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九五年大学毕业后,做班主任工作已有十多年时间了。在做班主任工作期间,我感觉到班主任需要做好与学生的思想沟通。
一、沟通应注意的五个“要”与“不要”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孩子的心灵像未干的水泥,只字片语都会对他们有所影响,父母和老师所讲的话,哪怕是开玩笑的戏言,都会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严重的后果。”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老师的一句话,有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因此,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班主任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和学生谈心的时候,应该尽量谨慎地使用语言。那么具体该如何谨慎地使用语言呢?我认为班主任谈话要做到五个“要”与“不要”:
1.要注重情感交流,不要拒人以千里
班主任站在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和学生谈心,很容易把学生推向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面。无形之间就筑起了一道沟通的“高墙”,再好的道理学生也听不进去。平易近人这个词,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许多班主任难以放下自己被传统“架”起来的架子,维护着所谓的“尊严”,把自己的角色神圣化,让自己去扮演说一不二的神,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质。事实上,找学生谈心,对方往往开始时并不注意老师讲的道理,而是看老师的对自己态度和感情。
因此,班主任既要把谈心看作是心理沟通的过程,更要把谈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过程。谈心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谈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氛围,才能谈的拢、谈得好。
2.要耐心聆听,不要随意插话
一些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更多的是谈话,而不注重交流。表现在交谈过程中没有耐心、也没有意愿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即便“听”了,也是在冷漠地听,批判地听,更多的时候是没等学生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批评责备,表达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心情。即使学生表达了希望交流的愿望,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往往被教师的随意插话和主观评判所打断。这样,谈心的效果自然会打上大大的折扣。
此外,在一般的教育性谈话中,班主任往往难以忍受交谈过程中的片刻静默,学生的表述出现停顿时,班主任可能会马上加以催促:“你说,快说啊!”这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被审问,并且产生抵触情绪。但是事实上,班主任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沉默可能正是在寻找适当的措辞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班主任的催促或者插话都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并不重视我的感受,也不重视我本人”的想法,从而失去了解学生的良机。
3.要学会接纳,不要一味批评
一味地批评学生时,班主任往往带有自己个人的情绪,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这时候,既使班主任再苦口婆心地批评教导,也只会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过耳即忘。要想使自己的话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应该首先学会接纳学生。班主任在谈心中接纳学生、关心学生,是爱心的自然表露。这种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心的接纳,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敝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班主任才能“对症下药”,使谈心收到应有的效果。
接纳应该是表里如一的,从心底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接纳并不代表认可或同意学生所讲的一切,而只是代表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平等的人,承认其想法和情绪体验的合理性,尽管有时那种想法和自己的观点很不相同。接纳也不代表班主任不能有自己的观点,而是指虽然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意见有所不同,也仍然愿意认真听取学生的看法,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接纳看成是一种主动与积极的态度。
4.要支持鼓励,不要同情安慰
学生遇到了挫折与困难,会垂头丧气,有时可能还会伤心哭泣,那么做为班主任通常会如何处理呢?一些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很自然的反应便是劝慰和同情,比如会说“好了,别哭别哭,不要哭了”,或者说“这有什么好想不开的?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好了”等等之类的话。试想,这种安慰能够帮学生振作起来面对问题吗?相反,可能还会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情绪被否定了,自己在教师心里是没有价值的这样的感受。
因此,班主任要理解学生,就要放下主观的态度和认识,设身处地去感受来访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是非得失。班主任感受学生的处境心情并表示关切和支持,以积极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言语、行为中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正面的优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更可以给予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主动以寻找自我解脱的良策。
5.要注重引导,不要命令训导
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时,基本上采用规劝或说教方式,并总是以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问题为直接目标。所以,班主任常常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目前的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无论学生能否接受,都没有选择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使学生产生“学好学不好是老师和家长的事”的想法,个人的意愿和主动性被磨灭。
引导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的思想过程。班主任要学会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当前的问题、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主动地剖析自我,承担责任,协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为其安排一切。具体地说,它要求班主任谈心时,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以共同探讨代替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要记住,培养学生自主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心,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是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
二、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一个班主任,要想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该做些什么呢?我的看法是:真诚、尊重、共情。
1.用真诚取得学生的信任
真诚的作用或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真诚能导致信任和喜爱。这一点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中的情形是一样的。教师以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交心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心换心才是最合理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自己先谈出心里话,才能让别人也谈心里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推心置腹的交谈,才能使学生无保留地倾吐自己的全部真实情况,也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所讲的道理乃至批评和忠告;否则,即使是再正确不过的道理,没有感情相通和彼此信任的基础,学生也不容易听进去。因此,谈心中班主任语言的诚恳、态度的亲切,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是使谈话成第二,班主任的真诚具有榜样作用。
老师的真诚使学生的任何企图掩饰、隐藏、回避的反应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人们似乎都接受这样一条处事原则:人以诚待我,我亦应以诚待人。真诚与其说是一种沟通技术或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则需要真诚的恰当表达。恰当地表达真诚,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真诚的自然流露。
2.用尊重开启学生的心扉
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潜能的一种积极肯定,它是班主任用行为表达出来一种人本理念和态度。只有高度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权利,对学生的问题甚至错误表示关心和接纳,才能使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从而能畅所欲言,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尊重学生,其意义在于可以给谈话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最大程度表达自己,并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信任的孩子来说,尊重和接纳可以明显提升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沟通成功的基础。
为了要表达尊重,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身上的消极面和缺点;第二,尊重意味着以真诚为基础,并非是无原则的迁就;第三,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不管男女、家庭出身、学习好坏、品质优劣;第四,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对学生热情相待,有礼貌;第五,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第六,尊重意味着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隐私。
班主任的工作繁忙而且琐碎,班主任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也有生活上的烦恼,班主任也是圣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耐心。但是要知道,学生的心灵是敏感而且脆弱的,学生常常透过老师的反应去了解自己,老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都可能影响重大,而一旦造成不好的影响,可能花上十倍二十倍的心血和时间都难以挽回,所以,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人本主义的眼睛来看待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必然也会用尊重和良好的表现来回报尊重和爱护自己的老师。
3.用共情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按照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看法,共情就是体认(体会并且认同)他人内心世界的态度和能力:“感受来访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共情。”
在谈心中贯穿共情,就是要班主任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达到对学生境况的心领神会。共情包含有同情的成分,但又有别于同情,同情不一定含有对对方的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共情包含着“换位”的意思,是班主任用学生的心情去感受,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班主任不但要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将这种对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准确地传达给学生。由于共情,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这样有助于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使班主任了解学生更多的情况,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把共情看作是师生间沟通的最高境界也并不为过。
要准确地表达共情,应注意:
第一,要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学生。第二,要以准确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表情、姿势、动作变化、与学生的身体接触等表达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第三,表达共情应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第四,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可直接询问对方是否感到被理解了。
以上是我对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几点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沟通应注意的五个“要”与“不要”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孩子的心灵像未干的水泥,只字片语都会对他们有所影响,父母和老师所讲的话,哪怕是开玩笑的戏言,都会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严重的后果。”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老师的一句话,有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因此,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班主任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和学生谈心的时候,应该尽量谨慎地使用语言。那么具体该如何谨慎地使用语言呢?我认为班主任谈话要做到五个“要”与“不要”:
1.要注重情感交流,不要拒人以千里
班主任站在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和学生谈心,很容易把学生推向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面。无形之间就筑起了一道沟通的“高墙”,再好的道理学生也听不进去。平易近人这个词,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许多班主任难以放下自己被传统“架”起来的架子,维护着所谓的“尊严”,把自己的角色神圣化,让自己去扮演说一不二的神,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质。事实上,找学生谈心,对方往往开始时并不注意老师讲的道理,而是看老师的对自己态度和感情。
因此,班主任既要把谈心看作是心理沟通的过程,更要把谈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过程。谈心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谈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氛围,才能谈的拢、谈得好。
2.要耐心聆听,不要随意插话
一些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更多的是谈话,而不注重交流。表现在交谈过程中没有耐心、也没有意愿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即便“听”了,也是在冷漠地听,批判地听,更多的时候是没等学生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批评责备,表达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心情。即使学生表达了希望交流的愿望,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往往被教师的随意插话和主观评判所打断。这样,谈心的效果自然会打上大大的折扣。
此外,在一般的教育性谈话中,班主任往往难以忍受交谈过程中的片刻静默,学生的表述出现停顿时,班主任可能会马上加以催促:“你说,快说啊!”这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被审问,并且产生抵触情绪。但是事实上,班主任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沉默可能正是在寻找适当的措辞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班主任的催促或者插话都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并不重视我的感受,也不重视我本人”的想法,从而失去了解学生的良机。
3.要学会接纳,不要一味批评
一味地批评学生时,班主任往往带有自己个人的情绪,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这时候,既使班主任再苦口婆心地批评教导,也只会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过耳即忘。要想使自己的话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应该首先学会接纳学生。班主任在谈心中接纳学生、关心学生,是爱心的自然表露。这种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心的接纳,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敝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班主任才能“对症下药”,使谈心收到应有的效果。
接纳应该是表里如一的,从心底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接纳并不代表认可或同意学生所讲的一切,而只是代表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平等的人,承认其想法和情绪体验的合理性,尽管有时那种想法和自己的观点很不相同。接纳也不代表班主任不能有自己的观点,而是指虽然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意见有所不同,也仍然愿意认真听取学生的看法,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接纳看成是一种主动与积极的态度。
4.要支持鼓励,不要同情安慰
学生遇到了挫折与困难,会垂头丧气,有时可能还会伤心哭泣,那么做为班主任通常会如何处理呢?一些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很自然的反应便是劝慰和同情,比如会说“好了,别哭别哭,不要哭了”,或者说“这有什么好想不开的?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好了”等等之类的话。试想,这种安慰能够帮学生振作起来面对问题吗?相反,可能还会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情绪被否定了,自己在教师心里是没有价值的这样的感受。
因此,班主任要理解学生,就要放下主观的态度和认识,设身处地去感受来访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是非得失。班主任感受学生的处境心情并表示关切和支持,以积极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言语、行为中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正面的优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更可以给予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主动以寻找自我解脱的良策。
5.要注重引导,不要命令训导
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时,基本上采用规劝或说教方式,并总是以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问题为直接目标。所以,班主任常常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目前的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无论学生能否接受,都没有选择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使学生产生“学好学不好是老师和家长的事”的想法,个人的意愿和主动性被磨灭。
引导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的思想过程。班主任要学会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当前的问题、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主动地剖析自我,承担责任,协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为其安排一切。具体地说,它要求班主任谈心时,多提问题,少加评论;多做启发,少做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以共同探讨代替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要记住,培养学生自主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心,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是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
二、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一个班主任,要想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该做些什么呢?我的看法是:真诚、尊重、共情。
1.用真诚取得学生的信任
真诚的作用或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真诚能导致信任和喜爱。这一点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中的情形是一样的。教师以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交心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心换心才是最合理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自己先谈出心里话,才能让别人也谈心里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推心置腹的交谈,才能使学生无保留地倾吐自己的全部真实情况,也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所讲的道理乃至批评和忠告;否则,即使是再正确不过的道理,没有感情相通和彼此信任的基础,学生也不容易听进去。因此,谈心中班主任语言的诚恳、态度的亲切,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是使谈话成第二,班主任的真诚具有榜样作用。
老师的真诚使学生的任何企图掩饰、隐藏、回避的反应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人们似乎都接受这样一条处事原则:人以诚待我,我亦应以诚待人。真诚与其说是一种沟通技术或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则需要真诚的恰当表达。恰当地表达真诚,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真诚的自然流露。
2.用尊重开启学生的心扉
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潜能的一种积极肯定,它是班主任用行为表达出来一种人本理念和态度。只有高度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权利,对学生的问题甚至错误表示关心和接纳,才能使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从而能畅所欲言,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尊重学生,其意义在于可以给谈话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最大程度表达自己,并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信任的孩子来说,尊重和接纳可以明显提升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沟通成功的基础。
为了要表达尊重,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身上的消极面和缺点;第二,尊重意味着以真诚为基础,并非是无原则的迁就;第三,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不管男女、家庭出身、学习好坏、品质优劣;第四,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对学生热情相待,有礼貌;第五,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第六,尊重意味着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隐私。
班主任的工作繁忙而且琐碎,班主任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也有生活上的烦恼,班主任也是圣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耐心。但是要知道,学生的心灵是敏感而且脆弱的,学生常常透过老师的反应去了解自己,老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都可能影响重大,而一旦造成不好的影响,可能花上十倍二十倍的心血和时间都难以挽回,所以,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人本主义的眼睛来看待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必然也会用尊重和良好的表现来回报尊重和爱护自己的老师。
3.用共情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按照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看法,共情就是体认(体会并且认同)他人内心世界的态度和能力:“感受来访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共情。”
在谈心中贯穿共情,就是要班主任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达到对学生境况的心领神会。共情包含有同情的成分,但又有别于同情,同情不一定含有对对方的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共情包含着“换位”的意思,是班主任用学生的心情去感受,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班主任不但要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将这种对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准确地传达给学生。由于共情,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这样有助于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使班主任了解学生更多的情况,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把共情看作是师生间沟通的最高境界也并不为过。
要准确地表达共情,应注意:
第一,要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学生。第二,要以准确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表情、姿势、动作变化、与学生的身体接触等表达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第三,表达共情应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第四,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可直接询问对方是否感到被理解了。
以上是我对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几点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