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岭采气厂产生的天然气中含有二氧化碳,采气厂净化车间是用于对天然气进行脱碳处理,是采气厂耗电量最大的车间,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的清洁生产措施,可以有效采气厂净化车间联合站能耗,提升采气厂净化车间运行效率,从而降低整个采气厂的能耗,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
1采气厂净化车间的目前情况
长岭采气厂位于松原市前郭县,距离吉林省长春市西北部约150公里处,采气厂动用含气面积15平方千米,动用天然气地质储量380亿立方米,设计总井数14口,天然气产能300万方/天,年外输商品天然气10亿方。
净化车间主要生产任务是将来自集气计量装置的原料天然气处理为满足GB17820-1999《天然气》 CO2含量≤3%的合格天然气,同时水露点低于-15℃。净化车间天然气最大处理能力为每天390万立方米天然气,有90万立天然气的处理能力作为产能增加备用。
2.采气厂净化车间生产工艺介绍
天然气净化车间脱碳装置采用MDEA脱碳工艺。用MDEA 半贫液在高压下吸收天然气中的CO2,富液进行减压闪蒸及低压部分再生工艺。脱水装置采用三甘醇工艺。来自脱CO2装置的湿净化天然气进入天然气脱水装置,脱水后的水露点-15℃。生产单元包括天然气脱二氧化碳、天然气脱水、以及配套的锅炉房、综合办公楼、消防给排水系统、化验室等单元。净化车间由外操、中控、化验、锅炉、设备巡检等五个岗位构成。
3 采气厂净化车间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问题
清洁生产思想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的一种转变[1],清洁生产可以达到节省能源、降低物耗、减少污染和节省防治污染的目的[2]。依据以上目前情况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因素的分析,结合长岭采气厂净化车间的生产、管理具体实际情况,对生产用电、生产用水、生产用天然气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长岭采气厂年耗电总量约为1915.78万度,单位产品耗电为0.055度/立,电费为0.7元/度。净化车间年耗电消耗量占比65%,通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公司生产过程中综合电耗方面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2)长岭采气厂年新鲜耗水量约为7.8万吨,单位产品耗水量0.22公斤/立,水费为4.5元/吨。净化车间新鲜耗水量耗量占比67%,通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公司生产过程中综合水耗方面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3)长岭采气厂年耗天然气量约为770万立,单位产品耗天然气量0.022立/立(消耗气与商品气之比)。净化车间年耗天然气量占比70%,通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公司生产过程中消耗天然气方面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4 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措施的实施
4.1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
由厂内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工人、厂内外工艺技术专家共同根据技术可行、环境效果、经费投资与效益等条件,择优排序,形成净化车间清洁生產措施18项目,其中可行的无低费方案15项,初步可行的中高费方案3项。
4.3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措施的评估
4.3.1 技术评估
针对以上措施,通过其对生产能力的影响(生产率、生产量、生产质量、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等),对生产管理的影响(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生产检测能力、运行维护能力等),操作控制的难易,设备的选型和维修要求,人员的数量和培训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4.3.2环境评估
针对以上措施,通过其对资源及能源的合理、节约利用,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分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生产安全的变化(防火、防爆),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4.3.3经济评估
经济评估主要计算方案实施时所需各种费用的投入和所节约的费用以及各种附加的效益,针对中高费方案,通过分析净化车间锅炉房8吨/小时脱盐水投用,CO2回收车间增压机冷却循环系统改造及压缩机首保,变电所燃气电站改造措施的经济效益,三项均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通过经济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4.4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实施效果
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措施共计投资67.31万元,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 15条;中、高费方案 3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情况证明,已实施的方案都已达到预期目的,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高了生产率;劳动条件和安全性有了进一步改善,同时节约能源费用每年近123.49万元。天然气单位产品电耗0.055度/立下降至0.053度/立。
5.结语
通过清洁生产措施的实施,使企业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消除了安全隐患,这在激烈竞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为重要,因为安全生产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只有安全生产才可以保证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清洁生产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为公司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了企业的形象,他代表企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全体员工的清洁生产意识和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凯,崔兆杰.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付媛 清洁生产在企业中的应用 [J]新技术新工艺 2008 12 31-32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
关键词: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
1采气厂净化车间的目前情况
长岭采气厂位于松原市前郭县,距离吉林省长春市西北部约150公里处,采气厂动用含气面积15平方千米,动用天然气地质储量380亿立方米,设计总井数14口,天然气产能300万方/天,年外输商品天然气10亿方。
净化车间主要生产任务是将来自集气计量装置的原料天然气处理为满足GB17820-1999《天然气》 CO2含量≤3%的合格天然气,同时水露点低于-15℃。净化车间天然气最大处理能力为每天390万立方米天然气,有90万立天然气的处理能力作为产能增加备用。
2.采气厂净化车间生产工艺介绍
天然气净化车间脱碳装置采用MDEA脱碳工艺。用MDEA 半贫液在高压下吸收天然气中的CO2,富液进行减压闪蒸及低压部分再生工艺。脱水装置采用三甘醇工艺。来自脱CO2装置的湿净化天然气进入天然气脱水装置,脱水后的水露点-15℃。生产单元包括天然气脱二氧化碳、天然气脱水、以及配套的锅炉房、综合办公楼、消防给排水系统、化验室等单元。净化车间由外操、中控、化验、锅炉、设备巡检等五个岗位构成。
3 采气厂净化车间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问题
清洁生产思想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的一种转变[1],清洁生产可以达到节省能源、降低物耗、减少污染和节省防治污染的目的[2]。依据以上目前情况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因素的分析,结合长岭采气厂净化车间的生产、管理具体实际情况,对生产用电、生产用水、生产用天然气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长岭采气厂年耗电总量约为1915.78万度,单位产品耗电为0.055度/立,电费为0.7元/度。净化车间年耗电消耗量占比65%,通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公司生产过程中综合电耗方面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2)长岭采气厂年新鲜耗水量约为7.8万吨,单位产品耗水量0.22公斤/立,水费为4.5元/吨。净化车间新鲜耗水量耗量占比67%,通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公司生产过程中综合水耗方面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3)长岭采气厂年耗天然气量约为770万立,单位产品耗天然气量0.022立/立(消耗气与商品气之比)。净化车间年耗天然气量占比70%,通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公司生产过程中消耗天然气方面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4 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措施的实施
4.1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
由厂内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工人、厂内外工艺技术专家共同根据技术可行、环境效果、经费投资与效益等条件,择优排序,形成净化车间清洁生產措施18项目,其中可行的无低费方案15项,初步可行的中高费方案3项。
4.3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措施的评估
4.3.1 技术评估
针对以上措施,通过其对生产能力的影响(生产率、生产量、生产质量、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等),对生产管理的影响(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生产检测能力、运行维护能力等),操作控制的难易,设备的选型和维修要求,人员的数量和培训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4.3.2环境评估
针对以上措施,通过其对资源及能源的合理、节约利用,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分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生产安全的变化(防火、防爆),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4.3.3经济评估
经济评估主要计算方案实施时所需各种费用的投入和所节约的费用以及各种附加的效益,针对中高费方案,通过分析净化车间锅炉房8吨/小时脱盐水投用,CO2回收车间增压机冷却循环系统改造及压缩机首保,变电所燃气电站改造措施的经济效益,三项均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通过经济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4.4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实施效果
采气厂净化车间清洁生产措施共计投资67.31万元,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 15条;中、高费方案 3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情况证明,已实施的方案都已达到预期目的,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高了生产率;劳动条件和安全性有了进一步改善,同时节约能源费用每年近123.49万元。天然气单位产品电耗0.055度/立下降至0.053度/立。
5.结语
通过清洁生产措施的实施,使企业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消除了安全隐患,这在激烈竞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为重要,因为安全生产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只有安全生产才可以保证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清洁生产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为公司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了企业的形象,他代表企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全体员工的清洁生产意识和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凯,崔兆杰.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付媛 清洁生产在企业中的应用 [J]新技术新工艺 2008 12 31-32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