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作品的空白点起了一定作用。关注空白,聆听空白的召唤,走进空白的期待视野并填补空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空白处小练笔,会有“于无言之处觅佳音”的惊喜。下面谈一点我对空白处小练笔的理解与做法。
一、 扩写理解处的空白
理解处的空白,即省略的文中未叙述的部分,它只能通过课文提供的某些信息,从逻辑上推断出来,有加快叙述节奏的功能,也是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扩写的重要方面。如《燕子专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他们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学生根据文章写给的信息,已经知道“长途跋涉”就是走了很多地方;“濒临死亡”就是快要死了。但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学生并没有体会到燕子所处天气的恶劣,处境的悲惨。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小燕子们从南方飞回北方,都飞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什么?燕子们‘濒临死亡’那是怎样的一种处境啊?请你用笔写下燕子的遭遇,写下他们绝望的心情。”先前的阅读为他们的表达铺垫了情感基础,此时的练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心灵与文中的燕子产生共鸣,也将“长途跋涉”“濒临死亡”这两个词理解得更深刻了。
二、 补写语言处的空白
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对话的句子。作者匠心独运,有的写得很详细,从始至终,娓娓道来;有的却寥寥数语,一切尽在其中。以唐诗《寻隐者不遇》为例,寻其空白,赏其妙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松下问童子”问的什么,怎样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怎样回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小练笔,于是学生的笔下活现了寻隐者时一老一少问答的情景,更加深了对诗的理解与感悟。
三、仿写表达处的空白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表达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范文的模仿、借鉴、填充,把范文的表达方法转化为自己会用的表达技能,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法。如《神奇的书》一课,文中写了即使“非凡的战舰”“神奇的书籍”也不如书的浩翰与神奇。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如书?请你模仿书中诗的语言再写一段。”凭借文中表达处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补充、仿写,展现了书的魅力,升华了主题。
四、改写角度转换处的空白
对于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精彩。以“豆萁煮豆”为事例:曹植在他的《七步诗》中写道:“煮豆燃豆萁,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用比喻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指责,情真意切;而文学家郭沫若则一反曹植的《七步诗》诗意,变为:“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强调“豆燃萁灰”,赞颂豆萁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也不失为一篇佳作。因此换个角度思考,我们会有不同的收獲。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让学生改变叙事的角度,可分别选择从李博士、台湾青年、小钱三人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一“捐髓”事件,要写出当时的处境及不同角度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学生从不同角度切身体会到那一神圣的时刻,从而感受到李博士从容的镇定、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大陆小钱对生命的渴求,升化了主题,对文章有了更深的感悟。
五、联写积累处的空白
教材中的文章各有其精彩之处:或遣词造句,或布局结构,将之积累下来,并运用到我们的文章中,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常在名文佳作中,有要求学生背诵精彩语句段落或仿照写作方法写一写的课后题,但是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学生感觉不到跳起来摘苹果的动力;有的太难,学生感觉无处下笔。抓住问题的这一空白,让学生小练笔,会有无尽的收获。
教学《白杨》一课时,课后要求分别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多大难度。这时我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用这两组关联词写一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以他的事迹为题材写一段话。有的同学写道:王叔叔是一个业务能力非常强的技术员,但他却请求把他调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去。他说:“哪儿需要我,我就到哪儿去。”王叔叔来到新疆,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坚持完成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他又把他的一双儿女接到新疆,希望他们也扎根于这片土地,把第二故乡建设得更好。学生通过此项迁移性练习,不仅积累了这两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语,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六、续写结尾处的空白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出现新的发展。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叶公好龙》一文中,写到叶公看到真龙时,“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叶公表里不一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文章也就此戛然而止。此时学生很想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事,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后会怎样呢?”引导学生想象,续编故事。学生依据自己对叶公的认识及了解,创编了一个个小故事。如:……叶公见一庞然大物,吓得魂不附体。踉踉跄跄,夺路而逃。真龙一见,大声喊道:“叶公,你老朋友真龙来也,莫怕。”叶公停下,细看端详:呀,果真是真龙下凡。于是叶公欣喜若狂,盛邀龙公进屋一叙……。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利用续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因而激起了学生练笔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材中作者有意无意地造成空白的部分,即“笔所未到,心有所忽”之处,恰好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联想、想象、再创造的艺术空间。我们要在教学中抓住阅读教学中的空白,填补空白,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达到“无言之处传佳音”的意境。
一、 扩写理解处的空白
理解处的空白,即省略的文中未叙述的部分,它只能通过课文提供的某些信息,从逻辑上推断出来,有加快叙述节奏的功能,也是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扩写的重要方面。如《燕子专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他们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学生根据文章写给的信息,已经知道“长途跋涉”就是走了很多地方;“濒临死亡”就是快要死了。但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学生并没有体会到燕子所处天气的恶劣,处境的悲惨。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小燕子们从南方飞回北方,都飞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什么?燕子们‘濒临死亡’那是怎样的一种处境啊?请你用笔写下燕子的遭遇,写下他们绝望的心情。”先前的阅读为他们的表达铺垫了情感基础,此时的练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心灵与文中的燕子产生共鸣,也将“长途跋涉”“濒临死亡”这两个词理解得更深刻了。
二、 补写语言处的空白
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对话的句子。作者匠心独运,有的写得很详细,从始至终,娓娓道来;有的却寥寥数语,一切尽在其中。以唐诗《寻隐者不遇》为例,寻其空白,赏其妙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松下问童子”问的什么,怎样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怎样回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小练笔,于是学生的笔下活现了寻隐者时一老一少问答的情景,更加深了对诗的理解与感悟。
三、仿写表达处的空白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表达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范文的模仿、借鉴、填充,把范文的表达方法转化为自己会用的表达技能,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法。如《神奇的书》一课,文中写了即使“非凡的战舰”“神奇的书籍”也不如书的浩翰与神奇。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如书?请你模仿书中诗的语言再写一段。”凭借文中表达处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补充、仿写,展现了书的魅力,升华了主题。
四、改写角度转换处的空白
对于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精彩。以“豆萁煮豆”为事例:曹植在他的《七步诗》中写道:“煮豆燃豆萁,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用比喻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指责,情真意切;而文学家郭沫若则一反曹植的《七步诗》诗意,变为:“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强调“豆燃萁灰”,赞颂豆萁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也不失为一篇佳作。因此换个角度思考,我们会有不同的收獲。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让学生改变叙事的角度,可分别选择从李博士、台湾青年、小钱三人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一“捐髓”事件,要写出当时的处境及不同角度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学生从不同角度切身体会到那一神圣的时刻,从而感受到李博士从容的镇定、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大陆小钱对生命的渴求,升化了主题,对文章有了更深的感悟。
五、联写积累处的空白
教材中的文章各有其精彩之处:或遣词造句,或布局结构,将之积累下来,并运用到我们的文章中,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常在名文佳作中,有要求学生背诵精彩语句段落或仿照写作方法写一写的课后题,但是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学生感觉不到跳起来摘苹果的动力;有的太难,学生感觉无处下笔。抓住问题的这一空白,让学生小练笔,会有无尽的收获。
教学《白杨》一课时,课后要求分别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多大难度。这时我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用这两组关联词写一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以他的事迹为题材写一段话。有的同学写道:王叔叔是一个业务能力非常强的技术员,但他却请求把他调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去。他说:“哪儿需要我,我就到哪儿去。”王叔叔来到新疆,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坚持完成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他又把他的一双儿女接到新疆,希望他们也扎根于这片土地,把第二故乡建设得更好。学生通过此项迁移性练习,不仅积累了这两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语,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六、续写结尾处的空白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出现新的发展。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叶公好龙》一文中,写到叶公看到真龙时,“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叶公表里不一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文章也就此戛然而止。此时学生很想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事,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后会怎样呢?”引导学生想象,续编故事。学生依据自己对叶公的认识及了解,创编了一个个小故事。如:……叶公见一庞然大物,吓得魂不附体。踉踉跄跄,夺路而逃。真龙一见,大声喊道:“叶公,你老朋友真龙来也,莫怕。”叶公停下,细看端详:呀,果真是真龙下凡。于是叶公欣喜若狂,盛邀龙公进屋一叙……。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利用续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因而激起了学生练笔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材中作者有意无意地造成空白的部分,即“笔所未到,心有所忽”之处,恰好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联想、想象、再创造的艺术空间。我们要在教学中抓住阅读教学中的空白,填补空白,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达到“无言之处传佳音”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