有许姓居民都是许由的后裔。”(《中州今古》1992年中原寻根专辑)
登封和许昌均是许姓的祖居地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许县(即许昌)与阳城(即登封)同属颍川郡。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许昌”和“阳城”、“许州”和“箕山”在古代均属同一个行政区划,其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
许由生活的尧舜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此时的生产力低下,生产活动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虽然以农业为主,还需要采集、渔猎作为辅助。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采集和渔猎场所而不断迁徙。许部落发源于登封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许由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
关于这一点,郭沫若有简要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许、太岳之胤’,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该是从这里迁去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许昌县的许田,传说为许由耕种之所,在许田的附近发现有属于龙山文化的射鹿台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发现有白灰面房基。此外在许昌一带还发现有谢庄遗址、寺台庙遗址、岗于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时代与尧舜时代相当,因此,这些遗址大概就是许由及许部落的遗存。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