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而死 “漠”而生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boss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文明浩瀚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两位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以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魅力孕育了两种不同道路的浪漫主义精神,一位是生于楚国的屈原,一位是生活在宋国的庄子。虽然庄子与屈原都以浪漫主义而著称,但两人的浪漫之下所蕴含的,却是及其不相同的理想与信念。屈原显示出对政治的热衷的入世情怀,而庄子却表现出出世的特点。
  屈原出身贵族,是楚武王后裔,他看中自己高贵的出身,并将这种出身视为他该为官楚国的理由之一。由于他良好的家庭背景,使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为仕教育。而庄子,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没有屈原那样厚重的背景,没有背负过多的国家责任。关于庄子的出身,参考了相关著作中,得知:《列御寇》中曹商讽刺庄子“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庄子·外物》中载“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可见庄子生活在社会下层。官场的黑暗和仕途不顺,将庄子越来越推向平民阶层,激化了他初步的厌世心理。
  屈原在其浪漫主义的特征中,所注重表达的,是对国家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君主的忠诚,屈原是积极入世的。然而庄子学说中的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唯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庄子崇尚自然和自由,安于贫困,自甘淡泊,可以说有点孤傲清高。屈原对待自己的国家、故土,有着一种深沉的眷恋之情,“深固难徙”、“受命不迁”就是他对此的表白。在被楚王贬谪之后,临行时,屈原依然在去与留间不停地徘徊。“陟陞之赫戏兮,忽临倪夫旧乡。”庄子,生于宋国,而宋人是周人征服的殷商后裔,这决定庄子一开始就背负亡国遗民的无奈感,当时战火连天,孟子和墨子各自提出了救世治国的思想,然而庄子认为那些都是徒劳无用的,不能改变日趋衰败的国势,他将自己的无奈和化解在了各处游历和远行当中。庄子心中远没那种深切的故土情怀,也就不能像屈原那样虽遭贬谪,依然忠君恋阙,时刻怀有重振社稷的伟业。屈原的思想近乎于儒家,他的“美政”观念,是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对内改革,对外连齐抗秦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这种对儒家信念的坚持使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 明君”、“美政”上,他的做法,与儒家提倡积极入世是一致的。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的是出世的理念,虽然生活在现世社会中,却主张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努力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自由,反对执著于外在物欲,认为那样会被外物所主宰,主张化解物形,解除内在情志与欲望,作逍遥无待之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屈原与庄子的浪漫是不同的浪漫。屈原是在爱国主义精神陶冶下成长起来的爱国主义诗人,用极其浪漫和华丽的笔触来歌颂君主的美德品行,表达自己为国为民的忠贞之情。而庄子深受老子学说的影响,对政治抱以冷漠疏远的态度,是一种潇洒,蔑视一切的浪漫。这样不同的政治态度导致了二人浪漫主义的不同风格,屈原的悲烈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悲慨忧愤缠绵的风格,庄子的浪漫主义更多地是表现出一種超然冷峻,漠视一切的风格。二人的浪漫主义精神也有所不同。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用奔放瑰丽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操和志向,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是屈原浪漫主义的实质精神。“我们读《庄子》,常常感到好像在读声讨黑暗现实的檄文,揭露‘方今之世,仅免刑焉’(《人间世》) 。在《列御寇》篇的一则寓言中,庄子更揭露宋国政治的黑暗是‘非直九重之渊也’,揭露宋王的残暴与乖戾是‘非直骊龙也’。”庄子的浪漫主义中,有避世,厌世的消极因素,但也歌颂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人生的自由的理想境界。
  由于二人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精神,必然导致了在表现上的手法差异。屈原多用比喻、暗示、夸张等艺术手法去启发人们想象。正如东汉人王逸所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庄子运用最多,也最有特色的艺术手法是拟人。如《秋水》篇,一些传说中或实际生活中的动物,自然界的风,人体器官等,都成了寓言中有感情、会说话的“人物”,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庄子的思想。
  屈原和庄子的浪漫主义都有着对人格美的赞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鄙视追求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小人。庄子和屈原的这种伟大高尚的人格,反映在文学上,就形成了他们二人浪漫主义创作中崇尚人格美的倾向,这种倾向,千秋万代,将会永远令人仰慕。殊途同归,又章法各显。屈原以身殉国,以万鼓齐鸣之势响荡千年,庄子逍遥世界,以淡漠之心为中华后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冯友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金开成,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
   [3]熊绍高.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异同之比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
  
  (作者简介:王娅玲(1989-),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本科生,主要研究广播电视新闻文学。)
其他文献
能力建设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人民警察的实战能力是其克敌制胜,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基本条件。而对于身处狱内复杂环境,兼具教育改造重任的监狱人民警察来说,不断提高自身实战能力,是其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根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实战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全力解决的问题。    一、实战能力的概念界定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
期刊
1930年9月,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建立起中国西部第一个民间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下设理化、地质、农林、生物四个研究所,又相继建立起博物馆、图书馆、兼善学校三个科学机构。在研究和开发四川乃至整个西部的自然资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如此,科学普及机构在传播科学知识、启迪民智等方面也是功不可没。本文试浅析四个科学普及机构建立的由来。科学普及机构的建立,与卢作孚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强烈的
期刊
彭加勒对科学逻辑极为关注,他在《科学与假设》一书引言中就曾提到:“科学的逻辑是确实可靠的,如果科学家有时犯错误,那只是由于他们弄错了科学规则。”    一、彭加勒科学逻辑思想的科学观基础    彭加勒对科学本质与价值、对科学来源与对象以及对科学基础事实选择的探讨共同构成其科学观。  彭加勒认为,“科学首先是一种分类,是把表面孤立的事实汇集到一起的方式……换言之,科学是一种关系的体系。”关于科学的价
期刊
自资本主义产生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与此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类究竟往何处去?本文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至今,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社会模式正从幼稚走向成熟。资本主义国家的“绿色红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红色绿化”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绿色红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社会主义趋向    
期刊
法国的半总统制与美国典型的总统制有很大的不同,它把总统置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上,使总统成为最重要的权力机关。而1993年俄罗斯通过新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它创造的是一个超级总统制,总统独揽大权,这与法国的半总统制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又各自有其特点,它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顺利地运转着是有其路径可依的。  俄罗斯的总统制同时吸纳了法国总统制和美国总统制中有利于加强总统权力、减少对总统权力制约的成分和机制
期刊
人生的意义一直是人类自存在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反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总结而来,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根本归宿在于实现自我。对个体的人来说,自我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为现实的自我,一为超越的自我。两者相互区别却又紧密地统一于个体之中,不可割裂对待。庄子的人生哲学相较于老子的人生哲学来说,更偏重于对个体自我的关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的自我与超越的自我逐层地予以关照,最终又使两者统一于自然,归一于道之本体。
期刊
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学”,即“sociology”,是援引日本学界的译法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说法,而我国学者也曾进行过“sociology”这一概念本土化翻译的有益尝试,其中影响最广的当属严复先生的译法——“群学”,虽然这种译法在中国社会学史上并未得到长时间的使用,但是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我将试图探索一下严复先生为什么要将“sociology”译为“群学”?  总体而言,
期刊
《侍坐》篇幅较长,自然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通过对它思想内容的探析,可以得出许多现代启示。  第一、《侍坐》中的孔子形象。《论语》的中心人物是孔子,《侍坐》中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孔子。正如胡念贻所说,“《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写出了孔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这是第一次出现。《论语》里面所写的孔子形象,相当鲜
期刊
“这个时代再没有荣誉的桂冠可以送人了,它的赞美是猥滥的,它的责备也没有什么意思。”  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所支使活动。这种活動一旦停止,生存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出来。”在这梦幻般的现实中,我们,阿童尼一般 “没有死,也没有睡,他不过是从生之迷梦中苏醒”,活人迷于恶梦,像尸身一样在腐蚀着。我们没有所悲正如我们没有所喜,这一切,归结至此,而或它还将延伸,也不过是一场虚
期刊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数、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化文明的形象代表。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宣教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以实现,但讲解员对观众直面讲解而产生的较好的交流与沟通,是其他物質工具所不能替代的,讲解员对讲解工作的认识和业务素质,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博物馆的公众形象。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