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我们班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两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第一次是到市科技馆参观。由于路途远,要乘车去,出于安全因素,学校只安排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我们班分配十五名同学。我在班级挑选了十五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好、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这些孩子果然不辱使命,在参观的过程中守纪律、懂礼貌,安全的回到学校后,写下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在学校征文评比中,获得了班集体一等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第二次是到敬老院义务劳动。活动是少先大队组织的,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也安排我们班十五名同学参加。这次我没有在班级指名,而进行了一次“改革”——让学生自由报名。
我宣布了这项决定后,从学生的眼睛里看出了他们的意外。即使这样,我也很自信,总觉得这次“改革”能够成功。
班级显得很安静,没有人主动站起来。我说:“总不能让老师一个人去当光杆司令吧,必须有十五人参加义务劳动!劳动最光荣!愿意去的同学请站起来。”慢慢地,站起了四五名男生,我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又有两名女生站起来了,这显然还不到十五人。这时的我有些着急,但仍没有露出声色。
看着站起来的七八名学生,他们面带笑容,好像考了个好成绩被表扬一样。这时,我发现这些站起来的学生都是平时学习成绩平平,有两人还是我本学期正在“转化”中的“学困生”。再看班级坐着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班干部、学习标兵,都是我平时喜欢的“白天鹅”“好学生”。而上次我指名参观市科技馆的几乎都没有站起来。此时,他们正襟危坐,纹丝不动,等待别的同学去参加义务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用老办法,指名劳动委员和其他几名班干部去参加活动。
本次“改革”失败了,让我感触颇多:是的,谁不愿意坐在干干净净的教室里学习?谁又愿意去敬老院参加劳动呢?又脏又累,更何况是自愿的,不去也没关系。这样的做法似乎并不为过,可为什么愿意站起来,去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都是那些我平时没有太在意,甚至看不上眼的“丑小鸭”“坏学生”呢?
毋庸置疑,每个当老师的都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这些孩子聪明好学,学什么都一点就通,在他们身上能让人感受到智慧的火花在跳跃、生命的灵性在闪烁,教这些孩子能让你轻松自在,还能让你充分享受教育的成功。反过来说,那些作业马虎、成绩很差的孩子则让人心烦意乱。这些学生顽劣成性、屡教不改,任你花多少时间,有多大耐性,在他们“顽固不化”的做法面前都得消逝殆尽。要“转化”他们、教好他們,累!烦!难!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把他们认定为“丑小鸭”“坏学生”,总觉得“丑小鸭”很难“转化”为“白天鹅”的。
两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我不由得想到平日的生活中,许多时候“白天鹅”和“丑小鸭”之间确实有着不少的差异:教室的走廊上一张废纸“挡住”前进的道路,“白天鹅”十分“自信”地轻松跨过,任凭废纸飘忽不定;当“丑小鸭”看到后,却十分“自觉”地弯腰捡起废纸,扔进垃圾桶。“白天鹅”在路上、公交车上见到老师经常视而不见;而“丑小鸭”遇到老师远远地就笑嘻嘻地迎上来打招呼。学校组织爱心捐款,“白天鹅”态度冷淡、置之不理;“丑小鸭”则积极响应、慷慨解囊。……诸如此类现象,数不胜数。
讲到这,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听话的学生未必就是“丑小鸭”“坏学生”,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做出很惊人的成就!相对而言,那些成绩优秀、表现好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不一定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白天鹅”。故而,我们要从更多的角度去评价孩子,综合客观地评价一个孩子,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加以引导、鼓励,让所有的“丑小鸭”和“白天鹅”都能走进理想的殿堂;都能飞向蔚蓝的天空;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第一次是到市科技馆参观。由于路途远,要乘车去,出于安全因素,学校只安排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我们班分配十五名同学。我在班级挑选了十五名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好、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这些孩子果然不辱使命,在参观的过程中守纪律、懂礼貌,安全的回到学校后,写下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在学校征文评比中,获得了班集体一等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第二次是到敬老院义务劳动。活动是少先大队组织的,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也安排我们班十五名同学参加。这次我没有在班级指名,而进行了一次“改革”——让学生自由报名。
我宣布了这项决定后,从学生的眼睛里看出了他们的意外。即使这样,我也很自信,总觉得这次“改革”能够成功。
班级显得很安静,没有人主动站起来。我说:“总不能让老师一个人去当光杆司令吧,必须有十五人参加义务劳动!劳动最光荣!愿意去的同学请站起来。”慢慢地,站起了四五名男生,我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又有两名女生站起来了,这显然还不到十五人。这时的我有些着急,但仍没有露出声色。
看着站起来的七八名学生,他们面带笑容,好像考了个好成绩被表扬一样。这时,我发现这些站起来的学生都是平时学习成绩平平,有两人还是我本学期正在“转化”中的“学困生”。再看班级坐着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班干部、学习标兵,都是我平时喜欢的“白天鹅”“好学生”。而上次我指名参观市科技馆的几乎都没有站起来。此时,他们正襟危坐,纹丝不动,等待别的同学去参加义务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用老办法,指名劳动委员和其他几名班干部去参加活动。
本次“改革”失败了,让我感触颇多:是的,谁不愿意坐在干干净净的教室里学习?谁又愿意去敬老院参加劳动呢?又脏又累,更何况是自愿的,不去也没关系。这样的做法似乎并不为过,可为什么愿意站起来,去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都是那些我平时没有太在意,甚至看不上眼的“丑小鸭”“坏学生”呢?
毋庸置疑,每个当老师的都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这些孩子聪明好学,学什么都一点就通,在他们身上能让人感受到智慧的火花在跳跃、生命的灵性在闪烁,教这些孩子能让你轻松自在,还能让你充分享受教育的成功。反过来说,那些作业马虎、成绩很差的孩子则让人心烦意乱。这些学生顽劣成性、屡教不改,任你花多少时间,有多大耐性,在他们“顽固不化”的做法面前都得消逝殆尽。要“转化”他们、教好他們,累!烦!难!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把他们认定为“丑小鸭”“坏学生”,总觉得“丑小鸭”很难“转化”为“白天鹅”的。
两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我不由得想到平日的生活中,许多时候“白天鹅”和“丑小鸭”之间确实有着不少的差异:教室的走廊上一张废纸“挡住”前进的道路,“白天鹅”十分“自信”地轻松跨过,任凭废纸飘忽不定;当“丑小鸭”看到后,却十分“自觉”地弯腰捡起废纸,扔进垃圾桶。“白天鹅”在路上、公交车上见到老师经常视而不见;而“丑小鸭”遇到老师远远地就笑嘻嘻地迎上来打招呼。学校组织爱心捐款,“白天鹅”态度冷淡、置之不理;“丑小鸭”则积极响应、慷慨解囊。……诸如此类现象,数不胜数。
讲到这,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听话的学生未必就是“丑小鸭”“坏学生”,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做出很惊人的成就!相对而言,那些成绩优秀、表现好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不一定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白天鹅”。故而,我们要从更多的角度去评价孩子,综合客观地评价一个孩子,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加以引导、鼓励,让所有的“丑小鸭”和“白天鹅”都能走进理想的殿堂;都能飞向蔚蓝的天空;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