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贵生思想的哲学意涵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秦道家在“生”“死”之间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提出了内涵丰富的“贵生”思想,包括气化自然、重生轻物、全生全德等哲学理论,流贯着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着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对老庄贵生思想的内容和现代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关键词】贵生;道;自然;全德
  【中圖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53-02
  一、贵生思想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环境
  老子生活在春秋后期,是一个礼崩乐坏、强凌弱、大侮小的秩序缺失的时期。面对民生艰苦,百姓朝不保夕,生活无法保障,生存是其所直面的问题。老子认为需要去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生命是天地赋予的,人们不该轻视。社会现实发展成这种状态,统治者认为百姓乃是一群刁民,百姓认为“肉食者鄙”,其原因在于两者没有按照社会的规律去做,这种规律是“道”,是天地运行、万象更化都要遵循的规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礼乐崩坏情况尤甚于春秋,民生更为困苦,这些现状也促使着庄子去思考生死的意义,去重视生命的存在。他继承老子思想并加以发挥,向往着“无何有之乡”,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流于生死之间的逍遥精神。如何达到“贵生”,关键在于循道而为。
  (二)天命观念的演变
  殷商在继承夏朝“上帝”的观念,便逐渐形成以“帝”为核心,并辅之以鬼神的天命观念。“帝”是皇天上帝的概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主宰人间一切祸福、定人生死、奖善惩恶,认为王权是天命所归。
  待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周人对天命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用“天”代替“帝”,总结夏、殷两代“天命”得而复失的教训,认识到“天命靡常”,所以提出“以德配天”。统治者要“敬德”“保民”。周初的统治者将人民的生命、生活的重要性,其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去了解天命。
  春秋战国时期,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时时受到威胁,人格化与主宰化的“天”“帝”受到质疑,人们重新思考能够主宰人的命运、操控人的生死的力量存在于何方。老子在这一块变得比较彻底,摈弃了人格化与主宰化的“天”“帝”,以“道”来统摄万物,作为人的生死背后的规律法则,将人的生死彻底地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庄子也是继承了老子这种人道精神,同样的将“道”作为一切的根本,遵循自然无为的思想,旨在寻求能够“终其天年”而不“中道而夭”的方法,在“无用”中求取生命的大用。
  二、老庄贵生思想的哲学内涵
  (一)贵生基础:气化自然观
  老庄极为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其所遵循的基础便是气化的自然观。老子将道作为万物本源,具有实存性意义,而不是虚无的存在。在万物生化问题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老子所言“一、二、三”皆有象征意义,“一”就是道,是阴阳未分时的“太极”状态;“二”即是阴阳二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万物就是阴阳和合而生。阴和阳是气的两种状态,万物的根本应在于气的变化,和而相生,散而消亡。阴阳二气是造化万物的源流,是生命根源性的力量。老子通过阴阳二气的和合建构了一个“气”的统一世界,取消掉了神灵的外在超然。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气”的思想,在认为道为世界本根的基础之上,又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在《庄子·大宗师》中, 子與有病,是由于“阴阳之气有沴”,“沴者,厉也,气相伤谓之沴”,是因为阴阳二气失调不和所导致的。又言“阴阳于人,不翅(啻)于父母”,实际上将阴阳二气作为造化成人的材料。
  “气”的运行没有操纵者或者既定的轨道,一切运行变化都是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阴阳作为“道”的化生之物,也要效法“自然”才能达到理想的“和”的状态。“自”可理解为自在本性,“然”可理解为当然如此,自然是道的本性和本质规定,而不是道之外的东西。老子认为万物遵循自然就能够顺其本性发展,呈现出它本该有的样子,也就接近“道”了。庄子之妻死时,庄子鼓盆而歌,“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至乐》)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相当于四季交替一样。“气”是自然运行的,人的生死也是一样,人之生,是气的聚合,人之死,是气的离散,气化自然观之下,人的生死也是一种自然。
  (二)贵生中心:重生轻物
  老庄从现实环境出发,对于如何保护人之生命,使其得到保障,进行深刻的思考。他们认为在人的个体上存在两个范围,一个是“我”,一个是“物”。“我”是内在的,顺道而生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物”是外在的,是世俗之中的干扰。
  老子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认为在名利与生命相比较,生命才是可贵的,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老子想唤醒世人贵重生命,不可以为追求名利而奋不顾身。“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披甲兵……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德经·第五十章》)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按照老子的表述,“善摄生者”有两种情况,一是不会遇到虎、兕等能对伤害自己生命的危险,二是即使遇到了这样的危险也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这种“善摄生者”即是能认识到内在的“我”,能爱护自己的生命的人,他能遵循事情发展的规律而不违背它,并且能利用规律来使得自己活动更有保障。老子的“善摄生者”思想在庄子《养生主》一篇中得到发展。   庄子的“重生”思想极为丰富,形成了系统的生死观思想,并将其上升为道家的生命哲学。生命的贵重在于它的唯一性,庄子亦主张在“物”和“我”之间保持“我”的自然,虽然不是讲究完全抛弃“物”,但依旧认为一切与“我”相冲突的“物”都将舍弃。庄子钓于濮水时,面对楚国两位大夫的邀请,庄子以神龟作喻,表达“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以功名为累,不以其为贵,而以生命为厚,坚持全生为上。在庄子看来,没有什么外在的价值能超过生命的意义,任何对外物的追逐与执着,都是对自我生命的污染,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使生命呈现本真。
  (三)贵生之旨:全生全德
  在道家的生命哲学中,老庄对于生命的养护有着一套严谨的理论基础,这也是后世道教所善行的养生的理论渊源。
  《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所谓“全生”,盖为养护也。全生者,以全生命。全者,以养成也。“全,完也,从人从工”,段玉裁注:“从工者,如巧者之利造,必完好也。” 所以全生之意,不仅在结果上要求要达到保全生命的目标,而且在过程中也是一种善行自然以期全生的动态修养过程。
  这种全生修养不仅体现道家对于身体的看重,而且也彰显在以“德”为贵态度上。“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掉根本的才能长久,死亡而大道不失的才算长寿。王弼注本:“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  对于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这个问题,徐复观曾经说过:“老子所说的‘长生’,乃‘死而不亡者寿’中的‘死而不亡’。不亡,是不亡其所生之德。全其德,固然含有全其自然生命的意义在里面,但绝没有使自然生命永存的意思。”
  老庄崇尚“道法自然”,在方法论上也相应地崇尚自然之道,行无为之事。能修得死亡却不失去的“大道”便是“玄德”。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在万物生化过程中,“道”和“德”是最基本的。“道”是先天的存在,它自然而然,却统率着万物的演化。万物所蕴含的“道”的部分便是“德”,是使此物成为此物的东西,是万物本性的存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事物遵循着“德”的方向和规定自然地进行演化,“全其德”便是“顺其道”。在天地之间,大地是能涵养万物,所以被称为厚德载物。“玄德”的修养,也正是人作为万物中的存在,能顺道而行,佐化万物的过程。作为万灵之长的人来说,“全其德”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内涵意义上,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实践的路径与目标上。
  三、老庄贵生思想的现实意涵
  第一,老庄贵生思想的提出,使得先秦朴素的生命观念在道的本原系统下继续发挥,并对现代人的生命体验提供理性的指导。由于对“无为”的消极认识,人们对于到“无为”的认知多表现于消极避世的态度。事实上,老庄的生死哲学不但不会阻止现代人实现自我价值,恰恰还为现代人提供了思考人生价值的清新视角。
  第二,乐生善死的精神转变。从贵生论出发,先秦道家重视生命但也不惧怕死亡,道家的人生观是建立于生死流转的认知基础之上的,是从对生死的本真认识来获得对人之自然天性的感性生活与生命之终结的肯定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视生死為自然之必然性的智慧。虽然现代科技与药物的应用使得人的寿命增长,但接受老庄的这种贵生之旨的意涵价值,我们不仅会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心态,也会获得一种向上的精神生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林文葵.浅谈道家生死观[J].新西部,2007(12):81.
  [4]李霞.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7,31(6):16.
  [5]刘慧.老庄生死观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6]邵林凡.《庄子》生死观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6.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庆祥,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其他文献
【摘要】小人物是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随着现实主义而诞生的一种整体形象,经常被用于社会性题材中。许多俄国作家都根据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视角进行了创作性解读,在众多俄國作家中,契诃夫对小人物的命运更加关注。本文主要从小人物产生原因、形象分类、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契诃夫;小人物;形成原因;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与它的媒体——语言符号分不开。本文在考察文学的规定性时,不拟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学话语进行定性定量式逻辑实证。因为文学是关注社会人生的,并不全然像结构主义批评所说的是与外部世界无涉的自足的独立封闭体系。本文以文学话语的开放性、流变性为理论基点,观照文学话语的感性色彩、情绪张力,努力揭示文学话语的审美内涵性质。  【关键词】文学;艺术;话语;读者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妓女形象在我国古代和当代文学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妓女形象所代表的思想意识斗争态势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赋予妓女人物形象不同精神内涵,能够体现不同阶级对女性命运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形态的文学作品,妓女形象是整合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关键代表。本文着重研究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妓女形象塑造过程。  【关键词】当代文学;妓女;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是重要的文学作品,两者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为了提高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的分析能力,结合中西悲情故事的发展的文化根源,本文总结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希望通过分析,能进一步加强实践研究水平。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18世纪时,兴起于西欧的“荣誉决斗”传入俄罗斯并成为一种贵族时尚,自此之后,“决斗”成了俄罗斯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进入19世纪,俄国文学揭开了新篇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荣誉决斗成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情节之一,许多俄罗斯作家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又精彩的描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决斗者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  【关键词】荣誉决斗;习
期刊
【摘要】“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的一把钥匙,是日本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物哀”是对万事万物的一种体会与感受。或高兴,或悲伤,或喜悦,或哀愁。松尾芭蕉是日本的俳圣,他创作的俳句广为人咏,将俳句带入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并具有了审美情趣。而作为日本重要的诗歌形式,芭蕉俳句也是“物哀”的极大体现,在旅行生涯中,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知物哀”的不朽佳作。  【关键词】芭蕉;俳句;物哀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民间信仰是民俗学中的重要概念,关公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自从关羽封神以来,民间各种关公祭祀活动至今长盛不衰,已经脱离了宗教性质,开始逐渐成为民众的日常活动,并作为民众的精神寄托所存在。关公崇拜构建了民众对道德品质的心理需求,反过来民俗文化的变迁也在塑造关公信仰。民间关公崇拜的信仰习俗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如何更好地传承关公信仰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刊
【摘要】格非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作为先锋实验小说的代表之作,因其叙述形式的循环性与内容意蕴的不确定性而备受学者关注。本文重点围绕小说的“零度”叙事模式,以“线性时间”的打破为线索,重点从嵌套式情节结构和否定性情节消解两方面对小说的叙事模式展开探究,并对《褐色鸟群》研究现状特点及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零度”叙事;否定性情节消解;嵌套式情节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别廷芳在镇平县彭禹廷的影响下在内乡县开展了地方自治运动。内乡自治持续了十余年,别廷芳虽然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加重农民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政策具有盲目排外性和别廷芳因政策漏洞牟取暴利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先略述内乡自治的背景、措施以及自治的效果,进而着重说明自治问题以及其原因。  【关键词】别廷芳;内乡自治;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明末清初著名高僧、文学家金堡在人生青年时代正逢明清鼎革,参与抗清义军并出仕于南明隆武、永历两政权。从其奏疏集《岭海焚余》中可以看出,金堡并非纸上谈兵的文弱书生,他注重战略整体布局,重视抗清义军,并且希望从各勋镇里夺回兵权收归国家所有,并为之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手段。  【关键词】南明;金堡;军事文官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