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历来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老师并不能只是把舞蹈动作单一的教给学生,而是把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指导和启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不同民族的动势原理和风格特色,并培养出学生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
【关键字】民族文化 民间舞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44-02
我国民族文化是享誉世界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一代代人通过长期积累所得到得精华,“取其精髓,丢弃糟粕”, 民族融合才能共同发展,才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若,民族文化不被认同,就以为着这个民族不被接受,不被认可,谈什么融合、谈什么和谐。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别,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
在远古时期,民间舞蹈已产生了萌芽,它始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舞蹈就已经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继承性便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与继承文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时代。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推进,民间舞蹈应把目光投向时代,投向四周。民族舞蹈文化正处在一个变化和发展的时期,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创新的意识来看待民间舞蹈创作,必须要坚持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韵律以及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等,必须在真正理解民族舞蹈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理念、研究的态度、前瞻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紧紧抓住民族化的特征,认真分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透过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韵。
罗雄岩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划分为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农牧文化、绿洲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类型,这是由于各民族地域、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农耕文化型——主要是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三大平原区,以及西南云贵高原的丘陵河谷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以耕作劳动为主,多信仰佛教、道教,以及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观念。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舞姿动律优美、和谐、安详。如汉族、朝鲜族、傣族等。草原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辽阔草原、骏马驰骋的蒙古族,他们以从事狩猎、游牧与畜牧业为主,普遍信仰萨满教,而且他们把翱翔于蓝天自由的雄鹰和驰骋草原的骏马作为本民族的象征。使得蒙古族舞蹈动作独具潇洒、豪放的风格,并在舞蹈中体现出有着“天之骄子”之称的蒙古族人民心胸开阔、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农牧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云貴高原上的山区或河谷地带,以从事农业、牧业、林业的劳动生活为主的民族,如藏族、羌族、纳西族等。在藏族舞蹈中由于地势、自然环境、劳动生活的关系,形成藏族舞蹈前倾、懈胯、松弛的体态风格。他们的舞蹈文化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崇奉多神,如神鸟“孔雀”(吉祥的象征),在舞蹈中人们用舞姿来模仿神鸟的形态,充分体现出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心理,对美好愿望的憧憬。
对于普通高中舞蹈教育来说,它是普及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一个重要范畴,虽然民族民间舞蹈的知识只是渗入仅仅只是在“大概、知道”的基础上。学生并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作品去判断它究竟是什么民族,有什么含义在里面,为什么会在舞蹈中表现这样的情感。我们都说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教师把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形象思维,增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是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民族舞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授过程,课堂上不仅是一种肢体动作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文化的学习。因此,我们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舞蹈的学中,并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服饰等各个方面,在课堂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赋予民族舞蹈教学更深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艺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本学期,全柳州市展开了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比赛,我校学生代表了学校参加比赛,学生们所表演的的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该民族的风格,节奏舞感都掌握得较为熟练,她们能够跟着音乐从一开始“笑”到音乐结束。但是从情感的表达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只是紧紧停留在一个很浅的“笑”,而并没有更深入的体会,舞蹈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因而,这就是在教学中,我们所忽略的真实情感。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历来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它用人类自身的形 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在舞蹈教育中是文化的精华。
我认为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老师并不能只是把舞蹈动作单一的教给学生,而是把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指导和启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不同民族的动势原理和风格特色,并培养出学生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从体态、动律中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例如: 东北秧歌,它的基本体态是始终保持上身前倾、略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它是始终贯穿于舞姿动作中。然而对于许多新接触东北秧歌这一民间舞种的学生来说在做动作过程中,总是产生对东北秧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基本体态而感到疑惑,他们根本对这种体态的由来全然不知,只是纯粹的外在模仿老师的体态,所以久而久之在舞蹈动作中很容易忽略基本体态的表现,而失去了东北秧歌独特的内在韵味。其实,学生确实注重了在“学”,而是老师缺少了在“教”。假如,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首先介绍“秧歌’的聚集地: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风格,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在舞蹈当中,他们常用的道具有:手绢花,扇子,红绸,腰鼓等。倘若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教学,也许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到其民间舞蹈中的含义所在,比起,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来说,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所接受与适应。
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潜在认识,使我们更深的了解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地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而导致各民族的民族心理、传统观念、舞蹈形式也有很大差异,所以说各民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与他们本民族的文化是紧密联系的。而回归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只是仅仅停留于模仿和复制动作而缺少对各民族舞蹈文化性的了解导致不管跳什么民族都是一种韵味,没有特色。作为一名教授舞蹈艺术的老师,运用民间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来启发和指导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的同時,其实也就是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他们对此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现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所涉及的很多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都是由许多老前辈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并创编。而且现在全国的一些重大的舞蹈赛事也将民族民间组合列为一项单独的比赛,就是有意让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更多的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可以更为积极的去继承并发展这些舞蹈文化。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舞蹈文化一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链条中非常重要而不容忽视的一环。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极富生命力,无论是世界的还是中国的民间舞蹈,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蕴含的分量都决定了其美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呼斯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2]牛娜娜.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3]陈蕴贤.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模式的构建[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8-01.
[4]尚敏.艺术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及思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
【关键字】民族文化 民间舞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44-02
我国民族文化是享誉世界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一代代人通过长期积累所得到得精华,“取其精髓,丢弃糟粕”, 民族融合才能共同发展,才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若,民族文化不被认同,就以为着这个民族不被接受,不被认可,谈什么融合、谈什么和谐。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别,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
在远古时期,民间舞蹈已产生了萌芽,它始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舞蹈就已经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继承性便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与继承文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时代。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推进,民间舞蹈应把目光投向时代,投向四周。民族舞蹈文化正处在一个变化和发展的时期,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创新的意识来看待民间舞蹈创作,必须要坚持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韵律以及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等,必须在真正理解民族舞蹈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理念、研究的态度、前瞻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紧紧抓住民族化的特征,认真分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透过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韵。
罗雄岩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划分为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农牧文化、绿洲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类型,这是由于各民族地域、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农耕文化型——主要是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三大平原区,以及西南云贵高原的丘陵河谷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以耕作劳动为主,多信仰佛教、道教,以及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观念。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舞姿动律优美、和谐、安详。如汉族、朝鲜族、傣族等。草原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辽阔草原、骏马驰骋的蒙古族,他们以从事狩猎、游牧与畜牧业为主,普遍信仰萨满教,而且他们把翱翔于蓝天自由的雄鹰和驰骋草原的骏马作为本民族的象征。使得蒙古族舞蹈动作独具潇洒、豪放的风格,并在舞蹈中体现出有着“天之骄子”之称的蒙古族人民心胸开阔、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农牧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云貴高原上的山区或河谷地带,以从事农业、牧业、林业的劳动生活为主的民族,如藏族、羌族、纳西族等。在藏族舞蹈中由于地势、自然环境、劳动生活的关系,形成藏族舞蹈前倾、懈胯、松弛的体态风格。他们的舞蹈文化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崇奉多神,如神鸟“孔雀”(吉祥的象征),在舞蹈中人们用舞姿来模仿神鸟的形态,充分体现出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心理,对美好愿望的憧憬。
对于普通高中舞蹈教育来说,它是普及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一个重要范畴,虽然民族民间舞蹈的知识只是渗入仅仅只是在“大概、知道”的基础上。学生并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作品去判断它究竟是什么民族,有什么含义在里面,为什么会在舞蹈中表现这样的情感。我们都说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教师把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形象思维,增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是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民族舞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授过程,课堂上不仅是一种肢体动作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文化的学习。因此,我们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舞蹈的学中,并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服饰等各个方面,在课堂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赋予民族舞蹈教学更深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艺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本学期,全柳州市展开了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比赛,我校学生代表了学校参加比赛,学生们所表演的的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该民族的风格,节奏舞感都掌握得较为熟练,她们能够跟着音乐从一开始“笑”到音乐结束。但是从情感的表达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只是紧紧停留在一个很浅的“笑”,而并没有更深入的体会,舞蹈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因而,这就是在教学中,我们所忽略的真实情感。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历来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它用人类自身的形 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在舞蹈教育中是文化的精华。
我认为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老师并不能只是把舞蹈动作单一的教给学生,而是把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指导和启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不同民族的动势原理和风格特色,并培养出学生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从体态、动律中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例如: 东北秧歌,它的基本体态是始终保持上身前倾、略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它是始终贯穿于舞姿动作中。然而对于许多新接触东北秧歌这一民间舞种的学生来说在做动作过程中,总是产生对东北秧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基本体态而感到疑惑,他们根本对这种体态的由来全然不知,只是纯粹的外在模仿老师的体态,所以久而久之在舞蹈动作中很容易忽略基本体态的表现,而失去了东北秧歌独特的内在韵味。其实,学生确实注重了在“学”,而是老师缺少了在“教”。假如,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首先介绍“秧歌’的聚集地: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风格,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在舞蹈当中,他们常用的道具有:手绢花,扇子,红绸,腰鼓等。倘若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教学,也许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到其民间舞蹈中的含义所在,比起,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来说,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所接受与适应。
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潜在认识,使我们更深的了解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地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而导致各民族的民族心理、传统观念、舞蹈形式也有很大差异,所以说各民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与他们本民族的文化是紧密联系的。而回归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只是仅仅停留于模仿和复制动作而缺少对各民族舞蹈文化性的了解导致不管跳什么民族都是一种韵味,没有特色。作为一名教授舞蹈艺术的老师,运用民间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来启发和指导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的同時,其实也就是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他们对此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现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所涉及的很多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都是由许多老前辈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并创编。而且现在全国的一些重大的舞蹈赛事也将民族民间组合列为一项单独的比赛,就是有意让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更多的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可以更为积极的去继承并发展这些舞蹈文化。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舞蹈文化一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链条中非常重要而不容忽视的一环。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极富生命力,无论是世界的还是中国的民间舞蹈,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蕴含的分量都决定了其美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呼斯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2]牛娜娜.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3]陈蕴贤.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模式的构建[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8-01.
[4]尚敏.艺术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及思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