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倡导探究式学习,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如何从学科特点出发,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呢?课内抓住“实验”环节,课外引导学生“实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4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热词,就物理学科而言,有学者提出了5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可以提炼为十二个字“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而这十二个字如何落到实处呢?课内和课外都要下功夫,但抓住实验和实践——即“双实”是关键。
一、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实验是物理学科最具“本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提升物理核心素养。具体“实验”教学功能的挖掘,应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个方面入手。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常见方式,教师应注意不能将演示实验变为教师的“独角戏”,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从实验现象中形成结论。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往往有这样一些形式:新课导入阶段,有趣而新奇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探究欲;在概念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形成方案,从而为学生的认知构建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教师还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抵触的演示实验,促使学生对相似或易混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了演示实验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必事无巨细、全盘包办,教师应该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一个开放而自由的环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则应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的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存在明显的不同,学生分组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观察能力。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实验操作放在较高的位置,而且当前的学生实验也不再像以前的实验那样规范和严肃,它更加重视趣味性和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同时很多实验在操作上也是简单易行的。例如,小孔成像、覆杯实验、纸杯烧水、筷子提米等。当然,学生分组实验的有序进行,对学生物理问题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师在课堂上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更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苏科版教材为例,教材中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模块,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收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1)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教材将“综合实践活动”设置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立足于对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2)变通所学知识与技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别于以往的习题练习,侧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延伸和变通,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时不仅要用到已学知识和规律,更需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物理思想;(3)提升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随着物理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与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例如苏科版教材《电功和电热》一章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对家庭用电的调查研究”,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不仅经历了调查过程,也经历了研究过程,这必然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它将促进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联,体会物理学的使用价值。
例如,苏科版教材《电路初探》一章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设计简单电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活动。
活动1:调查身边常用电路的工作情况。该活动结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相关技能,学生可在生活中观察相應的电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楼道中的灯如何实现双联控制?病房里的呼叫系统如何控制?等等。这些现象看似简单,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就一定能为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动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并画出电路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观察和收集现象开始,逐步提升电路分析与设计能力,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展示,从而促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活动3:设计电路并进行实物改装。从观察到设计都还是理论层面的对电路的认识和巩固,如何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并连接楼道的模拟电路,学生在设计和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可有效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他们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操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为了解题和应试,它将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实践。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4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热词,就物理学科而言,有学者提出了5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可以提炼为十二个字“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而这十二个字如何落到实处呢?课内和课外都要下功夫,但抓住实验和实践——即“双实”是关键。
一、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实验是物理学科最具“本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提升物理核心素养。具体“实验”教学功能的挖掘,应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个方面入手。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常见方式,教师应注意不能将演示实验变为教师的“独角戏”,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从实验现象中形成结论。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往往有这样一些形式:新课导入阶段,有趣而新奇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探究欲;在概念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形成方案,从而为学生的认知构建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教师还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抵触的演示实验,促使学生对相似或易混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了演示实验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必事无巨细、全盘包办,教师应该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一个开放而自由的环境。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则应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的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存在明显的不同,学生分组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观察能力。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实验操作放在较高的位置,而且当前的学生实验也不再像以前的实验那样规范和严肃,它更加重视趣味性和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同时很多实验在操作上也是简单易行的。例如,小孔成像、覆杯实验、纸杯烧水、筷子提米等。当然,学生分组实验的有序进行,对学生物理问题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师在课堂上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更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苏科版教材为例,教材中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模块,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收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1)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教材将“综合实践活动”设置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立足于对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2)变通所学知识与技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别于以往的习题练习,侧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延伸和变通,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时不仅要用到已学知识和规律,更需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物理思想;(3)提升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随着物理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与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例如苏科版教材《电功和电热》一章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对家庭用电的调查研究”,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不仅经历了调查过程,也经历了研究过程,这必然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它将促进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联,体会物理学的使用价值。
例如,苏科版教材《电路初探》一章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设计简单电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活动。
活动1:调查身边常用电路的工作情况。该活动结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相关技能,学生可在生活中观察相應的电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楼道中的灯如何实现双联控制?病房里的呼叫系统如何控制?等等。这些现象看似简单,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就一定能为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动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并画出电路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观察和收集现象开始,逐步提升电路分析与设计能力,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展示,从而促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活动3:设计电路并进行实物改装。从观察到设计都还是理论层面的对电路的认识和巩固,如何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并连接楼道的模拟电路,学生在设计和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可有效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他们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操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为了解题和应试,它将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实践。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