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教师的反思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本文就教学反思的含义和意义、教学反思的特征、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反思的方法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反思 理论基础 反思方法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变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转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又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作为“开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们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教学,及时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为祖国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与意义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Dewey)。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等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有重大的影响。此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依据社会对自身的要求,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参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评论家,它像一面镜子,是自己对自己的对话,在实际与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教学反思,也称反思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国外学者麦伦指出,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反思性行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主要是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便做出独立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课堂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反省和检查有关行动的规范化。如果教师达不到一定的伦理和道德水准,便没有责任性与执着性可言,也就没有反思性行为的自觉性。在实践中,一个没有道德的不负责任的教师是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通过自我回顾、行动探究等手段,不断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活动。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和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许多途径,如广泛地吸取知识,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开展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等,但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教学反思,这也是借鉴和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内化为自己教学行为的中介,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无情地“解剖”,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与优秀教师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努力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力地推动教师的成长,发展和成熟。
2、教学反思能让教学真正以学生为本,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向学生征询意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来自学生反馈信息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意见受到尊重,自己的学习情况受到教师的注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会极大地激励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同时,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必会带来其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二、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
(一)元认知理论基础
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原有认识的再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安排和调节。它主要包括元认知、体验和调控,其中调控是核心。运用该理论,让教师对原有的认识进行再认识,通过对原有知识的行为的体验与感受,及时进行调控,改变原有的认识,不断革新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创新教育理论基础
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发现的体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索创新性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学生自主活动当基础来构建。这就要求教师要教得得法,要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是否得法它需要教师反思其教育教学行为,极时调控自己的行为,而反思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学习的教学。
(三)主体教育理论基础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本。一旦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其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是否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欲,就有待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探究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新课程改革为指导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体系。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一)教学日记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之得失可以进行总结性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后,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的位置等。
(二)自我说课
自我说课,即自己对自己说课,要求自己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中的思维过程,使自己内部思维活动充分地展现出来。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如何更好的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等。这样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系统,更加充分、全面地探索教学设计的最优化。这也是教学前反思的重要途径。
(三)观摩教学
通过现场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拉近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愿望。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孝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傅道春《教学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刁永宏、王樊科、杨保林《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石油教育出版社2000年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
关键词:教学反思 理论基础 反思方法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变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转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又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作为“开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们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教学,及时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为祖国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与意义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Dewey)。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等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有重大的影响。此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如今,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依据社会对自身的要求,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参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评论家,它像一面镜子,是自己对自己的对话,在实际与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教学反思,也称反思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国外学者麦伦指出,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反思性行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主要是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便做出独立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课堂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反省和检查有关行动的规范化。如果教师达不到一定的伦理和道德水准,便没有责任性与执着性可言,也就没有反思性行为的自觉性。在实践中,一个没有道德的不负责任的教师是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通过自我回顾、行动探究等手段,不断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活动。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和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许多途径,如广泛地吸取知识,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开展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等,但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教学反思,这也是借鉴和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内化为自己教学行为的中介,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无情地“解剖”,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与优秀教师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努力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力地推动教师的成长,发展和成熟。
2、教学反思能让教学真正以学生为本,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向学生征询意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来自学生反馈信息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意见受到尊重,自己的学习情况受到教师的注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会极大地激励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同时,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必会带来其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二、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
(一)元认知理论基础
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原有认识的再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安排和调节。它主要包括元认知、体验和调控,其中调控是核心。运用该理论,让教师对原有的认识进行再认识,通过对原有知识的行为的体验与感受,及时进行调控,改变原有的认识,不断革新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创新教育理论基础
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发现的体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索创新性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学生自主活动当基础来构建。这就要求教师要教得得法,要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是否得法它需要教师反思其教育教学行为,极时调控自己的行为,而反思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学习的教学。
(三)主体教育理论基础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本。一旦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其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是否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欲,就有待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探究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新课程改革为指导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体系。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一)教学日记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之得失可以进行总结性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后,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的位置等。
(二)自我说课
自我说课,即自己对自己说课,要求自己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中的思维过程,使自己内部思维活动充分地展现出来。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如何更好的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等。这样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系统,更加充分、全面地探索教学设计的最优化。这也是教学前反思的重要途径。
(三)观摩教学
通过现场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拉近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愿望。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孝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傅道春《教学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刁永宏、王樊科、杨保林《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石油教育出版社2000年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