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古至今城市与河流密不可分,演绎了无数故事,并还将继续下去。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用高墙与自然完全隔绝,同样,我们也不应该用厚重的防洪大堤在河流与城市之间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我们应该效法自然,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人与河流、自然的关系,相信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强化和技术的发展,滨水空间的环境景观将向着可持续的方向逐步改善。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06-01
1 城市滨水文化景观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1 滨水景观的定义
滨水,又称水滨,是城市或乡镇地域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当然,也经常被称为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对于城市滨水区而言,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等3部分组成。
由于城市皆为依水系而形成与发展,随水系而繁荣,因此,以水系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城市滨水区,就成为城市的诞生地和城市文明的起点,而城市滨水区景观作为城市滨水区的表现形式,在城市建立之初,便已是各个城市重点营造的景观形式。
1.2 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意义
水为城市的命脉,水资源维系着城市生命的延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临水而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存栖身的首要选择。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起点于一个遥远的村落,同时,也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文明的起源点。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凝聚点和传承体,它作为景观的物化存在,离不开对本市区域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一个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本质上是在时间上对本城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在空间上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滨水景观反映着城市社会形态与生活,被赋予着城市本身文化的积淀,其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随着城市的不同而不同,表现着城市,又取决于城市。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连接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做为中观环境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做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制时,必须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形成物种间的竞争,形成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设计时也应该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也是规划布局的基础。滨水景观交通设计的网络、形态、用途等设计能够直接的反映设计者的主题思想和理念。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要以尽量减少 “路夹河”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包括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因此必须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滨水散步道是形成步行区域的主体,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滨水景观区中的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在滨水景观区的车行系统中,停车场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它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区个性展示与标志方面的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高度应分区控制,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为了保持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者可以考虑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另外应该注意滨水景观建筑的底层架空和局部透空设计,这样能够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使滨水建筑成为滨水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3 研究展望
3.1 加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的系统性,统筹多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当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不仅仅是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的问题,这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以及交通等诸多要素。为了设计更加合理,视觉更加优美,必须使滨水的空间结构、景观设计的全面性,以及公共政策引导等元素,全面协调规划,突出以人为本,以景为先,从人文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科学统筹。随着综合建筑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艺术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得因素也随之增多,研究的领域也随之广泛,涉及面更宽,以便实现多学科融和。一个具有多功能平衡发展的、人文因素得以允分体现的、自然环境得以保护的、绿色空间和廊道阳不断延伸的滨水空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2 重视规划理论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研究,使滨水景观设计更加合乎情理
为了突出现代社会对水的需求以及向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按照景观设计原理,衡量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多方面的要素,然后再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而且,这种滨水景观设计要重点依托生态学,尤其是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关于城市意向与场所精神的经典理论,并结合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环境形象、大众行为心理等方面来统作为评判景观规划的基础。现代技术手段,如GAD,GIS等新技术,完全可以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更好的表达与评价手段。为了使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水、路、植被、山、石、建筑等元素更加充分融入基地场景,可以使用CAD,G1S等新技术,通过光线分析、视线分析、植物生长模拟等手段分析设计的不足,并进行相关论证和模型的模拟,以及进行动态调整。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景观设计,其中对水文,生态,景观,文脉等各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只有通过对生活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充分发掘,才能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设计,首先须将生态设计放在首要地位,水质的优化,驳岸的软化,水体的自净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周边用地性质及该滨河区域的功能定位,确定各个地块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系统,当然,不能脱离当地原有的文化与人文歷史,不能割裂传统。除了对过去的保留和再利用之外,还需要创造新的、现代的语言,来表达设计者对场所精神的体验,营造以“水”、“绿”为主题,“人、水、城市、生态”和谐共生的多自然河流。
参考文献
[1]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2015,17(3)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16,(9):19―22.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06-01
1 城市滨水文化景观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1 滨水景观的定义
滨水,又称水滨,是城市或乡镇地域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当然,也经常被称为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对于城市滨水区而言,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等3部分组成。
由于城市皆为依水系而形成与发展,随水系而繁荣,因此,以水系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城市滨水区,就成为城市的诞生地和城市文明的起点,而城市滨水区景观作为城市滨水区的表现形式,在城市建立之初,便已是各个城市重点营造的景观形式。
1.2 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意义
水为城市的命脉,水资源维系着城市生命的延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临水而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存栖身的首要选择。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起点于一个遥远的村落,同时,也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文明的起源点。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凝聚点和传承体,它作为景观的物化存在,离不开对本市区域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一个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本质上是在时间上对本城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在空间上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滨水景观反映着城市社会形态与生活,被赋予着城市本身文化的积淀,其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随着城市的不同而不同,表现着城市,又取决于城市。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连接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做为中观环境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做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制时,必须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形成物种间的竞争,形成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设计时也应该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也是规划布局的基础。滨水景观交通设计的网络、形态、用途等设计能够直接的反映设计者的主题思想和理念。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要以尽量减少 “路夹河”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包括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因此必须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滨水散步道是形成步行区域的主体,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滨水景观区中的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在滨水景观区的车行系统中,停车场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它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区个性展示与标志方面的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高度应分区控制,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为了保持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者可以考虑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另外应该注意滨水景观建筑的底层架空和局部透空设计,这样能够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使滨水建筑成为滨水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3 研究展望
3.1 加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的系统性,统筹多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当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不仅仅是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的问题,这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以及交通等诸多要素。为了设计更加合理,视觉更加优美,必须使滨水的空间结构、景观设计的全面性,以及公共政策引导等元素,全面协调规划,突出以人为本,以景为先,从人文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科学统筹。随着综合建筑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艺术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得因素也随之增多,研究的领域也随之广泛,涉及面更宽,以便实现多学科融和。一个具有多功能平衡发展的、人文因素得以允分体现的、自然环境得以保护的、绿色空间和廊道阳不断延伸的滨水空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2 重视规划理论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研究,使滨水景观设计更加合乎情理
为了突出现代社会对水的需求以及向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按照景观设计原理,衡量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多方面的要素,然后再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而且,这种滨水景观设计要重点依托生态学,尤其是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关于城市意向与场所精神的经典理论,并结合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环境形象、大众行为心理等方面来统作为评判景观规划的基础。现代技术手段,如GAD,GIS等新技术,完全可以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更好的表达与评价手段。为了使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水、路、植被、山、石、建筑等元素更加充分融入基地场景,可以使用CAD,G1S等新技术,通过光线分析、视线分析、植物生长模拟等手段分析设计的不足,并进行相关论证和模型的模拟,以及进行动态调整。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景观设计,其中对水文,生态,景观,文脉等各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只有通过对生活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充分发掘,才能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设计,首先须将生态设计放在首要地位,水质的优化,驳岸的软化,水体的自净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周边用地性质及该滨河区域的功能定位,确定各个地块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系统,当然,不能脱离当地原有的文化与人文歷史,不能割裂传统。除了对过去的保留和再利用之外,还需要创造新的、现代的语言,来表达设计者对场所精神的体验,营造以“水”、“绿”为主题,“人、水、城市、生态”和谐共生的多自然河流。
参考文献
[1]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2015,17(3)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16,(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