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那么,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呢?我的浅见如下:
一、朗读训练,领会主旨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字里行间而流露出来的,朗读既是加强双基,又是领会感情的良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流溢于文字的审美情趣中,如《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等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分析领会,再指导学生举出一些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从而理解“骨气”的内涵,培养学生以我们伟大的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二、语句感染,展示形象
我在语文教学中,很注重运用教材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育。如我在教《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我先介绍白求恩的事迹,接着运用文章中具体语言的叙述使学生体会到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可贵,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白求恩的精神,从而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又如我教《人民英雄化念碑》一文,我让学生反复朗第七至第十段并指导学生从画面反映的事件,时间,地点及人物的动作与神态、背景画面,浮雕意义几方面去理解十幅浮雕的内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三、分析人物,叩击心弦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塑造英雄人物的文章,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英雄见行动的激情。
文章往往以具体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挺进报》中“他舍不得写好的蜡纸和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印出的《挺进报》……他抑制不住工作的热情又进储藏室去工作”的事例体现了陈然赤胆忠心,视死如归的品质。陈然学写仿宋字、刻钢板、主动兼职、连夜赶印报纸等情节说明他工作热情、勇挑重担的优秀品质。革命先烈这种伟大精神怎不令人感动呢!教学中,我抓住了英雄这条生命线,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又如《背影》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或友情,回忆曾经错失或忽略的亲情或友情,学生会格外珍惜重视神圣的感情。
四、深化主题,增强意识
通过对课文中、词、句、篇的学习,学生领会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无疑是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但文章对人的教育作用,往往又超出了文章中心思想教育的范畴。因此,我们还要注意深化中心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我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使学生了解到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鲁提辖疾恶如仇、扶弱抗恶、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歌颂了见义勇为的精神,学生增强了为人处世的是非观,好恶感,增强了为正义而斗争的参与意识,但中学生光有一般勇气还不够,还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自我保护。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思考讨论题:新版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删除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这一条款是不是当今社会中学生就不需要见义勇为呢?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达成共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争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深化文章中心,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渗透,而且反过来也能增加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益得彰。
学习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材的资源也应与未来发展相适应。如《桃花源记》一文,我让学生思考,桃花源是作者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个理想的乡村模式,但在当今社会算不算一个理想的村子?学生认识到桃花源的自我封闭,虽逃避了战乱,但逃避不了疾病、自然灾害。避开与世人交往,但外界的信息、先进的技术引进不来,精神、物质难以丰富,思想落后,生活质量低下,作者笔下桃花源的模式不可取。新时化的桃花源应是发展的桃花源!既保持传统的淳朴、诚信,又体现出现代睿智的发展眼光。是一个和谐的、美好的发展的哲学观念来科学思维,形成正确的判断,认识到固步自封的危害性及开放、求实、开拓,创新的重要性。
五、收集名言,培养情操
语文教科书里有不少名言警句,有的是道德修养,有的是为人处世,有的是舍生取义等这些宝贵的财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美德教育,人生观的教育。因此我组识学生开展一项收集名言警句、俗语的语文活动,并把收集的名言警句在班上交流,整理成小册子携带在身上,作为座右铭熟读成诵,接着开展名言警句朗诵比赛,写学习名言的心得体会,刊出专栏等,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由此可见,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文释道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表达和感染力,使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落到实处。
一、朗读训练,领会主旨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字里行间而流露出来的,朗读既是加强双基,又是领会感情的良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流溢于文字的审美情趣中,如《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穷苦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等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分析领会,再指导学生举出一些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从而理解“骨气”的内涵,培养学生以我们伟大的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二、语句感染,展示形象
我在语文教学中,很注重运用教材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育。如我在教《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我先介绍白求恩的事迹,接着运用文章中具体语言的叙述使学生体会到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可贵,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白求恩的精神,从而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又如我教《人民英雄化念碑》一文,我让学生反复朗第七至第十段并指导学生从画面反映的事件,时间,地点及人物的动作与神态、背景画面,浮雕意义几方面去理解十幅浮雕的内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三、分析人物,叩击心弦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塑造英雄人物的文章,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英雄见行动的激情。
文章往往以具体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挺进报》中“他舍不得写好的蜡纸和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印出的《挺进报》……他抑制不住工作的热情又进储藏室去工作”的事例体现了陈然赤胆忠心,视死如归的品质。陈然学写仿宋字、刻钢板、主动兼职、连夜赶印报纸等情节说明他工作热情、勇挑重担的优秀品质。革命先烈这种伟大精神怎不令人感动呢!教学中,我抓住了英雄这条生命线,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又如《背影》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或友情,回忆曾经错失或忽略的亲情或友情,学生会格外珍惜重视神圣的感情。
四、深化主题,增强意识
通过对课文中、词、句、篇的学习,学生领会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无疑是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但文章对人的教育作用,往往又超出了文章中心思想教育的范畴。因此,我们还要注意深化中心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我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使学生了解到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鲁提辖疾恶如仇、扶弱抗恶、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歌颂了见义勇为的精神,学生增强了为人处世的是非观,好恶感,增强了为正义而斗争的参与意识,但中学生光有一般勇气还不够,还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自我保护。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思考讨论题:新版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删除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这一条款是不是当今社会中学生就不需要见义勇为呢?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达成共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争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深化文章中心,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渗透,而且反过来也能增加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益得彰。
学习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材的资源也应与未来发展相适应。如《桃花源记》一文,我让学生思考,桃花源是作者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个理想的乡村模式,但在当今社会算不算一个理想的村子?学生认识到桃花源的自我封闭,虽逃避了战乱,但逃避不了疾病、自然灾害。避开与世人交往,但外界的信息、先进的技术引进不来,精神、物质难以丰富,思想落后,生活质量低下,作者笔下桃花源的模式不可取。新时化的桃花源应是发展的桃花源!既保持传统的淳朴、诚信,又体现出现代睿智的发展眼光。是一个和谐的、美好的发展的哲学观念来科学思维,形成正确的判断,认识到固步自封的危害性及开放、求实、开拓,创新的重要性。
五、收集名言,培养情操
语文教科书里有不少名言警句,有的是道德修养,有的是为人处世,有的是舍生取义等这些宝贵的财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美德教育,人生观的教育。因此我组识学生开展一项收集名言警句、俗语的语文活动,并把收集的名言警句在班上交流,整理成小册子携带在身上,作为座右铭熟读成诵,接着开展名言警句朗诵比赛,写学习名言的心得体会,刊出专栏等,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由此可见,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文释道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表达和感染力,使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