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广泛的知识海洋中,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新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谈一谈自己浮浅的看法:
一、 创设愉悦情境,培养好奇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才会更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同时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壶盖为什么会动得到的启示;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因为他对炽烈炭火的好奇才发明了电灯;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他对1+2等于3的好奇,所以他才成为数学的天才。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求精神,乐于探索是创新的前提。
二、培养观察能力诱发学生灵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第一,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长期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无限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指导学生想象方法,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讲授算法程序框图时,教师如果一味的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的话,那么学生就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丝毫没有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如果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虽然他们的回答可能不符合题意,但是他们总会发现一些新的灵感,通过教师的纠正和自己的反复琢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最终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探索创新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怎样通过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研究,从而自己发现问题中的实质,触类旁通,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从而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注意培养發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例如在每一堂数学课上,我都会抓住时机,渗透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课前找重点预习,课上思考记笔记,课下整理归类等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提醒,学生自然也掌握了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从而丰富了创新内容。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五、激励成功喜悦培育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第四高中)
一、 创设愉悦情境,培养好奇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才会更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同时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壶盖为什么会动得到的启示;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因为他对炽烈炭火的好奇才发明了电灯;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他对1+2等于3的好奇,所以他才成为数学的天才。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求精神,乐于探索是创新的前提。
二、培养观察能力诱发学生灵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第一,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长期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无限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指导学生想象方法,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讲授算法程序框图时,教师如果一味的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的话,那么学生就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丝毫没有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如果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虽然他们的回答可能不符合题意,但是他们总会发现一些新的灵感,通过教师的纠正和自己的反复琢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最终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探索创新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怎样通过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研究,从而自己发现问题中的实质,触类旁通,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从而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注意培养發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例如在每一堂数学课上,我都会抓住时机,渗透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课前找重点预习,课上思考记笔记,课下整理归类等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提醒,学生自然也掌握了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从而丰富了创新内容。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五、激励成功喜悦培育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第四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