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陆军未来部队的核心装备,“未来战斗系统”(FCS)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陆军综合作战系统,整个系统由8种有人操控战斗车辆、10种无人操控武器装备、庞大的网络以及士兵系统组成,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以及资金投入之巨,都是史无前例的。该项目参与研制的军火公司有100多家,估计需要耗资1079亿美元(其中研制费用280亿美元,15个旅的装备采购费用799亿美元),涉及的关键技术至少有50多种,需与其他157种配套陆军武器装备的研制、演示和生产同步,必须研制100多种网络接口以保证与联合部队的协同。
该项目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甚至有人怀疑它有流产的可能。然而FCS项目对于美陆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美陆军正在推进的转型改革成败的关键。如今项目启动已经7年,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也已经有3年的时间,FCS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各分系统有何具体进展,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
总体情况:调整中前进
2003年,FCS项目刚刚步入系统研制阶段就被伊拉克战争打乱了步伐,当前部队的建设与未来部队建设之间争夺资金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由于急需先进技术来改善当前部队的装备,美陆军已经等不及“未来战斗系统”的成熟和完善。2004年夏季,美陆军决定对FCS项目进行调整。
此次调整的目的是降低FCS项目的风险,并且利用FCS项目开发的先进技术为当前部队输血。为此,美陆军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大调整措施:全面开展实验工作以促进技术的成熟;将原定推迟研制的连、营级无人机,装甲无人车辆,智能弹药以及救援与维修车等5种装备列入研制计划,以满足当前急需;将FCS研制计划的时间延长4年;向当前部队分阶段输出FCS的技术成果。
FCS项目向当前部队分阶段输出技术成果,体现了美陆军武器装备“分阶段发展、螺旋式推进”的政策。FCS系统的技术开发大多分几步走。首先,当技术初步成熟后即应用于当前部队,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最后升级到能满足未来部队需求的水平。
美陆军通过把FCS的技术成果分阶段应用于当前部队具体达到三个目的。首先,通过将合格的未来部队先进装备和软件应用于当前部队,逐步弥补陆军在能力上的不足;其次,利用未来部队的技术有选择地对现有装备进行改造,“艾布拉姆斯”坦克、“布雷德利”战车和“悍马”车等老装备将通过移植FCS技术使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也将向FCS项目反馈宝贵的使用经验;第三,启动一项“试验旅战斗队”(EBCT)计划,该试验旅战斗队于2006年建成,作为一个新装备试验平台,用于保证成熟的FCS的技术装备部队。它也将成为作战部队学习如何使用FCS先进技术的途径。此外,试验旅战斗队将作为搜集技术与作战使用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向研制单位和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反馈信息的渠道。
FCS技术成果的输出将于2008、2010、2012和2014年分4批进行。其中,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增强部队侦察和杀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的防护系统、无人操控式传感器以及武器装备将优先交付、鉴定和试验。而对于FCS至关重要的网络技术,也将分批投入试验、应用并逐步升级。
首批交付试验旅战斗队的技术成果包括: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无人值守非直瞄导弹发射系统、智能弹药系统、非直瞄火炮(即自行榴弹炮)的预生产型样炮,以及FCS网络的通用操作软件(称作“系统之系统”通用操作环境)。
第二批交付的技术成果包括:车辆主动防护系统、两种无人机(有可能是排级小型无人机和旅级“火力侦察兵”无人机)、“系统之系统”通用操作环境更新版本以及战斗指挥系统软件的一部分。
第三批交付的技术成果包括:无人地面车辆、无人机的通信中继技术,以及“系统之系统”通用操作环境更新版本和战斗指挥系统软件的一部分。
第四批交付的技术成果包括:有人地面车辆的剩余部分、网络技术和战斗指挥系统的剩余部分以及FCS的所有剩余部分。
由于试验旅要对上述系统进行为期两年的试验和鉴定,然后将其送交作战部队。因此,各批交付的系统将分别于2010、2012、2014和2016年装备作战部队。
分系统:发展参差不齐
有人地面车辆最终指标的确定目前还在权衡之中,许多关键技术还处于预研阶段,预计将在最后阶段研制成功(应美国国会要求,自行榴弹炮除外)。因为美陆军对车辆的重量、杀伤性、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有相当苛刻的要求,而且每种车辆不仅需要通用技术,还需要专用技术来满足特殊要求。而无人操控的飞行器、小型车辆和弹药等项目,由于作战急需,则将较早形成初步成果,应用于当前部队。
有人地面车辆通用技术
为有人系列车辆开发的通用技术主要涉及机动性、动力与能源、防护和后勤支援几个方面。
2005年8月16日,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生产的5L890型柴油发动机被选作美陆军FCS有人地面车辆的通用动力装置。这是FCS有人驾驶车辆项目跨出的重要一步,对促进车辆设计方案的成熟和保证非直瞄火炮预生产样车的制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第四代常规柴油发动机,体积小,功率密度高,而且其设计方案特别考虑了应用于混合电驱动车辆的可能性。该公司将于2011年交付47套该型号的发动机,为在2015年之前进行的发动机试验提供支持。
另外,美陆军还有以下三项发动机预研计划在实施中:FCS发动机预研计划,目标是在减轻重量、缩小体积和减少热辐射的同时,使发动机功率密度达到目前商用发动机的两倍;高功率发动机预研计划,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进行深入调研,重点研究先进高压燃料喷射系统,计划将发动机转速和功率提高50%;模块化对置活塞式发动机样机试验(包括对置气缸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的试验),目标是在提高功率密度的同时减少30%的热辐射和重量。
为满足未来作战的需要,车辆动力系统的体积须缩小30%~50%,为此,其研究重点是混合电力驱动和燃料电池技术。美国现已研制了一种动力与能源动态测试平台,即20吨重的混合电力驱动式履带车,用于验证技术的成熟程度。
主动防护系统亦称“防命中”系统,主要由威胁告警(指示)与跟踪、对抗以及数据处理三部分组成,用于对付来袭弹药的攻击。主动防护技术的发展将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发展的是近程系统,该系统采用硬杀伤手段,拦截近程便携式武器发射的弹药,2005年开始试验,计划于2010年投产,2011年开始批量生产,将首先装备“斯特瑞克”装甲车。第二阶段研制的是“全谱”式主动防护系统,是近程系统 的升级型,将采用电子干扰、欺骗、迷茫以及远、近程拦截等多种软硬杀伤手段来对付各种威胁,定于2014年装备FCS。
在后勤支援方面,近期推出的技术成果是“现代化履带系统”。该履带使用寿命达到8000公里,重量比现用履带轻180公斤,2006年投产,将用来装备“布雷德利”战车。美陆军还着眼于长远的需要,正在研制用硬质橡胶制成的分段带式履带和新型高强度钢质轻型履带。前者保留了整体带式履带重量轻、速度快的优点,后者将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和计算机化的设计方法。两者均将大大减轻履带修理和更换的负担。
乘车战斗系统(MCS)
MCS将是未来旅战斗队的轻型坦克。如何保证该系统既具有相当甚至超过目前“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杀伤威力,又使其轻型底盘能够承受大口径火炮的后坐力,是该项目所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为此,威力大、后坐力小的大口径轻型火炮成为该项目研究的主攻方向。
目前,XM360式120毫米火炮的研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该炮于2002年10月开始研制,2003年12月进行了首次射击试验。在2004年11月进行的先期技术演示验证试验中,XM360发射了新型中程制导炮弹,结果表明,火炮、火控和弹药装填技术的成熟程度已经允许将其结合到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的MCS上。该项目计划于2007~2009年交付9门炮,用于保证MCS的研制、安全性试验和射击试验。2009~2010年再交付6门,安装到MCS的预生产样车上。
XM360代表了当今坦克炮技术的最高水平。该炮采用了超高强度火炮钢以及钛金属、复合材料等轻型材料,并采用模块化结构,便于维护和修理。该炮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电动多突起式炮门;带“胡椒瓶”式炮口制退器的身管(可减小后坐力);炮口冲击波偏转器,用于减弱向后作用于MCS的超压;身管护套,用于降低环境因素(如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带模块式驻退机构的火炮托架;一体化的传感器,使MCS的乘员能从乘员舱对火炮进行遥控和监视,并能进行故障预诊和诊断。
与MCS配套的中程弹药(MRM)是一种坦克炮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将为坦克提供超直瞄(BLOS)射击能力(直瞄武器实施间瞄射击的能力)。
该项目目前由美国的阿联特和雷声两家公司竞争,前者提供的是一种动能弹,采用毫米波和半主动激光制导;后者提供的是化学能弹药,采用毫米波、非制冷式红外成像和半主动激光三种制导模式。两种弹药均在自主寻的射击试验中获得成功,并创下了在5200米距离上击中一辆T-72坦克的记录。
中程弹药将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MRM预计2008年形成初步超直瞄射击能力,2011年开始低速初始生产,2014年装备“艾布拉姆斯”坦克。第二阶段MRM预计于2011年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2013年开始低速初始生产,将装备FCS的乘车战斗系统以及采用了FCS技术的“艾布拉姆斯”坦克。
非直瞄火炮(NLOS-C)
非直瞄火炮将是未来美国陆军的关键性远程间瞄火力支援系统,也将是8种有人车辆中最早列装的系统。
该项目早期的研制工作曾以电热化学炮和电磁炮为重点,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后决定现阶段仍采用常规火炮技术。非直瞄火炮的主要特点包括:战略机动性强,是第一种可以用C-130运输机空运的轻型自行榴弹炮;战术机动速度快,能跟上作战部队的机动速度;自动化程度高,仅需2名操作人员;有强大的火控系统,可实施单炮多发同时弹着射击;射击精度高,可发射精确制导弹药和弹道修正弹药;采用主动防护技术保护炮手的安全。
2002年,美国国会要求非直瞄火炮必须在2008年列装。随后,美国联合防御LP公司将一门M777式39倍口径的155毫米牵引榴弹炮改装成重23吨的履带式演示样炮。演示样炮装有全自动弹药装填系统、可容纳24枚约45公斤重弹丸的弹舱以及用混合电力柴油发动机驱动的履带系统,自2003年8月开始在尤马靶场进行射击和机动性评估试验。演示结果表明,在20吨级的车辆上安装155毫米的火炮是可行的。演示样炮持续射速超过6发/分,射程超过30公里,道路行驶最大时速达90公里,越野时速达56公里,依靠锂电池驱动进行静音行驶时,最大行程达4公里。截至2005年4月14日,演示样炮已经发射了1000发炮弹,并成功实施了单炮四发同时弹着射击。
2004年年中,美陆军经过综合权衡,决定将非直瞄火炮的口径确定为155毫米,并将身管长度定为38倍口径。这一决定既保证了火炮威力(155毫米火炮与105毫米火炮相比,对人员目标的毁伤效率提高58%,对装备则提高82%),也保证了火炮的轻型化(与39倍口径火炮相比,38倍口径火炮的射程虽然缩短了4公里,但可以减轻620公斤的重量,从而有携带更多弹药的余地。)
根据调整后的FCS计划,厂家将于2008年交付6门非直瞄火炮预生产型样炮,用于有限的用户试验及研制试验。生产型火炮将于2010年开始装备部队,到2012年共装备18门。
非直瞄导弹发射系统(NLOSLS)
NLOS-LS由美陆军和海军联合研制,是一种集装箱式无人值守导弹发射系统,亦称“网火”系统。该系统轻便灵活,装满15枚导弹的发射箱全重仅1.4吨,可以设置在地面、战舰、“悍马”车、卡车甚至装甲无人车上使用。NLOS-LS发射箱自带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以垂直发射方式发射精确攻击导弹(PAM)和巡弋攻击导弹(LAM)。两者的弹径均为178毫米,弹长1.5米,重45公斤,装有GPS导航系统和双向数据传输系统,并都具有一定的目标自动识别能力。PAM装有可变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和非制冷式红外激光寻的器以及多模式战斗部,最大射程40公里,主要用于攻击装甲目标。LAM装有小型涡喷发动机和激光雷达寻的器,最大射程200公里,在70公里活动半径上可以巡弋30分钟,主要于攻击高价值运动目标,并具有搜寻和监视目标、通信中继及战斗毁伤评估的功能。在飞行过程中,两种导弹均能根据指令改变任务。
NLOS-LS项目于2004年第4季度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2005年美陆军对项目作了调整,决定集中力量研制储运发射箱和PAM,以便能在2008年交付试验旅战斗队进行评估并在当前部队中应用。而LANI则改为科技预研项目,重点研究寻的器和弹体的改进,以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
2005年,NLOS-LS项目进行了一系列试验,重点是网络通信、弹药钝感特性达标情况、战斗部杀伤性 和寻的器性能。与“阿法兹”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的接口试验成功地演示了观察员向NLOS-IS储运发射装置发送信息的过程。
根据未来战斗系统螺旋式推进的计划,NLOS-LS可发射的导弹种类还将包括防空型和非致命杀伤型。
无人机
美陆军未来的一个旅战斗队将装备排、连、营、旅级无人机共一百多架,主要用于完成早期的情报收集、监视与侦察、目标捕获与指示以及通信中继任务,起到各级指挥官的“耳目”和武器瞄具的作用。其中,排、旅级无人机的研制进度较快。
排级无人机为单人背负式无人机,活动半径6~10公里,续航时间30~60分钟。由于候选产品不能完全满足陆军要求,原定于2003年进行的选型被推迟。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随即启动了一项微型无人机(MAV)先期概念技术演示计划,对霍尼韦尔公司提供的一种直径为33厘米的涵道风扇式MAV进行试验。该无人机由装在涵道内的风扇驱动,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和悬停。
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从2005年年初开始,首先对汽油发动机式MAV进行了试验,取得成功并通过了军方的验收。由于美陆军最终需要的是重油发动机式MAV,为此,霍尼韦尔公司继续进行柴油发动机式MAV试验,并于2006年进行军事效用评估。
连级无人机体积比排级无人机稍大些,从车上发射,续航时间超过2小时,活动半径16-30公里。目前,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和FCS承包商在分别开发不同的技术。前者启动了一个“建制飞行器”Ⅱ(OAV Ⅱ)计划,重点研究纯粹的涵道风扇式无人机;而后者则对可选用的非涵道风扇式无人机进行评估。
连级无人机的研制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需求评估和降低风险研究,并于2006年年中确定一种涵道风扇式无人机和一种非涵道风扇式无人机作为候选对象。第二阶段,两种候选对象要经历24个月的方案成熟期,以检验它们是否符合FCS的要求,最后要对研制样机进行飞行评估。第三阶段,选择一个型号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连级无人机将于2014年装备第一个FCS旅战斗队。
营级无人机是一种多功能无人机,功能范围涵盖侦察、预警、目标捕获和指示、通信中继、地雷探测和气象探测等,续航时间超过6小时,活动半径超过30公里。目前,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和FCS承包商也在分别开发不同的技术。前者研究的是1种旋翼式无人机,而后者则在研究1种旋翼式无人机和2种固定翼无人机。营级无人机的研制也分为三个阶段,发展进度与连级无人机相同。营级无人机计划于2014年装备第一个FCS旅战斗队,但也有可能提前向当前部队输送技术。
旅级无人机在4种无人机中研制进度最快,已于2003年9月选择了诺格公司的MQ 8B“火力侦察兵”无人机。该机在75公里的活动半径上最小续航时间为6小时,最大飞行高度6000米,最大航速207公里/时,有效载荷59~272公斤。目前,美陆军与海军联合研制机身,以降低成本和增加军种装备间的通用性。旅级无人机于2006年接受初步设计审查,2008年携带载荷进行首飞试验,2010年装备部队。
无人地面车辆
FCS项目的无人地面车辆研制计划包括小型无人车辆、多功能通用/后勤/装备车辆(MULE,即“骡子”)、装甲无人车辆以及自主式导航系统四个部分。
目前,仅有小型无人车辆的研制成果已经投入使用。例如,应前方部队的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多年来为FCS研制机器人导航技术与机动平台的基础上,迅速研制成功了小型无人平台送到伊拉克战场,供各个检查站检查车辆,并用于探测地雷和简易爆炸物。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奥迪斯”(ODIS)全向检查系统和“尤维斯”(U-VIS)车底检查系统。“奥迪斯”无人平台上装有生化传感器、摄像机和照明设备等,能前行、后退、侧行和旋转,可在操作手的控制下对车辆进行全面精确检查。“尤维斯”体积更小,机动性也更好,不仅具有全向检查功能,而且更加擅长对车辆底部的检查。
小型无人车辆的最新研制成果为“凯奥斯”(Chaos)。它在驻伊拉克和阿富汗部队现用的“派克波特”(Packbot)小型侦察与作战无人车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凯奥斯”共有4条装有履带的腿,机动性极高,可以在洞穴、沙漠、城市、雪地、碎石堆、楼梯等各种条件下行走。该车于2006年投产。
而较大型的“骡子”和装甲无人车辆,估计将在2012年前后才能出成果。
智能弹药系统(IMS)
系统实际上是智能地雷,由弹药、传感器和通信装置组成,可以自主地或在有人控制的情况下完成障碍设置和目标攻击任务。
IMS的研制成果将分三批推出。第一批已于2005年7月开始设计方案的论证与演示验证,并于2006年第二季度选定研制单位,2009年开始列装,第二和第三批则将分别于2012和2014年推出。
首批推出的将是一种反车辆智能弹药。其主要特点是,可在开阔地或城区通过当前部队的指挥网络系统,在人员控制下或自主地长时间作业,可由机械布设(雷场直径35米)或手工精确布设,能探测并攻击敌方车辆和人员,在己方部队通过雷场时弹药可从解脱保险状态转换为安全状态。
后续两批智能弹药系统将具有灵活调节攻击效果的能力,由有人或无人车辆布设或由间瞄武器远程布设,还可作为网络节点提供态势信息并为实现网络化打击发挥作用。
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UGS)
UGS将于2008年作为首批技术成果输出。这是一种重量不超过11公斤、以网络连接的传感器,可由士兵、车辆和机器人布设。UGS采用了光学、红外、声学、震动和磁等多种探测技术,现有战术型和城市型两种类型。战术型UGS是低成本、一次性传感器,包括情报、监视与侦察传感器和核、生、化、放传感器,可在野外连续作业48小时。城区型UGS主要在城市军事行动中使用,可以提供建筑物内外的态势信息。
该项目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甚至有人怀疑它有流产的可能。然而FCS项目对于美陆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美陆军正在推进的转型改革成败的关键。如今项目启动已经7年,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也已经有3年的时间,FCS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各分系统有何具体进展,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
总体情况:调整中前进
2003年,FCS项目刚刚步入系统研制阶段就被伊拉克战争打乱了步伐,当前部队的建设与未来部队建设之间争夺资金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由于急需先进技术来改善当前部队的装备,美陆军已经等不及“未来战斗系统”的成熟和完善。2004年夏季,美陆军决定对FCS项目进行调整。
此次调整的目的是降低FCS项目的风险,并且利用FCS项目开发的先进技术为当前部队输血。为此,美陆军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大调整措施:全面开展实验工作以促进技术的成熟;将原定推迟研制的连、营级无人机,装甲无人车辆,智能弹药以及救援与维修车等5种装备列入研制计划,以满足当前急需;将FCS研制计划的时间延长4年;向当前部队分阶段输出FCS的技术成果。
FCS项目向当前部队分阶段输出技术成果,体现了美陆军武器装备“分阶段发展、螺旋式推进”的政策。FCS系统的技术开发大多分几步走。首先,当技术初步成熟后即应用于当前部队,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最后升级到能满足未来部队需求的水平。
美陆军通过把FCS的技术成果分阶段应用于当前部队具体达到三个目的。首先,通过将合格的未来部队先进装备和软件应用于当前部队,逐步弥补陆军在能力上的不足;其次,利用未来部队的技术有选择地对现有装备进行改造,“艾布拉姆斯”坦克、“布雷德利”战车和“悍马”车等老装备将通过移植FCS技术使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也将向FCS项目反馈宝贵的使用经验;第三,启动一项“试验旅战斗队”(EBCT)计划,该试验旅战斗队于2006年建成,作为一个新装备试验平台,用于保证成熟的FCS的技术装备部队。它也将成为作战部队学习如何使用FCS先进技术的途径。此外,试验旅战斗队将作为搜集技术与作战使用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向研制单位和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反馈信息的渠道。
FCS技术成果的输出将于2008、2010、2012和2014年分4批进行。其中,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增强部队侦察和杀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的防护系统、无人操控式传感器以及武器装备将优先交付、鉴定和试验。而对于FCS至关重要的网络技术,也将分批投入试验、应用并逐步升级。
首批交付试验旅战斗队的技术成果包括: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无人值守非直瞄导弹发射系统、智能弹药系统、非直瞄火炮(即自行榴弹炮)的预生产型样炮,以及FCS网络的通用操作软件(称作“系统之系统”通用操作环境)。
第二批交付的技术成果包括:车辆主动防护系统、两种无人机(有可能是排级小型无人机和旅级“火力侦察兵”无人机)、“系统之系统”通用操作环境更新版本以及战斗指挥系统软件的一部分。
第三批交付的技术成果包括:无人地面车辆、无人机的通信中继技术,以及“系统之系统”通用操作环境更新版本和战斗指挥系统软件的一部分。
第四批交付的技术成果包括:有人地面车辆的剩余部分、网络技术和战斗指挥系统的剩余部分以及FCS的所有剩余部分。
由于试验旅要对上述系统进行为期两年的试验和鉴定,然后将其送交作战部队。因此,各批交付的系统将分别于2010、2012、2014和2016年装备作战部队。
分系统:发展参差不齐
有人地面车辆最终指标的确定目前还在权衡之中,许多关键技术还处于预研阶段,预计将在最后阶段研制成功(应美国国会要求,自行榴弹炮除外)。因为美陆军对车辆的重量、杀伤性、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有相当苛刻的要求,而且每种车辆不仅需要通用技术,还需要专用技术来满足特殊要求。而无人操控的飞行器、小型车辆和弹药等项目,由于作战急需,则将较早形成初步成果,应用于当前部队。
有人地面车辆通用技术
为有人系列车辆开发的通用技术主要涉及机动性、动力与能源、防护和后勤支援几个方面。
2005年8月16日,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生产的5L890型柴油发动机被选作美陆军FCS有人地面车辆的通用动力装置。这是FCS有人驾驶车辆项目跨出的重要一步,对促进车辆设计方案的成熟和保证非直瞄火炮预生产样车的制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第四代常规柴油发动机,体积小,功率密度高,而且其设计方案特别考虑了应用于混合电驱动车辆的可能性。该公司将于2011年交付47套该型号的发动机,为在2015年之前进行的发动机试验提供支持。
另外,美陆军还有以下三项发动机预研计划在实施中:FCS发动机预研计划,目标是在减轻重量、缩小体积和减少热辐射的同时,使发动机功率密度达到目前商用发动机的两倍;高功率发动机预研计划,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进行深入调研,重点研究先进高压燃料喷射系统,计划将发动机转速和功率提高50%;模块化对置活塞式发动机样机试验(包括对置气缸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的试验),目标是在提高功率密度的同时减少30%的热辐射和重量。
为满足未来作战的需要,车辆动力系统的体积须缩小30%~50%,为此,其研究重点是混合电力驱动和燃料电池技术。美国现已研制了一种动力与能源动态测试平台,即20吨重的混合电力驱动式履带车,用于验证技术的成熟程度。
主动防护系统亦称“防命中”系统,主要由威胁告警(指示)与跟踪、对抗以及数据处理三部分组成,用于对付来袭弹药的攻击。主动防护技术的发展将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发展的是近程系统,该系统采用硬杀伤手段,拦截近程便携式武器发射的弹药,2005年开始试验,计划于2010年投产,2011年开始批量生产,将首先装备“斯特瑞克”装甲车。第二阶段研制的是“全谱”式主动防护系统,是近程系统 的升级型,将采用电子干扰、欺骗、迷茫以及远、近程拦截等多种软硬杀伤手段来对付各种威胁,定于2014年装备FCS。
在后勤支援方面,近期推出的技术成果是“现代化履带系统”。该履带使用寿命达到8000公里,重量比现用履带轻180公斤,2006年投产,将用来装备“布雷德利”战车。美陆军还着眼于长远的需要,正在研制用硬质橡胶制成的分段带式履带和新型高强度钢质轻型履带。前者保留了整体带式履带重量轻、速度快的优点,后者将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和计算机化的设计方法。两者均将大大减轻履带修理和更换的负担。
乘车战斗系统(MCS)
MCS将是未来旅战斗队的轻型坦克。如何保证该系统既具有相当甚至超过目前“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杀伤威力,又使其轻型底盘能够承受大口径火炮的后坐力,是该项目所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为此,威力大、后坐力小的大口径轻型火炮成为该项目研究的主攻方向。
目前,XM360式120毫米火炮的研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该炮于2002年10月开始研制,2003年12月进行了首次射击试验。在2004年11月进行的先期技术演示验证试验中,XM360发射了新型中程制导炮弹,结果表明,火炮、火控和弹药装填技术的成熟程度已经允许将其结合到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的MCS上。该项目计划于2007~2009年交付9门炮,用于保证MCS的研制、安全性试验和射击试验。2009~2010年再交付6门,安装到MCS的预生产样车上。
XM360代表了当今坦克炮技术的最高水平。该炮采用了超高强度火炮钢以及钛金属、复合材料等轻型材料,并采用模块化结构,便于维护和修理。该炮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电动多突起式炮门;带“胡椒瓶”式炮口制退器的身管(可减小后坐力);炮口冲击波偏转器,用于减弱向后作用于MCS的超压;身管护套,用于降低环境因素(如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带模块式驻退机构的火炮托架;一体化的传感器,使MCS的乘员能从乘员舱对火炮进行遥控和监视,并能进行故障预诊和诊断。
与MCS配套的中程弹药(MRM)是一种坦克炮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将为坦克提供超直瞄(BLOS)射击能力(直瞄武器实施间瞄射击的能力)。
该项目目前由美国的阿联特和雷声两家公司竞争,前者提供的是一种动能弹,采用毫米波和半主动激光制导;后者提供的是化学能弹药,采用毫米波、非制冷式红外成像和半主动激光三种制导模式。两种弹药均在自主寻的射击试验中获得成功,并创下了在5200米距离上击中一辆T-72坦克的记录。
中程弹药将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MRM预计2008年形成初步超直瞄射击能力,2011年开始低速初始生产,2014年装备“艾布拉姆斯”坦克。第二阶段MRM预计于2011年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2013年开始低速初始生产,将装备FCS的乘车战斗系统以及采用了FCS技术的“艾布拉姆斯”坦克。
非直瞄火炮(NLOS-C)
非直瞄火炮将是未来美国陆军的关键性远程间瞄火力支援系统,也将是8种有人车辆中最早列装的系统。
该项目早期的研制工作曾以电热化学炮和电磁炮为重点,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后决定现阶段仍采用常规火炮技术。非直瞄火炮的主要特点包括:战略机动性强,是第一种可以用C-130运输机空运的轻型自行榴弹炮;战术机动速度快,能跟上作战部队的机动速度;自动化程度高,仅需2名操作人员;有强大的火控系统,可实施单炮多发同时弹着射击;射击精度高,可发射精确制导弹药和弹道修正弹药;采用主动防护技术保护炮手的安全。
2002年,美国国会要求非直瞄火炮必须在2008年列装。随后,美国联合防御LP公司将一门M777式39倍口径的155毫米牵引榴弹炮改装成重23吨的履带式演示样炮。演示样炮装有全自动弹药装填系统、可容纳24枚约45公斤重弹丸的弹舱以及用混合电力柴油发动机驱动的履带系统,自2003年8月开始在尤马靶场进行射击和机动性评估试验。演示结果表明,在20吨级的车辆上安装155毫米的火炮是可行的。演示样炮持续射速超过6发/分,射程超过30公里,道路行驶最大时速达90公里,越野时速达56公里,依靠锂电池驱动进行静音行驶时,最大行程达4公里。截至2005年4月14日,演示样炮已经发射了1000发炮弹,并成功实施了单炮四发同时弹着射击。
2004年年中,美陆军经过综合权衡,决定将非直瞄火炮的口径确定为155毫米,并将身管长度定为38倍口径。这一决定既保证了火炮威力(155毫米火炮与105毫米火炮相比,对人员目标的毁伤效率提高58%,对装备则提高82%),也保证了火炮的轻型化(与39倍口径火炮相比,38倍口径火炮的射程虽然缩短了4公里,但可以减轻620公斤的重量,从而有携带更多弹药的余地。)
根据调整后的FCS计划,厂家将于2008年交付6门非直瞄火炮预生产型样炮,用于有限的用户试验及研制试验。生产型火炮将于2010年开始装备部队,到2012年共装备18门。
非直瞄导弹发射系统(NLOSLS)
NLOS-LS由美陆军和海军联合研制,是一种集装箱式无人值守导弹发射系统,亦称“网火”系统。该系统轻便灵活,装满15枚导弹的发射箱全重仅1.4吨,可以设置在地面、战舰、“悍马”车、卡车甚至装甲无人车上使用。NLOS-LS发射箱自带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以垂直发射方式发射精确攻击导弹(PAM)和巡弋攻击导弹(LAM)。两者的弹径均为178毫米,弹长1.5米,重45公斤,装有GPS导航系统和双向数据传输系统,并都具有一定的目标自动识别能力。PAM装有可变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和非制冷式红外激光寻的器以及多模式战斗部,最大射程40公里,主要用于攻击装甲目标。LAM装有小型涡喷发动机和激光雷达寻的器,最大射程200公里,在70公里活动半径上可以巡弋30分钟,主要于攻击高价值运动目标,并具有搜寻和监视目标、通信中继及战斗毁伤评估的功能。在飞行过程中,两种导弹均能根据指令改变任务。
NLOS-LS项目于2004年第4季度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2005年美陆军对项目作了调整,决定集中力量研制储运发射箱和PAM,以便能在2008年交付试验旅战斗队进行评估并在当前部队中应用。而LANI则改为科技预研项目,重点研究寻的器和弹体的改进,以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
2005年,NLOS-LS项目进行了一系列试验,重点是网络通信、弹药钝感特性达标情况、战斗部杀伤性 和寻的器性能。与“阿法兹”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的接口试验成功地演示了观察员向NLOS-IS储运发射装置发送信息的过程。
根据未来战斗系统螺旋式推进的计划,NLOS-LS可发射的导弹种类还将包括防空型和非致命杀伤型。
无人机
美陆军未来的一个旅战斗队将装备排、连、营、旅级无人机共一百多架,主要用于完成早期的情报收集、监视与侦察、目标捕获与指示以及通信中继任务,起到各级指挥官的“耳目”和武器瞄具的作用。其中,排、旅级无人机的研制进度较快。
排级无人机为单人背负式无人机,活动半径6~10公里,续航时间30~60分钟。由于候选产品不能完全满足陆军要求,原定于2003年进行的选型被推迟。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随即启动了一项微型无人机(MAV)先期概念技术演示计划,对霍尼韦尔公司提供的一种直径为33厘米的涵道风扇式MAV进行试验。该无人机由装在涵道内的风扇驱动,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和悬停。
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从2005年年初开始,首先对汽油发动机式MAV进行了试验,取得成功并通过了军方的验收。由于美陆军最终需要的是重油发动机式MAV,为此,霍尼韦尔公司继续进行柴油发动机式MAV试验,并于2006年进行军事效用评估。
连级无人机体积比排级无人机稍大些,从车上发射,续航时间超过2小时,活动半径16-30公里。目前,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和FCS承包商在分别开发不同的技术。前者启动了一个“建制飞行器”Ⅱ(OAV Ⅱ)计划,重点研究纯粹的涵道风扇式无人机;而后者则对可选用的非涵道风扇式无人机进行评估。
连级无人机的研制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需求评估和降低风险研究,并于2006年年中确定一种涵道风扇式无人机和一种非涵道风扇式无人机作为候选对象。第二阶段,两种候选对象要经历24个月的方案成熟期,以检验它们是否符合FCS的要求,最后要对研制样机进行飞行评估。第三阶段,选择一个型号进入系统研制与演示阶段。连级无人机将于2014年装备第一个FCS旅战斗队。
营级无人机是一种多功能无人机,功能范围涵盖侦察、预警、目标捕获和指示、通信中继、地雷探测和气象探测等,续航时间超过6小时,活动半径超过30公里。目前,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和FCS承包商也在分别开发不同的技术。前者研究的是1种旋翼式无人机,而后者则在研究1种旋翼式无人机和2种固定翼无人机。营级无人机的研制也分为三个阶段,发展进度与连级无人机相同。营级无人机计划于2014年装备第一个FCS旅战斗队,但也有可能提前向当前部队输送技术。
旅级无人机在4种无人机中研制进度最快,已于2003年9月选择了诺格公司的MQ 8B“火力侦察兵”无人机。该机在75公里的活动半径上最小续航时间为6小时,最大飞行高度6000米,最大航速207公里/时,有效载荷59~272公斤。目前,美陆军与海军联合研制机身,以降低成本和增加军种装备间的通用性。旅级无人机于2006年接受初步设计审查,2008年携带载荷进行首飞试验,2010年装备部队。
无人地面车辆
FCS项目的无人地面车辆研制计划包括小型无人车辆、多功能通用/后勤/装备车辆(MULE,即“骡子”)、装甲无人车辆以及自主式导航系统四个部分。
目前,仅有小型无人车辆的研制成果已经投入使用。例如,应前方部队的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多年来为FCS研制机器人导航技术与机动平台的基础上,迅速研制成功了小型无人平台送到伊拉克战场,供各个检查站检查车辆,并用于探测地雷和简易爆炸物。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奥迪斯”(ODIS)全向检查系统和“尤维斯”(U-VIS)车底检查系统。“奥迪斯”无人平台上装有生化传感器、摄像机和照明设备等,能前行、后退、侧行和旋转,可在操作手的控制下对车辆进行全面精确检查。“尤维斯”体积更小,机动性也更好,不仅具有全向检查功能,而且更加擅长对车辆底部的检查。
小型无人车辆的最新研制成果为“凯奥斯”(Chaos)。它在驻伊拉克和阿富汗部队现用的“派克波特”(Packbot)小型侦察与作战无人车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凯奥斯”共有4条装有履带的腿,机动性极高,可以在洞穴、沙漠、城市、雪地、碎石堆、楼梯等各种条件下行走。该车于2006年投产。
而较大型的“骡子”和装甲无人车辆,估计将在2012年前后才能出成果。
智能弹药系统(IMS)
系统实际上是智能地雷,由弹药、传感器和通信装置组成,可以自主地或在有人控制的情况下完成障碍设置和目标攻击任务。
IMS的研制成果将分三批推出。第一批已于2005年7月开始设计方案的论证与演示验证,并于2006年第二季度选定研制单位,2009年开始列装,第二和第三批则将分别于2012和2014年推出。
首批推出的将是一种反车辆智能弹药。其主要特点是,可在开阔地或城区通过当前部队的指挥网络系统,在人员控制下或自主地长时间作业,可由机械布设(雷场直径35米)或手工精确布设,能探测并攻击敌方车辆和人员,在己方部队通过雷场时弹药可从解脱保险状态转换为安全状态。
后续两批智能弹药系统将具有灵活调节攻击效果的能力,由有人或无人车辆布设或由间瞄武器远程布设,还可作为网络节点提供态势信息并为实现网络化打击发挥作用。
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UGS)
UGS将于2008年作为首批技术成果输出。这是一种重量不超过11公斤、以网络连接的传感器,可由士兵、车辆和机器人布设。UGS采用了光学、红外、声学、震动和磁等多种探测技术,现有战术型和城市型两种类型。战术型UGS是低成本、一次性传感器,包括情报、监视与侦察传感器和核、生、化、放传感器,可在野外连续作业48小时。城区型UGS主要在城市军事行动中使用,可以提供建筑物内外的态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