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欢声笑语中增长知识,教师必须不断地摸索语言艺术。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讲求语言艺术,使课堂更具活力呢?
一、适度地使用幽默语言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的第一助手是风趣幽默。”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刨设一个宽松的教育氛围,可以带来笑声和笑声之后的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风趣的语言,可以使干巴枯燥的语文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谈笑间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我让学生说出“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的译文,发现有一位学生正在打盹儿,我没有在学生面前批评他,而是在学生回答译文“一狼假装打盹”时说了这样几句话:“据说,专门研究打盹儿的一个西方人认为,坐着打盹睡觉要比躺着休息得更好。大家认为这只狼会不会在验证这一说法呢?不过我们班真的有位学生正在验证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我的语音未落,全班学生一阵大笑。在笑声中,那个打盹的学生脸红了,同时很快地悟出了“前狼假寐”的目的和我的用意……幽默的语言是健康的。它可以使学生提神益智。但幽默语言的运用一定要讲究艺术,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否则将会破坏教学的整体性,转移学生的思维方向,失去教学幽默的本意。
二、适时地使用启发语言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要不断营造思辨氛围来启发学生生疑质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如: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我的导课是这样的:“同学们,大家觉得毒蛇怎样?”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纷纷回答。有的说:“毒蛇很厉害。”有的说:“毒蛇很可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答案很多。我随即说:“是的,毒蛇是十分可怕的,它随时可以危及人的生命。但是尽管毒蛇很厉害,还是有人祖祖辈辈要以捕蛇为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捕蛇者说》中“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课堂上通过恰到好处的启发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之中。
三、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研究的先驱欧文·戈尔曼曾指出:“尽管一个人可以停止说,但是他不能停止身体习惯动作的传播。”非言语行为具有连续性,虽然我们停止了有声的交流,但姿态、表情的信息传递不会停止。在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心灵默契。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上很容易沉浸在自我遐想之中。教师如果用生硬的言语行为进行制止,一方面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又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此时,教师的微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教师亲切的眼神可以鼓舞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收敛错误行为,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让学生从形象动作和姿态中悟出其中的内在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是这样结束的:“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手走着离去。他用一双沾满污泥的手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与此同时,我随手用黑板擦擦掉了“孔乙己”这三个字。这一巧妙的“擦”留下了一片空白,包含着许多“潜台词”,留给学生许多疑问,让学生去思考、去体味……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体态语,既能生动地表现主题,又能构成教师独特的教态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启发思维,激活课堂教学。
四、巧妙地使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进入角色、挥洒真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根本。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如果教学语言枯燥、缺乏情感,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欢乐的情感,不能使其精神亢奋、思维活跃,难以收到上佳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应“批文入情”、“以声传情”、“注情于声”,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世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细细地想:“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此刻/在那飘渺的空中/有美丽的街市/有浅浅的天河/有隔着河的牛郎织女/正骑着牛儿在天街闲游……”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描绘,叩开了学生的心扉,激起了感情的共鸣,在学生的脑海中构成了一幅自由美好、幸福快乐的天上街市图。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讲求语言艺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和探究的舞台,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富艺术魅力。做到了这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一、适度地使用幽默语言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的第一助手是风趣幽默。”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刨设一个宽松的教育氛围,可以带来笑声和笑声之后的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风趣的语言,可以使干巴枯燥的语文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谈笑间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我让学生说出“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的译文,发现有一位学生正在打盹儿,我没有在学生面前批评他,而是在学生回答译文“一狼假装打盹”时说了这样几句话:“据说,专门研究打盹儿的一个西方人认为,坐着打盹睡觉要比躺着休息得更好。大家认为这只狼会不会在验证这一说法呢?不过我们班真的有位学生正在验证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我的语音未落,全班学生一阵大笑。在笑声中,那个打盹的学生脸红了,同时很快地悟出了“前狼假寐”的目的和我的用意……幽默的语言是健康的。它可以使学生提神益智。但幽默语言的运用一定要讲究艺术,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否则将会破坏教学的整体性,转移学生的思维方向,失去教学幽默的本意。
二、适时地使用启发语言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要不断营造思辨氛围来启发学生生疑质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如: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我的导课是这样的:“同学们,大家觉得毒蛇怎样?”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纷纷回答。有的说:“毒蛇很厉害。”有的说:“毒蛇很可怕。”……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答案很多。我随即说:“是的,毒蛇是十分可怕的,它随时可以危及人的生命。但是尽管毒蛇很厉害,还是有人祖祖辈辈要以捕蛇为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捕蛇者说》中“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课堂上通过恰到好处的启发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之中。
三、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研究的先驱欧文·戈尔曼曾指出:“尽管一个人可以停止说,但是他不能停止身体习惯动作的传播。”非言语行为具有连续性,虽然我们停止了有声的交流,但姿态、表情的信息传递不会停止。在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心灵默契。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上很容易沉浸在自我遐想之中。教师如果用生硬的言语行为进行制止,一方面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又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此时,教师的微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教师亲切的眼神可以鼓舞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收敛错误行为,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让学生从形象动作和姿态中悟出其中的内在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是这样结束的:“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手走着离去。他用一双沾满污泥的手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与此同时,我随手用黑板擦擦掉了“孔乙己”这三个字。这一巧妙的“擦”留下了一片空白,包含着许多“潜台词”,留给学生许多疑问,让学生去思考、去体味……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体态语,既能生动地表现主题,又能构成教师独特的教态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启发思维,激活课堂教学。
四、巧妙地使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进入角色、挥洒真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根本。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如果教学语言枯燥、缺乏情感,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欢乐的情感,不能使其精神亢奋、思维活跃,难以收到上佳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应“批文入情”、“以声传情”、“注情于声”,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世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细细地想:“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此刻/在那飘渺的空中/有美丽的街市/有浅浅的天河/有隔着河的牛郎织女/正骑着牛儿在天街闲游……”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描绘,叩开了学生的心扉,激起了感情的共鸣,在学生的脑海中构成了一幅自由美好、幸福快乐的天上街市图。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讲求语言艺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和探究的舞台,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富艺术魅力。做到了这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