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我们不是将文中的一个道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本,走进萨沙的内心,体会他的弱小和强大。
一、片段一:整体阅读,引导对比
1.过渡:小小的萨沙怎么会想到要去保护蔷薇花呢?请同学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用笔将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欣赏雨前的蔷薇花。
师:谁来读一读?你觉得这一丛丛的蔷薇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香味很浓……
师:再读这一段文字,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花儿读得更红些”、“把花的芬芳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3.指名读雨中的蔷薇花。
(1)积累词语,运用说话。
师:句子当中哪个词可以看出雨大?
生:滂沱大雨。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雨大的词语?
生: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瓢泼大雨、狂风暴雨……
课件出示积累词语,练习说话。(闷热 旷地 附近 纤弱 雷声大作 大雨如注)
(2)赏析体会。
师:当你看到这纤弱的蔷薇花在身旁的时候,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想保护她,因为花儿是多么弱小可怜。
生:为它遮挡风雨,那么美的花不保护的话,我们就欣赏不到了。(适当评价:你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你也懂得要保护弱小啊!)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重在朗读感悟,前面是描写的刚刚开放的蔷薇花,红艳艳的,多么可爱,多么美丽!(配以鲜艳的图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出来。教师不是慢慢指导哪个词该怎么读,而是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读得再红一点”、“香味再浓一点”、“把香味传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这其实是引导学生感悟美丽,欣赏美丽!而同时也是在为下文理解雨中的蔷薇花娇嫩纤弱做一些铺垫!当学生读到下文中雨中的蔷薇花一段文字的描写时,朗读就不会那么吃力,很自然地能用低沉一些的语气来读。从而与前面的一段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学生心中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要去保护它的欲望和冲动。对于什么才是弱小的,学生已经从这些文字中得到了一些暗示,更是一种直观的印象。
二、片段二:读读议议,突破难点
1.过渡: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得蔷薇花难以抵挡,五岁的萨沙和你们一样去保护蔷薇花,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和母亲的对话,并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静静地想一想吧。
2.出示文中的对话结合插图,质疑思考:
妈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托利亚为什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观察插图说话)
3.讨论交流:
(1)教师小结:引读中心句,看样子萨沙的家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萨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 。父母和托利亚认为应该把雨衣让给最弱小的萨沙,——家人传递雨衣就是在传递关爱。他们的行动就是在说明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2)萨沙反问道: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想一想:萨沙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萨沙的不服气、不甘心)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指导朗读,妈妈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什么?(鼓励和期盼。如果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那么我就不是最弱小的了。)
4.分角色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是啊,就是这样的一家人,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责任意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妈妈传给托利亚,托利亚传给五岁的萨沙,萨沙又传给了雨中的蔷薇花。他们都深深地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5.过渡并出示萨莎护花的句子,齐读。
小小的萨沙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特殊的心情,他怎样做?解读有关语句。
6.当萨沙保护了娇嫩纤弱的蔷薇花后,他又是怎样说的?(摘句练读,体会萨沙的心情。例如,自豪地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 还可以是骄傲地说、自信地说、高兴地说、激动地说……)
7.你有过保护弱小者的经历吗?说一说。
分析:
对于五岁的萨沙为什么会这样做,直接原因是看到了雨中的蔷薇花是那么的可怜,无助,学生可以很快找到。而他这种行动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体会,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白,在老师的指点下领悟。听学生的发言:“萨沙从妈妈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也要做一个能保护弱小的人”、“萨沙不甘心做一个弱小的人,他要证明给大家看。”“妈妈的话其实是在鼓励他,暗示他,如果你保护了比你弱小的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了。”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对于“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这样一个理念,一种责任意识在不断地强化,教室里也是一遍遍地响起这样的声音。谁能说孩子是弱小的呢?他们不也是和五岁的萨沙一样吗?他们在大声地宣告:我也不是最弱小的,我有能力保护比我弱小的!
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思维深化。但是,在使用集体讨论交流的时候,其结果应该是多向性的,能充分引发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而老师更多的话是:“有补充的吗?”“还有不同的吗?”“你的见解真是一句中的啊!”“如果你还没有想好,请再考虑一下。”……这其实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进行调控。
面对《新课程标准》,面对全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换课堂主体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以阅读和讨论作为组织课堂活动的主线,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式阅读教学课堂。■
一、片段一:整体阅读,引导对比
1.过渡:小小的萨沙怎么会想到要去保护蔷薇花呢?请同学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用笔将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欣赏雨前的蔷薇花。
师:谁来读一读?你觉得这一丛丛的蔷薇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香味很浓……
师:再读这一段文字,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花儿读得更红些”、“把花的芬芳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3.指名读雨中的蔷薇花。
(1)积累词语,运用说话。
师:句子当中哪个词可以看出雨大?
生:滂沱大雨。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雨大的词语?
生: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瓢泼大雨、狂风暴雨……
课件出示积累词语,练习说话。(闷热 旷地 附近 纤弱 雷声大作 大雨如注)
(2)赏析体会。
师:当你看到这纤弱的蔷薇花在身旁的时候,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想保护她,因为花儿是多么弱小可怜。
生:为它遮挡风雨,那么美的花不保护的话,我们就欣赏不到了。(适当评价:你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你也懂得要保护弱小啊!)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重在朗读感悟,前面是描写的刚刚开放的蔷薇花,红艳艳的,多么可爱,多么美丽!(配以鲜艳的图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出来。教师不是慢慢指导哪个词该怎么读,而是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读得再红一点”、“香味再浓一点”、“把香味传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这其实是引导学生感悟美丽,欣赏美丽!而同时也是在为下文理解雨中的蔷薇花娇嫩纤弱做一些铺垫!当学生读到下文中雨中的蔷薇花一段文字的描写时,朗读就不会那么吃力,很自然地能用低沉一些的语气来读。从而与前面的一段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学生心中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要去保护它的欲望和冲动。对于什么才是弱小的,学生已经从这些文字中得到了一些暗示,更是一种直观的印象。
二、片段二:读读议议,突破难点
1.过渡: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得蔷薇花难以抵挡,五岁的萨沙和你们一样去保护蔷薇花,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和母亲的对话,并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静静地想一想吧。
2.出示文中的对话结合插图,质疑思考:
妈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托利亚为什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观察插图说话)
3.讨论交流:
(1)教师小结:引读中心句,看样子萨沙的家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萨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 。父母和托利亚认为应该把雨衣让给最弱小的萨沙,——家人传递雨衣就是在传递关爱。他们的行动就是在说明一句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2)萨沙反问道: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想一想:萨沙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萨沙的不服气、不甘心)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指导朗读,妈妈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什么?(鼓励和期盼。如果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那么我就不是最弱小的了。)
4.分角色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是啊,就是这样的一家人,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责任意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妈妈传给托利亚,托利亚传给五岁的萨沙,萨沙又传给了雨中的蔷薇花。他们都深深地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5.过渡并出示萨莎护花的句子,齐读。
小小的萨沙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特殊的心情,他怎样做?解读有关语句。
6.当萨沙保护了娇嫩纤弱的蔷薇花后,他又是怎样说的?(摘句练读,体会萨沙的心情。例如,自豪地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 还可以是骄傲地说、自信地说、高兴地说、激动地说……)
7.你有过保护弱小者的经历吗?说一说。
分析:
对于五岁的萨沙为什么会这样做,直接原因是看到了雨中的蔷薇花是那么的可怜,无助,学生可以很快找到。而他这种行动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体会,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白,在老师的指点下领悟。听学生的发言:“萨沙从妈妈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也要做一个能保护弱小的人”、“萨沙不甘心做一个弱小的人,他要证明给大家看。”“妈妈的话其实是在鼓励他,暗示他,如果你保护了比你弱小的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了。”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对于“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这样一个理念,一种责任意识在不断地强化,教室里也是一遍遍地响起这样的声音。谁能说孩子是弱小的呢?他们不也是和五岁的萨沙一样吗?他们在大声地宣告:我也不是最弱小的,我有能力保护比我弱小的!
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思维深化。但是,在使用集体讨论交流的时候,其结果应该是多向性的,能充分引发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而老师更多的话是:“有补充的吗?”“还有不同的吗?”“你的见解真是一句中的啊!”“如果你还没有想好,请再考虑一下。”……这其实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进行调控。
面对《新课程标准》,面对全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换课堂主体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以阅读和讨论作为组织课堂活动的主线,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式阅读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