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方法问题,方法问题又能够引申出有关教育的其他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这种意识必须得到推广,缺少软实力的经济高速发展只能造就病态大国,而永远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文化强国!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中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D523.34
很早的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由于对现在的妻子有些不满意,一天,他按自己的想象成功雕造了一个美女,并且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译作“毕马龙效应”或“比马龙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通过小学教学上的一个实验得以验证后提出的,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被期望者的行为结果往往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也就是说,被信任有成功潜力的人更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而不被看好的人往往最终碌碌无为。因此,这个效应可谓“自证预言”的一种形式。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这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又与1968年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 “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这一效应在一些成功的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经验值得教育界借鉴。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的。”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的员工,才稳固地建立起了他们的钢铁王国。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家庭、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父母、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到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孩子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重视和鼓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和知识受到了尊重、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自己所做的努力为别人所肯定、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在这种情绪和精神的支持下,任何困难他们都愿意客服,学习自然而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人在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西方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很微妙,以一种渗透教学的方式把家长、老师等的这种“鼓励”、“暗示”渗透到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学习中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国现阶段教育方法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情况可以说不容乐观。家长对子女的成绩不满任意贬低孩子,“你不行”、“你比别人差的很远”、“你永远比不过谁谁”等的话语几乎整个贯穿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当中;重点中学、大学,重点班级、重点培养学生、ABC层次班级等的划分,甚至从幼儿园时就有体现,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可以另作研究,有其根源性的东西在里面。单讲这种做法所起到的“暗示”作用带来的结果,我们不难会得出结论:中国教育正在向着错误的方向畸形发展。青少年行凶、抢盗,过早性行为,自杀行为……问题少年数目不断增多,心理等疾病广泛存在,道德水平急速滑坡,甚至存在高学历高犯罪、低就业率,大学生兼职卖淫等不良的社会现象,没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真正“暗示”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要从小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或者在方式上并不能很好的被他们接受。这真的很可怕,人分贵贱等级是一个极大的“暗示”,更是儒家文化的败笔,我们作为中国人,没有很好的继承下其优秀的传统,反而任其糟粕愈演愈烈,这不是很好笑吗?
由此,我想用自己的文字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尽量少受外界错误导向的诱惑,有自己的思想与思考,致力于自己人格的完善并自己暗示自己;作为未来的家长,一定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多给他生活中的好的“暗示”,把他培养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格健全的社会人;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一定首先明确自己的责任,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巧妙的渗透到教学中去,从孩子做起,培养出健康的“花朵”;将来有幸作为一名教育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一定改革现在的教育机制,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让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作为一种必备的教师资格认证之一!
由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方法问题,方法问题又能够引申出教育的其他问题,解决这些也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这种意识必须得到推广,缺少软实力的经济高速发展只能造就病态大国,而永远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文化强国!因此,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采取各种可行措施来构建这种积极向上的教育形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让我们一起来做他们的皮格马利翁吧,让我们的孩子在欣赏期待的眼神中找到自信并展现自己最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皮格马利翁效应.陈敏.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7.
[2]沟通的艺术. 戴尔·卡耐基著,杨凤侠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6.
[3]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松下幸之助.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9.
[4]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丁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中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D523.34
很早的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由于对现在的妻子有些不满意,一天,他按自己的想象成功雕造了一个美女,并且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译作“毕马龙效应”或“比马龙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通过小学教学上的一个实验得以验证后提出的,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被期望者的行为结果往往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也就是说,被信任有成功潜力的人更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而不被看好的人往往最终碌碌无为。因此,这个效应可谓“自证预言”的一种形式。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这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又与1968年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 “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这一效应在一些成功的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经验值得教育界借鉴。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的。”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的员工,才稳固地建立起了他们的钢铁王国。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家庭、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父母、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到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孩子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重视和鼓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和知识受到了尊重、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自己所做的努力为别人所肯定、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在这种情绪和精神的支持下,任何困难他们都愿意客服,学习自然而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人在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西方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很微妙,以一种渗透教学的方式把家长、老师等的这种“鼓励”、“暗示”渗透到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学习中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国现阶段教育方法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情况可以说不容乐观。家长对子女的成绩不满任意贬低孩子,“你不行”、“你比别人差的很远”、“你永远比不过谁谁”等的话语几乎整个贯穿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当中;重点中学、大学,重点班级、重点培养学生、ABC层次班级等的划分,甚至从幼儿园时就有体现,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可以另作研究,有其根源性的东西在里面。单讲这种做法所起到的“暗示”作用带来的结果,我们不难会得出结论:中国教育正在向着错误的方向畸形发展。青少年行凶、抢盗,过早性行为,自杀行为……问题少年数目不断增多,心理等疾病广泛存在,道德水平急速滑坡,甚至存在高学历高犯罪、低就业率,大学生兼职卖淫等不良的社会现象,没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真正“暗示”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要从小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或者在方式上并不能很好的被他们接受。这真的很可怕,人分贵贱等级是一个极大的“暗示”,更是儒家文化的败笔,我们作为中国人,没有很好的继承下其优秀的传统,反而任其糟粕愈演愈烈,这不是很好笑吗?
由此,我想用自己的文字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尽量少受外界错误导向的诱惑,有自己的思想与思考,致力于自己人格的完善并自己暗示自己;作为未来的家长,一定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多给他生活中的好的“暗示”,把他培养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格健全的社会人;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一定首先明确自己的责任,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巧妙的渗透到教学中去,从孩子做起,培养出健康的“花朵”;将来有幸作为一名教育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一定改革现在的教育机制,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让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作为一种必备的教师资格认证之一!
由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方法问题,方法问题又能够引申出教育的其他问题,解决这些也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这种意识必须得到推广,缺少软实力的经济高速发展只能造就病态大国,而永远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文化强国!因此,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采取各种可行措施来构建这种积极向上的教育形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让我们一起来做他们的皮格马利翁吧,让我们的孩子在欣赏期待的眼神中找到自信并展现自己最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皮格马利翁效应.陈敏.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7.
[2]沟通的艺术. 戴尔·卡耐基著,杨凤侠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6.
[3]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松下幸之助.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9.
[4]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丁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