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江:青春在创业中闪光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ttuu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邀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十名杰出青年中,有一个29岁的小伙子,他就是来自新疆博州精河县的农民李兰江。他与同龄人一样,满怀激情,但又与同龄人有些不同,他的抱负是许多同龄人所不具备的。
  择业中的“弄潮儿”
  1995年,李兰江从新疆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毕业后,他在乌鲁木齐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工作,公司看重他的知识才学和为人见识,十分器重他。在工作的两年之中,他学到了不少社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他创业的信心。1997年,他毅然辞去公司这份工作,奔着土地开发的好政策,来到精河县托里乡一牧场搞土地开发。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和银行贷款筹资200万元,开发建设2000亩荒地。李兰江在家排行最小,父母十分偏爱他,这次创业让父母日夜担心,多次进行劝阻。但坚韧、自强的性格一直鼓励着他,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更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梦想,他丢下了大学生的傲气,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开发之中。
  农业科技的带头人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他,更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能否在这2000亩土地上获得更大收益,他心中有一本账。1998年,他率先推出了“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了高产优质棉花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当时,有人认为“这刚开出的荒地,搞科技示范行不行?”为打消农户的顾虑,他专门邀请专家多次对土壤成分进行测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在实际运作中,李兰江与农户签订了长年承包与租用的生产经营合同,资金和技术由他统一提供;与当地农业银行建立了“银行+基地+农户”的贷款模式,既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使农户的生产资金得到充分保障。2000亩棉花示范田当年平均亩产250公斤籽棉,收入170多万。在别人看来,这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他并不满足,又把目光瞄向了其它更新的种植技术。
  1999年,基地推行了兵团的棉花种植作业模式,实行“统一选种、统一耕作、统一田间管理”,棉花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01年,托里乡推广棉花宽膜高密度种植技术在基地开播,平均亩产籽棉增加30公斤。2003年,协会又成功举办了千亩膜下滴灌优质棉种植技术推广和千亩精杞1号优质枸杞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基地平均亩产籽棉达320公斤,正赶上籽棉市场行情上涨,籽棉以6.5元/公斤的价格统一销售,收入370多万。在协会的组织下,基地又划片区成立了“农资库”、“农机库”,建成了“五个一千亩“示范基地(千亩膜下滴灌高密度优质棉、千亩优质枸杞、千亩瓜园、千亩饲草香料),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光凭我个人的力量和信心是根本做不到的……”讲这些话时,他按捺不住地激动。
  经纪人协会的牵头人
  通过考察外地先进经验和反复酝酿,2003年3月,在他提议下,搭借共青团组织这个服务平台,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成立了,协会宗旨是“联合起来,共闯市场,提升档次,规模经营,搞活流通,助民增收”。从机制上开创了农民会员与金融单位、与龙头企业、与生产资料经营部门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如与农行开创了“银行+协会+会员”的融资模式,从根本上最低限度地降低了银行投资分散农户的风险,又解决了单个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为推广优质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协会还与名列全国种业27强的金博种业、和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使广大协会会员农民既获得了廉价的高品质生产资料,又享受了跟踪式全程技术服务。
  青春在这里闪光,李兰江正逐步实现着自己的理想,用智慧和汗水,在不断地辛勤耕耘;用青春,在人生的轨迹中,书写着青年人创业的美好华章。
其他文献
赵光鸣,著名小说家,新疆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青氓》、《迁客搔人》,中篇小说《远巢》、《死城之旅》、《汉留营》等。中篇小说《石板屋》获中国首届西部文学优秀征文奖,《西边的太阳》获炎黄杯当代文学优秀作品奖。  30多年前的赵光鸣在《新疆青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生活在召唤》。几十年过去了,赵光鸣老师对当年写第一篇小说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生活在召唤》讲述了一个待业青年的心路历程:
期刊
刘湘晨,集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影视导演、文化学者多种身份于一身,常年游走在中国地理的最边缘,透过镜头记录中国珍贵的少数民族地理与文化资源,探讨各种地域文化的迥异与共生共融,挖掘作品内涵的深度和世界意义。这是百度百科对刘湘晨的介绍。  如今的刘湘晨在新疆师范大学做客座教授,从事着影视人类学研究教学工作。30年前,刘湘晨还在新疆财经学院当老师,酷爱文学创作,正好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有机会叩开了新疆青年
期刊
青春,  注定奋斗。  就如同江河奔腾,  日月飞旋,  大鹏举翼击长空。  和绿树一起生长,  和清泉一起流淌,  每一条生产线,  每一个工作岗,  都在放声歌唱!  每一座山岳,  每一条江河,  都长出了翅膀!  如果奋斗是一首歌,  那旋律永远会在年轻的胸膛里澎湃。  如果奋斗是一幅画,  那永远涂满青春的绿意盎然。  奋斗中  每一个角色都堪称完美,  我们可以上下求索,  砥砺前行,
期刊
杨永青,1941年出生,1964年7月从上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先后担任农工、教师、副排长、副连长、一四五团副团长等工作共16年,完成了从一名城市知识青年向军垦战士的彻底转变。  1962年,二十多岁的杨永青毕业于上海第二女中高中,由于中学时代患肺结核的经历,使她高考体检未能达标,从此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高中毕业后的杨永青在上海市陕西南路口的一家无线电商店当营业员,这也让青年时代
期刊
潘晓玲,这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因为身患癌症,于2006年3月14日在乌鲁木齐市逝世,年仅43岁。  中国最年轻的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杰出的生态科学家、全国十大师德标兵、新疆十大杰出青年、新疆十大杰出女性……一位拥有众多头衔和荣誉的女科学家,却英年早逝了。  她丈夫王革说:“她不贪图享受,也不在意金钱,她崇拜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  将生
期刊
1997年,胡广杰从西南理工学院毕业后,满怀一片痴心和责任来到了塔河油田,当他第一次与采油厂的领导座谈,在其他同学忙着询问住宿伙食和待遇问题时,他却充满自信地回答:“我来到西部,就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干一番事业。” 从此他把青春和理想挥洒在这片热土。  2004年8月,还在英国研修第二个研究生学位的胡广杰突然接到分公司通知,要他马上回到油田。这时有同学劝说他完成学业,然后到北京谋求发展,他断然拒绝,依
期刊
董立勃,当代西部著名作家,现任新疆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已出版长篇小说《白豆》、《米香》等十余部,小说集两部,中短篇小说近百篇。曾获多种文学奖项,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  “《新疆青年》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特别的,尽管这么多年来自己的作品在很多重要的期刊上都发表了,要说在我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一个转折性帮助的期刊应该说就是《新疆青年》。”董立勃对记者说。  文学青年初露锋芒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期刊
2003年11月,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在北京揭晓。我区诞生的第五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朱准平载誉归来。  朱准平,时任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党委书记。琼库尔恰克乡是巴楚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2002年,朱准平担任该乡党委书记后,提出了“主攻畜牧经济,扩大林果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在短时间内让14个村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为实现2007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
期刊
艾里肯江·阿不来提,2003年新疆高考理科民考汉第一名,也是当年清华在新疆招收的唯一一名维吾尔族学生。从大一时的班级团支书、大二时系团委的组织组长,到后来校团委少数民族工作组组长和实践部组长,他在清华大学做了很多社会工作。在研究生期间他担任了志愿中心的辅导员,参与到奥运志愿者的工作当中,2009年于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硕士毕业。2009年4月,艾里肯江来到疏勒县阿拉甫乡工作,目前就任疏勒县阿拉甫乡党
期刊
“痴心追梦”成就企业“三级跳”  1990年热迪力·阿布拉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到自治区体委科研所工作,收入不高但很稳定,但不甘寂寞的他,渴望到精彩的世界中闯荡。他辞去了铁饭碗,东借西凑2万多元创办了一个从事婚礼摄像及剪辑的小影视公司。没多久,公司业务转向进口电器设备经销,注册成立“新疆阿尔曼商贸有限公司”,他因此淘到了“第一桶金”。1997年,热迪力·阿布拉瞄准市场需求,经营起了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