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朋友在新宿吃喝了一顿。那个店叫柿传。据说江户年间盛行茶道,办茶会的人难以自备菜肴,于是1720年京都开张了柿传,哪里搞茶会就上门办席。1969年在新宿开张的柿传是餐馆,有一层设计为茶室样式,川端说“柿传的茶席在东京将成为一处名胜吧”。就因为他这句话,有朋自海西来,便选了这家店。川端还写道:“茶道不止于喝茶,如果不加上怀石菜就品不出茶道的意趣。即使不懂茶道,茶道的饭菜也让你接触到日餐的大部分。”
原来茶道的意趣也在于吃喝。
自村田珠光,经武野绍鸥,至千利休,历时百年,饮茶形成了独特的形式,是为茶道。1591年千利休触怒了一统天下的丰臣秀吉被赐死,而道统相传,第三代是千宗旦,他退隐,由三儿子继承,叫作表千家。表千家的象征性茶室是不审庵,取自大德寺的古溪和尚写了一行“不审花开今日春”。千宗旦在不审庵的后面建了一个茶室,因大德寺的清岩和尚写下“懈怠比丘不期明日”而名为今日庵,后来四儿子继承,就叫里千家。还有个二儿子过继给武者小路那里的漆匠,后来又回到千家,他搞的茶道叫武者小路千家。这就是三千家。
里千家传承十六代,上一代千玄室(健在,曾四次改名)著述颇丰,在《伏见酒》中写道:冬天的话,茶室里添炭加热釜中的水,到温度适宜之前,吃一汁三菜的怀石,也喝酒。首先喝点汁(汤),吃点饭,垫垫肚子,这时主人出来侑一杯酒。煮的菜上来,再喝一杯。最后端上来山珍海味,主人和客人举杯共饮。不能喝的人不勉强,能喝的人要适量。三杯的酒量大约有一两合(1升的十分之一为1合)。正规用漆杯(我们说它是小漆碟),喝到半酣也有主人会拿出珍藏的各式各样的杯子,大概是推杯换盏的意思。看千先生这么写,按饭局酒局的中式说法,吃吃怀石菜,日文写作“怀石料理”,而茶道世界只叫它怀石,或许一说菜就俗。室町时代(1392年-1573年)作为武家的礼法形成了“本膳料理”的筵席形式,也叫七五三,就是三道菜,第一道七个菜,第二道五个菜,第三道三个菜,足见其奢华。茶道兴起之初是筵席的附属,恰似我们酒足饭饱之后喝茶聊天。到了室町时代后期,诸侯争霸,武士们忙于打仗,没工夫吃喝,饮食已趋向从简。千利休的茶道是“茶”,主张简素静寂,不仅喝出“”,还要吃出“”。茶会上一汁三菜,尽量去除“本膳”的元素。会席(筵席),非茶道所特有,于是改称怀石,音同字不同,就有了禅意。原来怀石的出典是禅院,修行时晚上不食,怀里抱一块烤热的石头抵御饥寒,意思是吃一点点东西垫补垫补。
旅游日本,住温泉旅馆,晚餐能体验一下会席,形形色色的菜肴摆上一桌子,看着就丰盛,而怀石只用一个食盘,吃一个上一个,控制了空间,在时间上幻想永远。这也与茶室过小有关。千利休把茶室缩为二叠,面积也就三平米左右,主人占一叠,两三个客人占一叠,每人面前放一个食盘都为难,当然非简素不可。怀石简素了,反而更追求形式,以求寓意,也就是禅味。说来柿传餐馆的怀石菜满足世俗的口福,只能说是怀石式菜肴。
有人称怀石的创造是日本菜肴文化史上的革命,其形式逐步完善,变成了日餐主流。不过,怀石先吃饭喝汤,不空腹喝酒,而通常的酒席反其道而行之,以菜佐酒,最后上饭,外加一碟咸菜一碗汤而已。吃喝脱俗,那就要不把吃喝当吃喝,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好吃是看不见的,本来是食物,从好看的角度来审美,就超越了吃。相声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落魄的时候吃,可以填饱肚子活下去,但拿到殿堂上吃,就别有一番意义了,可惜君臣没吃出忆苦思甜似的精神来。
有个叫泽庵宗彭的和尚(1573年-1646年),当过大德寺住持,在所著《茶亭记》中批评:“现在的人完全把茶道当作了招待朋友聊天的手段,以饮食为快,满足口腹。而且茶室极尽华丽,网罗珍贵的器物,夸示工巧,嘲讽他人的笨拙。这些都不是茶道的本义。”
在茶室用膳,那真叫筵席,跪坐在榻榻米上,膝前一食台,俯仰取食,跪得腿麻,窝得胃反,像我这样不能“胡坐”(盘腿坐)的人简直是遭罪。柿传的招牌是川端康成写的。他说茶道的饭菜让人接触到日餐的大部分,值得一尝。至若游客们观赏的茶道,大都不过是一种表演。
作者为旅日学者
原来茶道的意趣也在于吃喝。
自村田珠光,经武野绍鸥,至千利休,历时百年,饮茶形成了独特的形式,是为茶道。1591年千利休触怒了一统天下的丰臣秀吉被赐死,而道统相传,第三代是千宗旦,他退隐,由三儿子继承,叫作表千家。表千家的象征性茶室是不审庵,取自大德寺的古溪和尚写了一行“不审花开今日春”。千宗旦在不审庵的后面建了一个茶室,因大德寺的清岩和尚写下“懈怠比丘不期明日”而名为今日庵,后来四儿子继承,就叫里千家。还有个二儿子过继给武者小路那里的漆匠,后来又回到千家,他搞的茶道叫武者小路千家。这就是三千家。
里千家传承十六代,上一代千玄室(健在,曾四次改名)著述颇丰,在《伏见酒》中写道:冬天的话,茶室里添炭加热釜中的水,到温度适宜之前,吃一汁三菜的怀石,也喝酒。首先喝点汁(汤),吃点饭,垫垫肚子,这时主人出来侑一杯酒。煮的菜上来,再喝一杯。最后端上来山珍海味,主人和客人举杯共饮。不能喝的人不勉强,能喝的人要适量。三杯的酒量大约有一两合(1升的十分之一为1合)。正规用漆杯(我们说它是小漆碟),喝到半酣也有主人会拿出珍藏的各式各样的杯子,大概是推杯换盏的意思。看千先生这么写,按饭局酒局的中式说法,吃吃怀石菜,日文写作“怀石料理”,而茶道世界只叫它怀石,或许一说菜就俗。室町时代(1392年-1573年)作为武家的礼法形成了“本膳料理”的筵席形式,也叫七五三,就是三道菜,第一道七个菜,第二道五个菜,第三道三个菜,足见其奢华。茶道兴起之初是筵席的附属,恰似我们酒足饭饱之后喝茶聊天。到了室町时代后期,诸侯争霸,武士们忙于打仗,没工夫吃喝,饮食已趋向从简。千利休的茶道是“茶”,主张简素静寂,不仅喝出“”,还要吃出“”。茶会上一汁三菜,尽量去除“本膳”的元素。会席(筵席),非茶道所特有,于是改称怀石,音同字不同,就有了禅意。原来怀石的出典是禅院,修行时晚上不食,怀里抱一块烤热的石头抵御饥寒,意思是吃一点点东西垫补垫补。
旅游日本,住温泉旅馆,晚餐能体验一下会席,形形色色的菜肴摆上一桌子,看着就丰盛,而怀石只用一个食盘,吃一个上一个,控制了空间,在时间上幻想永远。这也与茶室过小有关。千利休把茶室缩为二叠,面积也就三平米左右,主人占一叠,两三个客人占一叠,每人面前放一个食盘都为难,当然非简素不可。怀石简素了,反而更追求形式,以求寓意,也就是禅味。说来柿传餐馆的怀石菜满足世俗的口福,只能说是怀石式菜肴。
有人称怀石的创造是日本菜肴文化史上的革命,其形式逐步完善,变成了日餐主流。不过,怀石先吃饭喝汤,不空腹喝酒,而通常的酒席反其道而行之,以菜佐酒,最后上饭,外加一碟咸菜一碗汤而已。吃喝脱俗,那就要不把吃喝当吃喝,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好吃是看不见的,本来是食物,从好看的角度来审美,就超越了吃。相声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落魄的时候吃,可以填饱肚子活下去,但拿到殿堂上吃,就别有一番意义了,可惜君臣没吃出忆苦思甜似的精神来。
有个叫泽庵宗彭的和尚(1573年-1646年),当过大德寺住持,在所著《茶亭记》中批评:“现在的人完全把茶道当作了招待朋友聊天的手段,以饮食为快,满足口腹。而且茶室极尽华丽,网罗珍贵的器物,夸示工巧,嘲讽他人的笨拙。这些都不是茶道的本义。”
在茶室用膳,那真叫筵席,跪坐在榻榻米上,膝前一食台,俯仰取食,跪得腿麻,窝得胃反,像我这样不能“胡坐”(盘腿坐)的人简直是遭罪。柿传的招牌是川端康成写的。他说茶道的饭菜让人接触到日餐的大部分,值得一尝。至若游客们观赏的茶道,大都不过是一种表演。
作者为旅日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