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拜尔勒:巴塞尔小镇的世界顶级艺术经销商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elaopol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6月在瑞士巴塞尔小镇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始于1970年,今年已经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第41个年头。6月16日,第41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迎来全球37个国家的近300家画廊,展示了2500位艺术家的现代及当代作品,成为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但就在开幕前3个多月前的2月25日,巴塞尔博览会的合伙创始人之一恩斯特·拜尔勒(Ernst Beyeler)在瑞士的家中逝世,享年88岁。拜尔勒是一位艺术经销商、收藏家以及美术馆馆长。在他与艺术打交道的60年时间里,不仅与同行一起把巴塞尔小镇打造成一个国际艺术中心,为成千上万的收藏家提供了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而且还为世人留下一座经典的美术馆和200多件艺术珍藏。
  
  欧洲二战后最伟大艺术经销商之一一生售出16000多件艺术经典
  
  拜尔勒1921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小镇一位铁路工人的家庭,他年轻时的生活与艺术几乎没有交集。拜尔勒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经济学家。1939年,拜尔勒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准备离开瑞士到国外闯荡,那年他才18岁。但是突然爆发的二战使得他不得不改变计划,留在了相对安全的瑞士,并到巴塞尔大学学习经济和历史。读书期间,拜尔勒开始在巴塞尔的一家古董书店打工。该书店是由一位德国佛教徒奥斯卡(Oskar Schloss)创立的,在和古董书籍打交道的日子里,拜尔勒逐渐喜欢上了艺术和收藏。在这个古董书店,拜尔勒开始与艺术结缘,而这个书店也成为他艺术品经销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
  1945年,古董书店的主人奥斯卡去世,拜尔勒干脆接手了古董书店并且把书店慢慢变成一家艺术品经销店。2年后,拜尔勒在书店举办了第一次展览——日本木刻展,他对精品艺术的眼光开始在这次展览中显现。随后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展,以及土鲁兹·罗特列克展让拜尔勒的古董书店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在60年的时间里,拜尔勒一共在古董书店推出300多个现当代艺术展览,而原先的古董书店也慢慢被其改造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画廊。在那里,收集并展出过包括莫奈、马蒂斯、克利、贾科梅蒂、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的数百件作品。
  1948年,拜尔勒与他的终身伴侣希尔迪(Hildy Kunst)相遇,两者的结合让他们的艺术品经销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拜尔勒作为艺术品经销商的巨大突破是在1960年代,那时,他从美国著名收藏家大卫·汤普森手中购入340件作品。从此,拜尔勒拥有了一批上世纪最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包括了塞尚、保罗·克利、莫纳、毕加索、马蒂斯、费尔南·莱热以及勃拉克等,拜尔勒也因此在艺术经销界建立起了自己的口碑和名声。
  拜尔勒的成功也与他独到的艺术眼光不可分割。他善于在一些作品的价值被低估时购入,在作品价值得到人们认可时又以高价卖出,比如莫纳的《仙女》、梵高的《麦田》、卢梭的《饥饿雄狮捕捉羚羊》等,拜尔勒在一买一卖之间赚取了可观的利润。
  拜尔勒成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品经销商的另一重要条件,是他跟很多艺术家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而拜尔勒与毕加索的友谊更是被人所称道。
  1966年,拜尔勒被毕加索邀请到其工作室参观,他还被允许在毕加索的工作室里随便挑选作品。在以后很久的时间里,拜尔勒还常常回忆起那天的情境:“有一天,毕加索抓住我的手臂说:‘来我的工作室挑选一些你喜欢的作品吧!”’当时,拜尔勒正在为他巴塞尔的画廊筹备一个展览,于是他毫不客气地在毕加索的工作室一口气带走了45件作品,随后他又购买了其中26件。其中包括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著名作品《女人》,这件作品也一直成为拜尔勒个人收藏中最珍贵的作品之一。
  与拜尔勒保持友好关系的除了艺术家,还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品经销商。美国曼哈顿的著名艺术品经销商詹姆斯·古德曼(James Goodman)在拜尔勒去世后回忆到:“45年前,我刚刚开始艺术品经销生涯。那时我到巴塞尔去拜访拜尔勒,当时他刚好获得大卫·汤普森的收藏,他对我说‘去我的仓库看看,挑几件你自己喜欢的作品。’当时他免费把那些价值上百万的作品给我,而我直到把这些作品卖出,才有钱回馈他。”
  拜尔勒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艺术品经销原则:当选择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自己是否愿意把这件作品放在自己的家中欣赏。拜尔勒一生共售出16000多件艺术作品,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几次大的艺术品购买都是通过拜尔勒之手来进行。其中包括梵高创作于1889年的《约瑟夫·鲁林先生》以及毕加索创作于1914年的《吉他》。
  然而,拜尔勒的艺术品经销生涯也并不是没有遭到非议。拜尔勒最心爱的作品之一——康丁斯基创作于1910年的《即兴创作10》——曾在二战时期被纳粹以“低级趣味”为由充公。1989年,这幅画原拥有者的儿子把拜尔勒告上法庭,说拜尔勒非法占有这幅画。但拜尔勒坚持认为他是从正当的途径购得此画,审判的结果是,此画原拥有者的儿子败诉,而拜尔勒依然保持这幅作品的拥有权。这一判决无疑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当年很多大腕级收藏家通过财力及其政商关系所形成的“文化霸权”的反感。
  
  从小镇到世界艺术中心:拜尔勒成就巴塞尔艺博会美名
  
  在拜尔勒与艺术打交道的一生中,巴塞尔艺博会是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坐标。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巴塞尔只是瑞士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拜尔勒与当时巴塞尔其他几位艺术品经销商布鲁克纳(Trudl Bruckner)及希尔特(Balz Hilt)决定筹备成立一个新型的艺术博览会。
  现在,对收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来说,拜访巴塞尔艺博会是一生中必须体验一次的经历;而对画廊来说,能够参加巴塞尔艺博会是一种荣誉,往往只有那些顶级的画廊才有参展的资格。这和成立之初巴塞尔艺博会的宗旨大为不同。1970年,拜尔勒、布鲁克纳及希尔特筹备巴塞尔艺博会的初衷是成立一个开放式的展会,让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41年前,当首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把艺术品搬到展厅,像冰箱一样进行展示时,引起了那个时代热烈的讨论。那时,谁也没有料到,巴塞尔艺博会会成为艺术世界最重要的盛会之一,它的成功势如破竹:短短时间内,巴塞尔艺博会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展览盛事,并于1973年超过了科隆艺术博览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品博览会。
  把博物馆和画廊的艺术品搬到展览大厅,像缝纫机、家具、葡萄酒一样卖掉,这种方式在当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画廊终于收起了它多愁善感、为艺术服务的理想主义形象,第一次露出了商业野心,”在艺术博览会成立伊始,德语电视台这样评论道:“从来都没有这么清楚明了,艺术也是一种商品,一种消费品。它很快发展成大众产品,这种趋势无从阻止。把博览会定位为聚会场所和销售平台的理念很快在艺术界流行起来:如今世界上有600多个艺博会为画廊和收藏家服务。   
  世界私人艺术基金会典范——拜尔勒基金会与美术馆
  
  在传奇的艺术品经销生涯以及巴塞尔博览会之外,拜尔勒为世人留下的还有他自己的私人收藏、以他名字命名的拜尔勒基金会以及在世界博物馆建筑史上留有重要地位的拜尔勒美术馆。
  拜尔勒的第一件重要收藏是康丁斯基创作于1910年的《即兴创作10》。这件作品为拜尔勒的现代艺术收藏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是拜尔勒私人收藏压箱底的作品。如今,这件作品在拍卖场上可拍到1650万英镑的高价,但对拜尔勒而言,艺术品带给他心灵上的满足感,远比金钱带给他的满足感要重要得多。
  拜尔勒个人收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绘画,但也包括一部分雕塑作品。从1959年到1965年,拜尔勒购买了几百件重要作家的绘画作品,以及80多件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拜尔勒的私人收藏虽然只有大约200件,但件件都是最经典的现代主义作品,其中包括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保罗·塞尚(Paul Cezanne)和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到帕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伊·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等伟大艺术家作品。除此之外,拜尔勒还收藏了25件来自非洲、大洋洲和美国阿拉斯加部落的艺术作品。
  最开始,拜尔勒夫妇的个人收藏其实只是一些他们所经销艺术品中舍不得出售的作品,而留下这些作品除了欣赏之外,也是为了装点他们的家。1989年,西班牙文化部邀请拜尔勒在马德里做了一次展览,原本默默无闻的拜尔勒个人收藏在这次展览中赢得了世界的关注。随后,拜尔勒夫妇又在德国柏林的一次展览上大获好评。从此,拜尔勒开始为自己的个人收藏认真挑选作品。在遇到自己心仪的作品时,拜尔勒往往一掷千金。1997年,在纽约举行的印象派春拍中,拜尔勒花费1426万英镑买下塞尚创作于1888年的塞尚妻子肖像。如今,拜尔勒的个人收藏保守估计价值约12亿英镑。
  1982年,拜尔勒夫妇创办了拜尔勒基金会,通过基金会他们扩展了自己的个人收藏。随着收藏的增多,拜尔勒夫妇开始考虑给他们的个人收藏创造一个永久展览的空间,而且他们希望这个空间既可以为其收藏的艺术品提供庇护所,又能向普通民众所开放。
  拜尔勒一生组织过300多个展览,他对博物馆及画廊的展览陈列有独到的心得。在他所举办的展览中,拜尔勒一直反对那些老式博物馆的做法:把所有作品都挤入到一个狭窄空间里。拜尔勒希望在自己的美术馆里,绘画和雕塑拥有更大的展示空间,这样,就可以拉开作品和观看者的距离,让观察者和艺术品之间产生共鸣。“艺术必须触及你的心灵,在你身上留下强烈的视觉和心智的印象”,拜尔勒这样说。拜尔勒对美术馆建筑的形式也有着明确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希望自己的美术馆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1994年,拜尔勒委托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伦佐·皮阿诺(Renzo Piano)作为拜尔勒美术馆的设计师。拜尔勒美术馆后来被认为是欧洲私人美术馆的一个建筑范例:美术馆坐落在瑞士古迹贝罗尔别墅周边的树林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37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展览空间不仅为每一件经典佳作提供足够大的展示空间,而且能够对突发情况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拜尔勒美术馆的空间设计摆脱了政府官僚主义的束缚,能以对传统博物馆而言相对激进的方式展示作品。不管是建筑还是建筑里面的展览都能让参观者进一步对艺术增加了解,这也符合拜尔勒博物馆的宗旨——“为艺术服务”。
  1997年,拜尔勒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在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拜尔勒为参观者讲述了他建立美术馆的原因:“首先,我常常被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感动,这些作品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当这些作品离开时,我会感到非常难过。其次,我需要把这些作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让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感动能触及到更多的人。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想向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家致敬。作为艺术品经销商,我一直是自己最大的客户,而你们在美术馆里所看到的,就是我作为一名收藏家的品味。”
  拜尔勒的职业生涯在2007年达到了高峰,很多经拜尔勒之手售出的作品在拜尔勒美术馆举行了一次集中展示,其中包括梵高的《约瑟夫·鲁林先生》、罗伊·里奇特斯坦的《加与减Ⅲ》,以及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一幅巨型滴画。
  拜尔勒是一位艺术经销商、收藏家以及美术馆馆长。在他与艺术打交道的60年时间里,不仅与同行一起把巴塞尔小镇打造成一个国际艺术中心,为成千上万的收藏家提供了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而且还为世人留下一座经典的美术馆和200多件艺术珍藏。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拜尔勒虽然身体变得虚弱,但依然保持着活力。2001年,拜尔勒在80岁生日那天决定从拜尔勒基金会抽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成立一个保护热带雨林的基金。他说:“看到世界气候反复无常的变化,我觉得艺术也应该为保护大自然做一点事情。”2008年,拜尔勒一生挚爱的妻子去世,2010年,拜尔勒随妻而去,他们终生未育,但留下的艺术珍藏却成为世界重要的艺术遗产。
其他文献
管平湖一生居住北京。自幼学画习琴,皆有造诣。民国时期以画谋生,兼授古琴。新中国成立以后,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全力于古琴的打谱与演奏,成就卓绝,堪称一代国手。而管先生最后十多年间,演奏、录音皆用的是“猿啸青萝”琴。  “猿啸青萝”,通长120.5厘米,隐间110.5厘米,肩宽22厘米,尾宽17厘米。圆龙池径8厘米,方凤沼边5.5厘米。通身髹黑漆,漆面呈大蛇腹断,琴身嵌十三螺钿徽。配有象牙琴
期刊
梅瓶是古陶瓷中的一种常见瓶式。其形小口、短颈、丰肩、胫部渐内收、浅圈足,有的带盖,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清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到了明清,官窑和民窑都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御窑厂的产品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
期刊
大师书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三十九岁之前写的字集于《李息翁临古法书》中,一九三零年纪念大师五十寿诞发行,印数少,一九六二年后辈集资翻印过三百册,由钱君香先生设计,用蜡染布盒装,朴素大方。现已不易得到。前期书法,结体稍扁,章法紧凑,笔锋锐利,才气纵横,逸宕沉稳。他习字的次序是首篆、次隶、再楷、再行,后作草书。然衣冠举止仍是再现古哲风范,功底扎实,为独开流派打下坚实基础。  五十岁左右,字的结
期刊
追求人与自然间的均衡、和谐,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的理念,具体实践于玉石工艺的领域中,即为“量材就质”的设计观。“量材就质”,简而言之,就是顺应材料自然天成的色泽或形态,以决定作品的主题、纹样。这是匠人在预设的条件下,透过充分理解质材特色,以激发个人创意,协调天然与人为的创作方式,其结果往往出人意表,却又似乎理所当然,恰如其分,所以称巧,是所谓“巧雕”。  目前可知,最早的一件巧雕玉石作品,是出土于安
期刊
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J.M.W.Turner)(1775—1851)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英国画家之一。他于18世纪末引领英国画坛,毕生致力于风景画创作,并且把风景画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世纪,透纳因为其构想极具创作性因而成为风景画现代化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将历史感怀和现实思绪引入风景画之中,使风景画如同历史画那样承载“崇高”内容,而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宏大与崇高。他把含义丰富的
期刊
陶醉于蕴育悠久历史的韩国传统之美  在现代化的韩国首都首尔中,仍留有许多李朝时代的痕迹,曾为日据时代总统府的中央博物馆即为其一,在这韩国最大的博物馆中,收藏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展现其传统文化之美,体现出韩国人恢复民族文化的目标。    日据时代的朝鲜总统府蜕变为韩国最大博物馆  首尔,即使到高楼林立,却仍嗅得出李朝五百年历史文化的气息。在首尔北方屹立着1392年李朝时代所兴建的王宫——景福宫,至今依
期刊
不同的民族往往使用不同的语言,但人们为了更好地交流不时还会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各种意思,其中手势便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之一。在艺术作品中,人物摆出的不同手势也具有各种象征意义。  在中国,双手抱拳隐于袖中的敬礼方式与西方人的握手具有相同的含义,表示拳头不会用来攻击对方。这一手势还伴有七种不同程度上自我贬低的姿势,其中最为极端的是跪在地上,反复以头触地。神则根据地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程度的敬礼的姿势,皇帝
期刊
清初画家恽寿平赞赏说,此画“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炉火纯青的纸本水墨技法,匠心独运的神思妙笔,使得这幅《富春山居图》成为从富春江下游两岸真山真水真景色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杰作,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画成之初,黄公望即题款送给无用上人,于是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而开始了它迄今660年的坎坷历程。当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
期刊
箧中旧藏有曹广桢楹帖,上网检索各种资料简介均作:号蔚叟,湖南长沙人,光绪进士,曾任吉林学政。寥寥几笔,大同小异。可见其名不显。然检索《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则不见曹广桢之名。唯检得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二甲七十五名进士曹广植,湖南长沙人。“桢”与“植”字形近,当系一人。故知榜名误书,或后改“植”为“桢”也未可知。特为拈出,以为谈助。    粤中名书家曾景充以碑入帖,北笔南意,风骨雄奇,丰神俊爽,论者谓为岭南
期刊
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在世界博物馆界是个传奇,它是由一个钱永远也花不完的日本老太太建立的;老太太叫小山美秀子,动建博物馆念头时已逾八十岁了,当时她的心气很高,请世界最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不惜金钱,只求最好。  贝聿铭先生对外宣称,此博物馆为他的封山之作(尽管他后来又封了好几回山)。从草图开始,他多次到日本在现场指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亲自过问,直至落成。我们从下车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