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海关长城博物馆陈列的山海关角山寺清咸丰元年铸造的铁磬和铁香炉,记录了角山寺曾经的历史和辉煌,是研究山海关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关键词:河北山海关 长城博物馆 角山寺 清咸丰 铁磬 铁香炉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万里长城·长城经济文化”主题陈列厅的展柜内,陈列着两件来自山海关角山寺的清代文物,一件是铁磬,另一件是铁香炉。
铁磬,由磬体和底座上下两部分组成,重约150千克,通高73厘米(图一)。上部的铁磬为“钵”状,口径39.5 厘米,高59.5厘米,壁厚1.5厘米。敞口,直壁,圆底。磬体铸凸起横向弦纹5道,竖向弦纹6道。其中磬口外壁横向环铸的两道凸起弦纹略细,其间环铸乳钉纹饰。磬身中部凸起弦纹略粗,被竖向弦纹分隔为5个部分,其中铸有4种花卉纹饰,铸造精细,造型美观。磬身正面弦纹框内铸有竖向3行“角山」栖贤寺」咸丰元年吉日立”等铭文。磬底部呈120度分布直径为11 厘米的圆孔3个,圆孔间铸莲瓣纹4个。铁磬底座呈柱状中空六面体,高35厘米,顶宽53厘米,底宽57厘米,壁厚2厘米。顶部有直径34厘米圆孔,用于放置磬体。铁磬底座外部六面铸有凸起弦纹边框,框内铸出资铸造铁磬的善男信女及金火炉匠姓名,共788字,总计261人。
铁香炉,通高48 厘米,口径26厘米,腹径32厘米,重约50千克。平口,宽口沿,束颈,圆腹,圜底。双耳起于炉肩部,耳中部与炉口沿相连向上外撇。炉口沿外侧铸有“咸丰元年四月吉日立”等铭文。炉腹部铸“角山寺”3字铭文。下承三条兽头圆蹄足。香炉表面及双耳、足部有明显浇铸接缝痕迹。整个香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图二)。
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代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打击乐器和礼器,上钻磨一孔,悬挂敲击。有单个的“特磬”和按音律依次编排的“编磬”,古人多于祭祀或庆典使用;磬的另一种类,就是佛教所使用的铜、铁制成的“钵”状乐器或法器,用于“日常课诵、法会、庆典、消灾、度亡”等佛教仪式。馆内陈列的铁磬就属于这第二种。至于香炉则较为常见,材质、造型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祭祀、宗教、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礼器。通过阅读馆藏铁磬和铁香炉所铸铭文可知,两件文物都是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为角山寺铸造的宗教祭祀器物,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那么,角山寺位于何处呢?
要了解角山寺,首先要了解一下角山。角山,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古城城北3公里处,为燕山余脉,主峰“大平顶”海拔519米。据清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之二《地理志·山川》篇载:“角山,脉自居庸、古北、喜峰诸山,东逶迤延亘千余里,至是耸峙面海,而长城枕之。控畿甸,界辽藩,郡之镇山也。去城北六里,双峰峥向,宛如角立,因名。兹山之北直抵沙漠,层峦弥望,邈乎不可穷矣。”[1]这段记载,描述了角山的山脉走向及雄浑气势。
角山寺,又名栖贤寺,原名栖霞寺,位于角山主峰“大平顶”南面西侧山坳中,始建年代不详,于明初洪武年间重建,此后日益兴盛,明清时期又多有重修和增建,是集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古建筑群落,成为山海关风景名胜之一。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十一篇《建置编·寺观》载:“栖贤寺,在角山巅,正中为观音大士殿,殿西有龙井,上建龙神祠,为祷雨取水处。东厢为明萧给谏显读书处,西院旧有角山精舍,明詹尚书荣读书其中,晚年为游宴之地,今改建关帝殿。西为桓侯祠,又西巅为甘露亭,为祈大士甘露处。寺之东岩建魁星阁,转而北上为文昌星宿坛处,乡人祷雨禳灾祈星宿于此。又东为孚佑宫,奉吕祖。再东为经畲别墅,奉周子、程子、朱子牌位,为乡人士讲学之所。”[2]此段较详细地记载了寺庙鼎盛时的建筑格局。
角山寺在明清时期是文人雅士读书、隐居、聚会之处,是山海关文化的摇篮。明成化年间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的萧显、官至陕西按察使的郑己、嘉靖年间官至部左侍郎卒后追赐为工部尚书的詹荣等人,少年时期都曾就读于此。之后角山寺又有多人在此读书或讲学,培育出许多人才。如清初的顺治年进士——任天津卫教授的程观颐、康熙年间举人任宁晋等。还有诸多名人贤士在此留有文章佳句、诗词墨宝。明关部陈琯有诗云:“每日城中见角山,入由始觉远人寰。香云细袅龙宫静,石藓斜侵鸟道斑。殿阁影从沧海落,梵钟声度碧空还。关门吏隐浑无事,犹羡僧斋尽日闲。”[3]连朝鲜人都慕名而来,本地方志中便载有“清朝鲜金昌业《游角山寺记》”一文留传。
然而,经过数百年大自然风雨侵蚀和屡经战火及人为破坏,到20世纪40年代末,角山寺建筑群落大部分坍塌,仅存遗迹,昔日名胜几乎夷为平地,失去往日风采。1990年10月,山海關区人民政府对角山寺进行修复,恢复山门、望海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萧显读书处、三贤祠、龙神祠、魁星阁、关帝殿、桓侯祠、甘露亭等主要建筑。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亲手为角山寺题写了匾额。而这铁磬和铁香炉,就是在1990年修复角山寺时,被文物部门从遗址中清理出来并妥善保存的。2008年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扩建改陈,铁磬和铁香炉被调拨至长城博物馆陈列,展现给广大游客和观众。古朴的造型、华美的纹饰以及斑驳的锈迹,在静静地述说着山海关角山寺曾经的历史和辉煌。
参考文献:
[1]时晓峰.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二 地理志 山川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2]时晓峰.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十一 建置编(中)寺观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3]时晓峰.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六 舆地编一 山水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赵宏利,本科,秦皇岛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
关键词:河北山海关 长城博物馆 角山寺 清咸丰 铁磬 铁香炉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万里长城·长城经济文化”主题陈列厅的展柜内,陈列着两件来自山海关角山寺的清代文物,一件是铁磬,另一件是铁香炉。
铁磬,由磬体和底座上下两部分组成,重约150千克,通高73厘米(图一)。上部的铁磬为“钵”状,口径39.5 厘米,高59.5厘米,壁厚1.5厘米。敞口,直壁,圆底。磬体铸凸起横向弦纹5道,竖向弦纹6道。其中磬口外壁横向环铸的两道凸起弦纹略细,其间环铸乳钉纹饰。磬身中部凸起弦纹略粗,被竖向弦纹分隔为5个部分,其中铸有4种花卉纹饰,铸造精细,造型美观。磬身正面弦纹框内铸有竖向3行“角山」栖贤寺」咸丰元年吉日立”等铭文。磬底部呈120度分布直径为11 厘米的圆孔3个,圆孔间铸莲瓣纹4个。铁磬底座呈柱状中空六面体,高35厘米,顶宽53厘米,底宽57厘米,壁厚2厘米。顶部有直径34厘米圆孔,用于放置磬体。铁磬底座外部六面铸有凸起弦纹边框,框内铸出资铸造铁磬的善男信女及金火炉匠姓名,共788字,总计261人。
铁香炉,通高48 厘米,口径26厘米,腹径32厘米,重约50千克。平口,宽口沿,束颈,圆腹,圜底。双耳起于炉肩部,耳中部与炉口沿相连向上外撇。炉口沿外侧铸有“咸丰元年四月吉日立”等铭文。炉腹部铸“角山寺”3字铭文。下承三条兽头圆蹄足。香炉表面及双耳、足部有明显浇铸接缝痕迹。整个香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图二)。
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代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打击乐器和礼器,上钻磨一孔,悬挂敲击。有单个的“特磬”和按音律依次编排的“编磬”,古人多于祭祀或庆典使用;磬的另一种类,就是佛教所使用的铜、铁制成的“钵”状乐器或法器,用于“日常课诵、法会、庆典、消灾、度亡”等佛教仪式。馆内陈列的铁磬就属于这第二种。至于香炉则较为常见,材质、造型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祭祀、宗教、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礼器。通过阅读馆藏铁磬和铁香炉所铸铭文可知,两件文物都是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为角山寺铸造的宗教祭祀器物,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那么,角山寺位于何处呢?
要了解角山寺,首先要了解一下角山。角山,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古城城北3公里处,为燕山余脉,主峰“大平顶”海拔519米。据清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之二《地理志·山川》篇载:“角山,脉自居庸、古北、喜峰诸山,东逶迤延亘千余里,至是耸峙面海,而长城枕之。控畿甸,界辽藩,郡之镇山也。去城北六里,双峰峥向,宛如角立,因名。兹山之北直抵沙漠,层峦弥望,邈乎不可穷矣。”[1]这段记载,描述了角山的山脉走向及雄浑气势。
角山寺,又名栖贤寺,原名栖霞寺,位于角山主峰“大平顶”南面西侧山坳中,始建年代不详,于明初洪武年间重建,此后日益兴盛,明清时期又多有重修和增建,是集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古建筑群落,成为山海关风景名胜之一。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十一篇《建置编·寺观》载:“栖贤寺,在角山巅,正中为观音大士殿,殿西有龙井,上建龙神祠,为祷雨取水处。东厢为明萧给谏显读书处,西院旧有角山精舍,明詹尚书荣读书其中,晚年为游宴之地,今改建关帝殿。西为桓侯祠,又西巅为甘露亭,为祈大士甘露处。寺之东岩建魁星阁,转而北上为文昌星宿坛处,乡人祷雨禳灾祈星宿于此。又东为孚佑宫,奉吕祖。再东为经畲别墅,奉周子、程子、朱子牌位,为乡人士讲学之所。”[2]此段较详细地记载了寺庙鼎盛时的建筑格局。
角山寺在明清时期是文人雅士读书、隐居、聚会之处,是山海关文化的摇篮。明成化年间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的萧显、官至陕西按察使的郑己、嘉靖年间官至部左侍郎卒后追赐为工部尚书的詹荣等人,少年时期都曾就读于此。之后角山寺又有多人在此读书或讲学,培育出许多人才。如清初的顺治年进士——任天津卫教授的程观颐、康熙年间举人任宁晋等。还有诸多名人贤士在此留有文章佳句、诗词墨宝。明关部陈琯有诗云:“每日城中见角山,入由始觉远人寰。香云细袅龙宫静,石藓斜侵鸟道斑。殿阁影从沧海落,梵钟声度碧空还。关门吏隐浑无事,犹羡僧斋尽日闲。”[3]连朝鲜人都慕名而来,本地方志中便载有“清朝鲜金昌业《游角山寺记》”一文留传。
然而,经过数百年大自然风雨侵蚀和屡经战火及人为破坏,到20世纪40年代末,角山寺建筑群落大部分坍塌,仅存遗迹,昔日名胜几乎夷为平地,失去往日风采。1990年10月,山海關区人民政府对角山寺进行修复,恢复山门、望海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萧显读书处、三贤祠、龙神祠、魁星阁、关帝殿、桓侯祠、甘露亭等主要建筑。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亲手为角山寺题写了匾额。而这铁磬和铁香炉,就是在1990年修复角山寺时,被文物部门从遗址中清理出来并妥善保存的。2008年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扩建改陈,铁磬和铁香炉被调拨至长城博物馆陈列,展现给广大游客和观众。古朴的造型、华美的纹饰以及斑驳的锈迹,在静静地述说着山海关角山寺曾经的历史和辉煌。
参考文献:
[1]时晓峰.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二 地理志 山川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2]时晓峰.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十一 建置编(中)寺观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3]时晓峰.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六 舆地编一 山水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赵宏利,本科,秦皇岛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