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进行绘本教学时,许多教师能充分考虑并挖掘绘本中的趣味性,采用充满趣味和激情的如“!”似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走进绘本世界,如:“阅读前测策略”“合作交流策略”“表演激趣策略”“媒体创境策略”“行动延伸策略”等,使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些阅读指导策略应注意把握使用的时机和效度,否则就可能偏离绘本教学的初衷。笔者现以一年级《猜猜我有多爱你》(以下简称《猜》)绘本阅读指导为例,谈谈绘本阅读指导策略的适度应用,以还原绘本的文学味和整体性,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适时“猜读”,避免丧失整体性
“猜读”又称读前预测,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想象原是绘本的特质,绘本的故事与图画会自然引发孩子们天性的幻想,令他们浮想联翩。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猜测,能极大地满足他们爱幻想的心理,同时还能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为此,猜读便成了绘本导读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但采用猜读策略要注意精选问题,选取适当的猜读点。有的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频频插入猜读,这是不恰当的。比如,小兔子与大兔子每次说:“我爱你……”之后,教师都让孩子猜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小兔子会怎么说,大兔子会怎么做。绘本的画面被设计成看图回答问题,孩子们渴望听到故事的心情一次次被打断,听故事变成了一种交易,你只有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后才能继续往下听故事,于是他们的意识开始游离于故事之外。这样的猜读用问题把故事肢解成一段一段,使绘本失去了故事的整体性。
笔者在教学《猜》时先出示封面,让学生齐读书名——《猜猜我有多爱你》,再用神秘的语气让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学生根据封面上的图画,有的猜是小兔子说的,有的猜是大兔子说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和扉页中的大兔子、小兔子一起跳进后面的故事里,去看看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此时孩子们已不知不觉地进入阅读情境,教师按照绘本动情讲述整个故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故事,在小兔子把手臂张开时说:“这么多”和小兔子跳上跳下说:“我跳得多高就有多爱你!”时,让学生猜读:“大兔子看了小兔子的动作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完整地讲完故事后,引导孩子快速翻看绘本,回忆小兔子和大兔子是如何表达爱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用简单的图示板画绘本的情节图,再根据情节图说说故事内容,给孩子一个完整的阅读感受。
二、慎行“表演”,避免冲淡文学味
绘本具有文本自身的文学性,教师在与学生共读每一本绘本时,应清晰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审美基调。《猜猜我有多爱你》讲述了在静谧的大森林里,大兔子和小兔子一起做睡前游戏的故事。在游戏中,浓浓的爱的氛围随着浪漫的夜色荡漾开来。 故事最后是小兔子在大兔子的怀抱里,望着深蓝色的夜空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然后就在大兔子温暖的怀抱里进入了梦乡。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在草窝里,望着朦胧的月亮,轻轻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有位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让学生同桌分别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像书中的兔子一样一会儿蹦,一会儿跳,一会儿抱,一会儿倒栽葱。在故事最后,教师亲自扮演大兔子,抱起学生扮演的小兔子一起表演了故事的结尾,孩子们兴奋好奇地观看表演。这堂课表面上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但此举破坏了文本结尾具有的深邃深沉的意境。热闹和欢笑冲淡了夜晚的神秘感和静谧美好的氛围,孩子们在浅层次的模仿表演中,无法静下心来体验大兔子和小兔子内心爱的情感。此热闹的表演环节与文本的人文性相悖,冲淡了绘本本身的文学味。
笔者进行阅读指导时,在故事最后播放配乐钢琴曲《静静的大森林》并动情朗读,再现静谧动人的意境。在宁静轻柔的乐曲声中,学生进入了文本,感受着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深深的爱。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不是爱的游戏,这是真正的爱!”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兔子就像妈妈,大兔子很伟大。”“我觉得小兔子很聪明,想象力很丰富。”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感受到文本的魅力,体验到深层次阅读的快乐。
三、适度“交流”,避免失去自主性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崔利斯说:“阅读需要不断交流,在交流中促进相互的理解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是一种个性体验,严格来讲阅读是私密的,在进行阅读交流时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阅读体验,不要把成人的阅读理解强加在孩子身上,更要注意适度合作,不可让合作阅读交流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笔者教学时,先与学生共读共演了小兔子和大兔子分别把手臂张开的情节,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老师刚刚示范的“朗读和表演”的方法合作阅读后面的部分(小兔子把手举多高;倒立;跳上跳下与大兔子相应的爱的表现)再交流感受。如此适度合作,有效交流,导学有法,扶放有度,保证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真正做到平等参与和引导,而不必带着“非得给些价值观”的使命来导读,才能真正尊重孩子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而决不压抑孩子的奇想与乐趣,才能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慎用“媒体”,避免扼杀想象力
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一系列连贯图画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文结合,图文互补,所以绘本这种图码与语码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图像概念,提高思考连贯性,丰富想象力,提升观察力。有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花费了大量精力把《猜猜我有多爱你》制作成了动画,并请电视台的朋友配了音,课堂上让孩子观看动画。这个故事本来就简单,被制作成了动画后随着一幅幅画面接连不断地呈现,想象的翅膀还未张开就合拢上了。绘本阅读还是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追求动态的画面效果,应该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读图,好好读文,引导孩子想象画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寻答案。
五、适当“延伸”,避免外化内驱力
有位教师在进行《猜》阅读指导的最后,出示“爱的体验卡”,让学生想想如何用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并把它写下来。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提笔写下表达爱的行动计划。有的学生说:“我对妈妈的爱有长城那么长,我要每天给妈妈捶捶背。”有的学生说:“我的爱和玫瑰花一样香,我长大要给妈妈买一座大大的房子给她住。”学生一席话曾使在一旁听课的我深受感动,但细细想来,因为爱是一种由内心自发而生的美好感觉,当教师要求学生把这种爱的感觉用行动表达出来并书写出来时,把学生内在的爱的行动内驱力外化了,使学生心中主动的爱的感觉变成了“被爱”。
总之,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不要过分追求工具性,追求形式化,而应真诚地让绘本阅读教学从 “!”变为“……”,让绘本阅读教学从表面的热闹欢快沉静下来,引导孩子徜徉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使绘本阅读教学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让绘本导读课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之美的幸福历程。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槟榔小学)
一、适时“猜读”,避免丧失整体性
“猜读”又称读前预测,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想象原是绘本的特质,绘本的故事与图画会自然引发孩子们天性的幻想,令他们浮想联翩。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猜测,能极大地满足他们爱幻想的心理,同时还能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为此,猜读便成了绘本导读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但采用猜读策略要注意精选问题,选取适当的猜读点。有的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频频插入猜读,这是不恰当的。比如,小兔子与大兔子每次说:“我爱你……”之后,教师都让孩子猜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小兔子会怎么说,大兔子会怎么做。绘本的画面被设计成看图回答问题,孩子们渴望听到故事的心情一次次被打断,听故事变成了一种交易,你只有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后才能继续往下听故事,于是他们的意识开始游离于故事之外。这样的猜读用问题把故事肢解成一段一段,使绘本失去了故事的整体性。
笔者在教学《猜》时先出示封面,让学生齐读书名——《猜猜我有多爱你》,再用神秘的语气让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学生根据封面上的图画,有的猜是小兔子说的,有的猜是大兔子说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和扉页中的大兔子、小兔子一起跳进后面的故事里,去看看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此时孩子们已不知不觉地进入阅读情境,教师按照绘本动情讲述整个故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故事,在小兔子把手臂张开时说:“这么多”和小兔子跳上跳下说:“我跳得多高就有多爱你!”时,让学生猜读:“大兔子看了小兔子的动作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完整地讲完故事后,引导孩子快速翻看绘本,回忆小兔子和大兔子是如何表达爱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用简单的图示板画绘本的情节图,再根据情节图说说故事内容,给孩子一个完整的阅读感受。
二、慎行“表演”,避免冲淡文学味
绘本具有文本自身的文学性,教师在与学生共读每一本绘本时,应清晰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审美基调。《猜猜我有多爱你》讲述了在静谧的大森林里,大兔子和小兔子一起做睡前游戏的故事。在游戏中,浓浓的爱的氛围随着浪漫的夜色荡漾开来。 故事最后是小兔子在大兔子的怀抱里,望着深蓝色的夜空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然后就在大兔子温暖的怀抱里进入了梦乡。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在草窝里,望着朦胧的月亮,轻轻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有位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让学生同桌分别扮演小兔子和大兔子,像书中的兔子一样一会儿蹦,一会儿跳,一会儿抱,一会儿倒栽葱。在故事最后,教师亲自扮演大兔子,抱起学生扮演的小兔子一起表演了故事的结尾,孩子们兴奋好奇地观看表演。这堂课表面上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但此举破坏了文本结尾具有的深邃深沉的意境。热闹和欢笑冲淡了夜晚的神秘感和静谧美好的氛围,孩子们在浅层次的模仿表演中,无法静下心来体验大兔子和小兔子内心爱的情感。此热闹的表演环节与文本的人文性相悖,冲淡了绘本本身的文学味。
笔者进行阅读指导时,在故事最后播放配乐钢琴曲《静静的大森林》并动情朗读,再现静谧动人的意境。在宁静轻柔的乐曲声中,学生进入了文本,感受着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深深的爱。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不是爱的游戏,这是真正的爱!”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兔子就像妈妈,大兔子很伟大。”“我觉得小兔子很聪明,想象力很丰富。”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感受到文本的魅力,体验到深层次阅读的快乐。
三、适度“交流”,避免失去自主性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崔利斯说:“阅读需要不断交流,在交流中促进相互的理解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是一种个性体验,严格来讲阅读是私密的,在进行阅读交流时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阅读体验,不要把成人的阅读理解强加在孩子身上,更要注意适度合作,不可让合作阅读交流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笔者教学时,先与学生共读共演了小兔子和大兔子分别把手臂张开的情节,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老师刚刚示范的“朗读和表演”的方法合作阅读后面的部分(小兔子把手举多高;倒立;跳上跳下与大兔子相应的爱的表现)再交流感受。如此适度合作,有效交流,导学有法,扶放有度,保证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真正做到平等参与和引导,而不必带着“非得给些价值观”的使命来导读,才能真正尊重孩子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而决不压抑孩子的奇想与乐趣,才能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慎用“媒体”,避免扼杀想象力
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一系列连贯图画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文结合,图文互补,所以绘本这种图码与语码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图像概念,提高思考连贯性,丰富想象力,提升观察力。有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花费了大量精力把《猜猜我有多爱你》制作成了动画,并请电视台的朋友配了音,课堂上让孩子观看动画。这个故事本来就简单,被制作成了动画后随着一幅幅画面接连不断地呈现,想象的翅膀还未张开就合拢上了。绘本阅读还是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追求动态的画面效果,应该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读图,好好读文,引导孩子想象画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寻答案。
五、适当“延伸”,避免外化内驱力
有位教师在进行《猜》阅读指导的最后,出示“爱的体验卡”,让学生想想如何用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并把它写下来。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提笔写下表达爱的行动计划。有的学生说:“我对妈妈的爱有长城那么长,我要每天给妈妈捶捶背。”有的学生说:“我的爱和玫瑰花一样香,我长大要给妈妈买一座大大的房子给她住。”学生一席话曾使在一旁听课的我深受感动,但细细想来,因为爱是一种由内心自发而生的美好感觉,当教师要求学生把这种爱的感觉用行动表达出来并书写出来时,把学生内在的爱的行动内驱力外化了,使学生心中主动的爱的感觉变成了“被爱”。
总之,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不要过分追求工具性,追求形式化,而应真诚地让绘本阅读教学从 “!”变为“……”,让绘本阅读教学从表面的热闹欢快沉静下来,引导孩子徜徉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使绘本阅读教学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让绘本导读课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之美的幸福历程。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槟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