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不恰当的提问,不但达不到这些效果,甚至会打乱教学过程,更严重的是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设计一些好的课堂提问即有效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它体现了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科学教学的主流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提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能广泛囊括教学内容,又能达成课程目标的思维操作程序。有效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回答,且这种回答能使学生自己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但时下有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问得好即启发得好,启发得好课就上得好,其实不然。就目前来看,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粗浅性问题,一般为一问一答式,学生用不着多思考就会回答,却以齐答为主,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实际则收效甚微;口头禅式问题,教师每讲几句就会出现“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问题,问题不少,收效却少;批评式提问,发现某一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批评。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老师敬而远之,最终利少弊多。
如何做到有效提问,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简而言之,就是要提更少的问题,提更好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有效提问要关注学生原有基础
上课时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和成败。怎样才能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呢?常规的做法就是选择那些知识的重难点,如新旧概念的衔接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惑的地方。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先出示问题情境:有一个很重的箱子,老师一个人搬不动,需要同学们帮老师抬一下,以便在箱子底部装上护垫,然后学生上台帮老师抬箱子。紧接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马上想到用撬棍来撬动箱子。这种恰到好处的提问,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这时教师适时讲解杠杆上的三个点,学生的思维由移动一个重物而转向如何更省力地移动重物,不但联系了原有知识或能力,而且把学生思维引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上来,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顺理成章的。
又如,另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引入环节中用到了“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被一块大石块挡住了路,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比前一个差多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为了假设这个情境而问的,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这是一个假问题,因此,无论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还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上都逊色不少,学生的参与度也会大大下降。
二、有效提问要符合学生能力水平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上,方法之一就是课堂提问应该把握分寸,面向全体学生,且内容要有区分度,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爱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间。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太容易,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如果太难,只有优等生才能回答出来,那么中等生及差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语道破天机”式的问题,偶尔为之还可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用多了学生反而会觉得课堂了无新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概括性的问题,要多问优等生;发现式的问题,照顾中等生;鼓励性的问题,可问问差等生。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也可以是抢答。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有些教师的提问缺少开放性,所提问题几乎都只有一个答案,且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常识性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的应用、综合型问题却凤毛麟角。还有一些教师的提问,问题比较单一而独立,缺少应有的层次感。
有效的提问应该是诱发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如在一次评优课上,有多位老师教学了《能量的转换》(苏教版)一课,在教学一粒花生米蕴藏着多少能量,且要用普通的方法能测量得出的方法。其中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先出示半粒花生米,再问学生花生米具有什么能?请你想办法知道它可以转化成什么能量?老师再补充一句:我们要短时间就知道的。学生的回答比较普通,一个学生说吃下去,化学能仍旧转化为化学能;另一个学生说用手把它掰开时会发出声音,这是转化为声能(其实这声音是动作发出来的,回答不正确)。老师一看不对,全班学生没有一个想到用火去烧,于是老师自己提出来:“我们把花生米烧一下,看看它能转化成哪些能量形式?”这位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到会没有一个学生想到用火烧。这样的问题都存在一些缺陷,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因为这样做脱离了学生的水平,即使老师用再多的问题也无济于事,甚至会把问题引向相反的一面。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花生米,问它具有什么能?学生马上就回答是化学能。紧接着老师又问,人把花生米吃下去后,它会转换成什么能?学生很快又作了正确回答。然后老师又问,花生米还能干什么?能燃烧吗?如果会燃烧它又会转换成什么能?要求学生做一下猜测。这样有逻辑性、连续性的问题,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既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通过思考,会回答这个问题,同时也让差等生对课堂提问有了希望,不时会出现跳一跳能摘到桃的可喜局面。
三、有效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当前,有部分教师喜欢使用“连珠炮”式的提问。有时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要学生马上回答;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回答,教师就会机械地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类似问题、或不停地叫其他同学来回答,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在短时间内成功作出反应,又会迅速地提出下一个问题。在这种高频率的问答式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和表达他们的观点,教师的付出与达成的课堂教学目标成反比。
四、有效提问要做到提问后能及时有效反馈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要适时给予评价,但评价不宜过滥,不要在每个学生回答后都给予类似的评价或重复学生的语言。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时,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教师都予以了表扬或批评,还不知不觉地重复了学生的话,粗略统计一下,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浪费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大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有效的反馈应该是明确的,以便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产生积极而持续的影响。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问题便是点燃火焰的火把,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效率。我们只有在科学课的课堂上做到有效提问,不断调控教学程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达成高效的科学课堂。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它体现了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科学教学的主流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提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能广泛囊括教学内容,又能达成课程目标的思维操作程序。有效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回答,且这种回答能使学生自己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但时下有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问得好即启发得好,启发得好课就上得好,其实不然。就目前来看,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粗浅性问题,一般为一问一答式,学生用不着多思考就会回答,却以齐答为主,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实际则收效甚微;口头禅式问题,教师每讲几句就会出现“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问题,问题不少,收效却少;批评式提问,发现某一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批评。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老师敬而远之,最终利少弊多。
如何做到有效提问,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简而言之,就是要提更少的问题,提更好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有效提问要关注学生原有基础
上课时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和成败。怎样才能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呢?常规的做法就是选择那些知识的重难点,如新旧概念的衔接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惑的地方。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先出示问题情境:有一个很重的箱子,老师一个人搬不动,需要同学们帮老师抬一下,以便在箱子底部装上护垫,然后学生上台帮老师抬箱子。紧接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马上想到用撬棍来撬动箱子。这种恰到好处的提问,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这时教师适时讲解杠杆上的三个点,学生的思维由移动一个重物而转向如何更省力地移动重物,不但联系了原有知识或能力,而且把学生思维引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上来,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顺理成章的。
又如,另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引入环节中用到了“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被一块大石块挡住了路,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比前一个差多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为了假设这个情境而问的,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这是一个假问题,因此,无论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还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上都逊色不少,学生的参与度也会大大下降。
二、有效提问要符合学生能力水平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上,方法之一就是课堂提问应该把握分寸,面向全体学生,且内容要有区分度,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爱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间。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太容易,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如果太难,只有优等生才能回答出来,那么中等生及差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语道破天机”式的问题,偶尔为之还可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用多了学生反而会觉得课堂了无新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概括性的问题,要多问优等生;发现式的问题,照顾中等生;鼓励性的问题,可问问差等生。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也可以是抢答。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有些教师的提问缺少开放性,所提问题几乎都只有一个答案,且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常识性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的应用、综合型问题却凤毛麟角。还有一些教师的提问,问题比较单一而独立,缺少应有的层次感。
有效的提问应该是诱发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如在一次评优课上,有多位老师教学了《能量的转换》(苏教版)一课,在教学一粒花生米蕴藏着多少能量,且要用普通的方法能测量得出的方法。其中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先出示半粒花生米,再问学生花生米具有什么能?请你想办法知道它可以转化成什么能量?老师再补充一句:我们要短时间就知道的。学生的回答比较普通,一个学生说吃下去,化学能仍旧转化为化学能;另一个学生说用手把它掰开时会发出声音,这是转化为声能(其实这声音是动作发出来的,回答不正确)。老师一看不对,全班学生没有一个想到用火去烧,于是老师自己提出来:“我们把花生米烧一下,看看它能转化成哪些能量形式?”这位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到会没有一个学生想到用火烧。这样的问题都存在一些缺陷,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因为这样做脱离了学生的水平,即使老师用再多的问题也无济于事,甚至会把问题引向相反的一面。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花生米,问它具有什么能?学生马上就回答是化学能。紧接着老师又问,人把花生米吃下去后,它会转换成什么能?学生很快又作了正确回答。然后老师又问,花生米还能干什么?能燃烧吗?如果会燃烧它又会转换成什么能?要求学生做一下猜测。这样有逻辑性、连续性的问题,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既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通过思考,会回答这个问题,同时也让差等生对课堂提问有了希望,不时会出现跳一跳能摘到桃的可喜局面。
三、有效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当前,有部分教师喜欢使用“连珠炮”式的提问。有时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要学生马上回答;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回答,教师就会机械地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类似问题、或不停地叫其他同学来回答,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在短时间内成功作出反应,又会迅速地提出下一个问题。在这种高频率的问答式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和表达他们的观点,教师的付出与达成的课堂教学目标成反比。
四、有效提问要做到提问后能及时有效反馈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要适时给予评价,但评价不宜过滥,不要在每个学生回答后都给予类似的评价或重复学生的语言。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时,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教师都予以了表扬或批评,还不知不觉地重复了学生的话,粗略统计一下,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浪费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大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有效的反馈应该是明确的,以便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产生积极而持续的影响。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问题便是点燃火焰的火把,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效率。我们只有在科学课的课堂上做到有效提问,不断调控教学程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达成高效的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