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光不经意间穿越了80多年,鲁迅的形象仍然是新世纪的热点。从小到大的课堂中,老师总会冠以鲁迅先生“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三重美名。所以在我们心中不鸣深深地树立了“高大全”的形象。但除此之外,鲁迅其实还有被遗忘的另一面。鲁迅其实也是凡人。“文人”“思想家”“战士”“凡人”多重面目,如同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这最外的一层——“凡人”。
关键词:鲁迅;金钱观
前言
鲁迅的确是一位战士,但是战士也需要生活。鲁迅一直独立思考着人的物质生存问题。金钱便是物质生存问题的关键。不同于一些作家文人自恃风雅清高,称金钱为俗物,身为大作家、大文人的鲁迅,偏偏对金钱表现出了足够的理解与重视,他从不避讳钱的问题。
一、金钱观
鲁迅说凡是不重视钱的人,都是没有饱尝饿的经历,才会大放厥词。所以鲁迅采取的措施就是先饿他一天看看。鲁迅的思想的确深刻,但他讲的却也是一些普通的人生道理。
自古以来,“视金钱如粪土者有之,舍金钱而取义者有之,见钱眼开者有之”。而鲁迅能冲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说教。他不否认金钱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础需要。由于家庭成员比较多,当时家庭所有的开销都要鲁迅一人担当,所以他非常看重钱也无可厚非。
固定的薪水,讲课费,稿费是鲁迅先生三笔主要的收入。陈明远先生依据《鲁迅日记》替鲁迅算了一笔帐,从1912年到1936年间鲁迅总收人折合人民币至少400万,平均月收人1.4万左右,通过替鲁迅先生算账,陈先生得到结论,“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尽管这种算法不一定十分精确,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鲁迅当时的经济状况。这三笔收人中后两个是不固定的,所以他就很看重那个固定的薪水。
鲁迅日记里经常写的是钱,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天天记账,一听说单位发工资了,赶快跑去领。假如说哪个书商剥削了他的稿费,他马上跟人家打官司,剥削工资可不行。鲁迅薪水很高,他挣钱很多,可问题是工资经常发不下来,这工资表上写的工资是很高,但不是老能发,有时候只发三折而且是不见得都能领到,早来的早领,晚来的没有,所以鲁迅跑着去领工资。鲁迅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八所学校兼课,一个礼拜他跑八个学校兼课,当钟点教师。很长时间在教育部任职,鲁迅每个月也非常重视这300大洋。即使国民党白给他钱,他仍旧照拿不误。拿钱是因为自己对他有好处,该拿;骂人是因为政府做坏事,该骂。拿钱与骂人两不相误,的确是鲁迅的金钱智慧。
二、文学世界之金钱观
生活中如此,文学世界里也是一样。
先生的杂文、演讲、书信等,更是常常涉及与钱相关的话题,有时甚至毫不隐晦地强调金钱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向不同的对象一再表示这样的意思:“处在这个时代,人与人的相挤这么凶,每个月的收入应该储蓄一半,以备不虞。”“我们有钱的时候,用几个钱不算什么;直到没有钱,一个钱都有它的意味。”
鲁迅——以金钱衡量物的尺度的凡人,但又有着对金钱价值独特思考的不平凡。金钱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分子是否能够实现人生理想。
正如《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所表达的,女性同样需要拥有金钱话语。《伤逝》中,涓生与子君是真情相爱,两情相悦的,但是脱离了物质基础,个人的爱情幸福是没有保障的。婚后的涓生勤勉地工作,认真地做事,然而封建势力没有放过他,他被解聘了。断绝了一切的经济来源,对他们的爱情是严峻的考验。可惜的是,尽管涓生也清醒地认识到,逆境中必须“振作”,而且要有“新精神”。这是那个时代小资产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而作为新女性的子君,最终被丈夫残忍地送回了那个黑暗的牢笼。她能够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爱情,但逃不过金钱的戏弄。
写“知识分子”,写“病态社会”里人的金钱苦病,写人生的虚无,写无家可归、无处可依的漂泊感,写鲁迅自己心底的绝望与荒凉。知识分子清醒理性的金钱观念与周围的群众形成了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孤独处境和失败命运。《孤独者》中,魏连殳对生活有着清醒而深刻的体认,然而他还在积极地探寻人生的意义,为了自己和朋友还要顽强地“活下去”,视情感的价值高于金钱,对房东的孩子也还发自内心地喜欢,只要看到他们,阳光便会照进他的心灵和他的生活,就会驱逐弥漫在身边浓重的“冷气”。他虽然高傲,但与环境也会暂时地妥协,祖母去世他同意宗族的安排,他“像一匹受伤的狼”似的恸哭,既是自身苦痛的外化,当然也包含了对祖母至孝的倾诉。他反抗封建礼教却保留了其中基本的道德内涵。他虽悲观失望,却心存希望地苦苦“寻路”。
然而,魏连殳周围绝大多数人最看重的却是金钱,一旦魏连殳穷困潦倒,黑暗的现实便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他成了绝望的孤独者。
在走投无路的极端苦闷之中,魏连殳采用了极端的复仇方式,向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最后的抗争。他做了顾大帅的顾问后,开始了他表面的荣华富贵,原先远他而去的孩子们、亲戚们和房东等人又急速地送上了谄媚的笑脸和不停的磕头和打拱。他以毒攻毒,给压迫者以压迫,给侮辱者以侮辱。他践踏了所有的“敌人”,他胜利了。然而他却成为金钱真正的奴隶,是他真正的失败,因为他已经躬行了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除了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的复仇是以金钱观念的扭曲、人格尊严和生命信仰的沦陷、人格尊严和生命信仰的沦陷为代价的。他在这种绝望的反抗中麻醉自己,蹒跚地走向灵魂的死亡和生命的终结。
《白光》,一看题目就觉得特有意思。这里认为白光便是金钱之光,正如古时银锭的颜色反射出的也是白光。陈士成这一天的经历与悲剧,不仅是他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人生缩影。这代表了鲁迅对一类人的观察,对社会金钱观的思考,不尽悲凉。
鲁迅先生的不平凡不在于他对金钱如何重视,而是他对金钱多重现代性内涵的一种心理体验,因为我们不能排除金钱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来为高尚的事业服务,而鲁迅在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样做的,尽管这样做会面临重重困难。
不再是那个得知要去书塾而不能常到百草园时发出“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鲁迅;不再是那个感叹“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迟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鲁迅,而是藏在字里行间的有着冷厉刀光和尖锐批判的鲁迅,而是对病态社会的无情和彻底揭露,对金钱准确而深刻的拿捏的鲁迅。
总结
鲁迅的确看中金钱,但又处处凌驾于金钱之上:他是郁达夫笔下收留青年学生又无条件支付工资的好老师;他是郑振铎回忆中彻夜帮学生改稿子的好师长;他是荆有麟先生《鲁迅回忆断片》中给傲慢学生修破鞋的好好先生。可以慷慨解囊,無私资助和扶持进步的青年作家与正义的文学事业。这恰恰就是鲁迅先生,字字珠玑。
鲁迅是凡人,于平白之处见惊奇。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薛毅,钱理群.《孤独者》[J].鲁迅研究月刊,1994,(7).
[3]程麻:鲁迅传记的新收获[J].读书,2007(3).
[4]陈新.胡适与金钱[J].书屋,2007(1).
关键词:鲁迅;金钱观
前言
鲁迅的确是一位战士,但是战士也需要生活。鲁迅一直独立思考着人的物质生存问题。金钱便是物质生存问题的关键。不同于一些作家文人自恃风雅清高,称金钱为俗物,身为大作家、大文人的鲁迅,偏偏对金钱表现出了足够的理解与重视,他从不避讳钱的问题。
一、金钱观
鲁迅说凡是不重视钱的人,都是没有饱尝饿的经历,才会大放厥词。所以鲁迅采取的措施就是先饿他一天看看。鲁迅的思想的确深刻,但他讲的却也是一些普通的人生道理。
自古以来,“视金钱如粪土者有之,舍金钱而取义者有之,见钱眼开者有之”。而鲁迅能冲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说教。他不否认金钱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础需要。由于家庭成员比较多,当时家庭所有的开销都要鲁迅一人担当,所以他非常看重钱也无可厚非。
固定的薪水,讲课费,稿费是鲁迅先生三笔主要的收入。陈明远先生依据《鲁迅日记》替鲁迅算了一笔帐,从1912年到1936年间鲁迅总收人折合人民币至少400万,平均月收人1.4万左右,通过替鲁迅先生算账,陈先生得到结论,“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尽管这种算法不一定十分精确,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鲁迅当时的经济状况。这三笔收人中后两个是不固定的,所以他就很看重那个固定的薪水。
鲁迅日记里经常写的是钱,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天天记账,一听说单位发工资了,赶快跑去领。假如说哪个书商剥削了他的稿费,他马上跟人家打官司,剥削工资可不行。鲁迅薪水很高,他挣钱很多,可问题是工资经常发不下来,这工资表上写的工资是很高,但不是老能发,有时候只发三折而且是不见得都能领到,早来的早领,晚来的没有,所以鲁迅跑着去领工资。鲁迅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八所学校兼课,一个礼拜他跑八个学校兼课,当钟点教师。很长时间在教育部任职,鲁迅每个月也非常重视这300大洋。即使国民党白给他钱,他仍旧照拿不误。拿钱是因为自己对他有好处,该拿;骂人是因为政府做坏事,该骂。拿钱与骂人两不相误,的确是鲁迅的金钱智慧。
二、文学世界之金钱观
生活中如此,文学世界里也是一样。
先生的杂文、演讲、书信等,更是常常涉及与钱相关的话题,有时甚至毫不隐晦地强调金钱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向不同的对象一再表示这样的意思:“处在这个时代,人与人的相挤这么凶,每个月的收入应该储蓄一半,以备不虞。”“我们有钱的时候,用几个钱不算什么;直到没有钱,一个钱都有它的意味。”
鲁迅——以金钱衡量物的尺度的凡人,但又有着对金钱价值独特思考的不平凡。金钱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分子是否能够实现人生理想。
正如《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所表达的,女性同样需要拥有金钱话语。《伤逝》中,涓生与子君是真情相爱,两情相悦的,但是脱离了物质基础,个人的爱情幸福是没有保障的。婚后的涓生勤勉地工作,认真地做事,然而封建势力没有放过他,他被解聘了。断绝了一切的经济来源,对他们的爱情是严峻的考验。可惜的是,尽管涓生也清醒地认识到,逆境中必须“振作”,而且要有“新精神”。这是那个时代小资产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而作为新女性的子君,最终被丈夫残忍地送回了那个黑暗的牢笼。她能够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爱情,但逃不过金钱的戏弄。
写“知识分子”,写“病态社会”里人的金钱苦病,写人生的虚无,写无家可归、无处可依的漂泊感,写鲁迅自己心底的绝望与荒凉。知识分子清醒理性的金钱观念与周围的群众形成了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孤独处境和失败命运。《孤独者》中,魏连殳对生活有着清醒而深刻的体认,然而他还在积极地探寻人生的意义,为了自己和朋友还要顽强地“活下去”,视情感的价值高于金钱,对房东的孩子也还发自内心地喜欢,只要看到他们,阳光便会照进他的心灵和他的生活,就会驱逐弥漫在身边浓重的“冷气”。他虽然高傲,但与环境也会暂时地妥协,祖母去世他同意宗族的安排,他“像一匹受伤的狼”似的恸哭,既是自身苦痛的外化,当然也包含了对祖母至孝的倾诉。他反抗封建礼教却保留了其中基本的道德内涵。他虽悲观失望,却心存希望地苦苦“寻路”。
然而,魏连殳周围绝大多数人最看重的却是金钱,一旦魏连殳穷困潦倒,黑暗的现实便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他成了绝望的孤独者。
在走投无路的极端苦闷之中,魏连殳采用了极端的复仇方式,向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最后的抗争。他做了顾大帅的顾问后,开始了他表面的荣华富贵,原先远他而去的孩子们、亲戚们和房东等人又急速地送上了谄媚的笑脸和不停的磕头和打拱。他以毒攻毒,给压迫者以压迫,给侮辱者以侮辱。他践踏了所有的“敌人”,他胜利了。然而他却成为金钱真正的奴隶,是他真正的失败,因为他已经躬行了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除了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的复仇是以金钱观念的扭曲、人格尊严和生命信仰的沦陷、人格尊严和生命信仰的沦陷为代价的。他在这种绝望的反抗中麻醉自己,蹒跚地走向灵魂的死亡和生命的终结。
《白光》,一看题目就觉得特有意思。这里认为白光便是金钱之光,正如古时银锭的颜色反射出的也是白光。陈士成这一天的经历与悲剧,不仅是他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人生缩影。这代表了鲁迅对一类人的观察,对社会金钱观的思考,不尽悲凉。
鲁迅先生的不平凡不在于他对金钱如何重视,而是他对金钱多重现代性内涵的一种心理体验,因为我们不能排除金钱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来为高尚的事业服务,而鲁迅在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样做的,尽管这样做会面临重重困难。
不再是那个得知要去书塾而不能常到百草园时发出“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鲁迅;不再是那个感叹“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迟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鲁迅,而是藏在字里行间的有着冷厉刀光和尖锐批判的鲁迅,而是对病态社会的无情和彻底揭露,对金钱准确而深刻的拿捏的鲁迅。
总结
鲁迅的确看中金钱,但又处处凌驾于金钱之上:他是郁达夫笔下收留青年学生又无条件支付工资的好老师;他是郑振铎回忆中彻夜帮学生改稿子的好师长;他是荆有麟先生《鲁迅回忆断片》中给傲慢学生修破鞋的好好先生。可以慷慨解囊,無私资助和扶持进步的青年作家与正义的文学事业。这恰恰就是鲁迅先生,字字珠玑。
鲁迅是凡人,于平白之处见惊奇。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薛毅,钱理群.《孤独者》[J].鲁迅研究月刊,1994,(7).
[3]程麻:鲁迅传记的新收获[J].读书,2007(3).
[4]陈新.胡适与金钱[J].书屋,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