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是对无锡佚园现状以及营造艺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其现状和其独特的营造手法,以小见大,从而探索整个无锡地区私家园林的营造规律,并为后续的开发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佚园;私家园林;营造
佚园建于民国初年,其园主为秦毓鎏,《佚园记》中秦毓鎏自己说到五十岁时,身体渐渐开始生病,这正是上天惩罚他的方式(此正天之所以佚我也),所以把这个园命名佚园。佚园是无锡私家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其他无锡私家园林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其营造私家园林的核心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在园林的布置与营造艺术上也有许多的共同之处。本文将从佚园的发展历史、相地、建筑、理水以及细节处理等几个方面来探索无锡私家园林营造的一般规律。
一、故居地理区位分析
(一)选址
佚园为秦毓鎏故居中的私家园林,位于小娄巷之中,福田巷17-18号。据史载,小娄巷是世代名门望族谈氏、秦氏、孙氏和王氏聚集之地。所以,当时的佚园应该处在一个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上。
(二)现状分析
2003年秦毓鎏故宅及佚园被列为无锡市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与佚园所在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整体的历史文化被保护起来,由无锡市规划局对其进行规划和维护。一直到今天这项工作并未完成,处于停滞状态。
如今的佚园位于无锡老城区,人民路以南,新生路以东,处于无锡中心商业圈,周边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北侧隔人民路是崇安寺商业文化中心,西侧隔新生路是52层的商贸办公综合大厦。秦氏故居所处的福田巷已经不复存在,被包围在一片工地和简易房之中,故居前开阔地目前是停车场。整个历史环境已经完全被破坏,故居犹如孤岛被包围在高楼大厦之中。
二、建筑分析
(一)建筑残存情况
秦毓鎏故宅,大门朝北,原规模较大,具有龙形围墙,中西合璧风格,内有小园名为佚园,建于民国初年。至今尚存有水池假山和花木部分。2008年出版的《小娄巷历史街区》中记载,旧宅建筑残存有主房三间、辅房三间、杂屋两间和小园一个。
(二)建筑整修情况
现在,故居中所有建筑均已复建,包括园子北面的主体建筑和其西侧的辅房,园东面的二层建筑以及园内西南的六角攒尖顶亭子。复建的故宅主体建筑坐南朝北,硬山顶带马头墙平房,面阔三间。明间以方砖铺地,平顶天花板;左右两次间为地板房,窗户均为木框铁棂,门为洋式木门。明间南侧连抱厦,抱厦为歇山
顶黄瓜脊,底部平面呈正方形,石础木柱均作方形。抱厦上题“竹净梅芬”,两侧有秦敦世所作对联“阖眼如见诸仙物,入园既是小山河”联为板联。整幢建筑呈现民国时期的风格,既有西洋式的现代建筑手法,同时在材料和形式上又是传统的中式建筑。辅房在住房西侧,平行于住房,坐北朝南,硬山頂平房,面阔三间,辅房体量形制和做工都比主房逊色。在主房与辅房之间有廊相连。关于亭子,在秦毓鎏在《佚园记》中描述为双峯亭,“亭旁有古石鼎,可焚香,可煮茗,宋代历年物也”。如今,双峯亭已经复建六角攒尖顶,平面亦为六边形,上有双峯匾额和一副板联,其中宋代古鼎已不复存在。另外,秦氏园东侧出月门为观澄楼,旧时秦氏起居会客之处,楼三层已经翻新。观澄楼对面有一处坍塌的房屋,应该为旧物,不知何用。还有文献中提到的鹪鹩楼,没有确定具体位置现在在哪里。
(三)建筑艺术特色
文献中记载佚园建筑中西合璧,现在原始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建筑基本已经全部翻新过,室内建筑构件已全部更换。室外的马头墙和正脊的云纹装饰可能还是旧物。就文献中记载和现在的考察,建筑西式的部分更多地应该是体现在使用了现代的建筑手法。主要表现在故居的澄观楼上面,三层建筑采用现代砖混建筑方法,中式的硬山顶上开有一个老虎窗。整体来看故居的建筑还是具有浓重的传统的中式风味。
山墙装饰——辅房山墙樨头与封火墙统一形式并一气呵成,在视觉上给人连贯性和向上的气势。封火墙的装饰简约,素色不施砖瓦,仅使用层层叠叠的线脚排列,多段长度不一,自上而下排列形成重复交错的韵律感。
云纹——佚园建筑的一大装饰特点就是房屋正脊两侧和院门上的云纹装饰,共三组造型各不一样。这些云纹除了有装饰美观吉祥寓意的作用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据文献记载,这些用石灰勾成的花纹,是为防止片瓦松动。
铺地——铺地虽不在建筑上,但它与庭院空间密不可分,故居的铺地形式多样,并大多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园内道路铺地主要采用鹅卵石、碎石和砖。铺地的图案有四瓣花和钱的组合,寓意“有钱花”;有风车型的四片抽象图案;有三角形和正六边形组合的图案;还有蝙蝠和福字组合的吉祥纹样。
三、水体分析
佚园内偏东部主屋南部是一泓清池,池面略成方形,面积约30平米。水池偏于园子东部,集中用水,从而留出西侧较大地面用于堆山叠石,并在其上广种密植乔木、灌木,与水体组合形成对比,造成山林野趣。文献中记载水源来自池中一口没在水下的井。同时《佚园记》中记载池南有山,砌石为泉,名为枣泉,泉水曲折通于池。如今南部山泉已经不存在,池底井也不再出水。这个水体为不规则小池,水面开阔,仅在水池南部边缘原来枣泉汇入处用一石板桥稍作分割,使水面有收有放,丰富空间变化,不显得过于单调。水岸由山石堆叠而成不规则的驳岸,石块大小相间,疏密有致,自然地完成了水体和陆地的过渡。《佚园记》中写道:“池口石梁跨之,曰观瀑桥。立桥上听泉流。潺湲穆然,自有深山太古之思,不觉身在城市也。”可见,池虽小,但却在园中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细节处理
(一)堆山叠石
《佚园记》中记载:“……,中有土岗,岗之麓,石虎蹲焉,故名。岗高处为台,名曰隐羿。台最宜秋宵玩月。台下为洞,通东西之咽喉也。洞之南,拾级而上,为朱樱山。”小娄巷如今被破坏得比较厉害,园子原始的形制可能已经遭到破坏,从上文中的表述加上实地的考察,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园中用块石堆叠而成的拱形门洞,符合“通东西之咽喉”的描述,应该就是文中的“台下之洞”。石拱门的石块体积比较大,上部两块岩石交叠形成拱顶。石拱跨度不大,其下仅容一人通行。这个石拱形式给人感觉粗壮厚重,南北连接南部较高的山坡和北面的绿地,处在东西整个园子的中线上,也是整个园路环线上的重要节点。所以无论在哪个方向上看这个石拱都是园中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 园中现存几块散落的太湖石,园子西面围墙下三块,湖边一块。《佚园十景图册》中有一景为“双峯戴雪”,《佚园记》中也记载“亭面石,石之大者有二,曰畏垒峰,曰瑶芝峰”。据此推测,西面围墙下的太湖石应该就是这两峰,以及旁边点缀的石头。
(二)植物配置
植物种类:《佚园记》中记载“榭之北为茶圃,方广可二亩余,杂种桃、李、杏、梅、石榴、玉米、樱花、木犀、海棠、杨柳、梧桐之属”,“朱樱山西麓,松柏成林,蔚然深秀”。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旧时的佚园虽小,但是植物种类丰富,四季皆有景色可观。如今,佚园荒废多年,园中植物杂乱丛生,早已不复当年光彩。植物主要分为两大类,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分别为女贞、芭蕉、棕榈、云南黄馨、南天竹、八角金盘、常春藤、无患子和麦冬。
植物布置:佚园面积相对比较小,园中的树采用点种,搭配灌木花草。池边现有三棵高大乔木,一棵相对矮小,有树枝倾斜接近水面,更添一份水木亲近的情趣。树木分布在水池三面,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形成围合状更加强了池面的集中性,使水池成为园中重要的视觉元素。水池西侧陆地部分,有一棵高大的女贞和一棵棕榈,一大一小在辅房的正面,既可作为辅房屋内重要的观赏对象,更重要的是使西面的绿地与水池保持视觉上的平衡。园子的最西面围墙处,沿围墙种植了几棵高大的树木,起到隔绝内外部视线的目的,从院内向外看需透过枝叶,既有挡又有漏,隔绝了一些园外的市井生活气氛,保护了园内的山林情趣。园子南部是比较高的山坡,上面长满了灌木和地被植物,其中夹杂着一些稍高的乔木和竹子,整个山坡犹如一片自然山林。两侧有石阶可登上山坡,向外可眺望宅外风光,向内园内景色尽收眼底。
(三)碑刻楹联
园内最重要的碑刻为孙中山和胡汉民题词的石刻,目前石碑尚存于主屋墙上,但是碑文已经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每个字都被凿掉,所幸碑文原文还在,可以重新筑碑。另外,在如今旧居的院门上有孙中山所提“乐天”二字门额,应该是在根据上文提到已经破坏的那块中,截取二字新刻所成。院门内侧有谊宾书楹联一副“怪石奇花新粉,故家乔木旧风流”,园中正屋抱厦有“竹净梅芬”额匾和秦敦世所作“阖眼如见诸仙物,入园既是小山河”楹联。园内六角亭有“双峯”额匾和一副楹联。所有匾额楹联均为重新制作。
五、结语
佚园处在小娄巷历史街区之中,它的保护和开发必然是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进行。如今的小娄巷只剩下北部半截,保留下来的这些历史建筑大多也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大量的建筑遗产正在被现代化的建设大潮摧毁,佚园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周围的街道建筑已经完全消失,成了一座孤岛。
根据规划部门对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复建和维修,未来会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街区形式加以利用。小娄巷紧邻崇安寺商业中心,以后势必会发展为商圈的一部分,保护规划把小娄巷定义为“现代慢生活”区域,将要打造无锡传统文化价值的生活体验区。佚园作为小娄巷历史街区内唯一的园林,具有特殊的地位,虽然以前是私家园林,但未来可以作为商业区内的难能可贵的古典园林向公众开放,甚至可以繼续发挥它的居住功能,开发为一个别致的旅馆,让现代的人们也能真正体会居住在江南园林中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刘健华.小娄巷历史街区[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8.
[2]张志斌,张琦,陶韬.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维护与重塑[J].现代城市研究,2010,(08):34-40.
[3]王鹏.无锡小娄巷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建筑策划实践[J].四川建筑,2010,(02):14-15.
[4]欧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探索[D].天津大学,2013.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易斯顿美术学院
关键词:佚园;私家园林;营造
佚园建于民国初年,其园主为秦毓鎏,《佚园记》中秦毓鎏自己说到五十岁时,身体渐渐开始生病,这正是上天惩罚他的方式(此正天之所以佚我也),所以把这个园命名佚园。佚园是无锡私家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其他无锡私家园林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其营造私家园林的核心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在园林的布置与营造艺术上也有许多的共同之处。本文将从佚园的发展历史、相地、建筑、理水以及细节处理等几个方面来探索无锡私家园林营造的一般规律。
一、故居地理区位分析
(一)选址
佚园为秦毓鎏故居中的私家园林,位于小娄巷之中,福田巷17-18号。据史载,小娄巷是世代名门望族谈氏、秦氏、孙氏和王氏聚集之地。所以,当时的佚园应该处在一个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上。
(二)现状分析
2003年秦毓鎏故宅及佚园被列为无锡市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与佚园所在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整体的历史文化被保护起来,由无锡市规划局对其进行规划和维护。一直到今天这项工作并未完成,处于停滞状态。
如今的佚园位于无锡老城区,人民路以南,新生路以东,处于无锡中心商业圈,周边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北侧隔人民路是崇安寺商业文化中心,西侧隔新生路是52层的商贸办公综合大厦。秦氏故居所处的福田巷已经不复存在,被包围在一片工地和简易房之中,故居前开阔地目前是停车场。整个历史环境已经完全被破坏,故居犹如孤岛被包围在高楼大厦之中。
二、建筑分析
(一)建筑残存情况
秦毓鎏故宅,大门朝北,原规模较大,具有龙形围墙,中西合璧风格,内有小园名为佚园,建于民国初年。至今尚存有水池假山和花木部分。2008年出版的《小娄巷历史街区》中记载,旧宅建筑残存有主房三间、辅房三间、杂屋两间和小园一个。
(二)建筑整修情况
现在,故居中所有建筑均已复建,包括园子北面的主体建筑和其西侧的辅房,园东面的二层建筑以及园内西南的六角攒尖顶亭子。复建的故宅主体建筑坐南朝北,硬山顶带马头墙平房,面阔三间。明间以方砖铺地,平顶天花板;左右两次间为地板房,窗户均为木框铁棂,门为洋式木门。明间南侧连抱厦,抱厦为歇山
顶黄瓜脊,底部平面呈正方形,石础木柱均作方形。抱厦上题“竹净梅芬”,两侧有秦敦世所作对联“阖眼如见诸仙物,入园既是小山河”联为板联。整幢建筑呈现民国时期的风格,既有西洋式的现代建筑手法,同时在材料和形式上又是传统的中式建筑。辅房在住房西侧,平行于住房,坐北朝南,硬山頂平房,面阔三间,辅房体量形制和做工都比主房逊色。在主房与辅房之间有廊相连。关于亭子,在秦毓鎏在《佚园记》中描述为双峯亭,“亭旁有古石鼎,可焚香,可煮茗,宋代历年物也”。如今,双峯亭已经复建六角攒尖顶,平面亦为六边形,上有双峯匾额和一副板联,其中宋代古鼎已不复存在。另外,秦氏园东侧出月门为观澄楼,旧时秦氏起居会客之处,楼三层已经翻新。观澄楼对面有一处坍塌的房屋,应该为旧物,不知何用。还有文献中提到的鹪鹩楼,没有确定具体位置现在在哪里。
(三)建筑艺术特色
文献中记载佚园建筑中西合璧,现在原始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建筑基本已经全部翻新过,室内建筑构件已全部更换。室外的马头墙和正脊的云纹装饰可能还是旧物。就文献中记载和现在的考察,建筑西式的部分更多地应该是体现在使用了现代的建筑手法。主要表现在故居的澄观楼上面,三层建筑采用现代砖混建筑方法,中式的硬山顶上开有一个老虎窗。整体来看故居的建筑还是具有浓重的传统的中式风味。
山墙装饰——辅房山墙樨头与封火墙统一形式并一气呵成,在视觉上给人连贯性和向上的气势。封火墙的装饰简约,素色不施砖瓦,仅使用层层叠叠的线脚排列,多段长度不一,自上而下排列形成重复交错的韵律感。
云纹——佚园建筑的一大装饰特点就是房屋正脊两侧和院门上的云纹装饰,共三组造型各不一样。这些云纹除了有装饰美观吉祥寓意的作用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据文献记载,这些用石灰勾成的花纹,是为防止片瓦松动。
铺地——铺地虽不在建筑上,但它与庭院空间密不可分,故居的铺地形式多样,并大多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园内道路铺地主要采用鹅卵石、碎石和砖。铺地的图案有四瓣花和钱的组合,寓意“有钱花”;有风车型的四片抽象图案;有三角形和正六边形组合的图案;还有蝙蝠和福字组合的吉祥纹样。
三、水体分析
佚园内偏东部主屋南部是一泓清池,池面略成方形,面积约30平米。水池偏于园子东部,集中用水,从而留出西侧较大地面用于堆山叠石,并在其上广种密植乔木、灌木,与水体组合形成对比,造成山林野趣。文献中记载水源来自池中一口没在水下的井。同时《佚园记》中记载池南有山,砌石为泉,名为枣泉,泉水曲折通于池。如今南部山泉已经不存在,池底井也不再出水。这个水体为不规则小池,水面开阔,仅在水池南部边缘原来枣泉汇入处用一石板桥稍作分割,使水面有收有放,丰富空间变化,不显得过于单调。水岸由山石堆叠而成不规则的驳岸,石块大小相间,疏密有致,自然地完成了水体和陆地的过渡。《佚园记》中写道:“池口石梁跨之,曰观瀑桥。立桥上听泉流。潺湲穆然,自有深山太古之思,不觉身在城市也。”可见,池虽小,但却在园中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细节处理
(一)堆山叠石
《佚园记》中记载:“……,中有土岗,岗之麓,石虎蹲焉,故名。岗高处为台,名曰隐羿。台最宜秋宵玩月。台下为洞,通东西之咽喉也。洞之南,拾级而上,为朱樱山。”小娄巷如今被破坏得比较厉害,园子原始的形制可能已经遭到破坏,从上文中的表述加上实地的考察,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园中用块石堆叠而成的拱形门洞,符合“通东西之咽喉”的描述,应该就是文中的“台下之洞”。石拱门的石块体积比较大,上部两块岩石交叠形成拱顶。石拱跨度不大,其下仅容一人通行。这个石拱形式给人感觉粗壮厚重,南北连接南部较高的山坡和北面的绿地,处在东西整个园子的中线上,也是整个园路环线上的重要节点。所以无论在哪个方向上看这个石拱都是园中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 园中现存几块散落的太湖石,园子西面围墙下三块,湖边一块。《佚园十景图册》中有一景为“双峯戴雪”,《佚园记》中也记载“亭面石,石之大者有二,曰畏垒峰,曰瑶芝峰”。据此推测,西面围墙下的太湖石应该就是这两峰,以及旁边点缀的石头。
(二)植物配置
植物种类:《佚园记》中记载“榭之北为茶圃,方广可二亩余,杂种桃、李、杏、梅、石榴、玉米、樱花、木犀、海棠、杨柳、梧桐之属”,“朱樱山西麓,松柏成林,蔚然深秀”。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旧时的佚园虽小,但是植物种类丰富,四季皆有景色可观。如今,佚园荒废多年,园中植物杂乱丛生,早已不复当年光彩。植物主要分为两大类,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分别为女贞、芭蕉、棕榈、云南黄馨、南天竹、八角金盘、常春藤、无患子和麦冬。
植物布置:佚园面积相对比较小,园中的树采用点种,搭配灌木花草。池边现有三棵高大乔木,一棵相对矮小,有树枝倾斜接近水面,更添一份水木亲近的情趣。树木分布在水池三面,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形成围合状更加强了池面的集中性,使水池成为园中重要的视觉元素。水池西侧陆地部分,有一棵高大的女贞和一棵棕榈,一大一小在辅房的正面,既可作为辅房屋内重要的观赏对象,更重要的是使西面的绿地与水池保持视觉上的平衡。园子的最西面围墙处,沿围墙种植了几棵高大的树木,起到隔绝内外部视线的目的,从院内向外看需透过枝叶,既有挡又有漏,隔绝了一些园外的市井生活气氛,保护了园内的山林情趣。园子南部是比较高的山坡,上面长满了灌木和地被植物,其中夹杂着一些稍高的乔木和竹子,整个山坡犹如一片自然山林。两侧有石阶可登上山坡,向外可眺望宅外风光,向内园内景色尽收眼底。
(三)碑刻楹联
园内最重要的碑刻为孙中山和胡汉民题词的石刻,目前石碑尚存于主屋墙上,但是碑文已经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每个字都被凿掉,所幸碑文原文还在,可以重新筑碑。另外,在如今旧居的院门上有孙中山所提“乐天”二字门额,应该是在根据上文提到已经破坏的那块中,截取二字新刻所成。院门内侧有谊宾书楹联一副“怪石奇花新粉,故家乔木旧风流”,园中正屋抱厦有“竹净梅芬”额匾和秦敦世所作“阖眼如见诸仙物,入园既是小山河”楹联。园内六角亭有“双峯”额匾和一副楹联。所有匾额楹联均为重新制作。
五、结语
佚园处在小娄巷历史街区之中,它的保护和开发必然是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进行。如今的小娄巷只剩下北部半截,保留下来的这些历史建筑大多也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大量的建筑遗产正在被现代化的建设大潮摧毁,佚园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周围的街道建筑已经完全消失,成了一座孤岛。
根据规划部门对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复建和维修,未来会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街区形式加以利用。小娄巷紧邻崇安寺商业中心,以后势必会发展为商圈的一部分,保护规划把小娄巷定义为“现代慢生活”区域,将要打造无锡传统文化价值的生活体验区。佚园作为小娄巷历史街区内唯一的园林,具有特殊的地位,虽然以前是私家园林,但未来可以作为商业区内的难能可贵的古典园林向公众开放,甚至可以繼续发挥它的居住功能,开发为一个别致的旅馆,让现代的人们也能真正体会居住在江南园林中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刘健华.小娄巷历史街区[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8.
[2]张志斌,张琦,陶韬.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维护与重塑[J].现代城市研究,2010,(08):34-40.
[3]王鹏.无锡小娄巷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建筑策划实践[J].四川建筑,2010,(02):14-15.
[4]欧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探索[D].天津大学,2013.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易斯顿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