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生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获得知识的进程是独特、新颖、具有价值的,那就是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探求新知的思想闪烁火花呢?对此,我曾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巧妙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首先应具有创造性,应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
  如教学《登山》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小路“险”的描写,“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绘制简笔画。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自己的画中,认识到了小路的“险”。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列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我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后,再请学生上台表演,此时学生思维已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时,我又提问:刚才大家亲眼看到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听后都争先恐后作答,有的学生说:“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还有的学生说:“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我听后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说法。情境的创设,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我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我都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
  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思路,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揭题后,我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于是,我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整篇课文我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学生兴味盎然,通过交流、评议,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答案。又如教《小兵张嘎夺枪记》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质疑:“你们发现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帮助的?”一个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夺’字用得不恰当,应该是‘抢’字。”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正是他们身上闪现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交流、评议,最终,学生获得了一致的答案:“抢”字含贬义,若用“抢”字就会损害张嘎的形象,而用“夺”字则充分表现了张嘎的机智勇敢。
  可见,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满足得到“结果”,而是要把工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三、 引导求异思维
  求异,即突破并超越思维定势,不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标新立异,从新的视角获得新的理解,翻出新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换角度的意识,教给他们换角度的窍门。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文中这样写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我问:“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突然有个孩子喊了一声:“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对这一意见进行讨论,老师奉送正确答案,正确的结论就被学生讨论得出了。又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我提出“不往瓶子里装石子能不能喝到水?还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让学生发表意见。有个学生提出把瓶子扳倒了,这时,我又让学生讨论这种方法行不行。经过讨论,学生发现瓶子倒了,水也流走了,这种方法不可取。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 启发创造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教学《船长》一课,讲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时,我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再让学生根据画面想象: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像什么?此刻,如果你就是水手克莱芒,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你是一位怀抱婴儿刚刚获救的母亲,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你就是近在咫尺的奥克勒大副,你准备说些什么?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既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中只注意系统陈述和机械式模仿的现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会模仿,更要会创造。其次要注意冲破现有的知识圈,善于创设创造性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各种创造性的设想去解决问题。最后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兴趣,燃起学生的创造欲。?
其他文献
我校从2012年秋开始实施生本教育,我有幸成了学校最早生本团队中的一员。两年多来,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等书籍,去广州参加了生本研习班、骨干班学习,平时研讨听课,对生本有了理论上的了解。但对于实施生本,我一直摸索着、探讨着、困惑着、思考着。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孩子得到了什么,而是孩子生成了什么,生成了多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从这样的理念来考量我们的课改,可以说是任重道远。我们常说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不恰当的提问,不但达不到这些效果,甚至会打乱教学过程,更严重的是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设计一些好的课堂提问即有效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它体现了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科学教学的主流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面向新时代要求,重新审视与厘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认知、评价标准、影响机制和优化调控等基本问题,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课前预习得好,课上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精力集中,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校近年来一直在实践“本真教育理念下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