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西方文学史的教材在不同时期都有新的版本出版,但就其体例和内容而言却存在似曾相识的倾向,许多外国文学史类的教材都遵循着这样的模式:以时代发展为线索,先概括各时期的社会状况,继而分述一种文学思潮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脉络,然后评述重要作家的创作。而在论述具体作家时,总是先略谈其生平,再选择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按其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三段论”方式予以评论。这种文学史的编写模式无疑有其长处,如线索清晰,提纲挈领,重要作家作品突出等,而其缺点也极为明显,这种人为的分割使不同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从属于某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极大地限制了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的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考察。因此,从新的角度去系统地研究西方文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氛围和背景下问世的《弹拨缪斯的竖琴:欧美文学史传》(任子峰、王立新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简称《史传》),犹如吹来的一股清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给西方文学研究领域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读完《史传》,给人最大的感受有两个:一是体例新颖,二是文笔优美。《史传》着眼点在体例“新颖”,首先表现在它不与其他西方文学史教材论著重复,其他教材论著偏重从文学史纲的角度去构架全文,《史传》则注重从作家的角度去串联史实。如果把文学史比作一串珍珠项链,这部史著更注重凸显每一颗珍珠的璀璨夺目。在社会、作家、作品这三者的关系中,既往的史著多侧重于从社会因素入手对作家、作品因素予以剖析,而《史传》则更强调从作家因素出发去寻求对另两个因素的回应和解答。故而其在整体效果上成为了一部以作家为中心构筑的鲜活的西方文学史。
文学史的写作在行文上很容易形成定式、落入俗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史传》的作者在评述作家作品时,针对不同学术作品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出相应的评价。如对萨特的评价是“思存在成一代宗师”,既发掘出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思潮,又彰显出萨特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学术地位。又如“陀氏天才探索心灵奥秘”突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写心理小说,“哈代悲天悯人慨叹命运”体现了哈代书写的威塞克斯系列悲剧小说,还有“海明威塑硬汉誓不言败”、“卡夫卡奇才妙笔说悖谬”等等。这是一个个独具慧眼、别开生面的高明选题,对读者理解西方文学史有着诸多的启发。由于《史传》作者评述每个作家的角度不同,不仅避免了介绍作家行文的雷同,使《史传》的文体显得活泼、富于变化,而且也从微观上彰显了各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独特魅力。
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是《史传》的又一特点。文学语言有文学语言的美,生动、传神,可以语近情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那是一种情感的形象的美。此书的语言优美不仅体现在总体的结构安排和各章的标题上,更具体体现在对每一章的内容处理和语言风格上。《史传》在述评作家作品时,语言极尽典雅传神。如写英雄史诗起名为“英雄传说尽显智慧豪情”,记述一段段英雄的建功立业,辉煌成就,读来荡气回肠。如写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时,文中叙述了那段传奇的经历。“1965年1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加西亚·马尔克斯带着妻儿到墨西哥的海滨城市阿卡普尔科去旅行,当他驾驶着那辆漂亮的奥佩尔牌小轿车驰骋在公路上时,他殚精竭虑而不可得的小说情节却突然奔涌到他的眼前,他为这部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构思的小说,出现这样的转机而振奋、惊奇和激动不已。他立即决定调转车头,并对大惑不解的妻子表明:我渴望已久的《百年孤独》到出生的时候了,给我半年时间。回家之后,马尔克斯立即进入一间叫做‘黑窝’的秘室,写下了这个著名的开篇:‘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从此马尔克斯闭门谢客以潜心写作,花去了540个日日夜夜。当形容枯槁的马尔克斯如释重负地走出秘室的时候,惊世骇俗的《百年孤独》的手稿完成了。在“福克纳南方奇葩惊天下”一章,作者开篇就引用了福克纳的诗歌“如果有忧伤,就让它化为雨露,但须是哀悼带来的银色忧伤,让葱绿的林子在这里做梦,渴望在我心中觉醒,倘若我重新复苏。可是我将要安睡,我长出根系如同一棵树,那蓝色的冈陵在我头顶酣睡,这也算死亡?我远行紧抱着我的泥土自会让我呼吸。”这首美丽的小诗名为《我的墓志铭》。多年后,当人们吟诵起它时,它的作者虽已与世长辞,安睡在他的家乡奥克斯福镇,但那首小诗的余韵却久久萦绕在人们的耳际。
总之,《史论》对欧美文学的纵向和横向发展做了宏观和微观的把握,并探讨其演变规律和特质。既有点,又有面;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深入。读毕金书,我们仿佛近距离地观赏了西方文学宝库中的一个个珍宝,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其优美的文字,又让我们获得了双重的美的享受。从“托翁鸿篇巨制彪炳史册”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仁爱,从“《浮士德》博大精深垂百代”的诗篇里,我们听到了奋进,从“萨特恩存在成一代宗师”的思索中,我们感到了哲思。放下《史传》,沉思默想,我们看到了美,看见了爱,看到了自己的灵魂,童年、星空、大地、田园、牧歌……,这不正是我们渴望我们寻找的所在吗?在恬静的光芒中,一个个鲜活的作家作品如群星闪耀,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诗句不禁在我们耳边轻轻响起:“我为自已建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造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碑的石柱。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珍贵的诗歌中。诗比我的骨灰活得更长久,逃避了腐朽的灭亡,我将永远光荣,只要还有一个诗人,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刘昕亭)
读完《史传》,给人最大的感受有两个:一是体例新颖,二是文笔优美。《史传》着眼点在体例“新颖”,首先表现在它不与其他西方文学史教材论著重复,其他教材论著偏重从文学史纲的角度去构架全文,《史传》则注重从作家的角度去串联史实。如果把文学史比作一串珍珠项链,这部史著更注重凸显每一颗珍珠的璀璨夺目。在社会、作家、作品这三者的关系中,既往的史著多侧重于从社会因素入手对作家、作品因素予以剖析,而《史传》则更强调从作家因素出发去寻求对另两个因素的回应和解答。故而其在整体效果上成为了一部以作家为中心构筑的鲜活的西方文学史。
文学史的写作在行文上很容易形成定式、落入俗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史传》的作者在评述作家作品时,针对不同学术作品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出相应的评价。如对萨特的评价是“思存在成一代宗师”,既发掘出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思潮,又彰显出萨特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学术地位。又如“陀氏天才探索心灵奥秘”突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写心理小说,“哈代悲天悯人慨叹命运”体现了哈代书写的威塞克斯系列悲剧小说,还有“海明威塑硬汉誓不言败”、“卡夫卡奇才妙笔说悖谬”等等。这是一个个独具慧眼、别开生面的高明选题,对读者理解西方文学史有着诸多的启发。由于《史传》作者评述每个作家的角度不同,不仅避免了介绍作家行文的雷同,使《史传》的文体显得活泼、富于变化,而且也从微观上彰显了各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独特魅力。
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是《史传》的又一特点。文学语言有文学语言的美,生动、传神,可以语近情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那是一种情感的形象的美。此书的语言优美不仅体现在总体的结构安排和各章的标题上,更具体体现在对每一章的内容处理和语言风格上。《史传》在述评作家作品时,语言极尽典雅传神。如写英雄史诗起名为“英雄传说尽显智慧豪情”,记述一段段英雄的建功立业,辉煌成就,读来荡气回肠。如写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时,文中叙述了那段传奇的经历。“1965年1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加西亚·马尔克斯带着妻儿到墨西哥的海滨城市阿卡普尔科去旅行,当他驾驶着那辆漂亮的奥佩尔牌小轿车驰骋在公路上时,他殚精竭虑而不可得的小说情节却突然奔涌到他的眼前,他为这部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构思的小说,出现这样的转机而振奋、惊奇和激动不已。他立即决定调转车头,并对大惑不解的妻子表明:我渴望已久的《百年孤独》到出生的时候了,给我半年时间。回家之后,马尔克斯立即进入一间叫做‘黑窝’的秘室,写下了这个著名的开篇:‘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从此马尔克斯闭门谢客以潜心写作,花去了540个日日夜夜。当形容枯槁的马尔克斯如释重负地走出秘室的时候,惊世骇俗的《百年孤独》的手稿完成了。在“福克纳南方奇葩惊天下”一章,作者开篇就引用了福克纳的诗歌“如果有忧伤,就让它化为雨露,但须是哀悼带来的银色忧伤,让葱绿的林子在这里做梦,渴望在我心中觉醒,倘若我重新复苏。可是我将要安睡,我长出根系如同一棵树,那蓝色的冈陵在我头顶酣睡,这也算死亡?我远行紧抱着我的泥土自会让我呼吸。”这首美丽的小诗名为《我的墓志铭》。多年后,当人们吟诵起它时,它的作者虽已与世长辞,安睡在他的家乡奥克斯福镇,但那首小诗的余韵却久久萦绕在人们的耳际。
总之,《史论》对欧美文学的纵向和横向发展做了宏观和微观的把握,并探讨其演变规律和特质。既有点,又有面;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深入。读毕金书,我们仿佛近距离地观赏了西方文学宝库中的一个个珍宝,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其优美的文字,又让我们获得了双重的美的享受。从“托翁鸿篇巨制彪炳史册”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仁爱,从“《浮士德》博大精深垂百代”的诗篇里,我们听到了奋进,从“萨特恩存在成一代宗师”的思索中,我们感到了哲思。放下《史传》,沉思默想,我们看到了美,看见了爱,看到了自己的灵魂,童年、星空、大地、田园、牧歌……,这不正是我们渴望我们寻找的所在吗?在恬静的光芒中,一个个鲜活的作家作品如群星闪耀,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诗句不禁在我们耳边轻轻响起:“我为自已建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造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碑的石柱。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珍贵的诗歌中。诗比我的骨灰活得更长久,逃避了腐朽的灭亡,我将永远光荣,只要还有一个诗人,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刘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