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延续上千年。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工匠”的关注度日益增长。2016年,“工匠精神”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蔚然成风。作为建筑施工行业中的劲旅,水电七局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业务板块从传统水电建设走向多元综合,企业产值规模也不断突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不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计得失、默默奉献,还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形成的“五个特”精神,抑或是新时代“乐成文化”所包含的七局文化内涵,都体现着七局人匠心筑梦的品质。论文从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及价值,水电七局工匠精神形成的过程及价值,当前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新时代背景下七局工匠精神培育思考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水电七局为例,来探究“工匠精神”的形成轨迹,在施工行业的具体表现,以及在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如何在新时期对“工匠精神”的进行培育,对水电七局乃至行业的工匠培育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水电七局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志码:A
一、“工匠精神”概念、内涵及价值
(一)工匠精神释义:源于技艺,终于“道”
“工匠”一词由来已久,我国古籍《周礼·考工记》《天工开物》中便已经开始记载工匠们纯熟的技艺。千百年的绵延发展,工匠们早已自成一派,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精神气质。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更多“中国工匠”。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度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工匠精神的释义不断催生出新的蕴意。工匠精神原指手工工匠们出于对行业及手艺的热爱和追崇,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在保持祖传技术传承的情况下,追求技术革新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此时的“工匠精神”凝结在工匠身上。发展至今,“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专业精神,更是一种信仰,工匠精神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是带有温度的。“工匠精神”跳出“工匠”的圈子,凝结在具有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的所有人身上,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
所以,“工匠精神”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能和超前的思想,而且还要有“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专业与人文的统一
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都做了许多探讨。学者分别从精神范畴、文化范畴、理论层面、行为层面等角度对工匠精神作了多方面探讨。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分为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个维度。专业精神即敬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生命;职业态度即“精业”,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精益求精;人文素养即奉献,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从思想行为的层面来讲,工匠精神指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守正创新。
总的来说,学者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等,是专业与人文的统一,为不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二、水电七局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及价值
(一)发展的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代的孕育与初显:踏实劳动、敬业奉献的整体风貌
1965年,为响应毛主席、党中央“三线建设要加快”的号召,“好人好马”分批次共5000人来到四川,水电七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在生产设备和动力都相对匮乏的年代,怀着振兴民族工业的激情,第一批七局水电人用100把铁锥、200把钢钎、60盏马灯投身龚嘴电站火热的施工中。从龚嘴到铜街子,可以说是水电七局筚路蓝缕、艰苦立局的时期,同时也是工匠精神在七局的孕育与初显阶段。
由于“自给自足”的施工模式,相对集中的生产环境,这一时期的职工具有高度的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忘我拼搏的精神,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职工队伍结构上,焊工、钻工、电工、汽车修理工等一系列技能型人员占据主导,他们成为工程建设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在施工条件极为艰苦的时期,以他们为代表的职工所展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的“五个特”精神,反映出这一阶段工匠精神的典型特征,在这种氛围下,踏实劳动、敬业奉献是职工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
2.市场经济时代的承袭与发展:狭义内涵的式微与广义内涵的延展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水电七局在传统水电施工领域继续保持优势的势头下,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拓展业务领域,进入高速高效的发展时期。随着施工项目的暴发式增长和机械化、工业化的发展,相对集中的劳动密集型施工方式被打破,引入更为高效的分包管理模式,是应对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必然选择。打破“大锅饭”,接受“找米下锅”市场挑战后,精益管理创效尤为重要。这一时期,水電七局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学历起点较低,从事专业技术工种的工人,获得感和存在感不强,“重文化、轻技艺”的用人导向使得技术工人在职业晋升和经济待遇上有落差。一方面,职工对从事技术工种的热度减弱,而另一方面,伴随施工技术的改进,对技能人才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涅槃,这一阶段是水电七局工匠精神的承袭和发展阶段,以体现技能工种施工技艺的狭义的工匠精神在弱化,而以体现所有劳动者身上所呈现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的广义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延展。
3.新时期的厚植与升华:提炼固化为普遍的价值遵循 2015年,水电七局成立五十周年,《水电七局企业文化手册》发布,“服务工程建设 筑造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为顾客创造精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出资人创造利润 ,为员工谋取福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忠诚、敬业、坚韧、奉献”的员工行为规范,将五十年长足发展中,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价值遵循进行了提炼和固化,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也在企业文化的阐释中得到完满的展现,迎来了厚植与升华期。
(二)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
第一,工匠精神涵养了企业“乐成文化”的优秀基因。50多年前,七局人一腔热忱入川,凭着手上的技艺、“五个特”的精神和集体凝聚力闯出一番天地,这是工匠精神的初露锋芒,也是“乐成文化”的涵养之源。第二,工匠精神支撑了企业转型升级。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风向的变化,使得企业不得不迅速对市场作出反应,转型升级谋发展。此时对于市场“工匠”的力量在逐渐弱化,但工匠精神成为企业艰难转型时期最强劲的推动力。第三,工匠精神是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社会呼吁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国家要进步、企业要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从大的方面说,时代的发展在呼唤、社会在期待工匠精神;往小了说,个人、企业的成长也离不开工匠精神,不论是从精神还是行为层面,工匠精神对于塑造新时代劳动者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作为都具有强大力量。
三、当前工匠培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工匠群体的弱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产业到业务多元,经营环境、管理模式、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人才结构、职工队伍构成也相应地经历了以劳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到以知识型、管理型职工为主的转变。最能孕育技能人才的“八大工种”也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式微,走向了逐渐弱化的道路。以水电七局三大土建分局三分局为例,2009年技能人员约为19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0%;而2019年,技能人员约为28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3%。十年里,技能人才总人数仅增加了90余人,而管理人员增加了近一倍。虽然广义的工匠精神代表着所有劳动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但并不是所有工作者都可以被称之为工匠,技术工人可以说是我们最广泛的工匠群体,而这个群体在数量上逐渐缩小。
二是工匠培养的断层。生产工人岗位工资较低,晋升局限,加之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增大,具备能力的生产工人转岗为管理人员,不再从事具体工种的相关工作,不再继续精进自己专业的道路,难以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招聘门槛的不断抬高,人才需求变化等,对技能型人才引进的数量偏少,渠道不畅,都造成了工匠培养的断层。
三是技能培训的欠缺。生产工人因为学历问题(初始学历多为技校、高中),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受限,考试通道局限在技师这一条道路上,针对他们的培训占比不到30%,理论培训、知识更新远远跟不上技能、设备革新的脚步,在实践操作的培训上,多是参加某项技能竞赛前的突击临时集训,没有形成常态,技能实操水平也很难有突破。在参与大型技能竞赛和各种寻找工匠的评选中,依托我们现有的技能人才资源,缺乏竞争力。
四、新时代背景下七局工匠精神培育对策
2017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会议提出了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会议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指明了方向,技能工人作为产业工人队伍中的重要的一部分,遵循总体思路,结合水电七局自身特点,提出以下对策:
(一)打破偏见,崇尚劳动光荣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传统思想“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使得从事手工艺的匠人一直不被重视。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类顽固的职业价值观一直活跃于大众的思想里。要让“工匠精神”真正发挥出自身作用,转变思想观念势在必行。
要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倡导创新精神。水电七局作为国企,本就是大国重器,“工匠精神”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沉浮,如今重回大众视野,更要大力倡导,摒除“重道轻器”的老套思想,管理与技术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弘扬“匠心”,提升“匠术”,从思想上扭转偏见,增强“工匠”的自豪感与幸福感。
工匠精神不是喊口号,而是存在于思想里,根植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中。只有加强思想引领,让人人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凡的业绩,不断创新创造,提升工作能力,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完善体制,畅通发展渠道
首先,是完善机制方面。可以对已有的技能人才进行梳理,对仍然长期从事技能工作的职工,应当建立培养机制,畅通晋升渠道,引导技能人才精进技术,向高质量技能人才转变。同时也要完善激励机制,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动力支撑。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嘉奖两种方式让真正的“匠人”劳有所获有所得,加强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荣誉感,继续努力在职场上再攀高峰。
其次,是机制创新方面。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减少不可避免,但伴随可能出现的新业务,例如涉及一些保密的工程,这类工程如果没有自己的職工队伍,可能会存在一些隐患。因而技能人才的储备是很有必要的,处在已有职工队伍中,除了通过机制的完善储备人才外,还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选拔一些政治素质高、大赛成绩优异、对企业认同感强的人才进入正式职工行列,不仅可以补充人员上的不足,还能提升企业对外技能竞赛水平。
(三)多种方式,培养工匠人才
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是培育与传播的落脚点,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实践活动和形式促进“工匠精神”落地。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技能”掌握的最佳方式,也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通过竞赛的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提质,锤炼职工技能,奠定人才基础。 在技能竞赛方面,由于技能工人逐年减少,近年来,水电七局所举办的大型技能比赛较少,涉及工种不多。而在举办的竞赛中,选手们普遍的能力水平与省级大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充分调研技能人才人数、技能水平等现状后,定期开展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让他们在不停精进自己的技艺的同时,以个人晋升通道与大赛成绩挂钩,提升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学校与企业是培养“工匠精神”最主要的摇篮。
除了技能大赛,更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依托眉山工程技师学院,水电七局有优势去实现“校企结合”,达到定制人才的需求,提前锁定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有大赛经验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引进企业,补充技能人才的不足,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总体素质。
在工匠传承上,还应当充分发挥“老匠人”的技术优势,借助“导师带徒”制度,传授经验,传承技艺,传递精神。
(四)加强宣传,传播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执着、精益的态度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工匠精神”需要每一个人去感知、去理解、去认同,只有价值观的认同才能牢固树立“工匠精神”的意识。
科技的发展使得传播技术先进多样,大众传播成为最广泛、最主要的一种传播方式。大众传播肩负着涵养大众媒介素养的使命,更是传播“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工匠精神”的传播,不限于单种传播渠道,综合口碑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加大对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运用传统纸媒、广播做专题报道。结合弘扬主旋律,连续进行报道,多媒体、多平台展示。“工匠”公开评选便是一种较好的传播方式。2019年首届“成都工匠”评选活动,呼应弘扬“工匠精神”,“成都工匠”“四川工匠”的评选让“工匠”从幕后走向台前,让“工匠精神”到达每一个人,传遍每一个角落。
企业应利用已有的传播资源力所能及地扩大、加深“工匠精神”的影响。水电七局拥有官方网站、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传播渠道,自上而下表达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对职工获评“成都工匠”的事迹进行专题传播,营造“工匠精神”的激励氛围,勉励其他职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引领,在岗位上建功立业。
企业之所以需要工匠精神、重视工匠培养,一方面是提倡工匠精神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能工巧匠在助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水电七局承建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中,成都工匠化宝明、四川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杜旺辉成立了“辉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两位劳模的带领下,结合工程实际,在技术创新、新工艺应用、师带徒等工作中发挥作用。他们参与的提高窄岩台岩壁吊车梁开挖一次成型合格率、提高岩锚梁混凝土外观質量合格率等课题,获得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及业主丰宁公司表彰;世界上在建的最大规模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在施工中,被誉为“焊接之星”的水电七局焊接工吴颢凭借精湛的焊接技术,在左岸引水隧洞8条竖井管压力钢管安装中,突破传统的手工电弧焊,结合多年的焊接经验采用半自动二氧化碳保护焊,优化焊缝外观成型,在检测中,焊缝外观成型全优良、一次探伤合格率高达99.6%。相比手工电弧焊接在相同时间设备人员投入减少了一半,节约了设备和人工的投入,在世界级的工程中,保质保量完成了竖井环缝的焊接施工任务。
本文从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从水电七局不同的发展时期、职工队伍构成进行总结,提出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具体的实例。工匠精神的回归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文中的一些思考、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或许还不够,但基于“工匠精神”这个意蕴丰富的价值追求,结合水电七局实际进行探析,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梳理和尝试。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水电七局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志码:A
一、“工匠精神”概念、内涵及价值
(一)工匠精神释义:源于技艺,终于“道”
“工匠”一词由来已久,我国古籍《周礼·考工记》《天工开物》中便已经开始记载工匠们纯熟的技艺。千百年的绵延发展,工匠们早已自成一派,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精神气质。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更多“中国工匠”。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度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工匠精神的释义不断催生出新的蕴意。工匠精神原指手工工匠们出于对行业及手艺的热爱和追崇,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在保持祖传技术传承的情况下,追求技术革新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此时的“工匠精神”凝结在工匠身上。发展至今,“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专业精神,更是一种信仰,工匠精神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是带有温度的。“工匠精神”跳出“工匠”的圈子,凝结在具有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的所有人身上,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
所以,“工匠精神”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能和超前的思想,而且还要有“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专业与人文的统一
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都做了许多探讨。学者分别从精神范畴、文化范畴、理论层面、行为层面等角度对工匠精神作了多方面探讨。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分为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个维度。专业精神即敬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生命;职业态度即“精业”,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精益求精;人文素养即奉献,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从思想行为的层面来讲,工匠精神指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守正创新。
总的来说,学者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等,是专业与人文的统一,为不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二、水电七局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及价值
(一)发展的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代的孕育与初显:踏实劳动、敬业奉献的整体风貌
1965年,为响应毛主席、党中央“三线建设要加快”的号召,“好人好马”分批次共5000人来到四川,水电七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在生产设备和动力都相对匮乏的年代,怀着振兴民族工业的激情,第一批七局水电人用100把铁锥、200把钢钎、60盏马灯投身龚嘴电站火热的施工中。从龚嘴到铜街子,可以说是水电七局筚路蓝缕、艰苦立局的时期,同时也是工匠精神在七局的孕育与初显阶段。
由于“自给自足”的施工模式,相对集中的生产环境,这一时期的职工具有高度的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忘我拼搏的精神,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职工队伍结构上,焊工、钻工、电工、汽车修理工等一系列技能型人员占据主导,他们成为工程建设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在施工条件极为艰苦的时期,以他们为代表的职工所展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的“五个特”精神,反映出这一阶段工匠精神的典型特征,在这种氛围下,踏实劳动、敬业奉献是职工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
2.市场经济时代的承袭与发展:狭义内涵的式微与广义内涵的延展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水电七局在传统水电施工领域继续保持优势的势头下,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拓展业务领域,进入高速高效的发展时期。随着施工项目的暴发式增长和机械化、工业化的发展,相对集中的劳动密集型施工方式被打破,引入更为高效的分包管理模式,是应对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必然选择。打破“大锅饭”,接受“找米下锅”市场挑战后,精益管理创效尤为重要。这一时期,水電七局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学历起点较低,从事专业技术工种的工人,获得感和存在感不强,“重文化、轻技艺”的用人导向使得技术工人在职业晋升和经济待遇上有落差。一方面,职工对从事技术工种的热度减弱,而另一方面,伴随施工技术的改进,对技能人才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涅槃,这一阶段是水电七局工匠精神的承袭和发展阶段,以体现技能工种施工技艺的狭义的工匠精神在弱化,而以体现所有劳动者身上所呈现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的广义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延展。
3.新时期的厚植与升华:提炼固化为普遍的价值遵循 2015年,水电七局成立五十周年,《水电七局企业文化手册》发布,“服务工程建设 筑造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为顾客创造精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出资人创造利润 ,为员工谋取福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忠诚、敬业、坚韧、奉献”的员工行为规范,将五十年长足发展中,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价值遵循进行了提炼和固化,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也在企业文化的阐释中得到完满的展现,迎来了厚植与升华期。
(二)工匠精神的价值意义
第一,工匠精神涵养了企业“乐成文化”的优秀基因。50多年前,七局人一腔热忱入川,凭着手上的技艺、“五个特”的精神和集体凝聚力闯出一番天地,这是工匠精神的初露锋芒,也是“乐成文化”的涵养之源。第二,工匠精神支撑了企业转型升级。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风向的变化,使得企业不得不迅速对市场作出反应,转型升级谋发展。此时对于市场“工匠”的力量在逐渐弱化,但工匠精神成为企业艰难转型时期最强劲的推动力。第三,工匠精神是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社会呼吁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国家要进步、企业要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从大的方面说,时代的发展在呼唤、社会在期待工匠精神;往小了说,个人、企业的成长也离不开工匠精神,不论是从精神还是行为层面,工匠精神对于塑造新时代劳动者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作为都具有强大力量。
三、当前工匠培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工匠群体的弱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产业到业务多元,经营环境、管理模式、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人才结构、职工队伍构成也相应地经历了以劳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到以知识型、管理型职工为主的转变。最能孕育技能人才的“八大工种”也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式微,走向了逐渐弱化的道路。以水电七局三大土建分局三分局为例,2009年技能人员约为19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0%;而2019年,技能人员约为28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3%。十年里,技能人才总人数仅增加了90余人,而管理人员增加了近一倍。虽然广义的工匠精神代表着所有劳动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但并不是所有工作者都可以被称之为工匠,技术工人可以说是我们最广泛的工匠群体,而这个群体在数量上逐渐缩小。
二是工匠培养的断层。生产工人岗位工资较低,晋升局限,加之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增大,具备能力的生产工人转岗为管理人员,不再从事具体工种的相关工作,不再继续精进自己专业的道路,难以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招聘门槛的不断抬高,人才需求变化等,对技能型人才引进的数量偏少,渠道不畅,都造成了工匠培养的断层。
三是技能培训的欠缺。生产工人因为学历问题(初始学历多为技校、高中),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受限,考试通道局限在技师这一条道路上,针对他们的培训占比不到30%,理论培训、知识更新远远跟不上技能、设备革新的脚步,在实践操作的培训上,多是参加某项技能竞赛前的突击临时集训,没有形成常态,技能实操水平也很难有突破。在参与大型技能竞赛和各种寻找工匠的评选中,依托我们现有的技能人才资源,缺乏竞争力。
四、新时代背景下七局工匠精神培育对策
2017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会议提出了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会议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指明了方向,技能工人作为产业工人队伍中的重要的一部分,遵循总体思路,结合水电七局自身特点,提出以下对策:
(一)打破偏见,崇尚劳动光荣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传统思想“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使得从事手工艺的匠人一直不被重视。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类顽固的职业价值观一直活跃于大众的思想里。要让“工匠精神”真正发挥出自身作用,转变思想观念势在必行。
要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倡导创新精神。水电七局作为国企,本就是大国重器,“工匠精神”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沉浮,如今重回大众视野,更要大力倡导,摒除“重道轻器”的老套思想,管理与技术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弘扬“匠心”,提升“匠术”,从思想上扭转偏见,增强“工匠”的自豪感与幸福感。
工匠精神不是喊口号,而是存在于思想里,根植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中。只有加强思想引领,让人人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凡的业绩,不断创新创造,提升工作能力,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完善体制,畅通发展渠道
首先,是完善机制方面。可以对已有的技能人才进行梳理,对仍然长期从事技能工作的职工,应当建立培养机制,畅通晋升渠道,引导技能人才精进技术,向高质量技能人才转变。同时也要完善激励机制,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动力支撑。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嘉奖两种方式让真正的“匠人”劳有所获有所得,加强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荣誉感,继续努力在职场上再攀高峰。
其次,是机制创新方面。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减少不可避免,但伴随可能出现的新业务,例如涉及一些保密的工程,这类工程如果没有自己的職工队伍,可能会存在一些隐患。因而技能人才的储备是很有必要的,处在已有职工队伍中,除了通过机制的完善储备人才外,还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选拔一些政治素质高、大赛成绩优异、对企业认同感强的人才进入正式职工行列,不仅可以补充人员上的不足,还能提升企业对外技能竞赛水平。
(三)多种方式,培养工匠人才
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是培育与传播的落脚点,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实践活动和形式促进“工匠精神”落地。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技能”掌握的最佳方式,也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通过竞赛的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提质,锤炼职工技能,奠定人才基础。 在技能竞赛方面,由于技能工人逐年减少,近年来,水电七局所举办的大型技能比赛较少,涉及工种不多。而在举办的竞赛中,选手们普遍的能力水平与省级大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充分调研技能人才人数、技能水平等现状后,定期开展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让他们在不停精进自己的技艺的同时,以个人晋升通道与大赛成绩挂钩,提升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学校与企业是培养“工匠精神”最主要的摇篮。
除了技能大赛,更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依托眉山工程技师学院,水电七局有优势去实现“校企结合”,达到定制人才的需求,提前锁定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有大赛经验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引进企业,补充技能人才的不足,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总体素质。
在工匠传承上,还应当充分发挥“老匠人”的技术优势,借助“导师带徒”制度,传授经验,传承技艺,传递精神。
(四)加强宣传,传播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执着、精益的态度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工匠精神”需要每一个人去感知、去理解、去认同,只有价值观的认同才能牢固树立“工匠精神”的意识。
科技的发展使得传播技术先进多样,大众传播成为最广泛、最主要的一种传播方式。大众传播肩负着涵养大众媒介素养的使命,更是传播“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工匠精神”的传播,不限于单种传播渠道,综合口碑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加大对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运用传统纸媒、广播做专题报道。结合弘扬主旋律,连续进行报道,多媒体、多平台展示。“工匠”公开评选便是一种较好的传播方式。2019年首届“成都工匠”评选活动,呼应弘扬“工匠精神”,“成都工匠”“四川工匠”的评选让“工匠”从幕后走向台前,让“工匠精神”到达每一个人,传遍每一个角落。
企业应利用已有的传播资源力所能及地扩大、加深“工匠精神”的影响。水电七局拥有官方网站、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传播渠道,自上而下表达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对职工获评“成都工匠”的事迹进行专题传播,营造“工匠精神”的激励氛围,勉励其他职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引领,在岗位上建功立业。
企业之所以需要工匠精神、重视工匠培养,一方面是提倡工匠精神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能工巧匠在助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水电七局承建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中,成都工匠化宝明、四川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杜旺辉成立了“辉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两位劳模的带领下,结合工程实际,在技术创新、新工艺应用、师带徒等工作中发挥作用。他们参与的提高窄岩台岩壁吊车梁开挖一次成型合格率、提高岩锚梁混凝土外观質量合格率等课题,获得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及业主丰宁公司表彰;世界上在建的最大规模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在施工中,被誉为“焊接之星”的水电七局焊接工吴颢凭借精湛的焊接技术,在左岸引水隧洞8条竖井管压力钢管安装中,突破传统的手工电弧焊,结合多年的焊接经验采用半自动二氧化碳保护焊,优化焊缝外观成型,在检测中,焊缝外观成型全优良、一次探伤合格率高达99.6%。相比手工电弧焊接在相同时间设备人员投入减少了一半,节约了设备和人工的投入,在世界级的工程中,保质保量完成了竖井环缝的焊接施工任务。
本文从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从水电七局不同的发展时期、职工队伍构成进行总结,提出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具体的实例。工匠精神的回归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文中的一些思考、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或许还不够,但基于“工匠精神”这个意蕴丰富的价值追求,结合水电七局实际进行探析,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梳理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