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铭记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实际的观展经验,体会展示设计中主题演绎性的实际效果,现在的展馆的展示形式有所转变,通过场景、展品等多方位的综合使得参观者的观感效果更为丰富多样,加深参观的视觉效果和展品的展示信息的传达。作为展示专业的学生需要将课堂知识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得出真切的实践体验。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示;主题;演绎性
  2015年10月10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我国成功入选的第九份资料。看到这里,让我回想到上一次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情形:参观纪念馆的那天南京下着小雨,既非节假日也不是周末时间,参观的队伍还是转了几个弯,从馆内蜿蜒到几百米外的公交站牌处。门口有一排雕塑……那次的南京之行正好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与之相呼应,就是在世界的另外一个角落坐落着另外一座举世闻名的犹太人纪念馆。曾经听老师讲解过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作为一个成功案例,我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那种特殊的参观经历,单凭老师上课时所传授的点滴痕迹已然深刻心头,那是多么出色的一件设计作品,也是多么真实地揭露了犹太民族的人民所承受的苦楚。这些,就像史实轶事一样,会被人们永远地铭记于心。本文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参观之行,简述个人对于博物馆主题演绎性的浅析。
  对于一个博物馆的最初认知是一个存放古代古董的地方,现在觉得博物馆是一个庞大而且富有意义的场所。根据相关专业中对博物馆的定义和范围以及依据我国博物馆的主要性质,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可划分四大类。即: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但我更愿意把她解读为:是用于收藏古代文物的,也可以说是对一种专业有系统地解说,还可以说是一段历史的重现或纪念。那几个简简单单的专业术语中性而没有情感。
  对于博物馆,比起展品本身,我更注重其本身所营造的氛围和渲染力有多么强大。认识一种感官非常敏感的生物,周遭的一切都是通过感官来感应,所以单单从文本资料这一个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一个器物或一个事件的感知力了。所以,我觉得能在主题演绎性上面做得比较到位的设计,那就表达了这位设计师是把这座博物馆里所展示的展品想要传达的精神进行了充分地发挥。从看到这座展馆开始就渐渐进入了角色。
  一、广场雕塑深入人心
  在等候入馆排队时就看到广场上那些雕塑,雨中有些模糊,定睛一看才知道是一些场景再现,运用粗犷的手法,大气简洁地表达出雕塑中人物的情绪,无尽地绝望和悲愤从雕塑的眼神中流露出来。长时间经过雨水的冲刷,有些部分已经被打磨得光滑圆润。即使这样也不能消灭雕塑所传达出来的情绪,就像无论过了多久的时间,也无法把这段历史从人们心中抹去一样。再往里走,需要经过很长一段路,没有任何装饰,光秃秃的,但是要从一个类似三角形的雕塑中间的缝隙穿过去。那个缝隙并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但是穿过的人就会在心里会有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很长一段路,很大一个广场竟然一株植物也没有,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生气,死一样沉寂,在一开始就给参观者的心里种下了一粒悲凉的种子。
  二、展馆造型扣人心弦
  大屠杀纪念馆的造型设计我也是看了介绍的文章才知道的,类似一座巨大型的坟墓,设计师齐康因为童年的记忆,可以说他是用一种纪念的方式在设计这座纪念馆的。在设计之中加入的情感是代表着当时的受害者的 中国同胞的。旧馆造型被誉为“棺材”,参观路线过程中只能感受到灰色,直直的墙壁矗立在那里,粗糙的石头墙壁上的装饰肌理纹路纵向排列,乍看之下像极了一条一条被鞭子抽打过的痕迹,也似砍刀砍过的痕迹。天空落下的雨水如果有颜色,那也一定是鲜红色,仿佛可以见到那下面堆积的层层白骨……就像现在死亡广场那些微微透着光的鹅卵石一般,虽然都被时光打磨的无棱无角,但是依旧没有寸草想要发芽的迹象。这样的手法让人联想到柏林犹太人纪念馆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座展馆在外立面的造型设计上都选用了几何形态,简单,直接。最重要的就是锐角的使用。锐角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有着压抑感觉的形态,线条的合并意味着没有余地的只能继续向前,而且最终会回归成一个点。
  犹太人纪念馆的折线造型从参观者的视角可能感受不同,但是鸟瞰便可以清晰地目睹一切。整座展馆的平面呈曲折蜿蜒状,墙体向外倾斜,就像半个六角形被切割散开的瞬间,很有爆炸性的感觉。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将犹太人民的分布情况图隐藏在建筑装饰面的折线玻璃窗之中。看到那没有一个是横平竖直的玻璃窗,看似凌乱的交错着,喻示着犹太民族那波折不断,困难重重的发展历史……这样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展品,她本身所蕴藏的内涵很容易给参观者带来全方位的视觉体验,从而在一开始参观展馆时就有了相应的观展心理暗示。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展馆侧面看就像是一把利剑,直指天边。在石料的装饰外墙中间有一条折线型的细长条玻璃窗,从底至顶,一座建筑就像是被劈成两半,但是直指天际的箭头并没有要坠落的迹象,那孤傲不可一世的倔强表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样选取简单的石材作为建筑的外墙装饰面,简单、直接、没有一丝的多余繁复,选取最素雅的石材表达着最初的设计思想,干净利落。
  三、展示形式摄人心魄
  如果说展馆给你带来的触动很深,那么馆中的展示形式那就能称之为震撼。两座展示博物馆都在用最强烈的方式向世人陈述着这段历史事实,那种亲身体验的感受可以用摄人心魄来形容。
  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民族,很多历史上的名人,思想家、发明家……都有犹太民族的血统。这种智慧的基因影响着我们,还记得听老一辈人提到过,上海曾经有一段时期有很多犹太人流亡至此,大家也有收留过他们,也许就是这份情谊,让我对犹太这个名词有了一些记忆。在犹太人纪念馆里,参观路线本身就极具复杂性,不是那种来去穿梭的线路数量的复杂,而是时而宽广,时而狭窄,时而空间高旷开阔,却在下一个部分变得顶棚接近头部的压抑……斜着的展馆的墙壁让你有种马上要倒塌的感觉,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那些不规则形状的窗户,从高空中射下一条一条的微弱的光芒,让你有种微弱的希望从来不曾离你很远的,但是又不能轻易触碰到的感觉。   其中有一段路,非常有名,地上铺满了人脸面具,面具都是金属制作而成,没有特殊的通行的道路,只需要直接蹋在面具上面走过去就好。当你从面具上走过时,面具因为互相之间碰撞发出了金属碰撞时的声音,时而清脆,时而低沉,叮叮当当,像是零件散落一地时发出的声音,更像是监狱里受刑时刑具所发出的声音,冰冷、直接、没有缓冲,不带一丝情感……能让人联想出一幕又一幕的集中营的悲惨生活。
  建筑其中有一处十分灰暗,向上行走有很多节楼梯,远远看到楼梯的顶端有着光芒渗漏进来,那就像是一个出口,一个可以从这阴暗的地宫逃出去的唯一一个希望似的,你满怀希望的踏上楼梯,向着光明前进,但当你真正走到楼梯的顶端抬头望时,你才发现,原来那灿烂、美丽的光明来自一个顶窗,而你所站的位置,离那个顶窗有着好几米的距离。你能看到光明带来的希望,但是你却触摸不到,这一展示中小小的设计,给参观者带来了如同当时被关押着的犹太难民一般的心情,外面自由的天空近在咫尺,但是却无法跨越那扇大门,也无法走出去的失落。这样的感受,并没有借助于太多的文字、图片,仅仅是一个空间,也能让你感触良多。
  转睛一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也有着相同的展示形式。在入馆的第一个展厅,没有一件展品,硕大的展厅中间只有一堵背景墙,墙前面只有一个像T台一样的部分,但是不是给人走路或者观赏走秀用的,在背景墙上印着几个简单的字:遇难者(下面还有两种别的字体)300000。字字清晰,铿锵有力,几束光芒照在上面,清楚地提醒着每个看到这些数字的人,曾几何时,这里都发生过什么,当时这里的人都遭遇过什么。整座大厅我觉得应该是命名为默哀听厅,肃穆的环境可以让进入到这个展厅的观众瞬间安静下来,给人一种宁静空间,在这时配合着唯一光线充足的部分清晰地刻划的那些字,你会开始产生极大的共鸣。下面一个展厅里有很多图文展示品以及史实资料,通过前一个展厅的气氛渲染,使得这里的每一份资料都让参观者看得十分投入,一字一句都可以深深印刻在心头。
  另外一个展示部分也很有特色。众所周知,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之中,受到活埋等各种残忍的方式迫害的中国人民数量之多,那是一件多年之后令人回想一下都全身不寒而栗的悲惨记忆。可能在这之中有很多人直至今日都没有办法确认他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但是展馆之中,就有那么一个展厅,每一个被记录在案的受害者的姓名都罗列在那上面。几排巨型的书架从地面直至多层楼高的展厅的顶部,上面放满了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都有一个人的姓名,一层一层,一排一排,给参观者带来的视觉冲击非常强烈,看着那一排排望不到边的文件夹,心中所激起的感触也是颇深。
  在这座历史纪念馆之中,属于展示所用还是比较少部分的,还有很多空间是用来做研究之用,相关文件的汇总、编排、整理……有这一系列的操作才能有这份世界记忆名录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一座展馆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是多方面协调共同促进,那样才能通过各种手段展示出这座展馆设计之初想要表达给观众的情愫。而如何能够更好地展现展示内容,整个设计中主题性的体现就尤为重要了,
  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从来都是一座非常吸引人的城市。而这里,曾经是那30万中国同胞遇难的场所。如今也用它特有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历史的记忆,展示博物馆就是其中一种载体,而这种载体通过我们专业的设计者再次解析,便可以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来给你最深刻的体验,让你将这些历史铭记于心,那便是一个设计师从心里所表达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钟山风.传播方法的演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黄光男.博物馆新视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王琦.从水晶宫到达尔文中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筑进化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赵晓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就,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尤其是在奥运景观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融合最为明显,无论是在奥运场馆的设计中,还是在奥运景观的搭配中都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踪影。就北京奥运会福娃雕塑景观设计为例,展开详细探讨,并提出相应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平面设计;景观建设;问题研究  一、奥运福娃雕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期刊
摘 要:大型人物雕塑是城市设计、文化旅游景区、人文纪念场所等空间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文章通过六盘水孙思邈药王雕塑介绍大型人物雕塑在设计、制作、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细节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大型人物雕塑比例问题的把握,以及锻铜雕塑工艺技术、制作流程、安装手法等具体实施实践内容。  关键词:孙思邈;锻铜雕塑;设计;制作;安装  传统大型人物雕塑的创造过程极其艰难和漫长,如著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铁路废弃地转型为公园空间后,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闲置空间等问题。通过研究过去的典范案例,归纳各案例的物质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各案例之间的仿效价值及创新价值,为后续铁路公园规划转型提供思考依据。研究对比发现,转型后的公园除了把价值因素作为仿效典范,同时强调因地制宜和创新意识改造。  关键词:废弃铁路;线性公园;仿效;创新  一、废弃铁路转型的背景与现状  (一)铁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是对无锡佚园现状以及营造艺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其现状和其独特的营造手法,以小见大,从而探索整个无锡地区私家园林的营造规律,并为后续的开发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佚园;私家园林;营造  佚园建于民国初年,其园主为秦毓鎏,《佚园记》中秦毓鎏自己说到五十岁时,身体渐渐开始生病,这正是上天惩罚他的方式(此正天之所以佚我也),所以把这个园命名佚园。佚
期刊
摘 要:汉画像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天、地、人、神四方游戏的世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汉代人对生的热情、对死的虔诚、对自然的依恋、对神界的向往……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都是耐人寻味的。通过探寻汉画像中蕴含的生态美,可以发现它的哲学内涵与海德格尔的生态美学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生态美学;诗意栖居;汉画像  海德格尔在1951年所做的演讲谈到了荷尔德林的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充满劳绩,然
期刊
摘 要:马在西汉有重要地位,西汉质朴生动的雕塑马别具特色,通过对霍去病墓前石刻马、杨家湾陶俑马军阵、茂陵鎏金铜马的审美浅析来品味西汉马的时代韵味,从而引发当代雕塑创作思考。  关键词:西汉;雕塑马;时代  西汉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独树一帜,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过程中,其特有的形式,独特的语言值得千百年后的我们研究学习,对我们当今雕塑创作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西汉雕塑中马造型是非常有表现性的。马是与
期刊
摘 要:在旅游产业中湘西苗绣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符号,在经历了国家主导文化、现代文明的冲击后,在商业利益的追逐中迷失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旅游文化生态建设中,传统手工艺价值观出现回归思潮,苗族人积极寻求湘西苗绣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对话中,重建民族文化認同。  关键词:湘西苗绣;手工艺;价值观;文化认同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苗绣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被誉为“穿在身上的
期刊
摘 要:地处广西桂林生态自然景区的愚自乐园是一座以当代雕塑为主的地景艺术公园。如今,它安置于酒店度假村中成为景观装置艺术,建筑与空间艺术的结合起到了调节的作用,现在的愚自乐园是城市的避难所,给参观者一个舒适的空间并给我们建造了物质与精神上的保护屏障。这样的一个原创性的经验独立于白天景象展开了空间的另一种维度。  关键词:生态;雕塑装置;虚实;意境;东西方文化融合  愚自乐园本是一座具有艺术特色的景
期刊
摘 要:项目制不仅是一种行政体系的技术治理手段,也是国家体制衍生出的一种实践性的制度形式,而在实践中,作为实践主体的基层政府会根据自身的科层地位和地方利益而进行包装、变通、共谋项目和钓鱼工程来进行项目执行和项目制定。项目制作在治理体系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会继续运用,但是其衍生出的系统风险更值得关注,这种技术性和风险性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视角。  关键词:项目制;基层政府;政府
期刊
摘 要:在梳理人类学的空间转向的基础上,探讨在中国的城市中,马拉松运动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运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空间生产”的社会空间。对马拉松运动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在高度都市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其在这种新的情境下已经产生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关键词:空间;社会空间;马拉松;都市化  传统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一直置于时间之上,人类学家们所关注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