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香港亲民新特首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ner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港一场慈善表演会上,当模特儿从T型舞台退场后,主持人提议,希望场中名人客串一下,为慈善晚会渲染气氛。
   此时,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与另一城中人士煞有介事地上台,迈起了“猫步”,顿时,台下笑声掌声一片。
   这就是梁振英?在一些人眼中,梁振英是不苟言笑的“刻板”形象——就像出现在办公楼、会场、酒会等众多公开场合中的那样,笔挺的西服,白色衬衣一尘不染,袖口的金属扣十分抢眼——似乎有些高高在上的冷淡。不过,接触过或者熟悉梁振英的人大多认为,梁振英另有真性情。
  
  普通家庭走出来的成功人士
   在香港,市民最推崇的是这样一类人:出身贫寒,勤奋努力,专业人士,事业有成。所谓“狮子山下的精神”,就是从底层起步打拼的精神。梁振英的成长之路正是如此。
   梁振英出生于一个警察家庭,幼年曾住在与曾荫权家为邻的中区警察宿舍,必须与其他10户人家共享厕所。梁振英小时候,父亲每月薪金仅300多港元,养一家5口人,难免捉襟见肘。当时梁振英9岁,下午到学校上學,其他时间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在家与工厂之间往返,要么与家人一起做胶花,每月挣得300多港元的收入。“就这样一直做了三四年,家里生活得以改善,终于买了住房。”这时,梁振英已进入英皇书院读初中。
   “记得最后一次交完塑料花后,母亲将送花的最后一个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来,说是要留给孙子。”——这是梁振英的第一堂人生课:不畏艰辛,自食其力。青少年的艰辛还不仅于此。为了节省车钱,步行个把小时上学;吃不起学校的伙食,回家吃午饭。这都是常事。
   1974年,梁振英赴英国留学,靠半工半读维持了3年的学习生活费。他每周到快餐店打工3个晚上,每次6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即便这样,他还坚持每周末给华侨子弟教中文,用梁振英的话说,“是为华侨的下一代留点中华文化的火种”。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回港。
   青少年时期的艰辛,令梁振英对社会底层有了更多认识,也成就了他今天关注香港底层市民的历史情结。
  
  家是香港,700万港人是家人
   “家是香港”,这是梁振英第一本书的书名。
   当年在英国留学时,有海外机构欲留梁振英在英国,但喝香江水长大的梁振英还是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香港,他当时一句感性而实在的话是,父母年事已高,要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
   1977年,梁振英获聘香港一家英资企业,并成为该企业200年来最年轻的合伙人。10多年后,1993年,梁振英测量行成立,2006年,梁振英测量行与在英国上市的戴德梁行换股,梁振英成为最大的个人股东、亚太区主席。1988年,梁振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进程中,也有梁振英活跃的身影。上世纪80年代初,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之时,香港人心一度不稳,大批专业人士外流,移民潮席卷香港。梁振英对此深感不安。他知道,香港要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一是不能乱,二是要有一大批专业人才。自此,梁振英开始关注香港的政治问题,并积极投身到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中。他曾先后任香港基本法咨委会委员和秘书长,收集了大量的港人意见和建议,为香港基本法的顺利起草作出了贡献。
   香港回归之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之时,43岁的梁振英也成为特区行政会议年轻的成员,为特区政府这个“新生婴儿”的健康成长,他不遗余力建言献策。
   2007年8月,梁振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家是香港》,书中集结了他多年在香港发展上的所思所想,倾注了他对香港的热爱和关注。他在书中说:“过去我们说家在香港,只是把香港视作安身之所而已,今天我说‘家是香港’,是想吁请大家把整个香港视为家,把700万香港人视同家人。”
  
  关注贫困 关心弱势
   在香港,迄今有大约95万人处于贫困状态。梁振英一直认为,解决贫困、特别是隔代贫困问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于是,他在各个场合呼吁大家重视香港的贫富差别。他在《明报》和《南华早报》写了一系列关于解决贫穷的文章,也曾去信给十几个商会,会见保安公司和清洁公司老板,呼吁提高基层工资。为此,梁振英身体力行,首先在自己的公司,将员工的最低工资上调。目前在戴德梁行,即使是最基层的员工,也没有低于8000港元的工资。
   也正因此,参选期间,很多基层民众将变革的希望寄托在这位“香港仔”身上,他的民意支持率一度超过五成。唐、梁二人都经常走上街头,争取民众支持。与唐英年西装革履不同,梁振英要么披着件棉毛衣,要么干脆就穿着普通Polo衫,甚至他的皮包也被考证出“用了超过40年掉皮掉色”。
   关注基层的视角同样体现在他的政纲之中:“香港人并不仇富,也不仇商,香港人反对的,只是一些不公不义、敛财式的经营手法。”他提议“港人港地”政策,即规定部分住宅只能出售给香港居民,试图遏制内地富豪炒高香港房价;又提出重设“扶贫委员会”,研究老年贫穷、在职贫穷、跨代贫穷以及新移民贫穷问题。
   当选后,梁振英又一次保证:“我会继续拿着一张凳、一本簿、一支笔,和我的管治团队走入群众,听取你们的意见,只要你们肯讲,我就肯听!我,梁振英,希望做一个亲民的特首!”
  
  大忙人也是普通人
   梁振英是个大忙人。他是香港新特首,也是香港16位全国政协常委之一;他是香港专业联盟主席,也是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的发起者之一;他还撰文著书,开辟博客……
   然而,忙人梁振英更是个普通人,是儿子、丈夫、父亲。
   虽然母亲已经故去,但在梁振英心里母亲依然是那么鲜活。在母亲节,梁振英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纪念母亲,字里行间显现出对母亲的眷念和深深的爱。
   极度重视家庭生活的梁振英在公务和应酬的夹缝里,坚持挤出时间,更多地与家人在一起。“很难,但你必须做出抉择,除非是十分重要的活动,我很少参与晚上的应酬。”梁振英说。
   梁振英的三个孩子如今都在英国名校读书。“我对子女要求甚为严格,但不过分苛求学业成绩。”梁振英说,“学业成绩并非首要,反而做人的原则、方向更重要,让他们懂得平等公正,养成正确的待人接物态度等,这些都不能马虎了事。”
   孩子在香港读书时,梁振英每天早上七点多开车送孩子们上学,在车上大家天南地北海聊,晚上吃饭时再一起交流一天所见所闻。逢学校长假,一家人会出外旅行。“除了放松外,还可以培养家庭感情,增加孩子们的见识,一举多得。”梁振英如是说。他曾经带着孩子去了新西兰看鲸鱼、看萤火虫;去非洲大草原看长颈鹿、看野象。
   梁振英还酷爱园艺。他曾邀请记者在他的花园里观赏花草。他还将种花心得放到博客上,与同好者讨论花的“红色有几种?”“阳光在早、午的角度不一样,太阳在春、夏、秋、冬的纬度也不一样,都会有不同的颜色效果”,“这实在是赏花的乐趣之一。”
   这就是梁振英,就像花儿不同时段有不同颜色一样,他是成功的专业人士,有影响的企业领袖,瞩目的政治人物,称职的儿子、父亲、丈夫、朋友……
  综合自《上海证券报》《南方人物周刊》
其他文献
在播出47年后,德国唯一的对外广播电台“德国之声”,于2013年1月1日停播中文短波节目。“德国之声”中文编辑部主任冯海音在两个月前的官网中文公开信里宣布这一消息时,称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德国之声’必须节约经费。”公开信中说。  综合我国主流权威媒体报道,国外三大影响力华文广播为:BBC、“美国之音”、“德国之声”。  “美国之音”去年也曾传出停播中文短波的消息。新华社当时引述“德国之声”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杭招生宣讲  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南方科技大学日前在杭州第二中学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朱校长还在杭州第二中学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尤其是在幅员辽阔、公共交通很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没有汽车就像没有腿脚一样。也因此,考驾照成为在美国生活的必要程序。   但是,在中国超过10年驾龄的“老”司机却在美国路考中遭遇了“滑铁卢”。    笔试靠自觉   在美国,负责机动车登记和驾驶员考核的机构是机动车驾驶管理局,类似中国的车管所。驾照考试也分为笔试和路考。   笔试无人监考且不限考试时间,一切全凭自觉。这种自觉
许多人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快乐,有的甚至用“郁闷、失望”来形容,然而,所答的不快乐的原因,不禁让我哑然失笑。一位网友竟因自己不知每天早上该穿哪件衣服上班而发愁;另一位喜欢写作的朋友则抱怨自己写得多发得少,“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还有一个网友口口声声怨恨父母让自己长了个娃娃脸,工作中总被人忽视而“怅然心中烦”。总之,全是一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  其实,追究这些不快乐的根源,压根可忽略不计,有些甚至可
试图穿越道德底线的结果有目共睹,失去诚信的世界会无路可走。这是我们要重提“诚信”的原因所在。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公道地赚取自己的利润,诚意地提供公共服务,这是个人、企业、政府都可以做出的选择。   达芬奇的家具和默多克的窃听器,最近都被揭开了皇帝的新衣,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被揭穿之前,豪华的达芬奇家具有着“贵族”般的意大利血统,《世界新闻报》则有着168年的骄人历史。这是两家都非常重视“品牌”的
“现在人的娱乐生活真的丰富了”,很多人经常会这样感慨。确实,丰富多彩,花样倍出的娱乐形式充斥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可是,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准备与好友放松一下的时候,却还会经常跟朋友如此说道:现在没什么可玩儿的,没新意。于是,泡吧、蹦的、看电影、打游戏或是回到家中面对众多的综艺节目哈哈大笑,便成了我们生活中程式化的传统娱乐项目。  父一辈的人,没打过游戏,没泡过吧,也不知道蹦的是啥玩艺,更欣赏不了
血压低少吃玉米  低血压患者要少吃玉米等降血压食物。忌食生冷及寒凉、破气食物,如菠菜、萝卜、芹菜、冷饮等。患者应该选择高钠(食盐每日宜12~15克)、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肝、蛋黄、奶油、鱼子等,可以使血容量、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将随之上升。《健康时报》    每天两个鲜橙,可防胆结石复发  将鲜橙连皮榨汁喝,每天只要两个鲜橙的量,就能预防胆结石。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令胆固醇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从
山西再一次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  2010年9月的“查岗风暴”,令306名上班时间吃喝玩乐的官员受到了处分。但是与之前“黑砖窑”、“煤老板”、“矿难”等负面新闻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山西主动曝光官员的作风问题,其意在整顿当地陈积已久的官场习气。  新上任的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正是这一整风运动的主要推手。袁纯清赴任山西后,决意打破当地封闭的官场陋习、重新塑造山西官员风气,并为山西转型确立了一条新的发展路
欲是好东西,让人生有意义。  自然而然是欲,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寒了增衣,困了放松,瞌睡了找枕头。由平庸到高尚,由常人到伟大,是欲在发挥作用。但欲是有界限的,煮饭的是火,火过头煮糊了,或烧了厨房,是超限,是越界。中国的皇帝有伟大的一面,也有自私卑鄙的一面,比如太监要被阉割。陕西土话把阉割叫“去势”,这个词真是形象到位,把人的根本东西拿掉了,有形无势,无法形势大好。太监是皇帝的私欲延伸的恶果,如果皇
十面霾伏。  口罩脱销,医院挤爆。肺尖上的中国,嗅得到汽车尾气、煤烟粉尘的味道。  河北、北京等地,亮起了最高级别的雾霾预警。官方机构告诉人们,1月16日以后会来冷风,冷风来了,雾霾渐散。  肺尖上的中国,靠天喘气,靠风呼吸,那盏高悬的预警橙灯,就像一个“高度重视”的口号。挂灯的官方是无奈的,挂灯是一种姿态。看灯的民众是无奈的,他们可以睡觉时紧闭门窗,但他们没有练就自强不“吸”的生命。  这是一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