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粮
“皇粮”反哺种粮人
前不久,得知种粮补贴每亩由上年的87元提高到122元,凤台县农民刘成武感慨地说:“从古到今,种田纳税‘天经地义’。没想到今天不仅不用缴‘皇粮’,而且补贴还年年增加,我们种田人真是赶上了好光景!”
刘成武今年60岁,世代务农。提起农业税,老刘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那时,农民种粮以公社为单位,上缴农业税的方式是以实物兑税。当时粮食每年亩产只有150来公斤。“好年头大家都能吃个饱饭。遇到自然灾害、粮食欠收,许多人就会饿肚子”。
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农村推广开来。刘成武回忆说,当时分到土地时,大家都兴奋不已,下田为自己种庄稼,人人干劲十足、格外精心。当年全村粮食亩产就达到300多公斤,村里八成以上村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
2004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反哺“三农”,并出台了“粮食直补”政策。安徽省政府率先免除农业税。刘成武告诉记者:“我听广播里说农民种地不再交税,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跑到村上去核实。村干部说今后开始施行免征农业税的新政策,才相信这是真事。”
此后几年里,中央相继出台了“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这几年的好政策,我有3个想不到。”刘成武深有感触地说,“第一个想不到,是农民祖祖辈辈交的‘皇粮’不用交了;第二个想不到,是国家还给种粮农民补贴;第三个想不到,是给农民的补贴每年都在提高。”
“现在的生活确实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种14亩地的刘成武说,“2003年,我家建起3层新房。现在,家里除了有冰箱、彩电、农用车外,还买了电脑,上了网,我家种的大棚蔬菜,从网上就能找到客户。”(孙玉宝)
农家乐
山旮旯里“农家乐”
“以前一直想走出这山旮旯,现在撵我也不走了。只要我把这‘农家乐’经营好,日子还会越来越好。”这天上午,宁国市汪溪镇“百亩农庄”老板李学苏幽默地说。谈起改革开放30年,58岁的老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改革开放让农民当上老板,让农村成为‘聚宝盆’。”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农民形象。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李学苏曾经过了大半辈子这样的日子。期间,他曾外出打工,但终于因为不习惯外面的生活作罢。“城市里挣钱多一点,但环境确实比不上这里,饮食也不对味”。
这种朴素的“农民意识”却成为日后他创办“农家乐”的动因之一。在打工过程中,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1998年,他和一个亲戚合伙在宁国市郊区开办了一家土菜馆,只有5个包间,菜肴以“农家菜”为主打,全部原材料都来自周边农户。没想到,这个小饭馆一炮打响,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品牌饭店”,连邻县的客人都被吸引过来。老李后来总结说,这个带有“试验”性质的小店,为他后来创办“百亩农庄”积累了经验和人脉。
开饭馆赚了大钱,老李没有忘记自家的老屋和田地,他从吃土菜的人们嘴里听到了农村和农民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李的“预感”成为现实。市里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旅游的措施,“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旅游方式,成为全市上下关注的焦点。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是“农家乐”的魅力所在。李学苏心知肚明,他果断退出土菜馆,决心干出更大的事业。2005年,他回到老家,将老屋拆建成三层小洋楼,把门前的道路疏通,把自家的院子清理干净,挂出了“百亩农庄”亮堂堂的招牌,成为全市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
2007年,该市举行十佳“农家乐”经营户评选,老李凭着“百亩农庄”成功当选,还获得5000元政府奖励。因为生意火暴,李学苏针对外地游客日益增多的现实,不仅扩大了食宿的规模,还增设了农活、垂钓和观光等参与性项目,进—步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只要给我们政策,我们就一定能把农村建设得更好。”老李充满信心地说。(张敬波)
打工
打工仔的“三级跳”
“改革开放30年,我受益匪浅。30年前后对比,犹如天壤之别。”对记者说这番话时,吴根发的情绪有点激动。如今,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汉子,开着私家车,穿梭在上海、合肥、苏州等城市做着水产品的大买卖。他从“打工仔”到都市一族,再到企业老板,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
吴根发是青阳县杨田镇人。2006年,他投资1000万元在家乡扩办一家养殖公司,专门养殖名贵水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吴根发自豪地说,他今天鱼塘里捕起来的鱼,两天后就能端上北京大酒店的餐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根发的家境还比较贫穷。初中毕业后,他就和弟弟一起踏上了打工之路。从那以后,市场经济让他获得了成功的机遇。起初,他兄弟俩在上海租了一个小门面,专门经营水产品。没想到生意很快就做大了,他们就开始搞水产品批发业务,在上海、苏州两地都建立了经销点。口袋鼓起来后,兄弟俩把家人都带到了上海,成为城市一族。
前几年,国家又有新政策出台,鼓励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吴根发和弟弟一合计,决定投资1000万元回家乡创办养殖场。没想到,这一着“棋”他又走对了。他在“家门口”找到了理想的发展环境,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养殖场像模像样地办起来了。2007年,他从外地购回鳜鱼、鲈鱼、花骨鱼等名优水产苗种120万尾,当年就向外出售商品鱼十几万公斤,挣回了大把大把钞票。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对于今后的发展,吴根发信心十足。他打算立足上海等地大市场,按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家乡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做大,争取三五年内办成安徽省有影响的名优水产品龙头企业。
(潘峰)
选村官
示范村荡漾和谐曲
来到蚌埠市五河县屈台村村口,一座大门楼高高耸立,上面书写着江泽民题写的“屈台村”三个大字。再往里走,只见一条水泥路两边,一排排两三层的小别墅错落有致。村庄里,村民们有的忙着田间生产,有的忙着店里生意,一派恬静、和谐的新农村景象。
过去的屈台村是有名的贫穷村、落后村、上访村。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负重奋进”的屈台村新一届村“两委”顺应群众呼声,实行村务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带领村民踏上致富路。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屈台村,充分肯定了屈台村村民自治经验和成果。之后,村“两委”进一步健全各项村民自治规章制度,成为省市两级村民自治示范村。
在今年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各从两名候选人中选举一人,村委从四名候选人中选举三人。经过差额选举,上一届村支委丁云河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两名副主任候选人和三名村委候选人未过半数,仅一名村委候选人当选。村党支部是经过党员推荐、村民代表推荐和党员选举产生的,前任村支书当选,连任新一届村支书。新的村“两委”班子比上一届减少3人,5名成员中3人交叉任职,丁云河兼村支委。
“人减少了,责任更大了,效率更高了。”上任两个多月来,丁云河深有体会:“过去我只当村支委,不兼职,包村民组工作时,我把工作交代给别人干,自己没压力,遇到大事可以往上交,遇到小事可以往下推,责任小,对整体工作心里也没底。现在自己负责,有压力,有动力,遇到困难不回避,总是想办法解决。”
“群众的投票就是对我的信任,干不好,就对不起乡亲们。我要抓住这几年时间,与村‘两委’一起,公道正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多为群众办实事。”
经过民主决策,新一届村“两委”迅速规划了3年要做的5件大事:一是抓住“村村通”机遇,投资280多万元,修建10公里水泥路;二是带领村民加快发展经济,让村民更富裕;三是完成屈台新村建设,让更多村民住上10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四是开展龙潭湖、郜湖低洼地治理,扩大耕地面积;五是投资30多万元新建840多平方米的村“两委”新办公楼。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在我们村已经规范化。”66岁的村民代表陈继尧见证了几任村“两委”工作的变化。今年3月,村里对外承包的轮窑厂承包到期,村里先后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会议,成立招标小组,公开对外招标,并请镇法律事务所公证监督。3月18日,3家单位举牌竞标,经过多轮角逐,每年上交村“两委”35万元的底价被竞拍到95万元,比上一个承包期承包费多出五六倍,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村“两委”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如今的屈台村生产发展,社会和谐。过去一亩地生产小麦三四百斤,现在达到800多斤;过去70%以上村民住着茅草房,现在不少人住上一二百平方米的楼房;过去是砂石路,现在是水泥路、柏油路;过去除了种地,赚钱无门,致富无路,现在农民种地补贴增加了,打工途径多了,工资提高了,除了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外,村里还成立30多个建筑队,800多人常年工作在周围建筑市场上,一些村民还做起了建材生意。记者采访时,村里又忙起一件大事,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会议民主决策,村“两委”决定集中开发老村庄改造时腾出的土地,对外招商引资。
(曹显钰 郭耀伊)
购物
从凭票“供应”到网络“淘宝”
“没想到网上买东西这么方便实惠。”谈到网上购物的经历,家住泾县红星雅园的陈胜华非常得意。前不久,老陈在儿子的指导下,为孙女从网上买了几件童衣,不仅可以打6折,而且款式也很时尚。孙女穿上新衣服,高兴得手舞足蹈。
今年58岁的老陈以前并不相信网络购物,“看不见人,说不上话,谁敢信?”但他的儿子却热衷此道。“他老是从网上买东西,吃的喝的玩的都敢买,虽说也曾经有过小纠纷,但后来通过网站处理,双方都很满意。”老陈的儿子还从事收藏,经常一批批地从网上购买旧书。老陈耳濡目染,跃跃欲试,“结果证明我过去的判断不正确,对新东西不能有偏见啦!”
老陈感叹道,过去票证“满天飞”,“没有票证,什么也买不到;有票还要排队,供销社的服务态度也不太好。”现在,他家还留存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粮票、油票和布票,不过,已经成为他儿子的收藏品。上个世纪80年代末,市场经济大潮席卷神州,虽然商品还不是极大丰富,但老百姓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购物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购买力提高了,各种形式的商店纷纷涌现,逛商店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近些年,在县城甚至在镇村一级,超市、专卖店如雨后春笋,商品的质量显著提高,种类也五花八门,甚至网络“淘宝”也不再神秘了。
受网络购物的启发,老陈正打算把自己店里的商品上网销售,正儿八经地当当“网络店主”。他说:“改革开放已经30年,我们国家变化太快了,思想和观念一定要跟上趟!”
(张敬波)
(以上作者均为《安徽日报》记者)
“皇粮”反哺种粮人
前不久,得知种粮补贴每亩由上年的87元提高到122元,凤台县农民刘成武感慨地说:“从古到今,种田纳税‘天经地义’。没想到今天不仅不用缴‘皇粮’,而且补贴还年年增加,我们种田人真是赶上了好光景!”
刘成武今年60岁,世代务农。提起农业税,老刘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那时,农民种粮以公社为单位,上缴农业税的方式是以实物兑税。当时粮食每年亩产只有150来公斤。“好年头大家都能吃个饱饭。遇到自然灾害、粮食欠收,许多人就会饿肚子”。
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农村推广开来。刘成武回忆说,当时分到土地时,大家都兴奋不已,下田为自己种庄稼,人人干劲十足、格外精心。当年全村粮食亩产就达到300多公斤,村里八成以上村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
2004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反哺“三农”,并出台了“粮食直补”政策。安徽省政府率先免除农业税。刘成武告诉记者:“我听广播里说农民种地不再交税,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跑到村上去核实。村干部说今后开始施行免征农业税的新政策,才相信这是真事。”
此后几年里,中央相继出台了“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这几年的好政策,我有3个想不到。”刘成武深有感触地说,“第一个想不到,是农民祖祖辈辈交的‘皇粮’不用交了;第二个想不到,是国家还给种粮农民补贴;第三个想不到,是给农民的补贴每年都在提高。”
“现在的生活确实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种14亩地的刘成武说,“2003年,我家建起3层新房。现在,家里除了有冰箱、彩电、农用车外,还买了电脑,上了网,我家种的大棚蔬菜,从网上就能找到客户。”(孙玉宝)
农家乐
山旮旯里“农家乐”
“以前一直想走出这山旮旯,现在撵我也不走了。只要我把这‘农家乐’经营好,日子还会越来越好。”这天上午,宁国市汪溪镇“百亩农庄”老板李学苏幽默地说。谈起改革开放30年,58岁的老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改革开放让农民当上老板,让农村成为‘聚宝盆’。”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农民形象。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李学苏曾经过了大半辈子这样的日子。期间,他曾外出打工,但终于因为不习惯外面的生活作罢。“城市里挣钱多一点,但环境确实比不上这里,饮食也不对味”。
这种朴素的“农民意识”却成为日后他创办“农家乐”的动因之一。在打工过程中,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1998年,他和一个亲戚合伙在宁国市郊区开办了一家土菜馆,只有5个包间,菜肴以“农家菜”为主打,全部原材料都来自周边农户。没想到,这个小饭馆一炮打响,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品牌饭店”,连邻县的客人都被吸引过来。老李后来总结说,这个带有“试验”性质的小店,为他后来创办“百亩农庄”积累了经验和人脉。
开饭馆赚了大钱,老李没有忘记自家的老屋和田地,他从吃土菜的人们嘴里听到了农村和农民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李的“预感”成为现实。市里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旅游的措施,“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旅游方式,成为全市上下关注的焦点。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是“农家乐”的魅力所在。李学苏心知肚明,他果断退出土菜馆,决心干出更大的事业。2005年,他回到老家,将老屋拆建成三层小洋楼,把门前的道路疏通,把自家的院子清理干净,挂出了“百亩农庄”亮堂堂的招牌,成为全市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
2007年,该市举行十佳“农家乐”经营户评选,老李凭着“百亩农庄”成功当选,还获得5000元政府奖励。因为生意火暴,李学苏针对外地游客日益增多的现实,不仅扩大了食宿的规模,还增设了农活、垂钓和观光等参与性项目,进—步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只要给我们政策,我们就一定能把农村建设得更好。”老李充满信心地说。(张敬波)
打工
打工仔的“三级跳”
“改革开放30年,我受益匪浅。30年前后对比,犹如天壤之别。”对记者说这番话时,吴根发的情绪有点激动。如今,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汉子,开着私家车,穿梭在上海、合肥、苏州等城市做着水产品的大买卖。他从“打工仔”到都市一族,再到企业老板,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
吴根发是青阳县杨田镇人。2006年,他投资1000万元在家乡扩办一家养殖公司,专门养殖名贵水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吴根发自豪地说,他今天鱼塘里捕起来的鱼,两天后就能端上北京大酒店的餐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吴根发的家境还比较贫穷。初中毕业后,他就和弟弟一起踏上了打工之路。从那以后,市场经济让他获得了成功的机遇。起初,他兄弟俩在上海租了一个小门面,专门经营水产品。没想到生意很快就做大了,他们就开始搞水产品批发业务,在上海、苏州两地都建立了经销点。口袋鼓起来后,兄弟俩把家人都带到了上海,成为城市一族。
前几年,国家又有新政策出台,鼓励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吴根发和弟弟一合计,决定投资1000万元回家乡创办养殖场。没想到,这一着“棋”他又走对了。他在“家门口”找到了理想的发展环境,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养殖场像模像样地办起来了。2007年,他从外地购回鳜鱼、鲈鱼、花骨鱼等名优水产苗种120万尾,当年就向外出售商品鱼十几万公斤,挣回了大把大把钞票。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对于今后的发展,吴根发信心十足。他打算立足上海等地大市场,按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家乡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做大,争取三五年内办成安徽省有影响的名优水产品龙头企业。
(潘峰)
选村官
示范村荡漾和谐曲
来到蚌埠市五河县屈台村村口,一座大门楼高高耸立,上面书写着江泽民题写的“屈台村”三个大字。再往里走,只见一条水泥路两边,一排排两三层的小别墅错落有致。村庄里,村民们有的忙着田间生产,有的忙着店里生意,一派恬静、和谐的新农村景象。
过去的屈台村是有名的贫穷村、落后村、上访村。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负重奋进”的屈台村新一届村“两委”顺应群众呼声,实行村务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带领村民踏上致富路。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屈台村,充分肯定了屈台村村民自治经验和成果。之后,村“两委”进一步健全各项村民自治规章制度,成为省市两级村民自治示范村。
在今年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各从两名候选人中选举一人,村委从四名候选人中选举三人。经过差额选举,上一届村支委丁云河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两名副主任候选人和三名村委候选人未过半数,仅一名村委候选人当选。村党支部是经过党员推荐、村民代表推荐和党员选举产生的,前任村支书当选,连任新一届村支书。新的村“两委”班子比上一届减少3人,5名成员中3人交叉任职,丁云河兼村支委。
“人减少了,责任更大了,效率更高了。”上任两个多月来,丁云河深有体会:“过去我只当村支委,不兼职,包村民组工作时,我把工作交代给别人干,自己没压力,遇到大事可以往上交,遇到小事可以往下推,责任小,对整体工作心里也没底。现在自己负责,有压力,有动力,遇到困难不回避,总是想办法解决。”
“群众的投票就是对我的信任,干不好,就对不起乡亲们。我要抓住这几年时间,与村‘两委’一起,公道正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多为群众办实事。”
经过民主决策,新一届村“两委”迅速规划了3年要做的5件大事:一是抓住“村村通”机遇,投资280多万元,修建10公里水泥路;二是带领村民加快发展经济,让村民更富裕;三是完成屈台新村建设,让更多村民住上10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四是开展龙潭湖、郜湖低洼地治理,扩大耕地面积;五是投资30多万元新建840多平方米的村“两委”新办公楼。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在我们村已经规范化。”66岁的村民代表陈继尧见证了几任村“两委”工作的变化。今年3月,村里对外承包的轮窑厂承包到期,村里先后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会议,成立招标小组,公开对外招标,并请镇法律事务所公证监督。3月18日,3家单位举牌竞标,经过多轮角逐,每年上交村“两委”35万元的底价被竞拍到95万元,比上一个承包期承包费多出五六倍,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村“两委”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如今的屈台村生产发展,社会和谐。过去一亩地生产小麦三四百斤,现在达到800多斤;过去70%以上村民住着茅草房,现在不少人住上一二百平方米的楼房;过去是砂石路,现在是水泥路、柏油路;过去除了种地,赚钱无门,致富无路,现在农民种地补贴增加了,打工途径多了,工资提高了,除了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外,村里还成立30多个建筑队,800多人常年工作在周围建筑市场上,一些村民还做起了建材生意。记者采访时,村里又忙起一件大事,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会议民主决策,村“两委”决定集中开发老村庄改造时腾出的土地,对外招商引资。
(曹显钰 郭耀伊)
购物
从凭票“供应”到网络“淘宝”
“没想到网上买东西这么方便实惠。”谈到网上购物的经历,家住泾县红星雅园的陈胜华非常得意。前不久,老陈在儿子的指导下,为孙女从网上买了几件童衣,不仅可以打6折,而且款式也很时尚。孙女穿上新衣服,高兴得手舞足蹈。
今年58岁的老陈以前并不相信网络购物,“看不见人,说不上话,谁敢信?”但他的儿子却热衷此道。“他老是从网上买东西,吃的喝的玩的都敢买,虽说也曾经有过小纠纷,但后来通过网站处理,双方都很满意。”老陈的儿子还从事收藏,经常一批批地从网上购买旧书。老陈耳濡目染,跃跃欲试,“结果证明我过去的判断不正确,对新东西不能有偏见啦!”
老陈感叹道,过去票证“满天飞”,“没有票证,什么也买不到;有票还要排队,供销社的服务态度也不太好。”现在,他家还留存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粮票、油票和布票,不过,已经成为他儿子的收藏品。上个世纪80年代末,市场经济大潮席卷神州,虽然商品还不是极大丰富,但老百姓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购物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购买力提高了,各种形式的商店纷纷涌现,逛商店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近些年,在县城甚至在镇村一级,超市、专卖店如雨后春笋,商品的质量显著提高,种类也五花八门,甚至网络“淘宝”也不再神秘了。
受网络购物的启发,老陈正打算把自己店里的商品上网销售,正儿八经地当当“网络店主”。他说:“改革开放已经30年,我们国家变化太快了,思想和观念一定要跟上趟!”
(张敬波)
(以上作者均为《安徽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