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将集美称为“第二故乡”,
那里,承载着,他一生剪不断的校友情结,
满载,思想的重量,
他爱学校如家、爱学生如子。
当时光的车轮,不快不慢地驶向前方,
当在课堂上辛勤耕耘的历史静静地画上圆满,
当那些曾被翻阅了不知多少回的课本,轻轻地合上,
他偕同太太,又开始奔赴另一个航向:
联系校友,振兴集美!
将那段情结,
固化成了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固化成了永恒!
集美中学情,一生难忘
美丽的福建厦门,有一所被誉为“中国名校”的学校——集美中学,1954年,潘斯随先生大学毕业后,便登上了集美中学的讲台,从事物理课程教学工作,这一踏入便是整整十五载,集美中学是他从教生涯的起点,让他毕生难忘,而他的太太吴瑞华女士亦在厦门第九中学教授地理课程,夫妻俩共同奋斗在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里。
十五载,似水年华、悠悠岁月,潘斯随先生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辜负逝去而不会再来的每一天,他将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精心培养,春去秋来,四季更替,时光流转,一批批学子满载知识,满怀感恩之心地离开校园,一批批新的学子满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这个校园,生生不息,潘斯随先生总是满心欢喜,满脸慈爱。
1969年后,他离开集美中学,来到厦门九中任教,直至退休,但无论何时何地,他那份教师的职责不改,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不变。数十年光景,潘斯随先生辛勤耕耘,“春风化雨润桃李,黑髪积霜无怨言,几度春秋心血干。默无言,笑看硕果缀满园。”许多年以后,当再次与曾经教授的学生相遇时,学生一声“老师好”,饱含着多少深情?多少敬意?足以让潘斯随先生深感此生无悔。
数十年的教师生涯过去,教书生涯有际,而爱无边,课堂上,课堂下,校园里,校园外,无论时光走得多远,而潘斯随先生对于集美的那份深情,始终一如往昔,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沉淀。
延续情结奉献深情
潘斯随先生的一生与集美中学情深意浓,那情结,萦结于他的心头,一生一世都挥之不去。时间的风吹不散他对集美的热爱,时间的水,冲不去扎根于心的“嘉庚精神”。
1992年,退休后的潘斯随先生来到香港定居,本可放下忙碌,安享晚年的他却不愿停下来,曾多次回集美中学,为振兴集美中学忙碌奔走;曾和太太吴瑞华女士带头联络在港校友,以香港校友会之名义给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去函,反映学校和发展的问题,此信函引起了市长的重视,市长委托新上任的教育局局长莅校调研,最终做出“厦门市政府和香港校友会共同出资上亿元”的决定,建成集美新校区,此新校区由集美区拨地百亩,位于北区凤林,规模为60个班,潘斯随先生和吴瑞华女士可谓功不可没。
熟悉或认识潘斯随先生都知道他喜欢集邮,这个兴趣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在不知不觉中,已化成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张张或新或旧,或普通、或具有历史意义,或便宜、或价值不菲的,每一张邮票都凝聚了潘斯随先生的心血和感情,是他心头的挚爱,然而,在集美中学和邮票之间,他选择了为集美中学割舍挚爱。
2008年10月,是集美校友会成立90年周年庆典,潘斯随先生和太太吴瑞华女士拿出珍藏的9部邮册,作为献给集美中学的礼物,且不论价格高低,单看其中的价值和这份心意,便已经不可估量。2011年10月15日,集美中学93周年校庆,潘斯随先生再次精编两部邮册,献给了集美中学。这天,在校园的一号楼,潘斯随先生开办了一张“珍贵邮票展”,此次邮票展共展出15本由他捐赠的珍贵邮票,其中不乏包括以文革、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为主题的邮票。
随后,潘斯随先生来到新建成的校区,主讲了一场由集美中学集邮协会主办的名为“邮票乐趣”的爱邮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祖国珍贵邮票展览”;“真善美的载体、创意艺术的结晶”;“集邮乐趣多”,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曾有人问:“为何不把价值连城的邮票留给你的儿子?”潘斯随先生回答说:“留给儿子,最多只是为他们增添一点财富而已,捐给母校既可以增加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名校更加名副其实,更可弘扬嘉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培养学生不求功利的高尚情操,不是更有意义吗?”对集美的感情,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花费几十年收集、创作的数理化各科谜语,整理成辑出版,献给了学校,至今仍被陈列在图书馆内。据悉,此书包含物理谜语411条,数学谜语208条,化学谜语102条,其蕴含的知识和价值、心血和情谊,值得学校永远珍藏。
潘斯随先生永远记得集美中学流传了近百年的“嘉庚精神”、“诚毅校训”,心里一直牵挂着集美中学和从集美中学走出来的人,当香港集美校友会,香港集美侨友同学会等相关社团相继成立之后,成立“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念头从他的心底生出。
“万事开头难”,创办一个新的社团,总需要一批带头人出来牵线搭桥,攻破了一个个困难,此时潘斯随先生义不容辞,出任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筹备组组长,十多位热心的校友齊聚在他的家里,大家集思广益,分工协作,“一些人负责筹集创会所需的资金,一部分人负责联络校友。”潘斯随先生回忆说。他们初步的目标为:资金筹集五十万,首届会员人数为两百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出乎意料,共筹得资金八十多万元,人数达至350多人,在短时间内有如此规模,在当时的香港社团中实属少见。2010年11月28日,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隆重成立,筵开90席,一千多位来自于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厦门、北京、澳门、上海、大连等各地的校友藉此良机,在香港相聚,为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监事会就职典礼做见证。全国侨联副主席陈有庆亲自前往道贺,《文汇报》用全版报道了这一盛事、喜事。
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成立填补了中学会的空白,在香港的两万集美学生又有了一个新的、温馨的家,她的成立,让曾经的集美中学人有了彼此联系和熟悉的平台,潘斯随先生说:“以前,集美中学的学生不了解侨校,侨校的学生亦不了解航海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大家的联系能更紧密。”目前,航海校友也正在筹备,成立香港航海校友会,希冀为航海的人组建一个平台。那份对集美的情,在社团里,延续着。
潘斯随先生的太太吴瑞华女士也是一位热心的服务者,共同服务在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1998年退休以后,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社会服务上,曾在香港集美校友会负责财务管理的她现管理着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财务,谈及服务,吴瑞华女士说:“从集美中学出来的人,大多有一种校友情结,为校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有机会为大家服务,于己于人都是一种快乐。”他们早已经将那份情结转化成了无私无悔的服务,忙碌着,快乐着。
亲情无价 教子有方
亲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是一生的牵挂和惦记,作为父母,他们甘愿倾尽所有,只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些所有不单指物质。潘斯随先生、吴瑞华女士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潘斯随、吴瑞华夫妇便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坚强的品性,这样的财富,更无价,更长久,更有意义。在言传身教之下,他们的两个儿子渐渐长大。其中一个儿子毕业之后进入了航海行业,从水手开始做起,飘过太平洋,经过印度洋,在海洋上漂泊,少不了历经风浪,少不了颠簸,“最开始的时候,由于不适应,受不了颠簸,常常晕船,呕吐不止。”吴瑞华女士心疼地说,“好在孩子从小便懂得了独立地面对挫折,因此得以坚持下来,并逐渐适应。”
1988年,为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发展的环境,吴瑞华女士与潘斯随先生暂时分开,先一步通过申请,两年后,小儿子也来到香港。出生于香港、获香港永久居民资格的吴瑞华女士很快便拿到了定居香港的相关证件,为孩子在香港的起步开了个好头。
1992年,潘斯随先生也来到了香港,一家人在香港团聚、定居,两个儿子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读航海专业的孩子因为锺情于这个行业,到港后选择了继续,靠着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他在到港后的第三天便开始上班,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努力,深受领导的肯定和信任,翌年,工资便翻了一倍,转眼间,二十余年过去了,孩子一直坚守在这个行业里的岗位上,已成为行业的资深人士。他们健康,孝顺父母,这一切都让潘斯随先生、吴瑞华女士欣慰、自豪。亲情是单纯的,孩子们的出息是潘斯随先生和吴瑞华女士最大的幸福,把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给予孩子,那是父母最伟大的爱。
无论照顾家庭亦或服务校友会,都体现出潘斯随、吴瑞华伉俪坦荡的胸怀、高尚的人格,都带着陈嘉庚精神的印记。此次,随着集美中学高中部大楼的落成,他们感慨地认为:这正体现的是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延续和发扬!
潘斯随、吴瑞华伉俪主要职务与履历
潘斯随先生祖籍福建
1954年至1969年于集美中学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后转至厦门九中任教直至退休
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筹备组组长
现任职于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秘书处
香港集美校友会副会长
吴瑞华女士出生于香港
曾于厦门第九中学教授地理
1988年申请来港
曾服务于香港集美校友会财务部
现服务于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财务部
他们一生真诚付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为集美中学的振兴与未来的发展筹谋,
呼吁,奔走,奉献深情
那里,承载着,他一生剪不断的校友情结,
满载,思想的重量,
他爱学校如家、爱学生如子。
当时光的车轮,不快不慢地驶向前方,
当在课堂上辛勤耕耘的历史静静地画上圆满,
当那些曾被翻阅了不知多少回的课本,轻轻地合上,
他偕同太太,又开始奔赴另一个航向:
联系校友,振兴集美!
将那段情结,
固化成了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固化成了永恒!
集美中学情,一生难忘
美丽的福建厦门,有一所被誉为“中国名校”的学校——集美中学,1954年,潘斯随先生大学毕业后,便登上了集美中学的讲台,从事物理课程教学工作,这一踏入便是整整十五载,集美中学是他从教生涯的起点,让他毕生难忘,而他的太太吴瑞华女士亦在厦门第九中学教授地理课程,夫妻俩共同奋斗在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里。
十五载,似水年华、悠悠岁月,潘斯随先生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辜负逝去而不会再来的每一天,他将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精心培养,春去秋来,四季更替,时光流转,一批批学子满载知识,满怀感恩之心地离开校园,一批批新的学子满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这个校园,生生不息,潘斯随先生总是满心欢喜,满脸慈爱。
1969年后,他离开集美中学,来到厦门九中任教,直至退休,但无论何时何地,他那份教师的职责不改,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不变。数十年光景,潘斯随先生辛勤耕耘,“春风化雨润桃李,黑髪积霜无怨言,几度春秋心血干。默无言,笑看硕果缀满园。”许多年以后,当再次与曾经教授的学生相遇时,学生一声“老师好”,饱含着多少深情?多少敬意?足以让潘斯随先生深感此生无悔。
数十年的教师生涯过去,教书生涯有际,而爱无边,课堂上,课堂下,校园里,校园外,无论时光走得多远,而潘斯随先生对于集美的那份深情,始终一如往昔,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沉淀。
延续情结奉献深情
潘斯随先生的一生与集美中学情深意浓,那情结,萦结于他的心头,一生一世都挥之不去。时间的风吹不散他对集美的热爱,时间的水,冲不去扎根于心的“嘉庚精神”。
1992年,退休后的潘斯随先生来到香港定居,本可放下忙碌,安享晚年的他却不愿停下来,曾多次回集美中学,为振兴集美中学忙碌奔走;曾和太太吴瑞华女士带头联络在港校友,以香港校友会之名义给厦门市市长张昌平去函,反映学校和发展的问题,此信函引起了市长的重视,市长委托新上任的教育局局长莅校调研,最终做出“厦门市政府和香港校友会共同出资上亿元”的决定,建成集美新校区,此新校区由集美区拨地百亩,位于北区凤林,规模为60个班,潘斯随先生和吴瑞华女士可谓功不可没。
熟悉或认识潘斯随先生都知道他喜欢集邮,这个兴趣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在不知不觉中,已化成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张张或新或旧,或普通、或具有历史意义,或便宜、或价值不菲的,每一张邮票都凝聚了潘斯随先生的心血和感情,是他心头的挚爱,然而,在集美中学和邮票之间,他选择了为集美中学割舍挚爱。
2008年10月,是集美校友会成立90年周年庆典,潘斯随先生和太太吴瑞华女士拿出珍藏的9部邮册,作为献给集美中学的礼物,且不论价格高低,单看其中的价值和这份心意,便已经不可估量。2011年10月15日,集美中学93周年校庆,潘斯随先生再次精编两部邮册,献给了集美中学。这天,在校园的一号楼,潘斯随先生开办了一张“珍贵邮票展”,此次邮票展共展出15本由他捐赠的珍贵邮票,其中不乏包括以文革、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为主题的邮票。
随后,潘斯随先生来到新建成的校区,主讲了一场由集美中学集邮协会主办的名为“邮票乐趣”的爱邮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祖国珍贵邮票展览”;“真善美的载体、创意艺术的结晶”;“集邮乐趣多”,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曾有人问:“为何不把价值连城的邮票留给你的儿子?”潘斯随先生回答说:“留给儿子,最多只是为他们增添一点财富而已,捐给母校既可以增加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名校更加名副其实,更可弘扬嘉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培养学生不求功利的高尚情操,不是更有意义吗?”对集美的感情,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花费几十年收集、创作的数理化各科谜语,整理成辑出版,献给了学校,至今仍被陈列在图书馆内。据悉,此书包含物理谜语411条,数学谜语208条,化学谜语102条,其蕴含的知识和价值、心血和情谊,值得学校永远珍藏。
潘斯随先生永远记得集美中学流传了近百年的“嘉庚精神”、“诚毅校训”,心里一直牵挂着集美中学和从集美中学走出来的人,当香港集美校友会,香港集美侨友同学会等相关社团相继成立之后,成立“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念头从他的心底生出。
“万事开头难”,创办一个新的社团,总需要一批带头人出来牵线搭桥,攻破了一个个困难,此时潘斯随先生义不容辞,出任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筹备组组长,十多位热心的校友齊聚在他的家里,大家集思广益,分工协作,“一些人负责筹集创会所需的资金,一部分人负责联络校友。”潘斯随先生回忆说。他们初步的目标为:资金筹集五十万,首届会员人数为两百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出乎意料,共筹得资金八十多万元,人数达至350多人,在短时间内有如此规模,在当时的香港社团中实属少见。2010年11月28日,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隆重成立,筵开90席,一千多位来自于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厦门、北京、澳门、上海、大连等各地的校友藉此良机,在香港相聚,为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监事会就职典礼做见证。全国侨联副主席陈有庆亲自前往道贺,《文汇报》用全版报道了这一盛事、喜事。
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成立填补了中学会的空白,在香港的两万集美学生又有了一个新的、温馨的家,她的成立,让曾经的集美中学人有了彼此联系和熟悉的平台,潘斯随先生说:“以前,集美中学的学生不了解侨校,侨校的学生亦不了解航海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大家的联系能更紧密。”目前,航海校友也正在筹备,成立香港航海校友会,希冀为航海的人组建一个平台。那份对集美的情,在社团里,延续着。
潘斯随先生的太太吴瑞华女士也是一位热心的服务者,共同服务在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1998年退休以后,她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社会服务上,曾在香港集美校友会负责财务管理的她现管理着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的财务,谈及服务,吴瑞华女士说:“从集美中学出来的人,大多有一种校友情结,为校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有机会为大家服务,于己于人都是一种快乐。”他们早已经将那份情结转化成了无私无悔的服务,忙碌着,快乐着。
亲情无价 教子有方
亲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是一生的牵挂和惦记,作为父母,他们甘愿倾尽所有,只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些所有不单指物质。潘斯随先生、吴瑞华女士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潘斯随、吴瑞华夫妇便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坚强的品性,这样的财富,更无价,更长久,更有意义。在言传身教之下,他们的两个儿子渐渐长大。其中一个儿子毕业之后进入了航海行业,从水手开始做起,飘过太平洋,经过印度洋,在海洋上漂泊,少不了历经风浪,少不了颠簸,“最开始的时候,由于不适应,受不了颠簸,常常晕船,呕吐不止。”吴瑞华女士心疼地说,“好在孩子从小便懂得了独立地面对挫折,因此得以坚持下来,并逐渐适应。”
1988年,为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发展的环境,吴瑞华女士与潘斯随先生暂时分开,先一步通过申请,两年后,小儿子也来到香港。出生于香港、获香港永久居民资格的吴瑞华女士很快便拿到了定居香港的相关证件,为孩子在香港的起步开了个好头。
1992年,潘斯随先生也来到了香港,一家人在香港团聚、定居,两个儿子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读航海专业的孩子因为锺情于这个行业,到港后选择了继续,靠着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他在到港后的第三天便开始上班,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努力,深受领导的肯定和信任,翌年,工资便翻了一倍,转眼间,二十余年过去了,孩子一直坚守在这个行业里的岗位上,已成为行业的资深人士。他们健康,孝顺父母,这一切都让潘斯随先生、吴瑞华女士欣慰、自豪。亲情是单纯的,孩子们的出息是潘斯随先生和吴瑞华女士最大的幸福,把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给予孩子,那是父母最伟大的爱。
无论照顾家庭亦或服务校友会,都体现出潘斯随、吴瑞华伉俪坦荡的胸怀、高尚的人格,都带着陈嘉庚精神的印记。此次,随着集美中学高中部大楼的落成,他们感慨地认为:这正体现的是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延续和发扬!
潘斯随、吴瑞华伉俪主要职务与履历
潘斯随先生祖籍福建
1954年至1969年于集美中学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后转至厦门九中任教直至退休
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筹备组组长
现任职于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秘书处
香港集美校友会副会长
吴瑞华女士出生于香港
曾于厦门第九中学教授地理
1988年申请来港
曾服务于香港集美校友会财务部
现服务于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财务部
他们一生真诚付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为集美中学的振兴与未来的发展筹谋,
呼吁,奔走,奉献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