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一所“自由呼吸”的品牌学校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校长张景和面对面
  初识张景和校长,是因为他的博文《我当了五年能够自由呼吸的校长》,好一篇酣畅淋漓的文章!细读之后,对这位陌生的校长顿生敬佩与好奇,于是有了这一趟辗转千里的采访。
  坐落在鲁中平原、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的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昌邑一中”),至今已有70年的办学历史。在漫漫70年的发展历程中,现任校长张景和掌舵这所学校已有六年。六年,他和他的同事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昌邑一中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这所老牌县域高中带来和注入的,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在绿色生态昌邑品牌大环境的定位下营造的能让师生自由呼吸的教育丛林,是能让昌邑教育人竖起大拇指的一所品牌学校。
  让我们以时间为轴,沿着张景和行走的线路图,探寻昌邑一中六年来在回归教育本源的大道上,留下的深深印痕。
  第一年:以史为鉴,寻根把脉
  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品牌定位及走向的轴线,也是所有校长都无法绕开的话题。张景和的体会是:校长的办学思想来源有三,即历史、现实和实践。这是个不断反思、不断凝练的过程。
  2010年,昌邑一中搬迁现址;2010年底,张景和担任一中校长。占地600亩,在校师生超过7000人,可以说,昌邑一中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校。如果把学校比作远航的大船,作为掌舵人,这艘大船到底驶向何方?结合多年在教育局工作的经验,张景和决定从学校历史入手,为昌邑一中的发展寻根把脉,坚持在传承中创新。
  张景和说:“校长的办学思想首先来自于学校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在筹建校史馆、研读校史的过程中,张景和发现,在他之前有过十任校长,但是任职超过3年的只有3位;学校65年的历史中,这3位校长主持了44年,而他们共同的治校主线就是“教学生做人”。张景和把它凝练为昌邑一中的办学宗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这是对昌邑一中文化的传承。
  搬迁新校后,规模急剧嬗变。学校在招生方面档位较多,入学的学生层次不同。如何能让每一个走进昌邑一中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成就自我?在与学校领导班子多方研究和讨论后,张景和将学校原有的育人目标“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为家庭培养幸福的人”修订为“允德允能、各美其美”,无论学生分数高低、兴趣如何,都要为其提供不同的课程资源,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梦想成真。自此,昌邑一中全体教师都为这个育人目标而不断努力,开始行走在“让梦想落地开花”的路上,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二年:内生力量,凝聚人心
  在与张景和的交流过程中,笔者明确感受到,他在时时传递一个信息:教师第一。昌邑一中异地重建以来,师资现实是“多样、复杂、不均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聚拢人心,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力行担责,这是摆在张景和面前实实在在的难题。
  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呢?张景和说:“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者,校长应该当仁不让地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六年的教育实践中,他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来唤醒教师的内生动力,引领教师发展。“中”,就是寻找处于中间部位的一个合适支点,照顾着两端,牵制着两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庸”,就是基于学校实际,从问题出发,不动摇,不松懈,持之以恒,用心坚守。
  六年的实践与探索,昌邑一中的发展事实,证明了用“中庸”之道来点燃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寻找与每一名老师心灵相契合的生长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让他们的“灵魂”始终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办法有了,如何推进实施?昌邑一中通过推行“教师自己培养自己”的“234”双螺旋模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2”是指“未来之星”青年教师学校和昌邑一中潍水研修学院两个服务平台;“3”是好老师的“智能型、情感型、精神型”三个段位;“4”是指教师专业成长的四条途径,即读书、游学、实践、反思。2011年以来,学校教师游学280批次,3258人次。大量的“充电”学习,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例如,2015年,尹秋华老师获“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山东教育电视台作了“尹秋华和她的物理团队”的专题报道。
  当张景和用“中庸”之道作为学校的价值引领时,其实就是唤醒了老师们的内生动力,让每一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基点。笔者在和老师们座谈时,他们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工作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让人敬佩。以张兴颂老师为例,他担任58级一部团总支书记、物理学术委员、58级1班班主任,还兼任两个班的物理教学,两次在校园遇见他,笔记本随身携带,忙着开会、上课、组织活动……走在昌邑一中的校园,从老师们的匆匆脚步中,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
  当校长把老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老师就会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也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良性教育生态圈。
  第三年、第四年:构建质量体系,回归教育本源
  评价是学校发展方向的重要引领。2011年,张景和任一中校长不久便发现在各年级部工作的部分领导干部眼里总是盯着“清华、北大”和“一本”放不开,并且非常强势。经过多次交流碰撞,他发现问题不是出在评价标准上,而是出在价值观上。这“倒逼”张景和于2012年底梳理出了昌邑一中的“三维质量观”:“一维”是学习质量,主要指向学生当下的学业水平成绩;“二维”是发展质量,主要指向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三维”是状态质量,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认可、社会满意。
  “三维质量观”的提出和落实,是张景和进一步探索以“中庸”之道回归教育本源的重要标志。“三维质量观”逐渐落地之后,虽然评价指标没有多大改动,但各年级部的老师们对这个问题的价值观改变了,行动也就开始改变了。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学校的价值观开始趋向一致,行政控制力就可以弱化了,师生的行为就慢慢上升为一种“自觉自愿”。   2014、2015两年高考的实践检验,每年都有五、六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学生通过一本、二本及艺体、春季高考、新传媒等考入理想院校,都证明了“三维质量观”符合昌邑一中“允德允能、各美其美”的育人目标,是引领学生“向着明亮那方”前进的灯塔,是践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校训的优质路径。自此,“三维质量观”开始真正在昌邑一中落地生根。
  如今的昌邑一中,学生拥有包括信息学特色课程、自然学科创新课程、国际课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高端设计与美术课程、博雅人文综合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在内的多种课程选择,有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可以选择,艺术节、体育节、成人礼等活动由学生自行筹划、全面负责,这些共同构成了“三维质量观”的外延,也同时鲜活了“三维质量观”的内涵。
  这次笔者采访的最大收获在于,张景和的“质量观”有了新的诠释——“四维质量观”,它来自于师生共同的“灵魂的高贵、思维的有力、生命的旺盛、情感的丰富”。如果说“三维质量观”是源于外在的评价,那么,“四维质量观”则是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内生的,是自动自发的,引领着师生迈向“人在中央”。
  第五年、第六年:守望生命,静待花开
  生命的力量在于厚重,更在于鲜活。在昌邑一中采访的两天,走在校园,看见师生与博雅湖的几万尾鱼、几百只鸽子和谐相处;走进课堂,看见老师和学生的灵魂相融共生,那种扑面而来的蓬勃旺盛的生长气息,让笔者感受到昌邑一中的每一名师生都对生命充满了敬畏。这600亩校园,真的是适合生命生长的一方沃土。
  今天的昌邑一中,已经走在了山东普通高中教育的前列:学校先后获中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全国百所最具特色中学、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赛金牌学校、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金牌学校、全国课改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信息化试点单位、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等称号。
  张景和依然在不停地思考着昌邑一中的未来之路。
  在如此多的辉煌面前,如何让昌邑一中的辉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呢?今年,是昌邑一中70周年华诞,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张景和和他的同事们达成共识,在教育变革的大时代中继续擦亮“一中”品牌,改革创新,实现名校发展的高位突破,为百年的一中奠基固本。站在距离百年校庆还有30年的2016年,张景和已经在遥想百年后的昌邑一中,尽管那时他应该早已不是一中的校长了。
  他说:“作为一中人,从个人视角,我最想看到百年以后的昌邑一中:一是有厚重博大的学校文化,是一个自我呼吸、自我担当的教育生命体;二是形成一个积极进取的和谐团队,每一个人都迸发出教书育人的不竭光芒;三是有独具特色的品牌课程,让每一个走进昌邑一中的学子都能自由选择;四是有文脉相传的万千校友,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尽职尽责。”基于这样宏伟而清晰的愿景,昌邑一中整体规划学校“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与样态、内涵与品质,将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落在实处,以引领学校更优更快地发展,让“人”逐步走向教育教学的“中央”。
  当校园的上空有故事在传播、在飘散的时候,沉淀下来就是学校真正的制度和文化。昌邑一中在70年的发展征程中,留下了许多璀璨而又精彩的故事。而在张景和来到一中后,无疑又添加了更为丰富的故事素材。在焕然一新的一中校园里,无数新老故事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正是这种生机勃勃的力量,造就了昌邑一中,也同时成就了张景和。
  (作者分别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主任、记者)
其他文献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中学内,有一幢俄罗斯风格的灰色老楼。它见证着通锦中学由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成都职工子弟中学校直至成为中铁二局集团成都第一中学校,见证着2006年正式移交成都市金牛区政府,更名为“成都市通锦中学校”,见证着通锦中学品牌在全体通锦人的努力下,鸣笛驶出历史的荣光,驶入学校品牌的新纪元。  行者有痕。  这幢老楼是通锦中学的历史痕迹,就像火车开过,铁轨是它的痕迹。而火车诞生的意义不仅仅在
期刊
当下,特色学校建设如火如荼,教育管理者也具有了一定认识,即需要达到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取得优秀的办学成果。其中,这要求学校拥有逻辑完整的特色定位与顶层文化架构,以及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理念物象化等建设。  可是,我们发现不少学校走入了“造词游戏“的误区。所谓的“造词游戏”,一是指学校过于追求个性,在理念建设上玩弄抽象概念,且未能充分地考虑可操作性;二是指学
期刊
“粤语讲古”(此处的“古”,粤语意为“故事”)是粤方言语言艺术的集成,又称粤语评书、粤语说书,于2009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有一部分学生不是本地人,但出生在广州或生活在广州,都促使他们有机会接触粤语,有必要了解粤语文化及其背后的岭南文化。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的《从粤语方言观粤语讲古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课题研究既是校本综合实践活动之一,也是社会科学课程的校本教学内容,或许日后将成为学
期刊
弥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缺憾,需要以课堂为中心,建构一个受颜色影响的学习心理感应系统。  纵观“新课改”是凭借课程标准来实施课程改革的,但行进到今天,这里面似乎欠缺了一点东西,那就是关于课堂颜色的探讨与革命。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风景,而有风景的地方就离不开颜色,若想进一步深化“新课改”成果,使其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就得静下心来研究其颜色。  以课堂为圆点,画一个圆。我们不难发现,课堂的颜色不外
期刊
广州市育才中学发轫于延安育才,是党和政府在广州市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多位红色教育家曾任该校校长,很多国家领导人曾为该校题词,是一所具有红色传统的知名学校。在60余年的办学历史里,该校秉承延安精神,以“德育创新,精育人才”办学理念为引导,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作为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暨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州市特色课程重点立项学校,广州市育才中学一直坚持校本教材的研
期刊
无形化有形,有形化无形,校园文化墙的建设之道。  在我的心目中,关于校园文化墙的建设有三种境界,根据其表现方式可以分出三个等级,琢磨出三种途径。  一等:具象文化墙  让校园内的瓦木砖石、花花草草都说话,其实不必花很多钱: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做不了的就老师做,算是教学基本功大练兵。校园道路两旁、教室走廊两侧可以设置宣传栏,每一层楼梯的立面可以张贴名言警句、诗词对联、公式法则、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其标识以青绿为底色,暗喻青绿色的美丽校园。外层同心圆包裹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校名和学校的英文全称;内层实心圆形反衬的白色篆书“华大”二字,既是学校简称,又暗含学校前身之一的“华中大学”之名。其中,“华”形似学校建筑,“大”既像单人独立、又如莘莘学子背靠建筑稍作休憩。整体风格明快活泼,隐有生机。  黄冈师范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如今
期刊
校长的多重身份需要其修炼不同的“力”。  教育之事,过于理想,走不动;没有理想,走不远。星空理当仰望,实地更需脚踏。当教育理想遭遇教育现实的挑战时,考验着教育者的能力。一所学校发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校长的能力,即校长力。校长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校长力是可以培养的,校长力的提升在于不断地修炼。  校长之于一所学校而言,是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校长是集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于一身的专业人士。
期刊
有人说,校长管理学校是宏观上的指导,把握的是学校发展的大方向,还用得着操心小事吗?其实,一所管理高效的优秀学校或许就胜在了诸多的细节管理上。校长应该在发现每一处细节并积极管理中给教职工以榜样引领。  首先,校长要有细节管理意识。细节管理,是任何一项工作的贯穿性工作,校长必须用心去考虑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如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方案设计、制度制定、安全管理、教师绩效考核、校车管理等。管理,看的就是细
期刊
2008年8月,我调到远离佛山顺德容桂城区的扁滘小学当校长,当时是我初做校长。  上任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暑假家访,走访全校每一名老师。大走访,让我了解了教师,也了解了学校:学校真的很薄弱,教师充满挫败感。  学校发展的路在何方?我与班子成员针对校情,选择了“自强”!  要治“弱”先要治“脑”!我向全校提出了“扁滘不扁”的口号,要求老师和同学“别把自己看扁了!”每一名扁滘的老师、学生都应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