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焦润艺(1985-),男,汉族,广东韶关人,医学硕士,助教,从运动医学及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冯毅翀,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卫生事业管理。
摘要:10年来中医药院校积极探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建设和强化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拓展招生渠道与优化生源质量、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加快奖助学金激励机制改革是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41-01
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学校体育改革,2001年“体育课”正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除了承担体育教学任务外还应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为此,包括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多所中医药院校依托自身健康教育的优势,大力兴办“医体结合”的体育教育专业。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于2005年开办体育教育专业(保健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创办年来,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实现了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建院时间短、师资、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不高,教 学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也面临许多医学院校体育专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快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也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探索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保障体系,以期为“医体结合”人才培养创建一条新途径。
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改革
为了彰显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医体结合”的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总结近年来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走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定期修订教学计划,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其具体成效如下:
1.1形成了“以体为主,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开办以来,在创新“医体”结合专业办学模式、中医药特色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突破,初步形成了“以体为主,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方向选修”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运动医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后,进行分方向性选修课程教学。选修方向分为A和B两个方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方向、运动康复和保健方向。A方向体现了从事体育教师、健康课程教师的人才服务方向。B方向体现了从事保健康复行业、运动与医学交叉领域科研工作者培养方向。
1.2搭建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以“强师工程”为依托,不断整合大学的中医药学科专业师资的办学力量,充分利用“医武同源”的文化传统、挖掘中医药院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加强“医体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同时结合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如广东省和廣州中医药大学的“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等项目,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探索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运动医学教学团队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拥有的十万元团队建设基金主要用于骨干教师的国内外短期培训、教材编撰、网络课程建设等工作。
1.3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结合本专业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另一方面加强了见习、实习的组织与管理。除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日趋完善之外,更是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保持了长期稳定合作培养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广州和佛山的中小学、体育技术学校、体育研究所和医院等近20个。学生在修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先安排学生分组到各个教研室进行观摩、见习,然后再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实习。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加强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加深、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医体结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保障体系探讨
2.1拓宽生源渠道与优化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2]。专业开办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缺乏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调研发现,广东省内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更倾向于填报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因此,在无法扩大省外招生的客观限制下,如何在“外塑形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建立招生宣传长效机制。如何依托学校的形象包装和对外宣传,整合学校资源,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增强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招生调研工作,挖掘优秀生源地,合理分配生源比例,拓宽生源渠道,优化生源结构。
2.2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始终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3]。上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教育质量所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学生多、师资相对短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体育教育等专业尤其突出。长期以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专多能”一步步沦陷,学生变得专项不专、所会的项目能力越来越差,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得不到保障。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各项准备工作、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基本文件的填写、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以及整改情况、期末考试工作安排、试卷命题质量、成绩录入、学院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开课计划的安排与落实等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环环落实。同时,对照相关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形式进行调控,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2.3加快奖助学金激励机制改革
奖助学金的评定有利于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成绩。但中国高校现行奖助学金评定机制中的焦点问题主要表现为分配资源的有限性和追求公平的绝对性之间的矛盾,评价的标准、条件看似科学合理,但评价的结果并不公平[4]。鉴于体育教育的专业特点,涉及更多的体育竞赛,如何全面评价优秀、公平的评定奖学金、激励先进,这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把奖学金按照类别进行多级划分,如理论课、項目技术课划分,项目技术按项目类别、比赛级别划分,这样可以避免优势项目的奖励偏多,无法激励理论课学习、劣势项目学习等弊端;另一方面努力寻找合作企业赞助,建立校企联合资助机制,同时让作为第三方的企业参与到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中来,使评定标准、程序更科学合理,更好的保证评定结果的公平,真正达到激励学生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3.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经过了10年的建设和发展,其办学水平和质量在有了稳步提高,在广东省教育界和国内中医药院校具备了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专业开设以来,一直坚持贯彻医体结合、凸显特色、文体并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中医药保健知识和方法及健康健身知识,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医务监督、健康教育教师、大众健身指导员等工作的体育专门人才。但鉴于中医院校开展体育教育专业的时间尚短、缺乏可直接借鉴的经验,如何加快“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出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对既掌握体育教育、又具备健康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界面临的迫切问题。下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应着重于学科内涵和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加强体育教育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的结合,并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构建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冯毅翀
[项目基金]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项目号:GDJG20142135)
参考文献:
[1]魏莹莹,曾媛媛,罗秋兰,后发展地区高校教师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J],教育与职业,2013,39(778):1
[2]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398):60
[3]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黄华生,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08,2(29):23-25
[4]于忠海,谢亚悦,高校奖学金评定制度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252):5-7
通讯作者:冯毅翀,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卫生事业管理。
摘要:10年来中医药院校积极探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建设和强化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拓展招生渠道与优化生源质量、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加快奖助学金激励机制改革是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41-01
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学校体育改革,2001年“体育课”正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除了承担体育教学任务外还应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为此,包括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多所中医药院校依托自身健康教育的优势,大力兴办“医体结合”的体育教育专业。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于2005年开办体育教育专业(保健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创办年来,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实现了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建院时间短、师资、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不高,教 学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也面临许多医学院校体育专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快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也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探索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保障体系,以期为“医体结合”人才培养创建一条新途径。
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改革
为了彰显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医体结合”的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总结近年来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走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定期修订教学计划,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其具体成效如下:
1.1形成了“以体为主,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开办以来,在创新“医体”结合专业办学模式、中医药特色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突破,初步形成了“以体为主,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方向选修”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运动医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后,进行分方向性选修课程教学。选修方向分为A和B两个方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方向、运动康复和保健方向。A方向体现了从事体育教师、健康课程教师的人才服务方向。B方向体现了从事保健康复行业、运动与医学交叉领域科研工作者培养方向。
1.2搭建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以“强师工程”为依托,不断整合大学的中医药学科专业师资的办学力量,充分利用“医武同源”的文化传统、挖掘中医药院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加强“医体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同时结合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如广东省和廣州中医药大学的“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等项目,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探索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运动医学教学团队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拥有的十万元团队建设基金主要用于骨干教师的国内外短期培训、教材编撰、网络课程建设等工作。
1.3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结合本专业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另一方面加强了见习、实习的组织与管理。除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日趋完善之外,更是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保持了长期稳定合作培养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广州和佛山的中小学、体育技术学校、体育研究所和医院等近20个。学生在修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先安排学生分组到各个教研室进行观摩、见习,然后再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实习。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加强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加深、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医体结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保障体系探讨
2.1拓宽生源渠道与优化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2]。专业开办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缺乏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调研发现,广东省内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更倾向于填报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因此,在无法扩大省外招生的客观限制下,如何在“外塑形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建立招生宣传长效机制。如何依托学校的形象包装和对外宣传,整合学校资源,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增强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招生调研工作,挖掘优秀生源地,合理分配生源比例,拓宽生源渠道,优化生源结构。
2.2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始终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3]。上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教育质量所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学生多、师资相对短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体育教育等专业尤其突出。长期以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专多能”一步步沦陷,学生变得专项不专、所会的项目能力越来越差,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得不到保障。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各项准备工作、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基本文件的填写、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以及整改情况、期末考试工作安排、试卷命题质量、成绩录入、学院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开课计划的安排与落实等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环环落实。同时,对照相关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形式进行调控,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2.3加快奖助学金激励机制改革
奖助学金的评定有利于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成绩。但中国高校现行奖助学金评定机制中的焦点问题主要表现为分配资源的有限性和追求公平的绝对性之间的矛盾,评价的标准、条件看似科学合理,但评价的结果并不公平[4]。鉴于体育教育的专业特点,涉及更多的体育竞赛,如何全面评价优秀、公平的评定奖学金、激励先进,这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把奖学金按照类别进行多级划分,如理论课、項目技术课划分,项目技术按项目类别、比赛级别划分,这样可以避免优势项目的奖励偏多,无法激励理论课学习、劣势项目学习等弊端;另一方面努力寻找合作企业赞助,建立校企联合资助机制,同时让作为第三方的企业参与到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中来,使评定标准、程序更科学合理,更好的保证评定结果的公平,真正达到激励学生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3.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经过了10年的建设和发展,其办学水平和质量在有了稳步提高,在广东省教育界和国内中医药院校具备了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专业开设以来,一直坚持贯彻医体结合、凸显特色、文体并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中医药保健知识和方法及健康健身知识,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医务监督、健康教育教师、大众健身指导员等工作的体育专门人才。但鉴于中医院校开展体育教育专业的时间尚短、缺乏可直接借鉴的经验,如何加快“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出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对既掌握体育教育、又具备健康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界面临的迫切问题。下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应着重于学科内涵和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加强体育教育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的结合,并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构建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冯毅翀
[项目基金]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项目号:GDJG20142135)
参考文献:
[1]魏莹莹,曾媛媛,罗秋兰,后发展地区高校教师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J],教育与职业,2013,39(778):1
[2]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398):60
[3]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黄华生,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08,2(29):23-25
[4]于忠海,谢亚悦,高校奖学金评定制度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2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