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情境则是兴趣产生的土壤。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新授知识的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通过讲故事、放音乐、联系生活、竞赛、朗读、引用名言诗句、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词:兴趣;情境;有效教学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呢?我想,那就是兴趣了。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清晰而明确,思维就精细而敏锐,记忆就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兴趣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情境则是兴趣产生的土壤。在语文课上,教师如果能根据新授知识的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就能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创设能促进学生参与的有效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呢?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听故事是学生从小就最喜爱的,教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讲与之相关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进一步了解要学习的课程。如《陋室铭》一课,上课刚开始,我就给学生讲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被知县刁难,在半年内三次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愤而写下了《陋室铭》的故事,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了,被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深深打动,急于探询刘禹锡在陋室中过着怎样的生活。又如《五柳先生传》一课,我向学生讲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学生也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借助优美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如《乡愁》一课,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思乡之情以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乡愁》及《回家》。又如《水调歌头》,这首词意境清远,调笔深婉,我让学唱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曲调优美,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体会词的意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之后,学生对于诗歌抒发的情感及作者的旷达胸襟理解得十分深刻。生活是思维的源泉,让学生联系生活,就能在轻松地谈话中营造学习的氛围。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从文中看到了一个对儿女充满期望,默默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我马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引发了学生对父亲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习作《世上还有爸爸好》。又如《童趣》一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的各种有趣的故事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起来了。每个孩子都是争强好胜的,内心都是渴望表现自己的,运用竞赛手段,就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如《伤仲永》一课,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再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对文章内容或词语解释掌握得最牢靠。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查询工具书,寻找答案。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中掌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学生不愿张口,或张口就错,我们可在课堂中创造灵活多样的朗读情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质疑,提高学习效果。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课本只是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我在安排学生自学时,首先要指导学法,让自主学习有章可循。其次转换角色,让课堂充满亲和力,适时的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另外我还注重启发诱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相互协作,大胆质疑,共同讨论。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环境下,就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导入新课时利用诗句、名言警句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学生已经积累的诗句、富于哲理的名言警句,更能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未选择的路》一课,我这样导入: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课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写一段关于“路”的感言,学生写得都很好。
影视画面能给人带来独特的视听享受,引发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课堂中适当使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杨修之死》一课,在进入新课时我播放一段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鸡肋事件的视频,引出新课程,学生立刻就把握住了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又如在讲《智取生辰纲》时,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智取生辰纲》影视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对鲁达的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就能打造出一把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其驶向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兴趣;情境;有效教学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呢?我想,那就是兴趣了。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清晰而明确,思维就精细而敏锐,记忆就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兴趣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情境则是兴趣产生的土壤。在语文课上,教师如果能根据新授知识的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就能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创设能促进学生参与的有效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呢?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听故事是学生从小就最喜爱的,教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讲与之相关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进一步了解要学习的课程。如《陋室铭》一课,上课刚开始,我就给学生讲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被知县刁难,在半年内三次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愤而写下了《陋室铭》的故事,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了,被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深深打动,急于探询刘禹锡在陋室中过着怎样的生活。又如《五柳先生传》一课,我向学生讲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学生也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借助优美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如《乡愁》一课,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思乡之情以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乡愁》及《回家》。又如《水调歌头》,这首词意境清远,调笔深婉,我让学唱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曲调优美,让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体会词的意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之后,学生对于诗歌抒发的情感及作者的旷达胸襟理解得十分深刻。生活是思维的源泉,让学生联系生活,就能在轻松地谈话中营造学习的氛围。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从文中看到了一个对儿女充满期望,默默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我马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引发了学生对父亲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习作《世上还有爸爸好》。又如《童趣》一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的各种有趣的故事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起来了。每个孩子都是争强好胜的,内心都是渴望表现自己的,运用竞赛手段,就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如《伤仲永》一课,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再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对文章内容或词语解释掌握得最牢靠。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查询工具书,寻找答案。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中掌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学生不愿张口,或张口就错,我们可在课堂中创造灵活多样的朗读情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质疑,提高学习效果。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课本只是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我在安排学生自学时,首先要指导学法,让自主学习有章可循。其次转换角色,让课堂充满亲和力,适时的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另外我还注重启发诱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相互协作,大胆质疑,共同讨论。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环境下,就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导入新课时利用诗句、名言警句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学生已经积累的诗句、富于哲理的名言警句,更能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未选择的路》一课,我这样导入: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课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写一段关于“路”的感言,学生写得都很好。
影视画面能给人带来独特的视听享受,引发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课堂中适当使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杨修之死》一课,在进入新课时我播放一段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鸡肋事件的视频,引出新课程,学生立刻就把握住了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又如在讲《智取生辰纲》时,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智取生辰纲》影视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对鲁达的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就能打造出一把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其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