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就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始入手,对会计教育的改革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
一、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
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而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过分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有悖于高职会计教学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又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二是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
二、对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
1.明确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1)知识够用。传统会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的操作技能相对较差。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育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教育时间较短,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2)技能扎实。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会计实务能力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技能上,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3)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4)获取职业资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高专毕业生将来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第一线基础性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他们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把职业道德教育列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要向他们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必须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不做假账为切入点,进行思想、品德、意识和纪律的教育,促使他们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
3.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环节,强化会计实践性教学。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突出高职高专特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一般都低于40%,这样的比例当然要比国外低的多。要从教学计划改革入手,结合本专业特点,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比重,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不断完善教学环节。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重视实训型教材建设。高职院校应尽量组织专业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实践技能编写有关实训教材,其质量高与低,是否切合实际,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开发编写高职会计实训型教材是高职特色的重要体现。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会计软件操作能力。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安排教师做兼职或脱产会计,以便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选聘一些会计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理财高手或具备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来校担任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听课、观摩,以及进行现场培训,既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还促进了专业知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若干年来会计教育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春龙.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中国高教探究.2007(4)
[2]石红.信息化视角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和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
【关键词】 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
一、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
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而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过分强调了基础理论教学,有悖于高职会计教学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又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影响了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二是完全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定位,过分强调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
二、对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
1.明确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1)知识够用。传统会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也难于用上,实际的操作技能相对较差。为了弥补这种会计教育的不足,并针对高职高专相对教育时间较短,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2)技能扎实。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会计实务能力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技能上,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3)创新能力。学生通过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4)获取职业资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高专毕业生将来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第一线基础性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他们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把职业道德教育列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要向他们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必须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不做假账为切入点,进行思想、品德、意识和纪律的教育,促使他们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
3.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环节,强化会计实践性教学。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突出高职高专特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一般都低于40%,这样的比例当然要比国外低的多。要从教学计划改革入手,结合本专业特点,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比重,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不断完善教学环节。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重视实训型教材建设。高职院校应尽量组织专业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实践技能编写有关实训教材,其质量高与低,是否切合实际,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开发编写高职会计实训型教材是高职特色的重要体现。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会计软件操作能力。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安排教师做兼职或脱产会计,以便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选聘一些会计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理财高手或具备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来校担任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听课、观摩,以及进行现场培训,既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还促进了专业知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若干年来会计教育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春龙.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中国高教探究.2007(4)
[2]石红.信息化视角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和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