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审美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呢?
一、读熟——感知诗词的形象美
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诗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学习。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们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诗词所塑造的是美的形象。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所显示的是自然美;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野渡无人舟自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显示的则是人格美。
人物的心灵美必然表现在外部,产生语言和行为的美。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行感知,因为感知是审感的门户。古诗词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自古及今,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有“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曹操;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炼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意识,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读懂——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从古代的诗论家到现代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说法,有的说的很玄妙,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照我的理解,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以有限表现无限,以质实表现空灵的艺术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一、读熟——感知诗词的形象美
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诗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学习。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们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诗词所塑造的是美的形象。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所显示的是自然美;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野渡无人舟自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显示的则是人格美。
人物的心灵美必然表现在外部,产生语言和行为的美。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行感知,因为感知是审感的门户。古诗词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自古及今,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有“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曹操;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炼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意识,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读懂——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从古代的诗论家到现代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说法,有的说的很玄妙,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照我的理解,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以有限表现无限,以质实表现空灵的艺术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