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你选择了这个职业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高尚和付出,因为这项事业的对象是人,也就注定了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教育事业是“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生命点燃生命。”而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在自我学习上要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师教学之初,我认为教学不过是教拼音、生词、读懂课文罢了,所以我就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为这就是尽职尽责,应该问心无愧了,现在的孩子们已不满足课堂所学的知识,我有时也因对孩子的提问知之甚少而自惭形秽。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Q币是什么?能花吗?。开始我只是想到了这位学生不专注学习,只关心网络上虚拟的东西,于是对他发了火,后来一想,这也是知识呀,这不正是向学生介绍网络利弊的好机会吗?可是,自己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对网络知识知道的也不多,又怎么能教育学生呢。我开始乐于接受各种信息,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了解新事物等广泛地学习,并让学生也去阅读也去接触网络,休会课外知识的精彩,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反思自己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自己确实走过一段漫长的曲折之路。在刚参加工作时,想自己初出茅庐,对教学一无所知,教学中我是唯课本教参是从,唯老教师的经验是从,奉之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做课本教参的代言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到后来崇拜研究乃至于模仿陶行知的“心心相印”观,魏书生的“科学与民主”观等等,也曾竭力的用他们的教育思想来统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可是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的去模仿去探究,最终还是邯郸学步,见效甚微。自己曾为此一度陷入迷茫,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通过不断地实践,思索,我发现我在学习名家大师经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盲从的怪圈,缺乏自己的独到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而是一直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近几年来,我开始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尝试着有选择有借鉴有批判的接纳和吸收名家大师的教育理念。开始用自己的大脑独立地去解读课文,透过文本去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迎合了学生们好奇、乐思、富于想象、热情活泼、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新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学生大脑里不自觉的产生积极参与的意愿。而随着阅读的广博,思考的深入,经验的总结,理念的积淀,我的大脑再也不是机械的容器,而是吐故纳新,为我所用;我的课堂再也不是文本教参的代言人,而是以学定教,敢于对教材进行大刀阔釜地删节与增添。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握语文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教出自己的风格,教出有文学修养的学生,把我们的课堂变成有个性的课堂,有创新声音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是从。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三、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为人师表,爱生如子
做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必须有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学生热爱之心。爱学生、爱事业是每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奉献,而不仅需要满腔热忱、兢兢业业地辛勤耕耘,还要做出一定的牺牲,甚至“甘为他人作嫁衣”乃至“蜡烛成灰泪始干”。虽然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这种爱是一种比母爱更高尚、更理智、更无私的情感。这种爱是从社会、学校、家长的重托出发,以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爱学生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不同的性格、志趣上,不对任何学生偏袒、岐视。对他们严格要求,又不能采用生硬的教育方式。
实践证明,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教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手中所掌握的是世界上的无价之宝——人。”并且他们对教师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着,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学生只有看到优秀的品质在教师身上活生生的体现出来,才会信服、仿效,才会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学生的心灵难免稚嫩、柔弱,有思想的语文教师选择的策略则是要让它在阅读中、在亲历亲为中、在与人对活中,在思考中,慢慢充实、丰满、成熟,只有心灵的丰满和精神的充实才能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和燃烧。
一、在自我学习上要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师教学之初,我认为教学不过是教拼音、生词、读懂课文罢了,所以我就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为这就是尽职尽责,应该问心无愧了,现在的孩子们已不满足课堂所学的知识,我有时也因对孩子的提问知之甚少而自惭形秽。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Q币是什么?能花吗?。开始我只是想到了这位学生不专注学习,只关心网络上虚拟的东西,于是对他发了火,后来一想,这也是知识呀,这不正是向学生介绍网络利弊的好机会吗?可是,自己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对网络知识知道的也不多,又怎么能教育学生呢。我开始乐于接受各种信息,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了解新事物等广泛地学习,并让学生也去阅读也去接触网络,休会课外知识的精彩,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反思自己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自己确实走过一段漫长的曲折之路。在刚参加工作时,想自己初出茅庐,对教学一无所知,教学中我是唯课本教参是从,唯老教师的经验是从,奉之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做课本教参的代言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到后来崇拜研究乃至于模仿陶行知的“心心相印”观,魏书生的“科学与民主”观等等,也曾竭力的用他们的教育思想来统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可是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的去模仿去探究,最终还是邯郸学步,见效甚微。自己曾为此一度陷入迷茫,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通过不断地实践,思索,我发现我在学习名家大师经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盲从的怪圈,缺乏自己的独到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而是一直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近几年来,我开始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尝试着有选择有借鉴有批判的接纳和吸收名家大师的教育理念。开始用自己的大脑独立地去解读课文,透过文本去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迎合了学生们好奇、乐思、富于想象、热情活泼、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新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学生大脑里不自觉的产生积极参与的意愿。而随着阅读的广博,思考的深入,经验的总结,理念的积淀,我的大脑再也不是机械的容器,而是吐故纳新,为我所用;我的课堂再也不是文本教参的代言人,而是以学定教,敢于对教材进行大刀阔釜地删节与增添。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握语文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教出自己的风格,教出有文学修养的学生,把我们的课堂变成有个性的课堂,有创新声音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是从。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三、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为人师表,爱生如子
做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必须有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学生热爱之心。爱学生、爱事业是每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奉献,而不仅需要满腔热忱、兢兢业业地辛勤耕耘,还要做出一定的牺牲,甚至“甘为他人作嫁衣”乃至“蜡烛成灰泪始干”。虽然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这种爱是一种比母爱更高尚、更理智、更无私的情感。这种爱是从社会、学校、家长的重托出发,以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爱学生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不同的性格、志趣上,不对任何学生偏袒、岐视。对他们严格要求,又不能采用生硬的教育方式。
实践证明,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教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手中所掌握的是世界上的无价之宝——人。”并且他们对教师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着,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学生只有看到优秀的品质在教师身上活生生的体现出来,才会信服、仿效,才会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学生的心灵难免稚嫩、柔弱,有思想的语文教师选择的策略则是要让它在阅读中、在亲历亲为中、在与人对活中,在思考中,慢慢充实、丰满、成熟,只有心灵的丰满和精神的充实才能有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和燃烧。