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下分组自编学案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组自编学案的基本要求
  1.避免繁复杂乱,力求简洁明确
  就多数教师编制的学案来看,往往带有冗长、繁杂、晦涩的通病。似乎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教师学问的高深。但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却只会陷入云里雾里,只能进行机械、重复、枯燥的学习。不但不能把学案上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反而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厌恶感。有位教师在编制“宇宙中的地球”一节内容时,“学习目标”一栏中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大项,每项中又有4项子目标,共计12项学习目标。随后设“课前准备区”、“课堂活动区”、“课后练习区”三大片区。“课前准备区”中有“我想象中的宇宙”、“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我的疑惑”等栏目。“课堂活动区”中设“核心突破”、“典例精析”、“方法技巧”三栏,“核心突破”中有“核心突破一”、“核心突破二”等,“典例精析”中设“典例精析1”、“典例精析2”等,再加“变式训练1”、“变式训练2”等。“课后练习区”中分“基础过关题”、“能力提升题”、“探究创新题”三种类型的题目。名目如此繁多,学生都已眼花缭乱,更不用说在上面耗费时间。因此,学生编制学案时,应力求简洁明确。
  2.避免惟师惟生,力求引导自创
  学案的编制,既不能“惟师”也不能“惟生”。“惟师”则必然陷入传统学案编制模式,体现教师的思维和知识视角,就算教师再如何研究学生的知识状况和认知水平,也不可能比学生更了解自己。既然学案是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辅助材料,就应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其主体地位。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资料的收集、学习时间的掌控、学习方式的选取均由学生把控,但也要避免陷入“惟生”的境地,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整个学案的编制过程,让学案编制能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突出重难点,让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投入进来,积极讨论,针对学案编制中的问题进行“对话”和思维碰撞,并就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解决方案。
  3.避免僵化停滞,力求开放灵活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为适应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学案在编制时不能陷入僵化局面,而应力求开放灵活。这就要求学案在结构上应富有弹性,能够随教学实际情况增减主题或内容,具有可调节性与可优化性,能够满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动,对学案的结构进行优化。同时,学案的形式也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能够适应不同类型课,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教学环境。此外,学案的内容也不能仅来自教材,还应来自生活和学生的经验。最后,学案编制还要考虑在应用上的灵活性,让学生学习既能借助于学案,又不完全拘泥于学案。
  二、分组自编学案的实施策略
  1.在完成预设内容基础上关注生成
  学生分组自编学案在教师引导下由各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是教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学生获取地理基础知识、提升地理专业素养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把学案中预设的内容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学案,而应该在预设基础上注重动态生成。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常常会出现很多预料之外的情况。正是这些意外才使得课堂生动起来,更具“原汁原味”。如果善于抓住这种种意外,因势利导,意外之中将会生成更多的意外,教师和学生将会在种种意外中获得灵感的突现、思维的放飞,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尤其是“偶发性”、“错误性”、“质疑性”情境,更是课堂上生成知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的良好机遇。
  在学习“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学案中有一幅图(图1)展示了a、b两市镇间的公路设计方案,要求学生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班上多数学生都选择②方案,理由是山区地带公路选线应沿等高线分布,以降低公路的起伏坡度;而①方案需要穿越山脉,不但坡度大,而且建设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投入成本多。但这时有位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虽然①方案要穿越山脉,但路线长度明显比②要短,其修建成本不一定比②多。其他同学听后觉得似乎也有道理。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围绕“公路的选址”展开讨论,最后把学生引导到公路的选址除了考虑地形、地质、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外,还应考虑经济状况、技术水平、人口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果a、b是两个大城市,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就应在a、b间修建高速公路或国道,力求直达快速,选择①方案;如果a、b是小城镇,经济水平低,人口少,则应修建地方性公路,选择②方案。至此,学生对该问题有了更深认识。
  2.在精讲共性问题基础上兼顾个性
  学生在小组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总会存在各式各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作好记录,先在学习小组内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解决,仍然解决不了就由课代表集中向教师反映。对于此类共性问题,教师先进行归纳分类,弄清楚学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是因为背景知识欠缺还是思维方向不对,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点拨。教师精讲时要善于迎合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以这些问题为案例,帮助学生从问题中总结规律,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而对于小组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可由其他学习小组帮助解决,教师再适时予以点评即可。
  “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学案中提供了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局部图(图2),要求学生判断图中甲、乙洋流的流向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学生在经过小组自主学习后,基本都能弄清楚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但却普遍觉得世界洋流的分布太杂乱,找不准其中规律,因此对洋流的流向也只能知道大概。对此,教师可这样讲:“其实只需用两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记住所有洋流的流向。”学生好奇心顿起,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下:北半球“8”,南半球“0”。然后向学生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按照洋流的流向给学生演示一遍如何用“8”和“0”记住洋流的流向,学生立刻就能明白其中的规律,轻松判断出甲、乙洋流均为自北向南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属于寒流,对沿岸气候均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此番点拨精讲,学生听起来简洁明了,而且也不容易遗忘,更能在以后的练习中加以运用。
  3.在适时训练基础上交流点评
  学案的作用不但在于导读、导思、导学,还在于导练。在指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建构知识网络后,学案中还应配备一定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启发性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相关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其中,课内即时练习题多以了解性、理解性训练为主,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当堂训练,限时完成。此间教师来回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并做好个别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得出合理结论。课后巩固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复习,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收上来进行批改。而对于强化训练题和挑战性练习题,一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可以让学生自由灵活把握。需要指出的是,学案上的训练题,求精而不求多,不能变成“题海”战术。学生完成的训练题,教师都应组织他们进行交流、点评,让其相互分享、借鉴做题的心得体会,做到“凡做必评”。时间安排上,即时训练题应在学生完成后当场进行;课后巩固性练习则要求学生先做好标记,教师批阅后就其中一些典型性问题让学生在下节课中开展交流讨论;强化和挑战性练习题则可利用闲暇时间在小群体范围内进行对话交流。通过适时训练和交流,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对知识的建构,活化对知识的运用,提高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 册)》设计的“ 案例研究”版块位于每一节的正文后,“案例研究”有的是对课文系列具体内容的深化,有的是对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或者是对课文系列的补充。因此,严格来说,“案例研究”也是课文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案例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
广东省韶关市第七中学李雪清教师回答:  1.走近生活,走向开放性空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在作业中揭示知识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地理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真切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可大大提高学生作业兴趣和认识水平。通过作业设计,把学生引向家庭、社会、生活,倡导设计有关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
178.地理手机报校信通如何创新使用?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徐锋教师回答:  当今时代,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渗入每个人的生活。手机报以其丰富快捷的信息、随时随地的特点赢得广大手机用户,特别是年轻人的普遍欢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大部分都已经拥有手机,虽然很多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但学生携带手机已是不争事实。为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笔者尝试为学生编辑、发送免费“地理手机报”。  一、“
细数“三沙市”之最  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三沙市成立于2012年6月21日,由此,一个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诞生。三沙市成为我国第323个地级行政单位,第276个地级市。  中国管辖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包括260多个岛、礁、沙、滩,散落在南海上,东西相距900千米,南北长达1 800千米,岛屿面积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
一、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合地理概念和理论的重要工具,是学生理a解地理知识的好方法。同时,野外实习也是最有效和最愉快的教与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桥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在不同的区域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组合,最终造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地理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有很大的弹性,在区域的选择、具体内容等方面都没有硬性的要求,在案例编写的指导思想下,教科书对区域的选择、区域内容的组织和选择呈现多样化。作为综合课程体系下的区域地理,可以综合的内容很多,但就每个区域案例而言,应该包含哪些基本的内容,区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它们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哪些要求,又是如何体现于
江苏省如皋市教师进修学校丁建教师回答: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持久学习方式。古人云:“习惯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种习惯,有时不需要求,即使遇到种种困难也能克服,也能主动做好事情。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因此,注重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很有必要。  勤思考 学生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
摘要:美术生在农村普通高中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课基础差,信心不足,文化课复习时间紧。教师可通过“忽悠”为学生确立目标、增强信心,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自信、快乐而又高效地复习,达到最大限度提升成绩之目的。  关键词:忽悠;美术生;文化课;成绩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其预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暗示能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历史发展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其《大教学论》中十分注重教学直观性原则,强调地理学习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都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地理知识。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李特尔更是以其亲身经历坚信乡土地理的教育和研究是一个地理学家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9世纪,乡土地理一直被认为是欧美学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美国人艾玛·威拉德将当时
选修教学不同于必修教学,课时少、重视度低,乃至考核比重小,选取较无序。以调查数据看:“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难以落实的原因调查中,有65.38%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实在太多,负担太重;55. 38%的教师认为是高考不考或占分数比重太少”(数据来源:华师大夏志芳教授主持的课题)。因此,现今选修教学或照搬必修模式,或应付了事,或只为考试划重点而不教。迫切需要探讨选修的有效教学,特以《自然灾害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