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率升高在诊断恙虫病中的意义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q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率升高对恙虫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已明确诊断的40例恙虫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分别记录两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减少率,以及异常淋巴细胞水平和检出率,观察组经多西环素治疗5~10d后,复查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减少率,以及异常淋巴细胞水平和检出率。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率为87.50%(35/40),异常淋巴细胞检出率为92.50%(37/4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减少率、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率升高对恙虫病有重要诊断意义,检测手段方便快捷,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恙虫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5-15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significance of eosinophilia and abnormal lymphocyte detection rate in scrub typhus. Methods 40 cases of diagnosed scrub typhu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other 40 healthy subjects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Before treatment,the levels of eosinophils and the rate of reduction,the levels of abnormal lymphocytes and the rate of detection were recorded in the two groups.After treatment with doxycycline for 5-10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levels of eosinophils and the rate of reduction,the levels of abnormal lymphocytes and the rate of detection were examined. Results Before the treatment,the rate of eosinophils redu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7.50% (35/40),the detection rate of abnormal lymphocytes was 92.50%(37/40),eosinophil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percentage of abnormal lymphocy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After the treatment,the eosinophil cou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5),the rate of reduction,the percentage of abnormal lymphocyte and the detec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Eosinophilia and abnormal lymphocyte detection rate has important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for tsutsugamushi disease.Detection means are convenient and fast.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Eosinophils;Abnormal lymphocyte;Scrub typhus;Diagnosis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该病潜伏期约5~20天,临床表现多以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为主,起病急且其他脏器合并症多,严重者可因心肺肾脏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2]。临床通常采用外-斐试验(变形杆菌凝集
  试验)、病原体分离等方法诊断恙虫病[3]。但实际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且检测条件要求高、技术难度大、费用昂贵,故無法在基层医院普及[4]。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嗜酸性粒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与恙虫病存在密切关联[5]。所以笔者选择恙虫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对恙虫病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已明确诊断的40例恙虫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2008年第七版《传染病学》中恙虫病的诊断标准[6]。患者均有高热(体温>38.5℃,热程1~2周)和焦痂(头颈部10例、双腋下8例、四肢9例、腹股沟6例、胸背部4例、其他部位3例),经血培养未发现细菌,外-斐试验均在1:160以上,经多西环素治疗5~10d后均有效,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罹患其他脏器严重合并症,阿奇霉素药物过敏,不能配合治疗。该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3.1±9.2)岁,男18例,女22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4.2±9.6)岁,男23例,女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在清晨使用相同血球分析仪BC-3000Plus(迈瑞,型号:Sysmex XN2000)检测血常规,记录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减少率,同时血涂片观察异常淋巴细胞,记录所占百分比和检出率。检测结束后,观察组使用多西环素片(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51021752)治疗5~10d,具体方法:餐后2h用温水吞服,100mg/次,每12小时一次。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和血涂片。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减少率及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治疗前两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
  治疗前通过血常规及血涂片分析,观察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情况比较
  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情况,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减少率、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检出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恙虫病又名未丛林斑疹伤寒,系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为恙螨幼虫,具有明显区域性和季节性,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7]。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为5~20天左右。临床多急性起病,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叮咬处焦痂等症状为主,对多脏器功能损伤大[8]。病理变化主要是局灶性或广泛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脑、心、肝、肾最显著,血管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严重者可见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及血管壁坏死破裂[9]。临床现主要通过外-斐反应、补体结合实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病原体分离等方法确诊,但由于实验室条件要求高、技术操作复杂、实际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费用昂贵,难以在基层推广[10]。根据文献报道,嗜酸性粒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与恙虫病关系密切,因此本研究选择40例恙虫病患者和40例健康者,观察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在恙虫病患者中的表达。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一种,胞内具有粗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呈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11]。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12]。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杆状,革兰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为紫红色,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据文献显示,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的胞质内细胞核的一侧,长可见呈团丛状分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在常规血象检查中,白细胞总数常减少,但亦可正常或升高,分类伴核左移,因此特异型不高。此外,现临床常应用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为恙虫病诊断提供依据,具体原理为:患者血清中的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体能够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作用。同理还可采用补体结合实验、免疫荧光抗体实验、斑点酶免疫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病源体分离等方法帮助诊断。在本研究中主要应用嗜酸性粒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来帮助诊断恙虫病。治疗前恙虫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健康者,减少率显著高于健康者,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者占82.50%(33/40),说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对其他疾病意义甚小,但在恙虫病中该特点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高特异性。经治疗后,实验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减少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说明随着病原体被消灭,嗜酸性粒细胞趋于正常值,证明嗜酸性粒细胞对恙虫病具有良好灵敏度和同步性,不仅有助于诊断恙虫病,还可较准确判断目前病情和治疗有效情况。
  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为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机合成大量RNA,使淋巴细胞在分裂中向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13]。这种转化使得一场淋巴细胞出现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松散、胞浆量增多、呈深蓝色,形似浆细胞[14]。常见于病毒感染,偶见于药物过敏性疾病或疟疾[15]。在本实验中,治疗前恙虫病患者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者,且为所有检测指标中改变最显著项,提示对恙虫病具有良好特异性。经治疗后,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检出率均显著降低,再次说明对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减少有良好灵敏度。
  综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异常淋巴细胞的检出率升高对恙虫病有重要诊断意义,检测手段方便快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慧,毕振旺,寇增强,等.山东省2006-2014年秋冬型恙虫病空间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5):682-685.
  [2] 孙明,汪东亮,赵春云,等.宿迁地区32例恙虫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6): 639-641.
  [3] 杨丽,毕振旺,赵仲堂,等.恙虫病诊断技术及其新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32(2):124-128.
  [4] 徐翼,周淑如.恙虫病诊治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0):732-736.
  [5] 李华,周红辉,吕敏艳,等.72例恙虫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30-32.
  [6] 周靖.恙虫病并发肝损害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99-100.
  [7] 孙烨,方立群,曹务春,等.山东、安徽、江苏省2006-2013年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8):1112-1116.
  [8] 曹欣,吴跃,洪文昕,等.84例恙虫病临床特点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3,26(1):50-52.
  [9] 張银华,连江山,黄建荣等.浙江地区恙虫病22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32(3):172-173.
  [10] 王畅,谢宝辉,刘俊涛,等.外斐氏反应诊断恙虫病的临床不足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2): 149-150,151.
  [11] 邱迟娥,殷应勇.某市恙虫病患者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5):184-185.
  [12] 谢容根,张丽华.恙虫病62例临床特征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z2):86-89.
  [13] 李冬冬,赵守松.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在恙虫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8):1111-1113.
  [14] 陈家盛,吴华.异常淋巴细胞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对于恙虫病诊断的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191-192.
  [15] 秦锐莲.阿奇霉素与氯霉素治疗恙虫病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83-84.
  (收稿日期:2017-05-09)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酪酸梭菌对RSV感染的哮喘小鼠模型气道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C)、模型组(PC)、酪酸梭菌治疗组(LS),每组12只。除对照组(NC)以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在哮喘模型建立后第二日用RSV隔日滴鼻,连续3次,复制急性病毒感染哮喘模型。对照组(NC)采用生理盐水替代卵清蛋白和
期刊
[摘要] 目的 觀察辅助性T 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erg)免疫失衡在来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时的作用,探讨血清中期因子(MK)和Th17/调节性T细胞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 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8例,分为活动组和非活动组,DAS28≤3.2为非活动组,DAS28>3.2为活动组,另将3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活动组
期刊
[编者按]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机制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突破现有疾病诊疗技术的局限性,为提高我国疾病防治水平提供科技支撑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始终是临床医师、基础研究者们共同的追求。  7月14日~16日,“2017年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年会”在北京隆重举办。作为我国临床免疫学界的年度盛会,本次大会延续了以往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学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影响。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6个月我院收治的66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乙组在甲组基础上术前给予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麻醉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对甲组和乙组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进行分析,乙组的用量少于甲组,麻醉前后的平均动脉压进行分析,手术结束后,乙组的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 2016年12月于我院行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780例,根据晚孕期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分为治愈组与未治愈组,对两组患者不同孕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子痫前期发生情况以及血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两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子痫前期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 ~ 12月住院进行输液治疗患者480例和护士16名,按照参加品管圈活动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活动前)为2015年3~6月住院患者236例和护士8名,观察组(活动后)为2015年7~12月参加品管圈活动的244例患者和护士8名,开展“降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率”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的8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超声造影应用于患者的早期诊断之中。不同分化程度癌超声造影时间分析、增强CT与超声造影诊断率比较、造影前后超声诊断评分比较。 结果 (1)高分化癌与中-低分化癌在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癌开始消退时间显著高于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对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方式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日间护理采用护理风险安全管理模式法(实施后),2013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方法(实施前),科室自行制定调查问卷,观察实施前后护理投诉、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并对护理满意度、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等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实施安全管理模式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共102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在膝关节镜下采取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膝关节镜下采取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全面护理基础上加用红椒通络汤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4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全面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红椒通络汤熏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内瘘血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的情况。 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