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寻找需要与特色并存的有意义的欣赏作品
1.为作品寻找适宜的年龄层
虽然许多画家的表现手法都有其独特性,但选择时还必须考虑适合于哪个发展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与表现特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
吴冠中的水墨作品,大多以简约的点、线、面及缤纷的色彩表现自然界中的景物。
如以上两幅作品,虽同是由点、线等组成,但作品1居于抽象与现实之间,用笔简约、自由,没有传统水墨画表现的严格技巧,适合于小班下学期幼儿学习。因为小班孩子正处于点、线表现的阶段,喜新鲜又没有拘束。借鉴这幅作品,幼儿可以学习画自由的曲线、大小不同的点及学习换色,同时在初次尝试水墨画的过程中,感受墨的浓淡、干湿,了解可以通过笔杆的躺、立画出不同形状的点等,体验毛笔、水墨与宣纸三者结合的奇妙,从而激发对中国画的兴趣。作品2形象具体,更具写实性,并需一定的用笔、用墨技巧,则适合于大班。幼儿可通过欣赏创作,感受并学习用不同的墨色、不同的笔锋,通过点、勾、涂等表现树木的各异,学习表现前后关系、遮挡关系等。
案例2:
米罗的作品,犹如一个梦幻的世界,能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米罗的表现手法看似简单,但如果让已具一定现实思维及表现能力的大班幼儿去模仿,他们很难再用简单抽象的线条与图形去表现自己的想象。反而选择让小班幼儿尝试,由于他们的想象世界跳跃、无拘束,表达概括化,用笔稚拙大胆,更能自如、畅快地展现米罗式的世界。(如下图米罗作品、幼儿作品)
2.为作品寻找适宜的学习价值点
以马蒂斯的这幅作品(见右图)为例,这是一幅半抽象的剪纸作品。如果从技术价值层面让中班幼儿创作“舞动的影子”,我们发现他们无需学习,便能展现出原作所具的夸张、稚拙的艺术魅力。如作品影子腿剪得有粗有细,手臂变成了翅膀,身上的红点犹如心脏、宝石等等。这种夸张、变形、稚拙、超现实的表现手法,都是画家创作时,情感自由、快乐、随性的表达。它是画家一种有意识的返璞归真。欣赏时积极引导孩子感受这一点,并鼓励他们有意识地把这种认识与理解融入于自己的创作中。在孩子们创作时,其中有个孩子把一个白色的影子贴于一群黑影中说:“影子都是黑色的不好看,所以我剪了一个白色的。”无疑他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创作中,不再拘泥于现实。
二、借助情境有效传递创作所需
首先,提供能感受、能传递的欣赏情境
1.开始就引入
如吴冠中的作品1,我们选择它的技术点作为幼儿欣赏创作的侧重点。由于其内容是半抽象的,也没有看到作者对作品的命名,因此对它的解读就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基于对吴冠中一系列作品的欣赏,他用线条与点描绘的一般是树木花草等景物,而本作品感觉是一种春天的描绘。我们教师在解读作品时发现,其中浓墨画的带一个小尾巴的点,犹如一只只小蝌蚪。从这个角度联想,作品中淡墨的点如水面上的雨花,彩色的点如飘落的花瓣、五彩的石子,弯曲的线条如流动的水波……如果把作品的欣赏结合于有关春天的主题教学中,这是一个孩子能感受、能想象,又乐于学习表现的情境。于是我们给该作品命名为《春天的小溪流》。由于作品具有抽象性,一定程度上给作品命名等同于提供了一个情境,使幼儿一开始就带着具体的形象、内容去欣赏。
2.中间再导入
如米罗的作品2(见下图),让小班幼儿欣赏创作,选择的是它的想象价值点。作为一幅抽象作品,欣赏中幼儿对它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但涉及创作需要时,就需要给予一个点(即某一具体的事物),然后由此点引导自由想象表现,这样便于教师面向集体引导。我们针对小班幼儿的经验、想象水平及表现特色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在自由欣赏的后期,让幼儿以“房子”作为想象点,根据生活经验联想房子上还会有什么?于是他们想到了阳台、花、灯、楼梯、空调等等许多东西。然后再要求幼儿抓住房子必有门窗这一基本要素,对房子进行自由变形及自由想象添加附属物,创作《有趣的房子》。
其次,让创作需要在欣赏情境中生动有效传递
案例1:巧妙结合于游戏情境中
在欣赏《春天的小溪流》时,我们为孩子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并让他们表演:
“春天来了,小溪里的水快乐地奔跑着。”——孩子们手执绿色彩带跑动。“溪流跑到东跑到西,看到小树绕个弯,看到石头跳一跳。”——彩带左右、上下舞动。“小蝌蚪游来了。大的是哥哥姐姐,小的是弟弟妹妹。”——幼儿扮演蝌蚪,个子高的幼儿是大蝌蚪,个子小的是小蝌蚪。“他们有的扭着尾巴跳着舞;有的头碰头儿说着话;有的东瞅瞅西看看。”一一孩子们按口令表演。“呼呼呼,花瓣跳着舞蹈落了下来。有红的、绿的、紫的、五颜六色”——学花瓣飘落,并按自己衣服的颜色回答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有大的、小的、圆的、尖的,各种各样。这是风姐姐送给小蝌蚪的礼物。”——用肢体表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花瓣。“啊呀!滴答滴答,下小雨啦。春天的小溪流多热闹。”——手臂甩动表现下雨。
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中,巧妙地包含了多种需要的传递:
①创作步骤要求:画流水一蝌蚪一花瓣一雨点。
②创作表现要求:要有方位:大小、颜色、形状等变化。
③创作情感要求:快乐、无拘束。
④表现技巧学习:淡墨洒点。案例2:巧妙结合于叙事情境中
又如在欣赏马蒂斯的作品《跳舞的影子》之后总结时,运用了叙事表演的方式,模拟了画家剪纸时的场景:
“马蒂斯年老时,因为身患重病,就每天靠在床上不停地剪剪贴贴,创作了很多美丽的画。有一次,他看到了跳舞的影子,感到非常有趣,就拿了一张黑色的纸,高兴地剪起来(轻快的音乐,ppt呈现蓝色背景):
我剪一个影子在跳舞。它伸开手臂跳了起来,像飞一样,我就把手臂剪成翅膀吧;再剪两条腿,哎呀一条粗一条细,怎么办?没关系,瞧,这样多有趣……(背景上的影子逐渐出现。)影子的舞姿真美呀,我送给它什么礼物呢?剪几颗黄色的星星吧。(出现星星)它还像焰火、菊花……真美丽。再送什么呢?送颗爱心吧。(出现红色的圆点)看,红色的爱心在黑色的影子上多漂亮!它又像一枚美丽的胸针、一颗漂亮的纽扣……我剪了一个快乐的影子!”
精心设计的叙事情境,巧妙地把画家的创作过程及其当时的内心情感,给予了生动的传递。让幼儿即了解了剪贴的流程,又充分感受到创作是一个轻松快乐、无拘无束、富于想象的过程。期间也许会有意外,却可能会是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认知,引发孩子快乐、大胆地去创作。如有个孩子不小心剪断了一条手臂,他看了看愉快地说:“影子把手臂藏起来了。”有个孩子把身体剪得像牙齿咬过的,她骄傲地说:“影子穿的是星星裙子。”他们不再怕自己剪坏,或剪得不好看,而是积极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大胆想象、寻找乐趣。
1.为作品寻找适宜的年龄层
虽然许多画家的表现手法都有其独特性,但选择时还必须考虑适合于哪个发展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与表现特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
吴冠中的水墨作品,大多以简约的点、线、面及缤纷的色彩表现自然界中的景物。
如以上两幅作品,虽同是由点、线等组成,但作品1居于抽象与现实之间,用笔简约、自由,没有传统水墨画表现的严格技巧,适合于小班下学期幼儿学习。因为小班孩子正处于点、线表现的阶段,喜新鲜又没有拘束。借鉴这幅作品,幼儿可以学习画自由的曲线、大小不同的点及学习换色,同时在初次尝试水墨画的过程中,感受墨的浓淡、干湿,了解可以通过笔杆的躺、立画出不同形状的点等,体验毛笔、水墨与宣纸三者结合的奇妙,从而激发对中国画的兴趣。作品2形象具体,更具写实性,并需一定的用笔、用墨技巧,则适合于大班。幼儿可通过欣赏创作,感受并学习用不同的墨色、不同的笔锋,通过点、勾、涂等表现树木的各异,学习表现前后关系、遮挡关系等。
案例2:
米罗的作品,犹如一个梦幻的世界,能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米罗的表现手法看似简单,但如果让已具一定现实思维及表现能力的大班幼儿去模仿,他们很难再用简单抽象的线条与图形去表现自己的想象。反而选择让小班幼儿尝试,由于他们的想象世界跳跃、无拘束,表达概括化,用笔稚拙大胆,更能自如、畅快地展现米罗式的世界。(如下图米罗作品、幼儿作品)
2.为作品寻找适宜的学习价值点
以马蒂斯的这幅作品(见右图)为例,这是一幅半抽象的剪纸作品。如果从技术价值层面让中班幼儿创作“舞动的影子”,我们发现他们无需学习,便能展现出原作所具的夸张、稚拙的艺术魅力。如作品影子腿剪得有粗有细,手臂变成了翅膀,身上的红点犹如心脏、宝石等等。这种夸张、变形、稚拙、超现实的表现手法,都是画家创作时,情感自由、快乐、随性的表达。它是画家一种有意识的返璞归真。欣赏时积极引导孩子感受这一点,并鼓励他们有意识地把这种认识与理解融入于自己的创作中。在孩子们创作时,其中有个孩子把一个白色的影子贴于一群黑影中说:“影子都是黑色的不好看,所以我剪了一个白色的。”无疑他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创作中,不再拘泥于现实。
二、借助情境有效传递创作所需
首先,提供能感受、能传递的欣赏情境
1.开始就引入
如吴冠中的作品1,我们选择它的技术点作为幼儿欣赏创作的侧重点。由于其内容是半抽象的,也没有看到作者对作品的命名,因此对它的解读就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基于对吴冠中一系列作品的欣赏,他用线条与点描绘的一般是树木花草等景物,而本作品感觉是一种春天的描绘。我们教师在解读作品时发现,其中浓墨画的带一个小尾巴的点,犹如一只只小蝌蚪。从这个角度联想,作品中淡墨的点如水面上的雨花,彩色的点如飘落的花瓣、五彩的石子,弯曲的线条如流动的水波……如果把作品的欣赏结合于有关春天的主题教学中,这是一个孩子能感受、能想象,又乐于学习表现的情境。于是我们给该作品命名为《春天的小溪流》。由于作品具有抽象性,一定程度上给作品命名等同于提供了一个情境,使幼儿一开始就带着具体的形象、内容去欣赏。
2.中间再导入
如米罗的作品2(见下图),让小班幼儿欣赏创作,选择的是它的想象价值点。作为一幅抽象作品,欣赏中幼儿对它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但涉及创作需要时,就需要给予一个点(即某一具体的事物),然后由此点引导自由想象表现,这样便于教师面向集体引导。我们针对小班幼儿的经验、想象水平及表现特色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在自由欣赏的后期,让幼儿以“房子”作为想象点,根据生活经验联想房子上还会有什么?于是他们想到了阳台、花、灯、楼梯、空调等等许多东西。然后再要求幼儿抓住房子必有门窗这一基本要素,对房子进行自由变形及自由想象添加附属物,创作《有趣的房子》。
其次,让创作需要在欣赏情境中生动有效传递
案例1:巧妙结合于游戏情境中
在欣赏《春天的小溪流》时,我们为孩子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并让他们表演:
“春天来了,小溪里的水快乐地奔跑着。”——孩子们手执绿色彩带跑动。“溪流跑到东跑到西,看到小树绕个弯,看到石头跳一跳。”——彩带左右、上下舞动。“小蝌蚪游来了。大的是哥哥姐姐,小的是弟弟妹妹。”——幼儿扮演蝌蚪,个子高的幼儿是大蝌蚪,个子小的是小蝌蚪。“他们有的扭着尾巴跳着舞;有的头碰头儿说着话;有的东瞅瞅西看看。”一一孩子们按口令表演。“呼呼呼,花瓣跳着舞蹈落了下来。有红的、绿的、紫的、五颜六色”——学花瓣飘落,并按自己衣服的颜色回答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有大的、小的、圆的、尖的,各种各样。这是风姐姐送给小蝌蚪的礼物。”——用肢体表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花瓣。“啊呀!滴答滴答,下小雨啦。春天的小溪流多热闹。”——手臂甩动表现下雨。
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中,巧妙地包含了多种需要的传递:
①创作步骤要求:画流水一蝌蚪一花瓣一雨点。
②创作表现要求:要有方位:大小、颜色、形状等变化。
③创作情感要求:快乐、无拘束。
④表现技巧学习:淡墨洒点。案例2:巧妙结合于叙事情境中
又如在欣赏马蒂斯的作品《跳舞的影子》之后总结时,运用了叙事表演的方式,模拟了画家剪纸时的场景:
“马蒂斯年老时,因为身患重病,就每天靠在床上不停地剪剪贴贴,创作了很多美丽的画。有一次,他看到了跳舞的影子,感到非常有趣,就拿了一张黑色的纸,高兴地剪起来(轻快的音乐,ppt呈现蓝色背景):
我剪一个影子在跳舞。它伸开手臂跳了起来,像飞一样,我就把手臂剪成翅膀吧;再剪两条腿,哎呀一条粗一条细,怎么办?没关系,瞧,这样多有趣……(背景上的影子逐渐出现。)影子的舞姿真美呀,我送给它什么礼物呢?剪几颗黄色的星星吧。(出现星星)它还像焰火、菊花……真美丽。再送什么呢?送颗爱心吧。(出现红色的圆点)看,红色的爱心在黑色的影子上多漂亮!它又像一枚美丽的胸针、一颗漂亮的纽扣……我剪了一个快乐的影子!”
精心设计的叙事情境,巧妙地把画家的创作过程及其当时的内心情感,给予了生动的传递。让幼儿即了解了剪贴的流程,又充分感受到创作是一个轻松快乐、无拘无束、富于想象的过程。期间也许会有意外,却可能会是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认知,引发孩子快乐、大胆地去创作。如有个孩子不小心剪断了一条手臂,他看了看愉快地说:“影子把手臂藏起来了。”有个孩子把身体剪得像牙齿咬过的,她骄傲地说:“影子穿的是星星裙子。”他们不再怕自己剪坏,或剪得不好看,而是积极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大胆想象、寻找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