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幼儿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方式,是启发幼儿积极思考的主要手段。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通过提问来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教师提问技能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活动目标的实现。回忆我们教学中的提问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有时教师提问后幼儿会积极响应。而有时问题提出后,幼儿反应平淡甚至出现“卡壳”、“启而不发”、“答非所问”的现象。所以,提问技能是幼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熟练掌握的教育活动技能。基于以上原因,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提问的看法以及技巧与策略。
1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必需要求。一方面,提问要针对一定的目标设计,要为完成教育活动目标服务。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问后的启发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所提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幼儿积极思考,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如我们问三岁的孩子:“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幼儿将无从回答;问七岁的孩子“1加1等于几?”也没多大的价值。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讨论等去寻找一定的答案。问题的答案有时也要求幼儿通过操作或探索寻找。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又能向幼儿提示操作、观察、探索的重点部分。如,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前提问幼儿:“请小朋友认真观察木头、石头、铁钉放入水中后会怎样,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在水中?”……
2提问的语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言语同时发生的,儿童言语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言语水平不同,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课堂提问的内容应该与幼儿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相适应。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形式,热衷于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下功夫以吸引幼儿,而要关注教学语言的使用。要注意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幼儿的语言和概念水平,使问题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
案例
在一次托班《有趣的跳跳糖》活动中,老师先在在每个小朋友嘴里喂了一些跳跳糖,小朋友很开心地品尝跳跳糖。
师:你们吃的是什么糖?
幼:跳跳糖。
师:“跳跳糖在你嘴里是怎样的?”。(老师的意图是要小朋友说出跳跳糖在嘴里跳)
小朋友看着老师没人回答,于是老师又连续问了好几遍,小朋友从一脸的茫然到注意力渐渐分散。此过程浪费了不少时间。
“跳跳糖在你嘴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回答。托班幼儿言语发展水平低,经验缺乏,对一些词句还不能理解,更不会直接从多方面回答问题。如果我们把上述问题改成 “跳跳糖在你嘴里干什么呀?”。这种比较具体、口语化的语言,他们就更容易理解。于是,孩子很自然地就把跳跳糖与自己生活经验结合。孩子会想出很多的动作,从而引发幼儿学习跳跳糖跳跳。所以,对托班的幼儿提问,不仅要简单、具体、幼儿能够理解的,而且可以辅助一些动作。而对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提开放式的问题。这样才不会因幼儿听不懂你的意思而“启而不发”。
3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幼儿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对于以检验为目的的问题,要想想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老师不仅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而且每次还要全面思考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本次活动中提问的策略,这样才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游刃有余。如果问题设计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会出现尴尬的场面。
案例
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中:
师:图形王国里有哪些图形?
师:长方形带来了它的好朋友,(出示梯形)小朋友,你们认识他吗?
师:你们看这个图形像什么?
幼:像滑梯……
师: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师:(老师操作梯形)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梯形竖起来)?
幼众:不是。
上述案例中,幼儿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启发幼儿从多方面感知梯形的问题设置。幼儿没有真正弄清楚梯形的感念。所以幼儿不能正确回答。为了使幼儿能正确确感知梯形的特征,我们可以这样重新设计问题:
(1)教师指着颜色、大小、摆放方向都不同的长方形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它们是长方形?(为幼儿认识梯形做铺垫)
(2)长方形带来了两个好朋友都叫梯形,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叫梯形吗?他们与长方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是相同的?
(3)教师总结:梯形和长方形相同的地方是都有四条边,不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对面的两条边是平行的,而且是一样长的。而梯形只有两条边是平行的,而且不一样长。
(4)梯形要表演了,看:梯形在做什么?(ppt演示变高、变胖、倒立等等)
(5)梯形藏到其他图形中了,你能找出哪些是梯形?这个是梯形吗?
这样,我们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在提问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一步一步、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引导幼儿去认知,从而使幼儿的认识逐步深化。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少了思维障碍,保持了幼儿的积极性。所以,不管是什么姿态的梯形,幼儿都能找出来。
4提问时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这种问题要提问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就请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回答。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这样不仅使每个层次的幼儿都得到锻炼、发展,而且,不会因问题太简单或太难而使幼儿失去兴趣。如在《海边的鸟儿》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你知道海边有什么鸟儿?”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海鸥是什么样子的?”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海鸥飞翔的样子吗?”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5不妨换一种方式提问
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其知识结构及思考能力的多种原因限制,他们不可能对一个问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问题的内涵。当我们的问题不能引发幼儿的积极响应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提问。
案例
有这样一本阅读图书《巨人》。巨人想要手表,于是他就去拆教堂上的钟,巨人需要梳子,于是他就去拆篱笆……。教师先让幼儿通过看小图片的形式知道: “巨人”需要一杯水、一块表、一把梳子……。接着,老师请幼儿逐页观察图书画面,然后老师分别问:巨人在哪儿找到了一块表?在哪儿找到了一把梳子……?在哪找到了他需要的东西?问题提出后,幼儿反应冷淡。教师觉察到幼儿可能没有听懂老师的话。于是,教师马上换一个方式提问:“巨人把什么当成手表?把什么当成梳子?……”换了一种方式提问,幼儿的思维马上就被激活了。幼儿立刻踊跃发言。
可见,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引领孩子向不同的方向来思考。教师提出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表述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当我们的问题不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提问。
6提问要灵活应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幼儿由于年龄小,思维的自觉性还较差,还不能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的思维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常常会出现跟风的现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及时调整提问策略,教师不仅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而且会浪费好长时间。如我在大班的一次活动中提问:小朋友,当你不高兴时,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个小朋友说:“妈妈骂我,我不高兴。”我以为小朋友没听清,我把问题又强调了一遍,可是,另一个小朋友还是这样回答:“别人打我,我不高兴。”尽管我一次又一次重复提问,小朋友还是回答我不高兴的原因。可见,后一个小朋友的回答是受前一个小朋友回答模式的影响。后来,我就说“我不高兴的时候,我就撅嘴,你们不高兴时会怎样呢”?这样一问,小朋友马上明白了,有的说:我会哭;有的说:我就上床睡觉;有的说:我就躲在角落里……。
提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育技能。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宝宝在愉悦中获取知识,给我们的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在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提问的目标,提问的形式、提问的方式、技巧上进行精心研究。更要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潜心研究,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彭新鼎编.幼儿心理学讲义.
[2]赵惠玲主编.《幼儿师范技能教育》.团结出版社,2001.3
1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必需要求。一方面,提问要针对一定的目标设计,要为完成教育活动目标服务。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问后的启发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所提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幼儿积极思考,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如我们问三岁的孩子:“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幼儿将无从回答;问七岁的孩子“1加1等于几?”也没多大的价值。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讨论等去寻找一定的答案。问题的答案有时也要求幼儿通过操作或探索寻找。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又能向幼儿提示操作、观察、探索的重点部分。如,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前提问幼儿:“请小朋友认真观察木头、石头、铁钉放入水中后会怎样,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在水中?”……
2提问的语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言语同时发生的,儿童言语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言语水平不同,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课堂提问的内容应该与幼儿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相适应。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形式,热衷于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下功夫以吸引幼儿,而要关注教学语言的使用。要注意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幼儿的语言和概念水平,使问题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
案例
在一次托班《有趣的跳跳糖》活动中,老师先在在每个小朋友嘴里喂了一些跳跳糖,小朋友很开心地品尝跳跳糖。
师:你们吃的是什么糖?
幼:跳跳糖。
师:“跳跳糖在你嘴里是怎样的?”。(老师的意图是要小朋友说出跳跳糖在嘴里跳)
小朋友看着老师没人回答,于是老师又连续问了好几遍,小朋友从一脸的茫然到注意力渐渐分散。此过程浪费了不少时间。
“跳跳糖在你嘴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回答。托班幼儿言语发展水平低,经验缺乏,对一些词句还不能理解,更不会直接从多方面回答问题。如果我们把上述问题改成 “跳跳糖在你嘴里干什么呀?”。这种比较具体、口语化的语言,他们就更容易理解。于是,孩子很自然地就把跳跳糖与自己生活经验结合。孩子会想出很多的动作,从而引发幼儿学习跳跳糖跳跳。所以,对托班的幼儿提问,不仅要简单、具体、幼儿能够理解的,而且可以辅助一些动作。而对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提开放式的问题。这样才不会因幼儿听不懂你的意思而“启而不发”。
3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幼儿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对于以检验为目的的问题,要想想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老师不仅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而且每次还要全面思考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本次活动中提问的策略,这样才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游刃有余。如果问题设计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会出现尴尬的场面。
案例
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中:
师:图形王国里有哪些图形?
师:长方形带来了它的好朋友,(出示梯形)小朋友,你们认识他吗?
师:你们看这个图形像什么?
幼:像滑梯……
师: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师:(老师操作梯形)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梯形竖起来)?
幼众:不是。
上述案例中,幼儿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启发幼儿从多方面感知梯形的问题设置。幼儿没有真正弄清楚梯形的感念。所以幼儿不能正确回答。为了使幼儿能正确确感知梯形的特征,我们可以这样重新设计问题:
(1)教师指着颜色、大小、摆放方向都不同的长方形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它们是长方形?(为幼儿认识梯形做铺垫)
(2)长方形带来了两个好朋友都叫梯形,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叫梯形吗?他们与长方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是相同的?
(3)教师总结:梯形和长方形相同的地方是都有四条边,不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对面的两条边是平行的,而且是一样长的。而梯形只有两条边是平行的,而且不一样长。
(4)梯形要表演了,看:梯形在做什么?(ppt演示变高、变胖、倒立等等)
(5)梯形藏到其他图形中了,你能找出哪些是梯形?这个是梯形吗?
这样,我们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在提问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一步一步、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引导幼儿去认知,从而使幼儿的认识逐步深化。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少了思维障碍,保持了幼儿的积极性。所以,不管是什么姿态的梯形,幼儿都能找出来。
4提问时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这种问题要提问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就请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回答。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这样不仅使每个层次的幼儿都得到锻炼、发展,而且,不会因问题太简单或太难而使幼儿失去兴趣。如在《海边的鸟儿》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你知道海边有什么鸟儿?”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海鸥是什么样子的?”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海鸥飞翔的样子吗?”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5不妨换一种方式提问
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其知识结构及思考能力的多种原因限制,他们不可能对一个问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问题的内涵。当我们的问题不能引发幼儿的积极响应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提问。
案例
有这样一本阅读图书《巨人》。巨人想要手表,于是他就去拆教堂上的钟,巨人需要梳子,于是他就去拆篱笆……。教师先让幼儿通过看小图片的形式知道: “巨人”需要一杯水、一块表、一把梳子……。接着,老师请幼儿逐页观察图书画面,然后老师分别问:巨人在哪儿找到了一块表?在哪儿找到了一把梳子……?在哪找到了他需要的东西?问题提出后,幼儿反应冷淡。教师觉察到幼儿可能没有听懂老师的话。于是,教师马上换一个方式提问:“巨人把什么当成手表?把什么当成梳子?……”换了一种方式提问,幼儿的思维马上就被激活了。幼儿立刻踊跃发言。
可见,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引领孩子向不同的方向来思考。教师提出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表述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当我们的问题不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提问。
6提问要灵活应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幼儿由于年龄小,思维的自觉性还较差,还不能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的思维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常常会出现跟风的现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及时调整提问策略,教师不仅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而且会浪费好长时间。如我在大班的一次活动中提问:小朋友,当你不高兴时,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个小朋友说:“妈妈骂我,我不高兴。”我以为小朋友没听清,我把问题又强调了一遍,可是,另一个小朋友还是这样回答:“别人打我,我不高兴。”尽管我一次又一次重复提问,小朋友还是回答我不高兴的原因。可见,后一个小朋友的回答是受前一个小朋友回答模式的影响。后来,我就说“我不高兴的时候,我就撅嘴,你们不高兴时会怎样呢”?这样一问,小朋友马上明白了,有的说:我会哭;有的说:我就上床睡觉;有的说:我就躲在角落里……。
提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育技能。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宝宝在愉悦中获取知识,给我们的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在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提问的目标,提问的形式、提问的方式、技巧上进行精心研究。更要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潜心研究,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彭新鼎编.幼儿心理学讲义.
[2]赵惠玲主编.《幼儿师范技能教育》.团结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