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芒种来时,已是五月。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说道:“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芒,指壳实尖端的细毛,指稻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五月节,谓有芒之谷可稼种矣。”芒种忙,麦上场。此时正是“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夏熟有芒作物——小麦、大麦等已饱满成熟,只待收割。农人抢晴收麦,收大豆、芝麻、高粱等农作物,其他秋熟有芒作物跟着要播种,真是:栽秧割麦两头忙。农谚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芒种后,又值梅雨来临。宋代范成大有诗《芒种后积雨骤冷》: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梅雨久下不停,填满河沟,寒冷中,吴地的农民们披着棉絮在田里忙着插秧。
杨万里也有首《插秧歌》,详细描述了农人插秧的繁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此时也正是下雨,于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冒雨劳作,赶时栽秧,即使妻子唤丈夫休息片刻都没工夫,“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还未栽完,且刚栽下的秧尚未挺劲,要提防家里的小鹅小鸭们来踩踏坏了。“芒种忙种,忙收又忙种”,一天一刻也耽误不得。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农人忙于农事,民间关于芒种时的风俗也与农事相关。皖南地区,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并用蔬菜汁染色,作为祭祀供品,以祈求五谷丰登、如意平安。
才刚麦浪翻滚,麦粒归仓,展眼水田如镜,秧苗碧青,“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大地,被一层一层的金黄与嫩绿打扮着铺盖着,铺着农人的希望与企盼,时序是如此美妙与奇特,然节气之细微之处或是动物感知更明显——
芒种之日,螳螂生。螳螂以啃食青草、捕食昆虫为生,头小肚大,前臂很长。有螳臂当车之说。清人李元《蠕范》卷五里形容螳螂的生态:“螳螂……深秋乳子作房粘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内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仲夏芒种始生,有百子。”芒种时,麦子成熟,小螳螂们也出生了,往来于田间地头。
后五日,鵙始鸣。鵙指伯劳或博劳。“伯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诗经》里说:“七月鸣鵙。”周七月即夏五月。伯劳体长六七寸,是长相艳丽的鸣禽,有雀类中的猛禽之称。平时很少叫,芒种中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鸣叫。曹植认为伯劳鸟在五月鸣叫,是它感受到了阴气的涌动,鸣叫有助阴损阳的作用。
再五日,反舌无声。反舌指百舌鸟。螳螂与鵙属阴类,感微阴生而鸣,反舌则是感阳而发,遇阴则无声。百舌鸟是一种善于鸣叫的小鸟,“能反复为百鸟之音,圆转如络丝”。隋初人韦鼎有《长安听百舌》:“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哪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百舌鸟春天时的鸣叫声就像“春起也——春起也——”,夏初,鸣叫则似“春去也——春去也——”,芒种时,已是夏日,便不再叫。
芒种蝶仔讨无食
芒种节又恰逢端午。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戴长命缕,香包,饮雄黄酒,祈求平安。浙江端午吃五黄,为黄酒、黄瓜、咸鸭蛋、雄黄酒和用黄豆包的粽子;不过我记得小时候过端午时,是要吃五红的,有苋菜、龙虾、红得流油的鸭蛋、烤鸭、黄鳝,吃了可以驱毒辟邪。
俗语云,芒种蝶仔讨无食。意思是说,芒种在农历五月,已过花期,蝴蝶儿没有花粉可采了。南朝梁代崔灵思在《三礼义宗》里说,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到芒种节: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花神虽退,然五月依然有花,“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被封为五月花神的石榴花如火一般耀眼热烈,更兼茉莉香清,栀子香野,如邻家女儿,莹净洁白,亭亭玉立。
节序中的自然,处处都是幽雅娴致的图画。看宋人雷震笔下的《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画面一转,又恍似走进“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美好时节,这里青草池塘,蛙声处处,我是诗人等了千年、迟到千年的客人,今日来时,正见他在窗前,一个人无聊得敲着棋子,震得灯花扑落。这情景,暖至心扉。
日升月落,一转眼可是夏至了。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在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盛极至,阳气也达到极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也叫昼长至、夜短至。从这天开始太阳光照也一天短似一天。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
夏至高温,多雨,芒种下的植物已长大,同时杂草疯长,害虫蔓延,故要多锄草除虫。“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古老的农谚指导着人们生产的方向,勤劳的庄稼人,从来没有拖延症。
夏日炎热,唐权德舆《夏至日作》: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虽才夏日,但秋已在即,时间一刻不停。大自然中阴阳相互倚伏,阳盛之时,阴气萌生。夏至后,白天渐短,以为阴气初动。古时也称夏至为“一阴生”。
《史记·封禅书》: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有三候:
一候,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朝前生;麋,形大,属阴,角向后生,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落。麋是属阴的泽兽,麋冬至一阳生,感受到阳气而角脱落。 二候,蜩始鸣。蜩,音“条”,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而粘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又称“知了”。蝉生长盛阳之时,觉阴气滋长,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喜阴,因为在夏天过了一半时出现,所以叫“半夏”。半夏是一味中药,白色块茎,半夏的根捣烂敷在被蝎子蜇到的伤口上可以止痛,因此也叫“蝎子草”。还有一种中草药夏至草,也叫灯笼棵,长到夏至第三候时,就可以采株入药了。另一种夏枯草,也长得极旺。
过了夏至,阴气一天比一天多,夜也越来越长。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阳性的生物也正在衰退。冬至后,则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因此夏至后感阴而开的花如鹿葱花、栀子花都是六瓣,六是偶数,属阴。冬至以后感阳而开的花都是五瓣,五为奇数,属阳。如梅花、桃花、李花、杏花等。
周代在夏至有祭神仪式,意为清除疫疬、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种仪式至今仍存民间。浙江金华在夏至要祭田公、田婆(即土地神),祈农业丰收。
夏至时,广东阳江有开镰节,在开镰节前一天晚上,家家做面饼、茶,备酒,跳舞,叫禾楼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夏至多美!
树木葱茏,绿荫寂静,听蝉声联唱,此起彼伏;翠竹阴阴下,小风起处,红渠细细香。隔帘一望,山含黛,柳垂青,更有木槿,那鲜艳的粉红、玫瑰红、蓝色、白色,盛妆于万绿丛中,点缀大地五月的容颜,虽朝开暮落,荣于一瞬,花朵却极艳丽,花期也很长。“带花移树小,插槿作篱新”,木槿可观可赏,可插成篱笆,嫩叶可作为蔬菜,也可以做茶叶泡茶喝,白色木槿花可入药、入馔,江西、湖南一带采集白色木槿花来做汤,味道鲜美。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在《避暑纳凉》的诗意中,与钱起共看槿花娟娟,想那时夏日,诗人眼中,有花开,有草藤,有新笋,苔藓染绿老墙,静中观物,目光所及处,物物皆妙。这般纳凉时,家中有酒,实该痛饮一番的。
过了夏至,阴气一天比一天多,夜也越来越长。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阳性的生物也正在衰退。冬至后,则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因此夏至后感阴而开的花如鹿葱花、栀子花的花瓣都是六瓣,六是偶数,属阴。冬至以后感阳而开的花儿的花瓣都是五瓣,五为奇数,属阳。如梅花、桃花、李花、杏花等。
冬季有数九歌,夏季有“夏九九歌”,南、北方都有,从夏至这天开始数,反映夏至后的气温从热到凉的变化。以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为例: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周代在夏至有祭神仪式,意为清除疫疬、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种仪式至今仍存民间。浙江金华在夏至要祭田公、田婆(即土地神),祈农业丰收。广东阳江有开镰节,在开镰节前一天晚上,家家做面饼、茶,备酒,跳舞,叫禾楼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夏至节各地食俗稍有差异,吃面则是共通的。夏至后新谷登场,吃面也称为“吃新”。江苏仪征这天吃豌豆糕,清人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引》上说:“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问遗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蛀夏。”
关于夏至,有一个有趣的说法:猫的鼻子一年四季都是冷冰冰的,唯夏至一日暖。出自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不知对否?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说道:“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芒,指壳实尖端的细毛,指稻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五月节,谓有芒之谷可稼种矣。”芒种忙,麦上场。此时正是“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夏熟有芒作物——小麦、大麦等已饱满成熟,只待收割。农人抢晴收麦,收大豆、芝麻、高粱等农作物,其他秋熟有芒作物跟着要播种,真是:栽秧割麦两头忙。农谚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芒种后,又值梅雨来临。宋代范成大有诗《芒种后积雨骤冷》: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梅雨久下不停,填满河沟,寒冷中,吴地的农民们披着棉絮在田里忙着插秧。
杨万里也有首《插秧歌》,详细描述了农人插秧的繁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此时也正是下雨,于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冒雨劳作,赶时栽秧,即使妻子唤丈夫休息片刻都没工夫,“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还未栽完,且刚栽下的秧尚未挺劲,要提防家里的小鹅小鸭们来踩踏坏了。“芒种忙种,忙收又忙种”,一天一刻也耽误不得。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农人忙于农事,民间关于芒种时的风俗也与农事相关。皖南地区,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并用蔬菜汁染色,作为祭祀供品,以祈求五谷丰登、如意平安。
才刚麦浪翻滚,麦粒归仓,展眼水田如镜,秧苗碧青,“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大地,被一层一层的金黄与嫩绿打扮着铺盖着,铺着农人的希望与企盼,时序是如此美妙与奇特,然节气之细微之处或是动物感知更明显——
芒种之日,螳螂生。螳螂以啃食青草、捕食昆虫为生,头小肚大,前臂很长。有螳臂当车之说。清人李元《蠕范》卷五里形容螳螂的生态:“螳螂……深秋乳子作房粘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内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仲夏芒种始生,有百子。”芒种时,麦子成熟,小螳螂们也出生了,往来于田间地头。
后五日,鵙始鸣。鵙指伯劳或博劳。“伯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诗经》里说:“七月鸣鵙。”周七月即夏五月。伯劳体长六七寸,是长相艳丽的鸣禽,有雀类中的猛禽之称。平时很少叫,芒种中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鸣叫。曹植认为伯劳鸟在五月鸣叫,是它感受到了阴气的涌动,鸣叫有助阴损阳的作用。
再五日,反舌无声。反舌指百舌鸟。螳螂与鵙属阴类,感微阴生而鸣,反舌则是感阳而发,遇阴则无声。百舌鸟是一种善于鸣叫的小鸟,“能反复为百鸟之音,圆转如络丝”。隋初人韦鼎有《长安听百舌》:“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哪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百舌鸟春天时的鸣叫声就像“春起也——春起也——”,夏初,鸣叫则似“春去也——春去也——”,芒种时,已是夏日,便不再叫。
芒种蝶仔讨无食
芒种节又恰逢端午。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戴长命缕,香包,饮雄黄酒,祈求平安。浙江端午吃五黄,为黄酒、黄瓜、咸鸭蛋、雄黄酒和用黄豆包的粽子;不过我记得小时候过端午时,是要吃五红的,有苋菜、龙虾、红得流油的鸭蛋、烤鸭、黄鳝,吃了可以驱毒辟邪。
俗语云,芒种蝶仔讨无食。意思是说,芒种在农历五月,已过花期,蝴蝶儿没有花粉可采了。南朝梁代崔灵思在《三礼义宗》里说,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到芒种节: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花神虽退,然五月依然有花,“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被封为五月花神的石榴花如火一般耀眼热烈,更兼茉莉香清,栀子香野,如邻家女儿,莹净洁白,亭亭玉立。
节序中的自然,处处都是幽雅娴致的图画。看宋人雷震笔下的《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画面一转,又恍似走进“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美好时节,这里青草池塘,蛙声处处,我是诗人等了千年、迟到千年的客人,今日来时,正见他在窗前,一个人无聊得敲着棋子,震得灯花扑落。这情景,暖至心扉。
日升月落,一转眼可是夏至了。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在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盛极至,阳气也达到极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也叫昼长至、夜短至。从这天开始太阳光照也一天短似一天。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
夏至高温,多雨,芒种下的植物已长大,同时杂草疯长,害虫蔓延,故要多锄草除虫。“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古老的农谚指导着人们生产的方向,勤劳的庄稼人,从来没有拖延症。
夏日炎热,唐权德舆《夏至日作》: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虽才夏日,但秋已在即,时间一刻不停。大自然中阴阳相互倚伏,阳盛之时,阴气萌生。夏至后,白天渐短,以为阴气初动。古时也称夏至为“一阴生”。
《史记·封禅书》: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有三候:
一候,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朝前生;麋,形大,属阴,角向后生,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落。麋是属阴的泽兽,麋冬至一阳生,感受到阳气而角脱落。 二候,蜩始鸣。蜩,音“条”,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而粘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又称“知了”。蝉生长盛阳之时,觉阴气滋长,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喜阴,因为在夏天过了一半时出现,所以叫“半夏”。半夏是一味中药,白色块茎,半夏的根捣烂敷在被蝎子蜇到的伤口上可以止痛,因此也叫“蝎子草”。还有一种中草药夏至草,也叫灯笼棵,长到夏至第三候时,就可以采株入药了。另一种夏枯草,也长得极旺。
过了夏至,阴气一天比一天多,夜也越来越长。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阳性的生物也正在衰退。冬至后,则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因此夏至后感阴而开的花如鹿葱花、栀子花都是六瓣,六是偶数,属阴。冬至以后感阳而开的花都是五瓣,五为奇数,属阳。如梅花、桃花、李花、杏花等。
周代在夏至有祭神仪式,意为清除疫疬、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种仪式至今仍存民间。浙江金华在夏至要祭田公、田婆(即土地神),祈农业丰收。
夏至时,广东阳江有开镰节,在开镰节前一天晚上,家家做面饼、茶,备酒,跳舞,叫禾楼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夏至多美!
树木葱茏,绿荫寂静,听蝉声联唱,此起彼伏;翠竹阴阴下,小风起处,红渠细细香。隔帘一望,山含黛,柳垂青,更有木槿,那鲜艳的粉红、玫瑰红、蓝色、白色,盛妆于万绿丛中,点缀大地五月的容颜,虽朝开暮落,荣于一瞬,花朵却极艳丽,花期也很长。“带花移树小,插槿作篱新”,木槿可观可赏,可插成篱笆,嫩叶可作为蔬菜,也可以做茶叶泡茶喝,白色木槿花可入药、入馔,江西、湖南一带采集白色木槿花来做汤,味道鲜美。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在《避暑纳凉》的诗意中,与钱起共看槿花娟娟,想那时夏日,诗人眼中,有花开,有草藤,有新笋,苔藓染绿老墙,静中观物,目光所及处,物物皆妙。这般纳凉时,家中有酒,实该痛饮一番的。
过了夏至,阴气一天比一天多,夜也越来越长。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阳性的生物也正在衰退。冬至后,则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因此夏至后感阴而开的花如鹿葱花、栀子花的花瓣都是六瓣,六是偶数,属阴。冬至以后感阳而开的花儿的花瓣都是五瓣,五为奇数,属阳。如梅花、桃花、李花、杏花等。
冬季有数九歌,夏季有“夏九九歌”,南、北方都有,从夏至这天开始数,反映夏至后的气温从热到凉的变化。以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为例: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周代在夏至有祭神仪式,意为清除疫疬、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种仪式至今仍存民间。浙江金华在夏至要祭田公、田婆(即土地神),祈农业丰收。广东阳江有开镰节,在开镰节前一天晚上,家家做面饼、茶,备酒,跳舞,叫禾楼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夏至节各地食俗稍有差异,吃面则是共通的。夏至后新谷登场,吃面也称为“吃新”。江苏仪征这天吃豌豆糕,清人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引》上说:“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问遗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蛀夏。”
关于夏至,有一个有趣的说法:猫的鼻子一年四季都是冷冰冰的,唯夏至一日暖。出自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不知对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