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制定下发,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者们转变思维的要求也越发迫切。如何由“我教你学”变为“教学相长”,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我们广大教育战线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下,已经卓有成效。作为一名彝族地区的一线工作者,也颇感压力之大。下面我们以彝族地区为例,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找到适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
1.口语使用能力
普通话口语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自然也就成为学校的教学重点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此同时加强他们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普遍由于信息闭塞导致文化底子薄,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而这些地区的很多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味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形中将学生与实际生活隔离开来,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能力。这里所说的口语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听得懂说得出,还要包括他们的用词谈吐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和汉语有巨大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对于汉语口语能力的学习中一定会觉得很有难度。因而,在口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汉语的基础知识学习。在小学低龄阶段,首先强调汉语拼音的学习,然后关注学生对汉语文字的认知和运用。最终要使学生做到发音准确,能读、会写、会用学过的汉字。
2.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传达形式在一个界面上相互组合之后,形成文、声、图、像、影并茂,达到运用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
在上述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比较大,以彝族地区为例,学生们并不是从小就接触和使用汉语的,换句话说,汉语对大多数彝族学生们来说相当于一门“外语”,学生们觉得汉语艰涩难懂也是自然的事。尤其是小学生,汉语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这时如果能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通过文字、声音的结合,形象生动的图片,以及声情并茂的影片,这样大量的信息不但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反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立体地、全方位地了解汉文化,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喜爱汉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汉语,显然事半功倍。如在学习《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浮力巧妙捞起铁牛的过程,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我国古代的伟大智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探索精神。
二、培养民族团结的思想
最新下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行的是平等的民族政策。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的任务,还要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互理解,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表现民族间美好感情的文章,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蕴含在文章中民族团结的内涵,并传达给学生。以课文《草原》为例,不仅描绘了蒙古大草原的瑰丽风光,而且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蒙古族与汉族之间亲密的关系。课文中种种描写,最后都凝结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思考文中蒙汉同胞的所见所感,让学生领会民族团结的情怀。
当然,还在不断完善的语文教材对少数民族文化还没有足够重视,教材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涉及并不够多,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直接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只有9篇,约占教材课文总数的1.76%。而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一至五年级有课文共370篇,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只有6篇,只占课文总数的1.62%。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强势文化对相对弱势文化的尊重,也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使双方文化共同发展,与此同时,更好地搞好汉语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课本资源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一线教师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跟本民族文化相关的教学材料。虽然在彝族地区的老师相比汉区老师的教育教学要难点,但是我相信工作在彝区的每一位同仁都会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找到适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
1.口语使用能力
普通话口语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自然也就成为学校的教学重点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此同时加强他们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普遍由于信息闭塞导致文化底子薄,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而这些地区的很多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味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形中将学生与实际生活隔离开来,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能力。这里所说的口语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听得懂说得出,还要包括他们的用词谈吐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和汉语有巨大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对于汉语口语能力的学习中一定会觉得很有难度。因而,在口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汉语的基础知识学习。在小学低龄阶段,首先强调汉语拼音的学习,然后关注学生对汉语文字的认知和运用。最终要使学生做到发音准确,能读、会写、会用学过的汉字。
2.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传达形式在一个界面上相互组合之后,形成文、声、图、像、影并茂,达到运用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
在上述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比较大,以彝族地区为例,学生们并不是从小就接触和使用汉语的,换句话说,汉语对大多数彝族学生们来说相当于一门“外语”,学生们觉得汉语艰涩难懂也是自然的事。尤其是小学生,汉语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这时如果能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通过文字、声音的结合,形象生动的图片,以及声情并茂的影片,这样大量的信息不但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反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立体地、全方位地了解汉文化,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喜爱汉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汉语,显然事半功倍。如在学习《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浮力巧妙捞起铁牛的过程,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我国古代的伟大智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探索精神。
二、培养民族团结的思想
最新下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行的是平等的民族政策。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的任务,还要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互理解,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表现民族间美好感情的文章,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蕴含在文章中民族团结的内涵,并传达给学生。以课文《草原》为例,不仅描绘了蒙古大草原的瑰丽风光,而且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蒙古族与汉族之间亲密的关系。课文中种种描写,最后都凝结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思考文中蒙汉同胞的所见所感,让学生领会民族团结的情怀。
当然,还在不断完善的语文教材对少数民族文化还没有足够重视,教材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涉及并不够多,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直接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只有9篇,约占教材课文总数的1.76%。而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一至五年级有课文共370篇,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只有6篇,只占课文总数的1.62%。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强势文化对相对弱势文化的尊重,也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使双方文化共同发展,与此同时,更好地搞好汉语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课本资源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一线教师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跟本民族文化相关的教学材料。虽然在彝族地区的老师相比汉区老师的教育教学要难点,但是我相信工作在彝区的每一位同仁都会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