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按概念的抽象水平可以将概念分为描述性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类。描述性概念是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获得的概念,如分数、小数等;定义性概念的本质性特征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如素数。无论哪一类概念,都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掌握好数学概念,既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深入浅出,让概念不再生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接触到的事物、教材中的实际问题、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功夫。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可以直接感知。但是,从四年级起,抽象程度较大的要领逐步增加,要让中、高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理解又快又深。例如,小学三年级的统计与可能性,这个内容讲起来就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利用摸球、抛硬币的游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些事会发生,有些事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把枯燥、抽象的概念教学情趣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由表及里,让概念不再虚幻
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理论性、概括性都极高,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在综合性较强的复习课上,更容易混淆。在复习素数和合数时,笔者问学生:“什么样的数是素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有的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有的学生虽然能回答,但总是不如书中的原话那么完整流畅。如果这时让学生举例来说明,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举例,把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解释出来。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上,由于3的倍数的特征陈述起来比较拗口:“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独立完整地将这句话说出来,但是学生们却能够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理解。
经历过程,让概念落地生根
抽象是一种思维过程,在把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相同与不同,把不同的舍弃,把本类事物有的、其他类事物没有的抽取出来,抽取出来的这些便是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理解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学生语言表达出来,教师才能知道学生是怎么理解的,所以抽象概括时,学生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克服被动的接受心理。要想在认识概念中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方法,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疏导、启发、点拨、订正中去伪存真,使认识不断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瞻前顾后,让概念不再孤单
在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曾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学这个有什么用呀?”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无法和学生解释清楚的,所以,笔者请学生在学完了整个单元的知识以后再来找答案。结果,在学习素数和合数时,就有学生发现:在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素数时,就能用2、3、5的倍数的特征来快速判断。数学知识结构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其必然的联系。只有关注了知识前后的联系,才能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研究中,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虽然已经能够实现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他们这时所进行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只能对那些已经构造成功的内化了的观念实现运算,而对于那些尚未内化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无法实现运算。因此,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学生更多的还是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帮助自己理解、内化这些知识。这是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概念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知识,不也就说明了学生已经将这些知识内化进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陈述性知识变为了程序性知识,学会了运用。
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时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桃园小学)
深入浅出,让概念不再生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接触到的事物、教材中的实际问题、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功夫。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可以直接感知。但是,从四年级起,抽象程度较大的要领逐步增加,要让中、高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理解又快又深。例如,小学三年级的统计与可能性,这个内容讲起来就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利用摸球、抛硬币的游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些事会发生,有些事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把枯燥、抽象的概念教学情趣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由表及里,让概念不再虚幻
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理论性、概括性都极高,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在综合性较强的复习课上,更容易混淆。在复习素数和合数时,笔者问学生:“什么样的数是素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有的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有的学生虽然能回答,但总是不如书中的原话那么完整流畅。如果这时让学生举例来说明,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举例,把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解释出来。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上,由于3的倍数的特征陈述起来比较拗口:“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独立完整地将这句话说出来,但是学生们却能够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理解。
经历过程,让概念落地生根
抽象是一种思维过程,在把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相同与不同,把不同的舍弃,把本类事物有的、其他类事物没有的抽取出来,抽取出来的这些便是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理解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学生语言表达出来,教师才能知道学生是怎么理解的,所以抽象概括时,学生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克服被动的接受心理。要想在认识概念中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方法,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疏导、启发、点拨、订正中去伪存真,使认识不断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瞻前顾后,让概念不再孤单
在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曾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学这个有什么用呀?”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无法和学生解释清楚的,所以,笔者请学生在学完了整个单元的知识以后再来找答案。结果,在学习素数和合数时,就有学生发现:在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素数时,就能用2、3、5的倍数的特征来快速判断。数学知识结构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其必然的联系。只有关注了知识前后的联系,才能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研究中,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虽然已经能够实现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他们这时所进行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只能对那些已经构造成功的内化了的观念实现运算,而对于那些尚未内化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无法实现运算。因此,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学生更多的还是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帮助自己理解、内化这些知识。这是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概念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知识,不也就说明了学生已经将这些知识内化进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陈述性知识变为了程序性知识,学会了运用。
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时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桃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