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像正逐步代替语言来构建意义,人类也正使用多种模态资源来完成意义表征,进而达到交际目的。本文旨在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系列动态视频为研究对象,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来对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视觉语法
1 引言
在当今话语分析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通过单一语言方式的研究并不能满足人们对话语深入和全面的探索。《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秀电视纪录片,其用精致的画面、巧妙的构图展现人们日常饮食生活。因此本文以优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 《舌尖上的中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典型的多模态视频资源,其意义建构过程涉及视觉、言语、听觉等多种模态形式。本文以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选取《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语料,将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结合到一起,分析图像、文本、语言、动作等多种模态是如何融合在一起构建整体意义的。
2.1 再现意义
图像的再现意义由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个主要部分构成,符号资源可以客观地反馈真实世界的模态与事物之间的关联(许云伟,肖甜田,2021)。
2.1.1 叙事再现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当中有一幅画面,树江正在认真地将自制的盐均匀地涂抹到晾好的猪腿上,这幅画面中有两个参与者:树江和火腿。树江将盐巴涂抹在火腿上时通过手部动作形成矢量。在《主食的故事》当中,这幅画面是由一个不及物的反应性动作所构成的。老黄是唯一的参与者,其目光是矢量的发出者。
2.1.2 概念再现
在“豆腐的故事”当中,豆腐在统一颜色、尺寸和框架下排列起来,井井有序。由图可以判断出这是一种隐式的分类过程,有助于缩小观众和食物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当中有关“年糕”的相关系列故事中,这一系列画面共同构成了象征过程,这种家庭关系强调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人际交往温情,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
2.2 互动意义
2.2.1 接触
宣传片中主要以提供类图像为主。在《舌尖上的中国》当中大部分画面都属于提供类画面,即图像观看者只是图像信息的接收者(严慧仙,2015)。在一定程度上说,提供类接触比索取类信息更真实,也更能使观看者产生情感共鸣。
2.2.2 距离
社会距离在揭示社会关系和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远距离图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图像设计者多次对美食和原材料等物体和制作过程采用特写镜头。
2.2.3视角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涉及到所谓参与者共同出现在同一画面中时,特别是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图像设计者会采用平视的视角进行拍摄,使得观看者产生情感共鸣。
2.2.4 情态
情态是指图画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比如颜色、色彩饱和度等。根据使用程度不同,一般分为高饱和的高感官情态、色彩不太饱和的中感官情态和单一色彩的低感官情态(桑修月,2020)。《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视频色彩丰富,以高亮度和高饱和色彩画面居多。
2.3 构图意义
构图体现的是整体语篇意义的构成。图像的观看者聚焦动态模型的空间布局,确立总体的基调,有利于判断全局构图思路。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显著值和取景等将不同意义中的各元素相互关联。
2.3.1显著性
显著性体现在图像的生产者差异化地设计客体的位置、客体的大小以及客体的亮度中,以博取受众的眼球。这一部分类似于互动意义分析中模态部分的色彩分析。
2.3.2 取景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特色美食,每一处的取景都是具有当地特色,使得受众印象深刻。
3 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系列视频通过强化、突出视觉模态,加之与听觉模态和语言模态的结合与互补,充分运用了图像、音乐、文字、色彩和动作等多种符号要素的整合,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来表达意义,实现了多种模态间的互动。本文基于《舌尖上的中国》多模态话语建构特点的分析,并证实了多模态符号能生动地再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激发观看者的情感共鸣。《舌尖上的中国》用现代化的方式展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可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许云伟,肖甜田.视觉语法视角下城市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04):104-106.
[2]严慧仙.多模态视频话语分析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03:69-74.
[3]桑修月.多模态语篇互动意义构建研究——以李子柒系列视频为例[J].外文研究,2020,8(04):26-32.
作者简介:赵开心(1998.07-),女,满族,辽宁凌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视觉语法
1 引言
在当今话语分析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通过单一语言方式的研究并不能满足人们对话语深入和全面的探索。《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秀电视纪录片,其用精致的画面、巧妙的构图展现人们日常饮食生活。因此本文以优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 《舌尖上的中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典型的多模态视频资源,其意义建构过程涉及视觉、言语、听觉等多种模态形式。本文以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选取《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语料,将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结合到一起,分析图像、文本、语言、动作等多种模态是如何融合在一起构建整体意义的。
2.1 再现意义
图像的再现意义由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个主要部分构成,符号资源可以客观地反馈真实世界的模态与事物之间的关联(许云伟,肖甜田,2021)。
2.1.1 叙事再现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当中有一幅画面,树江正在认真地将自制的盐均匀地涂抹到晾好的猪腿上,这幅画面中有两个参与者:树江和火腿。树江将盐巴涂抹在火腿上时通过手部动作形成矢量。在《主食的故事》当中,这幅画面是由一个不及物的反应性动作所构成的。老黄是唯一的参与者,其目光是矢量的发出者。
2.1.2 概念再现
在“豆腐的故事”当中,豆腐在统一颜色、尺寸和框架下排列起来,井井有序。由图可以判断出这是一种隐式的分类过程,有助于缩小观众和食物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当中有关“年糕”的相关系列故事中,这一系列画面共同构成了象征过程,这种家庭关系强调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人际交往温情,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
2.2 互动意义
2.2.1 接触
宣传片中主要以提供类图像为主。在《舌尖上的中国》当中大部分画面都属于提供类画面,即图像观看者只是图像信息的接收者(严慧仙,2015)。在一定程度上说,提供类接触比索取类信息更真实,也更能使观看者产生情感共鸣。
2.2.2 距离
社会距离在揭示社会关系和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远距离图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图像设计者多次对美食和原材料等物体和制作过程采用特写镜头。
2.2.3视角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涉及到所谓参与者共同出现在同一画面中时,特别是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图像设计者会采用平视的视角进行拍摄,使得观看者产生情感共鸣。
2.2.4 情态
情态是指图画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比如颜色、色彩饱和度等。根据使用程度不同,一般分为高饱和的高感官情态、色彩不太饱和的中感官情态和单一色彩的低感官情态(桑修月,2020)。《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视频色彩丰富,以高亮度和高饱和色彩画面居多。
2.3 构图意义
构图体现的是整体语篇意义的构成。图像的观看者聚焦动态模型的空间布局,确立总体的基调,有利于判断全局构图思路。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显著值和取景等将不同意义中的各元素相互关联。
2.3.1显著性
显著性体现在图像的生产者差异化地设计客体的位置、客体的大小以及客体的亮度中,以博取受众的眼球。这一部分类似于互动意义分析中模态部分的色彩分析。
2.3.2 取景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特色美食,每一处的取景都是具有当地特色,使得受众印象深刻。
3 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系列视频通过强化、突出视觉模态,加之与听觉模态和语言模态的结合与互补,充分运用了图像、音乐、文字、色彩和动作等多种符号要素的整合,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来表达意义,实现了多种模态间的互动。本文基于《舌尖上的中国》多模态话语建构特点的分析,并证实了多模态符号能生动地再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激发观看者的情感共鸣。《舌尖上的中国》用现代化的方式展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可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许云伟,肖甜田.视觉语法视角下城市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04):104-106.
[2]严慧仙.多模态视频话语分析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03:69-74.
[3]桑修月.多模态语篇互动意义构建研究——以李子柒系列视频为例[J].外文研究,2020,8(04):26-32.
作者简介:赵开心(1998.07-),女,满族,辽宁凌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