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挽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ho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电影《香港制造》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意义,该电影从独特的人物视角,叙述了青春、死亡、城市三者之间的纽带关联,展示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矛盾与碰撞,从而表达了创作者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香港制造 死亡 成长 城市
  
  《香港制造》是陈果97年的影片,十年之后重温,依然震撼人心。当年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未有太多的感想,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正处在年少的轻狂与张扬的年代,如今,随着自己的青春一寸寸化为烟尘,对导演的良苦用心也就更能体会。
  
  青春之重与生命之轻
  
  青春,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死亡,每个生命的必然归宿,也是人类最沉重的话题。当青春与死亡并列时,必然产生悲剧的美。这就像日本文化中的菊与刀,是致柔与致刚的两个意象,而统一在一部电影中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和谐之美。
  影片中最美的一场戏是中秋,阿龙和阿屏跑到山顶的墓地去找阿姗的坟。几个年轻的身影像跃动的音符穿梭在山间,他们爬上墓碑大声呼喊着阿姗的名字。墓地本应该寂静与凄凉,然而中秋他们似乎未谙死亡的沉重,他们呼唤阿姗,像几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和同伴做着游戏。
  探讨青春与死亡的电影还有几部,我们不能不提到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青春残酷物语》更多地向我们展示了青春的放纵与堕落,《邦妮和克莱德》侧重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青年人的冲动与叛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描述了青春蒙昧而又沮丧的生活。虽然着力点不同,但是每一部影片都着重交待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归根结底悲剧还是来源于社会大环境。《邦妮和克莱德》是30年代美国青年的心灵写照,《青春残酷物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分别代表了60年代日本和台湾年轻人的心态。《香港制造》则是上个世纪末香港青年的一曲挽歌,透出的是青春的惨烈、绝望和不妥协,尽管这种坚决和彻底所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影片刚刚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女孩站在高楼上的场面,她面对教堂的十字架,毫不犹豫地纵身而下,这跳楼的一幕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是中秋的梦魇,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的结局。身患尿毒症的阿屏,她和中秋的爱情才刚刚开始,对爱情和生命充满着热望,却因为等不到合适的肾源死在中秋身边。有些痴呆的阿龙被黑社会的人像狗一样的打死。中秋的生活破碎了,社会和宗教都无法拯救他的生活,在杀死黑社会老大后,中秋在阿屏的墓前向自己扣动了扳机。四个年轻人不论是主动地选择死亡,还是被动地接受死亡,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他们都找不到出路。
  这便犹如一首乐曲,在刚刚进入华彩乐章的时候戛然而止,青春从此定格。“我们这样年轻就死了,所以我们永远这样年轻”这是只有青春才发出的声音。死亡总是来的是那样突然和猝不及防,在死亡面前,生命脆弱得像风中飘飞的纸片。
  
  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峙
  
  我们通常的说法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个偶像。在影片中父母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中秋的父亲在外面另组家庭,而且已经有了孩子,中秋的母亲为了每个月几千块的生活费忍气吞声,在不堪重负之下,抛下中秋,离家出走;阿屏的爸爸欠下高利贷却自己跑路,把债务留给阿屏的妈妈。收债的人三天两头找上门来。阿屏的妈妈虽然爱她,却经常打麻将,以此来麻醉自己的神经;阿龙有些痴呆,他的家人都不承认有这个人存在,阿龙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是最需要同情和关爱的人,但是除了中秋没有人同情他,关心他,连家人也拋弃了他。父母没有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安全,反而是苦难和危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榜样,然而榜样垮掉了,偶像坍塌了。
  师长同样地让几个年轻人失望了,他们费劲心机地找到了阿姗的恋人,也就是她的老师,并把阿姗的遗书交给他。她的老师根本就没有看遗书,便把信撕得粉碎,他不想听阿姗最后的心声或许他根本没有勇气打开那封信。阿姗的生命和爱情就像那撕碎的信一样,轻盈地在风中飘散了。老师的职责本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他的行为恐怕令中秋他们不解,阿姗誓死捍卫的爱情就这样被遗忘、被拒绝、被毁灭了。
  成人的世界也不能完全被否定,导演对成人表现出的是感同身受的同情。中秋的父亲未必不爱他,可能他有自己的苦衷:阿姗的老师也未必是缺乏责任感的人。然而这些是中秋所不能理解也不愿去理解的。试想,如果中秋不选择死亡,他迟早会步入成人的世界,也会重复同样的生活,我们不能肯定地说他会比自己的父亲做得更好。芸芸众生之中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继续活下去的,带着无邪的目光闯入成人的世界,然后发现自己一寸寸在陷落,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生存的规则。张爱玲在《年青的时候》里写到:只有年青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习惯的泥沼里。不结婚不生孩子,避免固定的生活也不中用。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我们或许已经步入或者陷落在这样的泥沼里,越是挣扎陷落得也就越快。
  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没有“成人”这个名词的,他们只知道“大人”和“小孩”,可是我们长到多大才觉得自己是大人呢?我们成人的时候是不是能以大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或许有些人觉得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大人”和“小孩”的概念也只是相对而言,在一个十岁的孩子看来,中秋他们已经是大人了,而且他们确实即将“成人”。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交界的年龄,中秋他们对于成人的世界也就愈加敏感,他在驻足,在观望,面对不堪的成人世界,他惶恐、不安,直至失望、绝望,他拒绝了成长,选择了死亡,如此的决然和彻底。
  
  被困与突围
  
  “网”是一种不安全的意象,我们为了自我保护把自己困在网中,同时也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网”的镜头,每家门口都安置了推拉的保险门,学校的围墙也是一张张大网,楼梯的扶手也是铁丝网构成的,一群花样的少年就在这城市之网中挣扎,最终被这张大网所吞噬。这些是有形之“网”,同时存在更多的则是无形之网,把我们深困其中,无法挣脱。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有这样一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世本身就是一张大网,我们都是网中之物。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逐渐地疏离。我们不禁怀念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质朴,人与人关系的亲密。陶渊明的时代工业文明时还没有到来,然而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却已经显现。无论怎样抗争,我们无法阻止时代发展的洪流,当工业文明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我们无处归隐。
  香港正是一个工业文明极其发达的大都市,处处充斥着物质的欲望。人们犹如工业流水线上的工人一般,似乎每个人都在按部就班和井然有序,然而貌似平静的表面下,隐匿着暴力与罪恶。主人公中秋就是生活在香港这样一座大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替代了本来的农田和绿地,他只有阿龙和阿屏能相互依偎,相互取暖,他像个无助的婴儿,诚惶诚恐地在这片土地上努力找寻自己的位置,最终他失败了,无法拯救,也无法被拯救,亲情、友情与爱情统统被摧毁。
  波谱艺术家西格尔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叫做《通行,不通行》,三个工人模样的人站在十字路口交通灯底下,表情冷漠,身体僵化,交通灯上写着“DON’T WALKWALK”。这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了,然而司空见惯并不代表正常。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的同类,我们却对另一个个体的存在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一顾。有位老师讲的好,即便是两只狗遇见了,也会相互叫两声或是咬两下吧。在我们人类这里,陌生人之间的相互致意,微笑和语言似乎已经变成奢侈和累赘。
  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群居的动物,正是因为互帮互助我们才得以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下繁衍生息。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貌似群居,然而感情的纽带正在日渐缺失:对门的邻居互不认识,老人病死在屋中多年无人知晓。我们的后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社会给予他们的是恐慌和不安,从懂事起他们就是通过安全门的猫眼来看外面的世界,人类相亲相爱的天性泯灭,最终毁灭我们的不是自然灾难,不是异类的攻击,而是人类自己。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考察了“静默”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几经“演变”的过程,试图通过对“静默”,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对白、无声、静音)的分析,总结它在电影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意义和对其价值进行界定。  【关键词】对白 静默 无声 静音处理    前 言    默片时代的创作为电影艺术积累了财富和理论基础,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工作者。他们留下了像《战舰波将金号》(爱森斯坦)、《母亲》(普多夫金)、《兵工厂》(杜甫
【摘要】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古典戏曲精神体现在四个方面1、讲究情韵和情调,具有抒情性特征;2、不太注重西方戏剧所特别重视的矛盾冲突的刻画,具有非情节性和散文化的特征;3、没有太过强烈的矛盾冲突,亦无曲折的情节,但往往具有传奇性特征;4、不太注重现实主义式的工笔描摹,具较强的写意性特征。以上抒情性、非情节性(散文化)、传奇性、写意性等四大特征,是中国古典戏曲相互关联的四大特征,虽不能说可以解释和概括所
[摘要]爱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影片的两种类型——战争片和灾难片中寻找爱情的足迹。在这两种类型片中,爱情不断遭遇死亡的考验,在这场生与死的考验中,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去面对,都是生命个体对于自身的一种诠释。  [关键词]生命 爱情 战争片 灾难片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吟唱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然而自古以来,对于生命和爱情的内涵又有几人能
[摘要]作为电影这门视听艺术中声音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中国电影音乐从简单到复杂、从短小到庞大、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过程,在经历了艰难与坎坷之后步入了目前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国电影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并借鉴和运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大胆其探索电影音乐作品,让音乐忠实于电影。21世纪的中国电影音乐必将焕发新的光彩,并为世界电影音乐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民族特色 音乐
近年来,对历史肆意进行“戏说”、“恶搞”似乎已成为影视热潮中的一种时尚,这一畸形现象的连年延续已严重挫伤了观众的收视热情。2006年以来,各类古装戏的收视率一直下滑,几个曾被电视台寄以厚望的古装大戏收视率甚至不到3%。这固然一方面跟电视剧定位不当有关,但另一方面更为直接的原因是观众对历史剧的审美疲惫。正是在这种历史剧持续低迷的状况下,由吴子牛执导。唐国强、陈宝国、聂远等一批颇具实力的中青年演员主演
摘要:中国动漫的发展,是一种催生剂成长起来的,也就造成营养不足,至今没有正统的成长路线,一段时间以来,外国的动漫产品和动漫形象,在国内有了一定影响。“一体”、“米老鼠”、“唐老鸭”等动漫明星也为不少观众喜爱。相比之下我国的动漫产业的发展比较滞后,产业链还很不成熟。国外动漫产业模式的建立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形成一套完整产业模式,而我们的动漫产业又不可能把国外的产业链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过来。要想在
摘要 “新西部人文电影”倾向于提出和展示西部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而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可以说是“新西部人文电影”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 新西部人文电影 贾樟柯 西部情结 纪实美学    一、简介西部片及新西部人文电影    众所周知,西部片类型是好莱坞电影中经典的电影类型之一,影片中许多拍摄技巧、影像风格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启迪了许多电影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中国也有自己
摘要:乡村露天电影曾是新时期农村民俗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开始走进农村,由于有满足民间喜庆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特性,露天电影在70年末迅速红火起来,成为婚嫁、寿辰、丧葬等红白喜事礼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复兴农村露天电影文化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露天电影 民俗    电影走进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上个世纪前五十年时间,电影基本上只是城里有闲阶层的“专利”,
[摘要]中国电影在其发展的100年间,凸现的是它的审美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但近20多年来却偏向了娱乐功能一端并日愈膨胀。作者认为,电影的娱乐化倾向,潜在着危机与危险,它不仅有可能使电影退化为单纯的娱乐手段,而且会刺激人们的娱乐需要。娱乐一旦成为人们的普遍需要,这架开动起来的机器就欲罢不能,让人们放弃精神追求而颓废。  [关键词]电影 娱乐化 享乐 退化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100年的发展历程,在
陳新浪  2015年,我奉命赴河南永城市茴村镇吕店村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几年来有收获,有喜悦,也有茫然,但更多的是坚强的信心。作为一名第一书记,我与吕店村的父老乡亲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熟悉到朋友,我完完全全融入到了这个大家庭。发展养殖业。 陈新浪 摄  吕店村共有贫困户16户35人,大多都是因病、因残或者因年龄大没有劳动力人员。贫困户王风光因为智障不知道钱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花钱,我就安排他的弟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