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来嗜茶的老李前日来到成都,我们相约与李合春道长品饮老茶。
李道长自小习道,颇有修行,电影《功夫》里对决的那段古琴,则出自于他的演奏;除了琴,他对饮茶更有一番独特体会,在他前去欧洲讲学之前,我们来到了青羊宫他的住处。
室内的古琴乐声,仿佛穿越上古的时空,在一出久远的年代里,咿咿呀呀地诉说着一段人间往事,悲欢俱已结束,若戏已散场,而音却绕梁,清越而超然。
室内颇小,简朴中见精神,正适宜三人品饮,一小方桌,一木茶盘,三把紫砂壶。茶桌之上,悬挂道教名家的一幅国画,是在终南山所观的星象图,星汉其中,玄机其内。
另有一幅书法,所书“明月一池水,道德万卷经”,字寓深境,若思若悟。
室内淡淡烟香,正是饮茶好意境。
待李道长煮水备具施然而坐,客主开始品饮老茶。
第一道是有名的茶头老砖。看似已经存放八九年之久,细观内质,茶底柔软并带亮光,闻茶,渥堆之味已经浅淡。这道茶头,是一位老厂长送给李道长的。
用水很讲究,是瓶装的西藏冰川雪水,待煮沸,冲茶汤。
冲洗完第一道茶汤,开始正式冲饮这道熟茶。
道长亲自冲泡,他闲散而坐,持壶之时却坚定沉着。
茶汤清澈,可以见底,并不浑浊,可以断定是较好的熟茶;其味略带熟茶的陈味,茶汤柔顺带甜。
闻冷杯,只觉春韵还留在杯底当中。
在冲泡三道之后,茶汤转成深红,仍然清澈不见杂质。茶汤水之香已经是干净的枣香,更加舒服爽口。
入口滑软,最好的茶来自于身体的觉受。
十道之后,甜度更强,是一种越来越臻佳境的感受。
所叙言语不多,道家讲究少语养气。而品茶,更多在于内在心灵的交流。
第二道茶,是二十多年的老生普,仍然可以见到它的生命气息。
茶的表面略微有一些白霜,看起来像是老生茶特有的。茶叶黏结在一起,似乎越来越紧,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分散。
茶叶所余不多,看起来很坚实地躺在纸袋那里。
存放在屋角的一方小木柜,记载着它的过往。
用绿色竹枝石瓢,开始冲泡。第一泡的茶汤,略带陈味。但可以见到生茶特有的活力与生命。茶汤也已经变为沱红,带着岁月的痕迹。
入口则细腻柔滑,清味悠长。
每一种茶都会与它的主人带上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似乎有一种宿命的缘分。而本身,每一个人的好恶,每一次的爱恨情仇,他的经历与茶叶的经历,他的人生也与它的人生也带着某一些隐含的交流。
这是很难得的一款老生茶,老李说,在成都几乎就没有喝到过这样真实完好的老生茶。
每一道茶汤都表现得很迷人,透亮,蕴含生机,细腻清爽,茶气张扬,入口微泛甘甜。
叶底依然嫩细,并且带着坚实的韧性。茶梗很少,叶片较碎。
存放老茶,用哪一种心态,不经意,或很刻意;虐待它,或者善自珍惜;茶人的性格与茶的性格会慢慢画上等号,在存藏当中留下某些印迹。
饮罢,赏木剑。乌木带有沉重感,而阴沉木的剑锋则有寒冰之气。
第三道茶,是老李珍藏着的四十多年的老生普,他介绍是他珍藏的1962年的生普。
茶叶条索略细,更显紧结,叶面干净,外形周正,呈现褐色。
用的壶是八卦大紫砂壶,这是紫砂名家为李道长所制的专用壶。
一直以来,老李习惯用盖碗来冲泡他的这款珍品,一是为了闻香;二则易于掌控出汤的速度。这次的品饮,用紫砂大壶,老李似乎没有采用过。
投茶量略多,约有十克,却仍然只是占据着壶的一角,静静地安养在壶中。
依旧用西藏高山雪水冲泡。第一泡的茶汤已经转为明显的红色,但出汤时并不见得浓浑,而是清澈透亮,也因为茶叶紧结未及泡开,红色中见浅淡。
冲洗之后的叶底,闻之则有淡淡沉香之味,并且这种香气一直延续到茶汤的最终。这样始终一贯的香气,见证了这泡不同一般的老生茶的品性。
倾倒完第一道汤水,细闻杯底,则见普洱春茶之韵,如深山里的气息。
水已沸,继续冲倒第二道茶汤。老李相信,只有持续不断的高温沸水,才可以将茶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第二道茶汤,注水简捷有力,出汤迅捷,道长手持大壶,自然而然,只见荼汤红色更深一些,依旧清澈不见杂质,可见茶性已经转换稳定。饮之则觉茶汤极烫,入口可先呼气,以试茶香;再咽茶汤,以试其味。只觉茶汤之中已有参香,此香弥散却不浓烈。茶汤在此间,则显极为细腻并且带着刚烈之气,入喉之后,顺势而下。
三人不语,静默而坐。只有音箱里的古琴之声悠扬。
如果用心细细体会,茶气可守丹田,并慢慢贯注身体。
水壶的水在沸腾,立即开始下一道的冲饮。
汤色越来越加深红,到第八道之后汤水的红色达到最深,但每一道的茶汤却仍然清洁无染。
而茶气在体内却更加明显生动起来。
道长仍然是速度一致的注水,水波旋状若如鱼状。饮茶时他屏神静气、自然斜倚着。
老李体会的茶气,说是可以贯穿后背而上脑门,迅疾从面门而下人中,舌抵上颚,热津自然涌出,而直下贯注丹田。
这一番的体会,是他多年饮用乔木老生茶的独有体验。我只觉得面颊微烫,恍恍惚惚。此品饮之体会,与其他茶类绝不相同。茶气自会从毛孔散发,精神振奋。
饮茶的真实体会,在于静心,在于静处,在于细品,然后好茶,再到好水。
汤面氤氲着一层水汽,缓缓旋绕而上。
尽管已经有三十多道的沸水冲泡,茶汤仍然不见有水味,并且参香已经变为蜜香。口腔里极为清爽,令人精神爽悦。闻叶底,则仍然呈现特有沉香之气。
已经过午,相视一笑,各自心底欣慰。
虽然饱饮三泡好茶,却不见昔时所饮时的饥饿感。而老李始终坚信,好茶不会使人致饿,这多是因为茶气所致。道家所讲的辟谷法等道法中,也多有以气而养生之说。
而这道老生茶,并没有结束。
我们在闲逛完道观的午后,继续品饮。
如果按照茶主老李的体会,此时茶气会呈现疲软。然而,这次并不这样。沸水冲注壶中,出汤时茶的水汽依然弥漫。
再饮这道老生普,依然保持着独有的汤温。入口,茶气却坚实,如同休息之后更见精神。老李慨叹。
依旧不见水味,略显橙红的茶汤,有如人之壮志暮年,不逾矩,不颓废。
庭前千年的古银杏,高耸入天,茶气却更张扬起来……
李道长自小习道,颇有修行,电影《功夫》里对决的那段古琴,则出自于他的演奏;除了琴,他对饮茶更有一番独特体会,在他前去欧洲讲学之前,我们来到了青羊宫他的住处。
室内的古琴乐声,仿佛穿越上古的时空,在一出久远的年代里,咿咿呀呀地诉说着一段人间往事,悲欢俱已结束,若戏已散场,而音却绕梁,清越而超然。
室内颇小,简朴中见精神,正适宜三人品饮,一小方桌,一木茶盘,三把紫砂壶。茶桌之上,悬挂道教名家的一幅国画,是在终南山所观的星象图,星汉其中,玄机其内。
另有一幅书法,所书“明月一池水,道德万卷经”,字寓深境,若思若悟。
室内淡淡烟香,正是饮茶好意境。
待李道长煮水备具施然而坐,客主开始品饮老茶。
第一道是有名的茶头老砖。看似已经存放八九年之久,细观内质,茶底柔软并带亮光,闻茶,渥堆之味已经浅淡。这道茶头,是一位老厂长送给李道长的。
用水很讲究,是瓶装的西藏冰川雪水,待煮沸,冲茶汤。
冲洗完第一道茶汤,开始正式冲饮这道熟茶。
道长亲自冲泡,他闲散而坐,持壶之时却坚定沉着。
茶汤清澈,可以见底,并不浑浊,可以断定是较好的熟茶;其味略带熟茶的陈味,茶汤柔顺带甜。
闻冷杯,只觉春韵还留在杯底当中。
在冲泡三道之后,茶汤转成深红,仍然清澈不见杂质。茶汤水之香已经是干净的枣香,更加舒服爽口。
入口滑软,最好的茶来自于身体的觉受。
十道之后,甜度更强,是一种越来越臻佳境的感受。
所叙言语不多,道家讲究少语养气。而品茶,更多在于内在心灵的交流。
第二道茶,是二十多年的老生普,仍然可以见到它的生命气息。
茶的表面略微有一些白霜,看起来像是老生茶特有的。茶叶黏结在一起,似乎越来越紧,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分散。
茶叶所余不多,看起来很坚实地躺在纸袋那里。
存放在屋角的一方小木柜,记载着它的过往。
用绿色竹枝石瓢,开始冲泡。第一泡的茶汤,略带陈味。但可以见到生茶特有的活力与生命。茶汤也已经变为沱红,带着岁月的痕迹。
入口则细腻柔滑,清味悠长。
每一种茶都会与它的主人带上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似乎有一种宿命的缘分。而本身,每一个人的好恶,每一次的爱恨情仇,他的经历与茶叶的经历,他的人生也与它的人生也带着某一些隐含的交流。
这是很难得的一款老生茶,老李说,在成都几乎就没有喝到过这样真实完好的老生茶。
每一道茶汤都表现得很迷人,透亮,蕴含生机,细腻清爽,茶气张扬,入口微泛甘甜。
叶底依然嫩细,并且带着坚实的韧性。茶梗很少,叶片较碎。
存放老茶,用哪一种心态,不经意,或很刻意;虐待它,或者善自珍惜;茶人的性格与茶的性格会慢慢画上等号,在存藏当中留下某些印迹。
饮罢,赏木剑。乌木带有沉重感,而阴沉木的剑锋则有寒冰之气。
第三道茶,是老李珍藏着的四十多年的老生普,他介绍是他珍藏的1962年的生普。
茶叶条索略细,更显紧结,叶面干净,外形周正,呈现褐色。
用的壶是八卦大紫砂壶,这是紫砂名家为李道长所制的专用壶。
一直以来,老李习惯用盖碗来冲泡他的这款珍品,一是为了闻香;二则易于掌控出汤的速度。这次的品饮,用紫砂大壶,老李似乎没有采用过。
投茶量略多,约有十克,却仍然只是占据着壶的一角,静静地安养在壶中。
依旧用西藏高山雪水冲泡。第一泡的茶汤已经转为明显的红色,但出汤时并不见得浓浑,而是清澈透亮,也因为茶叶紧结未及泡开,红色中见浅淡。
冲洗之后的叶底,闻之则有淡淡沉香之味,并且这种香气一直延续到茶汤的最终。这样始终一贯的香气,见证了这泡不同一般的老生茶的品性。
倾倒完第一道汤水,细闻杯底,则见普洱春茶之韵,如深山里的气息。
水已沸,继续冲倒第二道茶汤。老李相信,只有持续不断的高温沸水,才可以将茶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第二道茶汤,注水简捷有力,出汤迅捷,道长手持大壶,自然而然,只见荼汤红色更深一些,依旧清澈不见杂质,可见茶性已经转换稳定。饮之则觉茶汤极烫,入口可先呼气,以试茶香;再咽茶汤,以试其味。只觉茶汤之中已有参香,此香弥散却不浓烈。茶汤在此间,则显极为细腻并且带着刚烈之气,入喉之后,顺势而下。
三人不语,静默而坐。只有音箱里的古琴之声悠扬。
如果用心细细体会,茶气可守丹田,并慢慢贯注身体。
水壶的水在沸腾,立即开始下一道的冲饮。
汤色越来越加深红,到第八道之后汤水的红色达到最深,但每一道的茶汤却仍然清洁无染。
而茶气在体内却更加明显生动起来。
道长仍然是速度一致的注水,水波旋状若如鱼状。饮茶时他屏神静气、自然斜倚着。
老李体会的茶气,说是可以贯穿后背而上脑门,迅疾从面门而下人中,舌抵上颚,热津自然涌出,而直下贯注丹田。
这一番的体会,是他多年饮用乔木老生茶的独有体验。我只觉得面颊微烫,恍恍惚惚。此品饮之体会,与其他茶类绝不相同。茶气自会从毛孔散发,精神振奋。
饮茶的真实体会,在于静心,在于静处,在于细品,然后好茶,再到好水。
汤面氤氲着一层水汽,缓缓旋绕而上。
尽管已经有三十多道的沸水冲泡,茶汤仍然不见有水味,并且参香已经变为蜜香。口腔里极为清爽,令人精神爽悦。闻叶底,则仍然呈现特有沉香之气。
已经过午,相视一笑,各自心底欣慰。
虽然饱饮三泡好茶,却不见昔时所饮时的饥饿感。而老李始终坚信,好茶不会使人致饿,这多是因为茶气所致。道家所讲的辟谷法等道法中,也多有以气而养生之说。
而这道老生茶,并没有结束。
我们在闲逛完道观的午后,继续品饮。
如果按照茶主老李的体会,此时茶气会呈现疲软。然而,这次并不这样。沸水冲注壶中,出汤时茶的水汽依然弥漫。
再饮这道老生普,依然保持着独有的汤温。入口,茶气却坚实,如同休息之后更见精神。老李慨叹。
依旧不见水味,略显橙红的茶汤,有如人之壮志暮年,不逾矩,不颓废。
庭前千年的古银杏,高耸入天,茶气却更张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